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問題,10人9個有胃病,而且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醫生,你幫我看看我這胃病嚴不嚴重?
醫生,你看我這結果顯示的是慢性淺表性胃炎,他們說沒事,是這樣的嗎?
醫生,我這慢性糜爛性胃炎,還伴有腸化生,是怎么回事?這以后會不會發展為胃癌呀?
……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來判斷自己的胃病是都嚴重?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胃病,其實指的就是與胃相關疾病的統稱,但這些疾病都有很多相似癥狀,比如上腹部疼痛不適、反酸、噯氣、飽后腹脹,甚至出現一些惡心、嘔吐等。臨床上大家比較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而困擾大家比較多的,跟大家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的就是我們的慢性胃炎!
那么慢性胃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胃的解剖位置與結構!
正常情況下,胃是位于我們人的上腹部,但是很多人就只記住了這個胃位于上腹部,導致只要是左上腹或者右上腹部位出現疼痛,就忘記了還可能是胃病引起的!
但實際上呢,我們人的胃在中度充盈的時候,大部分其實是位于我們的左季肋區的,小部分才會位于腹上區,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飽腹后出現不適,所以大家有時候出現左上腹疼痛,同樣也要想到有可能是“胃病”!
當然,是偏左一點還是偏右一點,每個人情況不完全一樣,大致是在上腹部。
然后,胃屬于我們的消化系統,是我們消化系統當中最膨大的部分,上面連的是食管,下面接的是十二直腸。一個成年人的胃容量大概在1500ml,它除了有收納食物、分泌胃液作用以外,還有內分泌功能。
通常我們把胃分為4個部分:賁門部、胃底、胃體以及幽門部。當我們把一塊肉吃進去時候,這塊肉會先經過我們的食管,接到通過賁門,到達到我們的,到了胃以后,經過胃的一部分消化吸收,然后再把它推送到我們的十二指腸球降部,進入到十二指腸,再到我們的小腸、大腸,最后通過肛門排出,這是我們食物大致的一個消化吸收過程!
然后就在我們胃的胃壁它有四層結構,從里到外,依次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以及漿膜層。其中黏膜層由單層柱狀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所構成,厚度為0.3~1.5mm,尤其是以胃竇部最厚。
而實際上所謂的慢性胃炎,其實就是這個胃的黏膜層發生了炎癥。就是胃壁最里面那一層的炎癥,我們叫做慢性胃炎。
而我們平時說十人九胃,指的也就是這種一般的慢性胃炎,包括有活動性和非活動性的胃炎。
那既然慢性胃炎是這樣一個比較深層的黏膜層炎癥,我們是怎么發現它的呢?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曾經我的父親也是,每次感覺自己上腹不適、疼痛、惡心,就覺得自己是胃病,吃點胃藥、消炎藥,然后還真就緩解了!
結果突然有一天,疼的受不了了,像以往那樣吃點胃藥,消炎藥也不好使了,疼的直打國,后來一查才發現,困擾自己那么多年的“胃病”,其實是膽囊炎!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很簡單道理,在我們胃的位置,還有膽囊、胰腺等其他器官,對于我們醫生來說,可能胰腺炎、膽囊炎、胃炎還能有所能區別一些出來,但是對于大部分來說,很容易混淆,因為慢性胃炎患病率很高,再一個,它的癥狀都是非特異性的,哪怕是我們醫生去檢查這個病人的體征,也是非特異性的,不能做到一一對應的。
所以,發現慢性胃炎,最可靠的辦法還是做胃鏡,必要時加上病理組織學檢查,為啥?剛剛也說過了,胃炎是最里面黏膜層的問題!
了解了以上知識以后,那我們說作為一個普通人怎么能判斷自己的胃病嚴不嚴重?
我們醫生,當然可以知道一個病人的病嚴不嚴重,因為我們除了有專業的知識以外,還可以通過病人臨床表現和各種輔助檢查來判斷。
但是作為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癥狀越重一般病越嚴重,不過這是誰都知道的事。但是對于胃病來說,癥狀非常相似,有時候我們通過癥狀判斷是很難的,而且這種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那我們怎么去判斷會準確一些?
那就是我們的胃鏡報告單,但大家也特別容易被報告單上的什么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等等搞的暈頭轉向,不知所云,今天我就用一個相對比較好理解的辦法跟大家談一談這個胃鏡報告問題!
首先,大家如果看到是“慢性淺表性胃炎”,那基本上不同擔心,因為只要做胃鏡的人,你會發現90%以上都有這個結果,為啥?
因為我們我們大多數成人的胃粘膜均有輕度的淺表性胃炎,也叫做非萎縮性胃炎,這主要跟我們只要吃東西,就會有對胃黏膜刺激有關,而這時候如果又查出幽門螺桿菌是陰性而且沒有發現胃黏膜有糜爛以及沒有任何癥狀,到底基本上是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的。
如圖,大家可以發現左側單純的慢性淺表性胃炎,胞核呈橢圓形,規則排列基底側。而慢性淺表性胃炎,如果是有感染幽門螺桿菌,大家也可以看到右側固有層內可見大量炎細胞浸潤。
但是假如一旦我們的病變擴展到了深部,固有層內雖然可能只有少量炎細胞浸潤,但腺體被破壞,腺體數量減少,固有層纖維化,如下圖左側,就會變為胃黏膜的萎縮,那么我們看到的胃鏡報告就會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很顯然,這種萎縮性胃炎,要比非萎縮性胃炎要來的嚴重一些!
假如這種慢性炎癥一直得不到及時治療和糾治,長期慢性炎癥就會使我們的胃黏膜表層上皮和腺體被杯狀細胞和幽門腺細胞所取代。表現為上圖右側這種固有層內腺體見腸上皮化生并伴少量炎細胞浸潤,這時候胃鏡報告就會顯示“伴有腸化生”,這是比前面兩者更加嚴重的!
當然,具體要判斷這種長花生的危害,大小我們還要分析其常化生的范圍程度,必要時還要進行分型!
除此之外,我們有時候看到胃活檢病理報告中還經常可以看到的三個術語: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和上皮內瘤變!
這又是咋回事?
大家可以這么簡單理解:不典型增生就是非腫瘤改變,而一旦出現異性增生和上皮內瘤變,可以說是癌前病變了!這嚴重程度,大家一看便知!
所以,對于慢性胃炎來說,淺表性胃炎最輕,預后良好;到了萎縮,只有一部分能改善或逆轉;一旦到了腸上皮化生,通常是難以逆轉的!因此,對于有胃癌家族史的、食物營養單一的,常吃一些熏制或腌制食品的病人,一定要警惕萎縮、腸上皮花生、異性增生向胃癌的發展,必要時一定要做胃鏡時候結合查是否幽門螺桿菌感染!
關于慢性胃炎,大家如果還有什么疑問,可以下方留言,我堅持用大家看得懂的文字,最原始的碼字方式給您帶來最好、最全面、最實用的健康科普。如果你覺得不錯,可以關注“醫學小偵探”并轉發喲,讓身邊更多的人受益!
更多相關建議:
一、急性胃炎二、慢性胃炎★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若有相關問題,請關注后在評論區留言咨詢。
更多相關建議:
還有少部分患者,左邊的鎖骨上面可以摸到一個硬硬的淋巴結,說明胃癌已經轉移到左側的鎖骨上淋巴結,屬于胃癌晚期了,這就很嚴重了。
(2)輔助檢查
胃病的最終診斷,需要靠胃鏡檢查,如果胃鏡下發現胃里面有大潰瘍,癌變,說明胃病已經癌變成癌癥了。同時,還需要做CT檢查,看看腫瘤侵犯的范圍,有沒有淋巴結轉移,肝臟等器官轉移。
總之,如果患者的腹痛越來越嚴重,出現貧血,消瘦,黑便或者嘔血等情況,說明胃病是越來越嚴重了,需要立即去醫院看病。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判斷,一種是從自覺癥狀來判斷,比如有沒有胃部不適,甚至胃部疼痛?進食以后,有沒有飽脹感,平常有沒有胃部反酸現象等等。
另一種是從檢查報告結論上,是慢性淺表性胃炎,還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糜爛出血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等等。
下面,我就結合上述這些胃病與相應的癥狀,從最輕的胃病,即輕型慢性淺表性胃炎,到較重的胃病,即胃潰瘍,再到嚴重的胃病,即胃癌晚期,這3種胃病,來和大家伙兒一起,聊一聊它們的癥狀表現特點,僅供參考。
最輕胃病:輕型慢性淺表性胃炎
1.病癥特點:該病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關,胃內鏡下可見輕度炎癥細胞浸潤。
2.癥狀特點:大多數患者無任何癥狀,有癥狀患者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痛、腹脹、餐后飽脹及早飽感,進食可加重或減輕。
3.治療措施: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戒煙、限酒,避免過多飲用咖啡、濃茶;規律進餐,防止饑飽過度,避免辛辣生冷、過咸食物;避免服用可引起胃黏膜損傷的藥物。
較重的胃病:胃潰瘍的癥狀表現
1.病癥特點:胃黏膜因某種原因出現破損,發生潰瘍,形成胃潰瘍。
胃潰瘍的病因,主要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關;其次與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等,造成的胃潰瘍。
2.癥狀特點:胃潰瘍的癥狀較多,常見癥狀有胃部疼痛、食欲不振、餐后腹脹或胃部不適、體重減輕等等。
胃潰瘍癥狀的嚴重程度,取決于潰瘍的嚴重程度,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臨床叫無癥狀性潰瘍;有些患者卻以胃出血、胃穿孔等并發癥為首發癥狀。
3.治療措施:大多數胃潰瘍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就可以痊愈,只有少數患者需進行手術治療。
胃潰瘍的藥物治療主要為3大類,一類是抑酸治療,降低胃內酸度;另一類是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針對Hp陽性抗感染治療;最后一類是聯合應用胃黏膜保護劑進行治療。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其他干預,如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生活習慣,戒除煙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飲用咖啡、濃茶等,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某些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等,需要與醫生溝通,以免加重胃潰瘍,影響療效。
嚴重的胃病:胃癌晚期的癥狀表現
1.胃癌晚期特點:2016年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癥聯合會,將胃癌分為Ⅰ、Ⅱ、Ⅲ、Ⅳ四期,胃癌晚期屬于Ⅳ期,其特點是腫瘤已經侵犯到鄰近結構,多個區域淋巴結發現轉移,并有遠處轉移。
2.晚期癥狀特點:胃癌晚期的主要癥狀,仍然是上腹疼痛,不過疼痛程度加劇,并可出現嘔血、黑便、惡病質等癥狀,大多數晚期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
3.胃癌晚期治療:盡管早期胃癌術后的5年生存率可達90.9%-100%,然而晚期胃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即使積極采取綜合治療,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30%。
晚期胃癌的治療主要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如患者發生幽門梗阻時,導致不能進食,可以進行手術解除梗阻,同時可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輸血等營養,進行支持治療。
少數晚期患者也可以進行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都以盡可能的延長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患者痛苦為目的。
總結: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一個是根據自己的自覺癥狀;另一個是根據檢查報告結論。
最輕的胃病是輕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最重的胃病是胃癌晚期。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每天更新健康熱點,醫療痛點;如果我說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請點贊、轉發、關注朱蕭俊說健康!
特別提醒:本文僅供參考,應用需遵醫囑;評論區中推薦的用藥,均需謹慎試用,切勿打款購買!
更多相關建議:
答主為普通外科專業醫師,更多醫學資訊敬請關注
謝邀,胃屬于上消化道的一部分,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其作用主要是分泌胃液,與食物攪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胃病的涵蓋面很廣,包含的疾病眾多。胃病的診斷手段也很多,下面主要就臨床常用的上消化道檢查手段作一個介紹:
1.電子胃鏡:使用一根纖細,柔軟的導光線纜,前端是視頻采集頭,后端連接顯示器。通過口腔探入食管,胃,十二指腸,觀察上消化道全程,是目前上消化道疾病診斷價值最高的檢查方法。它除了可以直接觀察上消化道粘膜的形態改變外,對于外形可以的粘膜病變,還可以即時取活檢行病理檢查,用于明確病變性質和確定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胃鏡為有創性檢查,操作過程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導致嘔吐誤吸等,故一般不作為篩查的手段。患者接受胃鏡檢查前應空腹,檢測血壓,完善心電圖,傳染病篩查等。對于配合度不佳(如兒童)和耐受度不佳的患者,可施行無痛胃鏡或膠囊胃鏡。
2.上消化道鋇劑造影:通過吞服硫酸鋇作為造影劑,在X線照射下顯示消化道病變的一種檢查方法。其敏感性不如胃鏡,誤診率較高。但對于臨床無法耐受胃鏡檢查的患者是一種選擇。在胃鏡檢查普及前,鋇餐是廣泛采用的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方法。
3.C14(C13)呼氣試驗:其原理是通過口服C14(或C13)標記的尿素膠囊,如果胃部存在幽門螺桿菌,則當該藥物進入胃部時就會被HP釋放的尿素酶分解,釋放出含C14(C13)標記的CO2,通過呼氣釋放出體外被放射探測儀檢測到。C14呼氣試驗是一種無創,價格低廉的檢測方法,可以用于健康普查,以明確患者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已證明HP的感染與很多胃病相關(如胃炎,胃潰瘍,胃癌等),該檢查具有較高的臨床指導價值。
4.B超,CT,MRI: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用以觀察胃腸道病變的整體形態及周圍的侵犯情況,對于胃癌,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ormal tumour,GIST)具有診斷價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胃腸道為空腔臟器,該類檢查方法檢查時干擾因素較多,對于不典型病變無法早期診斷。明確胃腸道腫瘤的侵犯狀況依靠腹腔鏡。
(胃癌的CT表現,可見小彎側胃壁增厚)
5.食管PH監測:自鼻腔插入pH電極,置于食管下括約肌(LEs)以上5厘米處,通過24小時動態監測食道下端PH值的變化,用于協助胃食管反流病,胃潴留,胃動力不足等胃功能性疾病的診斷。
6.腫瘤標志物(CEA)檢查:依照胃腸道腫瘤類型的不同,有多種腫瘤標志物可資診斷,其中癌胚抗原(CEA)的診斷價值最高,其亦可作為健康體檢的項目,臨床上CEA升高需警惕胃腸道腫瘤的存在。
更多相關建議:
可以從三個方面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
第一是癥狀:是否有反酸,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被反到嘴中的酸水嗆醒的情況,以及是否有傷心經常打嗝這種現象。再有就是吃了韭菜等這一類的食物會不會出現胃部的難受。
第二是檢查生活習慣: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經常酗酒,經常吸煙這一類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會導致胃病,所以我們建議大家一定要戒煙限酒。此外就是分餐制度或者使用公筷。國外胃病發生比國人少,是因為國外吃的是份飯,而咱們國人吃的是桌餐。國外每人一份飯,這樣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機會。使得幽門螺桿菌不會大規模的傳染。因此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建議大家一定要分餐或者使用公筷。雖然大家分餐之后不吃桌餐,大家可能感覺聚會,就不如以前熱鬧了。但是為了大家的健康,我們還是建議分散和使用公筷。
第三那就是例行的體檢了,很多人都因為工作忙。而不愿意參加體檢,甚至連單位每年的體檢大家都是能不去就不去,這樣是非常不好的。雖然現在社會壓力非常的大,大家工作都非常的忙,但是作為醫務工作者,還是建議大家一定要定期體檢,比如說現在很多單位都給員工每年檢查胃鏡,每年檢查幽門螺桿菌。雖然這兩項檢查現在還都不是特別的方便,胃鏡我們要禁
食并且要吞一根管子很難受,但是我們還是建議大家一定要定期檢查,如果檢查幽門螺桿菌,則建議進行根除治療,并且在治療之后一定要分餐或者使用公筷,避免第2次感染幽門螺桿菌。
更多相關建議:
胃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慢性疾病,人們常說“十人九胃”就是這個道理。而且胃病的治療周期一般都比較長,而且很難徹底的治愈,主要是由于胃部作為人體的消化器官每天都在工作者,一旦某天進食不當就會誘發胃病的復發。雖然胃病很多人都有,但是也有輕重之分,那么怎么判斷胃病的輕重呢?
首先可以從發病的癥狀上來進行判斷,如果反酸、燒心只是偶爾發作,而且可以自行緩解的,一般病情較輕;如果胃病發作比較頻繁,而且每次在發作時反酸、燒心的癥狀較為嚴重,同時還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時,一般情況比較嚴重,如果還伴有嚴重的疼痛表現時,說明情況更加嚴重,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的檢查。
其次可以通過輔助檢查來進行判斷,胃鏡檢查是我們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如果是淺表性胃炎或者是非萎縮性胃炎的,屬于病情較輕的情況;如果胃鏡顯示為萎縮性胃炎伴有米蘭或者是腸上皮的化生,又或是有胃癌改變的,一般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及時的治療,胃癌有手術機會的要積極進行手術治療。另外胃病的患者還可以行C14呼氣試驗以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一旦發現要行滅菌治療,消除了幽門螺桿菌也有助于防止胃炎等疾病的發生及加重。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來輔助判斷胃病的嚴重程度,從而為我們的進一步治療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期答主:徐霞,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經受著胃病的折磨,“十人九胃病”正說明患上胃病的人越來越多,而胃癌的發生更是與胃病息息相關。所以,對于胃病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出現胃病的相關癥狀時。那么,我們如何去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如何去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呢?
胃病其實就是與胃粘膜損傷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可以說胃粘膜損傷越嚴重,我們的胃病就越嚴重。因為我們胃里面的胃粘膜本身就是用來保護胃部健康的,讓我們的胃免受胃酸以及幽門螺桿菌的侵襲,從而損害到胃的正常組織,最終導致胃功能異常,再誘發一系列的癥狀。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吸煙、飲酒、進食一些刺激性食物、過多進食一些消炎鎮痛藥物、感染幽門螺桿菌等,都會造成胃粘膜的損傷。
如果胃粘膜不能及時的進行自我修復,那么損傷就會越來越嚴重,從而造成胃病也越來越嚴重,會由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慢發展成為胃潰瘍,到最后甚至誘發胃癌的發生。
所以,對于出現胃病時,我們一定要及早發現,而當出現胃病時,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比較明顯的癥狀來發現的,先從表現的癥狀方面來看是否嚴重,不過最終還使需要胃鏡、CT等檢查手段才能真正的判斷胃病的嚴重程度。
如果我們只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偶然出現一些反酸、燒心,又或者是吃入一些食物就感到腹脹,又或許出現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癥狀時,那么這個時候的胃病尚且還不是很嚴重,一般是處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者萎縮性胃炎的階段。
如果是反酸、燒心的癥狀比較頻繁,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腹痛,體重出現下降,拉出來的大便是黑便,甚至還嘔血,出現嚴重的貧血、臉色蒼白癥狀等,這說明胃部已經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傷,有可能已經發展到胃潰瘍的階段,甚至是有可能是胃癌。
當胃病發展到這個時候,單單依靠一些胃病不適的癥狀是很難去判斷胃病的嚴重程度,最終胃病的診斷還需要依靠一些輔助檢查。
而通過胃鏡檢查完,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胃部的損傷情況,究竟是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這些比相對比較輕的胃病,還是胃潰瘍這些比較嚴重的胃病,而且還可以通過胃鏡進行胃部組織活檢,看胃組織是否已經發了癌變。如果已經發生了癌變,那無疑是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這個時候就必須通過手術治療,才能有一線生機。
另外,如果發現胃部已經發生了癌變,我們還需要進行CT檢查,看看這個胃癌到底看看有沒有進行淋巴結轉移,肝臟是否也進行了轉移。如果發現出現癌癥轉移的話,那么就危險了,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了。
如何愛護我們的胃,避免出現胃病的出現?
總的來說,我們絕對不能少看胃病,因為胃部的發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飲食不健康,比如經常暴飲暴食,經常吸煙、飲酒,進食過多的刺激性食物或者一些腌制、發霉、過冷、過熱的食物等都會損傷到我們的胃粘膜,最終慢慢發展到胃炎,再慢慢向著更加嚴重的胃病發展,那到這個時候就遲了。所以一定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與胃炎、胃潰瘍、胃癌等存在很大的關系,有資料顯示,63.4%的胃癌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所以,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時,一定要及時將它消滅干凈,這樣才能避免胃粘膜損傷,避免出現胃炎、胃潰瘍,甚至誘發胃癌。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今年35歲的朱先生,是一名銷售經理,平時應酬很多。
幾個月前,總是感覺胃不舒服,具體也有些不好說,也不酸疼痛,有時候脹氣、燒心,吃飯不香。自己去藥店買了很多胃藥,也不怎么見效。
最近,他感覺食欲更差了,吃一點就飽脹,泛酸、打嗝。于是來醫院看消化專科,做了胃鏡和幽門螺桿菌檢查,醫生還安排了病理檢查。
結果出來了,胃癌晚期;幽門螺桿菌陽性。
醫生嘆息:應該早些做胃鏡檢查就好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身邊的親朋好友說老胃病犯了,總有胞脹、燒心、噯氣、泛酸、惡心等不舒服,這胃病是不是很嚴重了啊,要不要去買點藥吃或做個檢查什么的……你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那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的胃病嚴重程度如何呢?
胃炎與胃病
在醫學上,胃炎是指胃黏膜對胃內各種刺激因素的炎癥反應,顯微鏡下表現為組織學炎癥。一般來說,胃炎大致包括常見的急性胃炎與慢性胃炎和少見的特殊類型胃炎。
但是有些胃炎僅伴有很輕微甚至不伴有炎癥的細胞浸潤,而以上皮和微血管的異常改變為主,稱其為胃病。但實際上,大家嘴里常說的“胃病”主要是指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為非萎縮性(也稱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特殊類型胃炎。慢性胃炎通常表現為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適,出現上腹脹、早飽、噯氣、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
有的患者甚至可能沒有任何癥狀,但是經過內鏡檢查時才發現胃黏膜呈現慢性炎癥改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病因,胃鏡和組織學病理檢查是診斷和鑒別診斷慢性胃炎的最常用手段。
如何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胃鏡檢查是關鍵
朱先生的案例提醒我們,胃鏡檢查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關鍵。
大多數成人胃黏膜均有輕度非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若幽門螺桿菌檢測呈陰性且無糜爛及無癥狀,可不予以藥物治療。
倘若您的老胃病最近經常痛,而且是規律性、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多發生在餐后或餐后半小時,疼痛持續時間長,疼痛程度加重,您胃病可能已進展到了胃潰瘍的階段,建議去醫院做內鏡檢查后接受規范的治療。
若出現黑便、嘔血、心悸、面色蒼白、血壓降低等臨床表現時很可能出現了潰瘍并發癥,建議馬上就醫。毫無疑問,胃病最嚴重的就是發展為胃癌,早期通常無癥狀,隨著腫瘤的發展可能會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治療癥狀緩解后,短期內又有發作,伴食欲減退、消瘦、乏力、惡心、黑便等不良癥狀,建議及時看消化內科,做胃鏡檢查。
結語
防治胃部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健康飲食、清淡飲食能有效預防很多胃病發生,另外,很多胃病和幽門螺桿菌有關,可通過使用公筷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機會。
在生活中,如果覺得自己胃腸道癥狀明顯,出現腹痛、貧血、消瘦、黑便或者嘔血等癥狀時,最佳的選擇是立即去正規的醫療機構就醫,及早做胃鏡檢查,或許能提前發現問題,有時甚至能救人一命。
更多相關建議:
如何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
胃是消化系統的非常重要組成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胃病非常常見。
胃病可以分為功能性病變和器質性病變,常見的胃病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胃癌、糖尿病以及尿毒癥等導致的胃部病變。
現實生活中如何判斷胃病是否嚴重?
根據自身出現的表現,胃病患者可以出現以下的這些表現:
不想吃東西,感覺食欲大大不如以前,也就是食欲不振或者食欲減退,厭食即看到食物不想吃,甚至出現拒食。
不停的打飽嗝,書面語稱之為噯氣,通俗一點說就是從口腔進入胃內過多的空氣順著胃和食管自口腔排出。
口腔冒酸水或者口腔含有酸味。腹部劍突下有燒灼感。常常在進食之后出現。
早飽或者飽脹或者出現饑餓樣不舒服,感覺到饑餓非常想吃東西,但是遠遠還沒有達到正常的量就感覺到飽了,不想再吃。
腹脹,尤其是上腹部氣鼓氣脹,進食之后可以出現加重。
中上腹陣發性隱隱作痛、鈍痛、陣發性脹痛、持續劇烈的刀割樣疼痛或者燒灼樣疼痛,中上腹持續性劇烈疼痛或者陣發性加劇的疼痛。
惡心嘔吐:表現為上腹部緊迫想要吐、上腹部不舒服、同時還伴有流口水、出汗、心跳減慢和血壓下降或者胃內容物通過口腔排出,通常在大多數情況下惡心之后隨之嘔吐,但是也只有惡心而無嘔吐或者只有嘔吐而沒有出現惡心的情況。
嘔血黑便,尤其是胃出血容易出現嘔血黑便。
貧血、消瘦、體重下降或者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部分患者可以伴發頭痛、全身酸痛。
胃病分為急性胃病和慢性胃病,慢性胃病又分為慢性功能性胃病和慢性的器質性的胃部病變,根據自身的臨床表現,只能大致判斷,而胃病到底嚴不嚴重,根據患者病情需要行血常規、血生化、大小便常規、胃鏡檢查、腹部立臥位片檢查或者腹部CT檢查,消化道動力學檢查、甚至病理活檢,了解胃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平時有胃潰瘍或者關節炎,而又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類止痛藥或者糖皮質激素而突發嘔血血便或者突發上腹部刀割樣劇烈疼痛,并合并心慌意亂、全身冒冷汗、四肢冰涼,多提示胃出血或者胃穿孔,這種情況是比較嚴重的,而行胃鏡等檢查沒有發現問題,而且對器質性胃病均進行了排查,則需要考慮功能性胃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最后看一看如何防治胃病?
養成良好而有規律的飲食習慣,節制飲食,抽煙喝酒要有節制,甚至戒煙戒酒,限制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加粗糧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攝入。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和長期熬夜,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持積極樂觀向上及良好的心態,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到心里有數。
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去除病因誘因,根據病情給予藥物對癥治療或者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