
我們都知道,發燒是體內溫度升高導致的,要想降燒,就得降低體內溫度。
捂汗是讓體表溫度降低,使體表溫度低于體內溫度,根據熱傳遞原理,體表溫度就會吸收體內溫度的熱量,從而讓體內溫度達到降低的原理
冰敷也是一樣,只不過它更直觀而已,冰敷就是讓體表的某一點溫度降到極低,這樣經過熱傳遞原理,體表極低的溫度吸收體內的溫度,使其體內溫度降低。
可能有很多網友還是聽不明白,覺得捂汗應該是升高體表溫度,為什么反而是降低體表溫度,無法理解,這里我們就要說到人體的奧妙了。
為什么我們熱天會流汗,可能很多人認為流汗是溫度太高,是人體里的水分蒸發出來的,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既然溫度高,水蒸發出來的應該是氣體啊,怎么還是水呢?況且四十左右的溫度根本無法讓水蒸發,所以汗水是蒸發出來這個說法不成立。
那為什么周圍溫度升高會導致流汗呢?這就是人體進化出來的一種生物自我降溫功能,因為水可以降溫,所以外界溫度一旦升高,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就會分泌出許多水份來給體表降溫,從而達到散熱的效果。
所以我們捂汗,就是人為升高外界的溫度,迫使身體機能發出反應,流出更多的汗水來降低體表溫度,大家在發汗時摸摸自己的身體,感覺很冰涼,就是這個道理,這時體表溫度降下來了,它就會吸收體內的溫度,從而達到降燒的作用。
所以捂汗是整體體表溫度下降一點點,從而達到降低體內溫度的作用。
而冰敷是在某一點用極低的溫度來吸收體內溫度。
兩者的區別就是,捂汗就像是往一鍋開水里倒入一鍋溫水進去降低溫度,冰敷就像是往一鍋開水里放入一小塊冰降低溫度。
從這里可以看出,溫水兌開水用水成本更高,但它化學反應比較溫和,而冰塊放進開水里,雖然用水成本低,但它化學反應強烈。
捂汗和冰敷雖然都能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但捂汗是循序漸進的降溫,對身體的傷害不是很大,冰敷是快速激烈的降溫,對其人體傷害要大一點。
所以,發明捂汗的學術更高,他是根據人體機理結構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一種物理降溫方法,這樣對人體健康就沒有負作用。
而冰敷就是一種直觀的物理現象,其學術和理解上都很容易,他沒有考慮人體的生理機能作用,所以冰敷是有一定的負作用的。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醫學方面的問題,只要是外行人說的,無論多少人贊同這種觀點,都不可信。一個發燒,貌似很簡單,真追究起來,復雜無比。咱先說個不太嚴謹的例子,就說一般人的普通感冒引起來的發燒,沒有其他疾病和并發癥。這里只討論這種情況下退燒用捂汗或者冰敷哪個對?答案是都不對。退燒措施只是為了讓人覺得舒服,退燒即不會讓你的病好的快,也不會讓你少出現其他問題,這是前提。既然退燒措施是為了讓人覺得舒服,你就會明白發燒的時候捂汗還是冰敷哪一個正確了。正確答案是:覺得冷的時候就捂汗,覺得熱的時候就冰敷。不管怎樣,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來。另外糾正一下,不是西醫要冰敷,中國人也有用冷毛巾敷額頭的習慣。別拿你自己的感覺說事,說我說的是胡說八道。去請教一下醫學專家再說話,這可是專業的醫學問題,說錯了,別人看了,會讓很多人受害的。起碼我是請教了以后才說的。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科普博覽邀請到了北大醫學院的醫生來回答: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發燒而用被子捂汗有用嗎?
在體溫持續高溫時,我們會覺得你再蓋一層被子不悶不難受嗎?
在體溫上升至調節點時,機體減少散熱,是捂不出汗的。而出汗時,機體散熱增加,用被子捂著則不利于散熱。特別是對于一周歲以下的嬰幼兒,捂久了可能會導致捂熱綜合征,輕者脫水,重則損傷中樞神經系統。
當體溫未上升至體溫調節點時,我們會有手腳冰涼,寒戰不止的時候,適當蓋被子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體溫,緩解不適。但達到體溫調定點,持續高溫時就不用再捂熱了。
而且發燒不用立刻退燒。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指南指出,如果孩子沒有明顯不適,健康孩子39℃以下不用退燒,超過39℃孩子明顯不適才需要退燒。而中國指南認為超過38.5℃才需要退燒。
發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癥狀,發燒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冷了蓋被子,太熱了冷敷,出汗了多喝水,還有及時補充營養。大部分發燒可以自愈,不用去醫院,如果病情持續加重,身體感到非常不適,則應該去醫院聽從醫生的指導。
本文由科普中國出品;北大醫學科普團隊制作;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監制。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更多相關建議:
發熱這一不良癥狀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見,其實際上也是機體對感染的正常反應,一旦發現發燒的情況,很多人此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退燒,有些人會通過冷敷來達到退燒的目的,而有些人則建議捂汗處理,不難發現,這兩種退燒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究竟大家應當要采取怎樣的方式來退燒好呢?
事實上,捂汗的操作并不能達到退燒的目的,相反,過度捂汗不但不利于機體的散熱,反而還會使機體的體溫在短時間內升高。一般認為,當機體的體溫未上升至體溫調節點時,此時適當通過蓋被子的方式,來提升機體的體溫,緩解不適的情況發生,但是對于達持續高溫的患者而言,此時則不能再進行捂熱的操作,以免影響散熱導致體溫更高。
冰敷作為一種物理的降溫療法,持續的高溫可能會損傷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此時對頭部進行冷敷的操作,不僅可以達到降溫的目的,還有助于保護大腦。在進行冰敷的時候,大家要切記不要冷敷肚子,并且注意把握好冰敷的時間,一般控制在20分鐘左右是較為適宜的。
發燒能夠給機體帶去的危害還是不少的,但是大家切忌盲目退燒,而是要結合自身機體的實際情況,采取對癥的解決措施,有需要的話,還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對癥的治療,才是比較科學的。
指導專家:高凌宇,副主任醫師,洛陽市吉利區人民醫院內科。
從事臨床內科工作20余年,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覺得本文有用,歡迎點贊或推薦給朋友,并關注【醫聯媒體】。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記得小的時候,一遇到家里人感冒發燒,父母就開始熬姜湯,喝完以后,再用棉被裹身,捂一身汗。你還別說,多半時候,還是很靈驗的。
但記憶中,也遇到過幾次,感冒發燒,渾身滾燙,父母如法炮制,喝完姜糖裹棉被,最后,人都快虛脫了,趕緊送醫院。
后來長大一些,又聽長輩們說,寒感冒發燒,要捂汗;熱感冒發燒,要冰敷。
那么,感冒發燒捂汗與感冒發燒冰敷,到底哪個做法對呢?今天正好借這個問題,和大家伙兒一起聊一聊,僅供參考。
我們的體溫是如何調節的?
如果用非常專業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的體溫,是在神經和體液的共同調節下,通過我們身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來保持相對恒定的。
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的體溫,是在體內、體外的溫度刺激下,進行身體產熱和散熱,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水平。
但無論怎么說,這里有2個關鍵詞,需要和大家伙兒解釋一下,一個身體產熱;另一個是身體散熱。
我們身體產熱最多的器官,主要是我們的內臟,尤其是肝臟,以及骨骼肌。
其中,內臟器官的產熱,約占到我們身體產熱的50%以上;而骨骼肌,在休息時,產熱約占25%左右;運動時,可上升至75%以上。
身體散熱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身體皮膚;而散熱方式,主要有輻射、傳導、對流、蒸發,這4種物理散熱方式。
其中,捂汗屬于蒸發散熱方式;而冰敷屬于傳導散熱方式。
下面,我們就重點聊一聊捂汗蒸發散熱與冰敷傳導散熱,對于感冒發燒來說,哪個是對的,為什么?
但在討論之前,我們還是需要簡單了解一下,感冒為什么會發熱?
感冒,身體為什么會發熱?
首先,無論是普通感冒,還是病毒感冒,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病毒和/或細菌感染到上呼吸道,而引發的一系列感冒癥狀。
其次,感冒了,為什么常常還會發熱呢?這是因為當我們身體感染了病毒和/或細菌以后,這些病毒和/或細菌會在體內產生炎癥因子,這些炎癥因子和細菌毒素以及代謝產物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體內的致熱源,也就是這些致熱原,使得我們身體的產熱增加。
當我們身體產熱大于身體散熱時,我們的體溫恒定狀態就會被打破,體溫開始升高,身體開始發燒。
捂汗,為什么可以退熱?
確實,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年紀大的老年人,當家中孩子感冒發燒時,習慣通過捂汗來退熱,這有什么道理呢?
如前所述,體溫要恒定,身體的產熱與散熱一定要平衡;如果感冒出現發燒,說明身體的產熱大于散熱,那么,除了需要針對病因治療感冒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加速散熱來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
前面我們已經回顧了,身體散熱的方式,主要有輻射、傳導、對流、蒸發,這4種物理散熱方式。其中,捂汗就屬于蒸發散熱方式。
因為一般情況下,當在環境溫度升到25-30℃時,我們皮膚汗腺的分泌部,就開始分泌汗液,并通過導管輸送至表皮汗孔,使汗液蒸發離體,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出汗或者顯汗。
而捂汗就是人為創造一個高溫環境,使局部環境溫度高于體溫,加速汗液的蒸發,來達到快速散熱,降低體溫的效果。
冷敷,為什么也可以退熱?
誠然,我們不僅經常在一些西方影視作品中,見到冰敷退熱的場景;而且就在我們國家醫院發熱門診里,也經常可見醫務人員使用冷敷或冰敷給發熱患者降溫的做法。
那么,通過冰敷退熱,又有什么原理呢?
如前所述,輻射、傳導、對流、蒸發,是我們身體主要的4種物理散熱方式,其中,冰敷就屬于傳導散熱方式。
傳導散熱的原理,就是將身體過高的熱能,直接傳遞給與身體接觸的溫度較低的物體(如冰塊)。
它是利用了體表與接觸冰塊之間的溫度差,來達到散熱,降溫的效果。
什么時候用捂汗?什么時候用冰敷?
綜上所述,無論是捂汗蒸發散熱,還是冰敷傳導散熱,它們都是人體散熱的常見物理方式,對于感冒發熱患者,只要用法得當,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物理降溫效果。
那么,什么時候應當用捂汗蒸發散熱降溫?什么時候又該用冰敷傳導散熱降溫呢?
1.捂汗蒸發散熱適用病情:如果患者感冒發燒,并且感覺身體發冷,甚至出現打寒顫等癥狀,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用捂汗蒸發散熱方式降溫。
當然,也可以用溫熱毛巾,放置在額頭,腋窩,大腿根兒等處,進行熱敷蒸發散熱降溫。
2.冰敷傳導散熱適用病情:如果患者感冒發燒,并且感覺全身發燙,說明熱能以達體表,且相對恒定,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可冰敷或冷敷傳導散熱方式降溫。
當然,也可以用冷毛巾擦拭腋窩、脖子等處,同樣可以起到很好降溫效果。
總結1:輻射、傳導、對流、蒸發是我們身體常見的4種物理散熱方式;而捂汗屬于蒸發散熱方式;冰敷屬于傳導散熱方式。
總結2:當感冒發燒,感覺身體發冷時,建議用捂汗蒸發散熱方式進行物理降溫;當感冒發燒,感覺全身發燙時,建議用冰敷傳導散熱方式進行物理降溫。
總結3:捂汗與冰敷,只要適用對癥,2種做法都對。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每天更新健康熱點,醫療痛點;如果我說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請點贊、轉發、關注朱蕭俊說健康!
特別提醒:評論區中的推薦用藥,均需謹慎試用,切勿打款購買!
更多相關建議:
記得每次我發燒,爸媽總說讓我喝點兒姜水然后躲到被窩里捂汗。大多數的時候好用,但有時候也不能退燒。
一般小孩發燒,我們就說要進行物理降溫,也就是用酒精或者溫水給她擦身體,因為我還沒有孩子,所以我也不知道好不好用。但小時候隱約記得我爸給我用過一次,就是用酒精和溫水,給我擦胳膊,頭,手掌心等等,一定是用溫水,要是涼水太涼會受不了的。
但無論是哪兒中,我覺得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發燒其實是一種身體內細胞對抗不好細胞的打仗過程,一般人建議先自愈,不行再干預。
最佳的方法
- 首先要確認發燒的原因。
是著涼引起的發燒,還是病毒引起的。如果是著涼引起的,喝熱姜湯發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將寒氣逼出去,捂汗就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及時補充的水和維生素C。因為出汗會損失身體內大量水分,很多營養物質也會隨汗液排出,所以要及時補充,這也是出完汗人就發虛,沒有力氣的原因。
- 其次看一下燒的溫度。
如果在38°之內可以采用物理降溫,但如果燒到39°甚至更高就必須吃退燒藥或者看醫生遵醫囑。否則引起其他器官的炎癥就會更麻煩。
- 最后,如果發燒持續不降溫,要及時就醫。
如果發燒,通過吃藥、物理降溫仍然不好用,而且連續2天以上,建議及時就醫,避免是因為其他原因或者病毒造成的發熱,或者發熱炎癥轉移到其他器官引起其他器官的炎癥。
不論哪兒種方法,一定要注意發燒溫度和時間,不行就趕緊就醫!
【作者:劉倩
國家公共二級營養師
大連營養師俱樂部編輯、微課負責人
王興國特訓班5期學員】
更多相關建議:
夏末秋初,季節交替,一到這種時候,體弱的人就容易感冒。生病發燒了,中國人習慣蓋多點被子捂捂汗,說出了一身汗就好了,而西方人認為,發燒應該用冰袋冷敷,這兩種說法,截然相反,那哪種更合理呢?
一般人的正常體溫在36-37攝氏度之間,健康人的機體可以自動調節體溫,使體溫維持在正常范圍內。當細菌或者病毒侵襲人體的時候,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就啟動免疫系統來消滅這些病原,免疫系統在消滅敵人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物質使體溫升高,身體的產熱增加,散熱不變,這就是所謂的“發燒”了。其實發燒的時候是捂汗還是冷敷,可以取決于個人,不是說一定要捂汗,也不一定非要冷敷。
本來發燒已經很難受了,冷敷會讓皮膚血管收縮,反而不利于散熱,可以冷敷過后皮膚表面溫度暫時下降到正常范圍內,但是身體里的產熱仍然高于散熱,冷敷過后,體溫馬上又升上來了。那冷敷沒道理嗎?不是的,當頭部長時間處于高溫狀態,冷敷可以幫助有效降低溫度,保護大腦。
那捂汗呢?想一想你渾身滾燙的時候,再加一床厚厚的被子,你舒服嗎?肯定不舒服,捂汗最合適的時候,是身體覺得冷的時候,此時還沒有渾身發熱,只是覺得冷,寒戰不止,這個時候捂一捂是有好處的,當身體溫度升高,就不要再捂了,不然熱量散不出去,更加麻煩。
所以,發燒之后,最重要的是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冷了就蓋被子,熱了就敷一敷冰袋,調整為身體舒適溫度最好。
藥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的“捂汗”和西醫的“冰敷”哪個對我不知道,但是哪個好用我卻深有體會。
小時候,身體不是很好,經常會感冒發燒。但是那時候農村的醫療條件很差,周圍根本也沒有醫院,如果不是非常嚴重的疾病,誰都不會大老遠的去找醫院。
每次我感冒發燒,大人都會用農村最常用的“偏方“捂汗來治療。而幾乎是每次捂汗,睡一大覺,醒來時渾身大汗淋漓。但是渾身輕松,感冒早已隨著出汗不見了。
其實,捂汗,是民間常用的一種治療感冒發燒的中醫治療方法。
后來知道,捂汗,就是中醫常說的“解表”。感冒發燒的時候,捂上被子,出來一身汗,來達到降溫解表的目的。
那時候的捂汗,一方面是農村老人有這個經驗。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醫療條件所限,無法就醫而采取的辦法。但是大多時候確實有效果。
中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華夏五千年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雖然現在有些中醫理論還不被西醫所承認,但是,實實在在的治療效果卻是不可否認的。
“人民大眾是真正的英雄”,幾千年的治療方法被流傳下來,本身就說明了這種“捂汗”的治療效果被人民大眾所認可。
實踐證明, “捂汗”是一種簡單、經濟、效果明顯的中醫退燒的辦法,值得繼續推廣下去。
更多相關建議:
感冒發燒很常見,出汗解表就能退燒也是正確的,不過只有那種純傷風感冒才可以用被子捂,而且還是喝碗姜糖水之后,先出冷汗再出熱汗才算把寒涼表出來。如果發燒是因為存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就不再適用捂汗了。
再看老外用冰敷簡直就是缺心眼兒,他們的理論是冰敷腦門不讓頭部過熱,以防高燒把大腦燒壞了變傻,其實冰敷才會變傻,因為冰鎮之后一定會形成淤血。正確的做法是用熱水投毛巾擰半干擦拭腦門和太陽穴一帶,如果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氣管炎、肺炎,還要用熱毛巾擦拭前后心,目的是讓這些核心位置的毛孔張開來散熱,體溫就能控制住。而冰敷反而會使毛孔更加閉合體溫更加散不下去,只是表面溫度略有下降,但體內溫度更高,所以老外這套理論很傻很天真,還能害死人。
更多相關建議:
發熱到底是捂汗還是應該冰敷,處理方式截然相反,到底哪一個是對的?我們應該哪找哪一個處理?這是很多普通大眾心里的疑惑,的確,這是我們傳統觀念和現代醫學的不同之處。今天張大夫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幫到您。
首先,我表明態度,發熱后采用有效的散熱方式是必要的,比如說涼水擦浴、酒精擦浴甚至冰敷。有效的散熱,有利于機體體溫的降低,有助于保護中樞神經不被高熱損傷。這是現代科學和醫學的正確認識觀點,請大家謹記,千萬不要過度的捂著。我記得去年就有報道,說是山東一個孕婦因為捂著導致嚴重中暑死亡,看到這樣的事件實在是令人唏噓。
那么,是不是我們中國傳統的說法--發熱后捂汗就完全錯誤呢?當然,發熱后有效散熱很重要,但是我國傳統醫學常常提起的捂汗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患者把汗發出來,因為出汗會帶走身體的熱量,有助于降溫。傳統醫學還認為汗出是熱退的前兆,所以建議捂汗。出發點也是為了散熱,只要患者不要一味的捂汗,導致體溫不能有效消散就可以了。
最后,希望大家掌握正確的健康觀念,有病正規就醫,別做哪些愚昧無知的決定。
想看更多靠譜的健康科普知識,就點擊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