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急診科醫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最合適。急診醫生和120醫生為什么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患者,都非常淡定呢?原因有如下幾方面:一 沉著冷靜是一個急診醫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搶救病人時,醫生就是總指揮。病人家屬慌亂,醫生也跟著慌亂,這是大忌。作為一名急診醫生,不是救命的情況下,我都不會在二 醫生說話和動作雖然保持著固有的節奏,腦筋卻是在飛快地轉。醫生會詳細地向家屬詢問病人的情況,家屬卻常常無心回答。他們想的是:“瞎耽誤什么時間?還不快趕緊打針!”,醫生想的卻是:“這是什么病?什么病?什么病?”這種情況下難怪家屬會抱怨醫生動作慢。
三 表面看起來緊急的病情,不一定是真的急。
在專業醫務人員來說,對于病人的基本情況是否有危險基本看一眼就能作出初步評估。真正馬上就會威脅到生命的,沒有人會不急的。但是有很多情況,患者表面看起來似乎很嚇人,但實際上可能病情并不緊急。
比如患者患者出現了骨折,疼痛大叫,但是多數骨折不會直接威脅到生命;滿臉是血,恐慌不已的患者,有可能僅僅頭上只有一個小傷口。
我們教導年輕醫生一句話:“叫喊聲音最大的患者不一定是最嚴重的,那些神情淡漠,不出聲的,反而可能情況更危險。”
一定還會有讀者說,就算是有的疾病不要命,可是患者也很痛苦啊,為什么醫生不能更急一點呢?
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急診醫生每天面臨的工作,就像一場長跑,如果面對每個病人都是采用沖刺的速度,那么很快就會疲倦,根本無法跑到終點。允許醫生工作有張有弛,按照自己習慣的節奏來進行,有必要的時候才沖刺,這樣才有利于挽救更多人的健康。所以請大家多多體諒。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每天學習更多實用醫學知識。
歡迎留言評論。
更多相關建議:
首先,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和醫護人員對疾病的認知是不一樣的。病人往往只是看到表面,而醫護人員能夠看見深層次。比如,一個病人痛的哇哇叫。在家屬眼里可能就受不了了,“醫生,趕緊過來看看啊,我孩子都要痛死了”。但是醫生心里想的:精神那么好,叫聲那么洪亮,沒事。反倒是那些不說話,在墻角不怎么
首先,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和醫護人員對疾病的認知是不一樣的。病人往往只是看到表面,而醫護人員能夠看見深層次。
比如,一個病人痛的哇哇叫。在家屬眼里可能就受不了了,“醫生,趕緊過來看看啊,我孩子都要痛死了”。
但是醫生心里想的:精神那么好,叫聲那么洪亮,沒事。
反倒是那些不說話,在墻角不怎么動彈的病號,在醫生眼里可能才是最危險的。因為這些病號可能已經意識不清,或者已經休克,病重的連叫都叫不出來了。
第二、急救車上的醫護人員經驗豐富。什么大風大浪,什么急難重癥沒有見過。在病人家屬看起來天大的病,可能醫護人員每天都要接觸好幾個,見怪不怪了。
越是經驗豐富,年紀大的醫護人員越淡定。年輕的新醫護人員,那就有可能是慌得一批。
第三、醫生在處理急癥重癥的時候本身就要淡定鎮靜才行。真的是要血管眼前爆,眼都不眨一下,繼續帶血縫合。要是一慌,病人可能就死了。
第四、如果是真的非常急的病人,那醫生也是跑的飛起。
醫生是職業選手,每天見的重病人不知道多少,所以早就習慣了。你要是遇到一個比你還慌的醫生,那更可怕。。。。。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120的,對于病人分情況的,如果病情真的危急,我們比家屬還急,會跑起來,會更迅速的處理病人,而不是非要表現的焦慮不安。如果我們不淡定,怎么能讓家屬信賴我們,知道我們有能力將病人搶救過來?實際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病人都如家屬認為的那樣危重,比如頭上的傷口,頭部血運豐富,出血多,比
我是120的,對于病人分情況的,如果病情真的危急,我們比家屬還急,會跑起來,會更迅速的處理病人,而不是非要表現的焦慮不安。如果我們不淡定,怎么能讓家屬信賴我們,知道我們有能力將病人搶救過來?
實際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病人都如家屬認為的那樣危重,比如頭上的傷口,頭部血運豐富,出血多,比較嚇人,但實際并非很嚴重,真正嚴重的病人是病情變化太快的,讓人措手不及的,病人家屬反倒不認為嚴重,有時病人突然死亡,家屬接受不了,發生醫患矛盾糾紛的,常常是這一部分。
淡定的表情,不代表不著急,這是兩個概念,病人病情重,但是都在我們掌控之中,我們能自如應對,為什么要表現出慌亂?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急診和120的人,都是很鎮定。除非新手,才會慌亂。
實際在工作中我們最怕的就是家屬的喊叫,家屬是外行,但是他們的慌亂,催促,打亂我們的搶救,影響我們工作。我們一邊搶救還要忙著安慰他們,嚴重影響我們的思維。
遇事不慌張,冷靜是工作對我們的要求,同時,淡定的心態,能夠充分評判病人,做出最好的決定,有利于病人。
如果你遇到淡定的醫務人員,一定要大大點贊,因為他們都是可信賴的人。
更多相關建議:
急了,你該慌了,你又要說醫生不淡定,不能穩定情緒,不急,你說醫生不關心病人,不急不慢的,反正呢,醫生急不急,不是看醫生,是看你這張嘴怎么編
急了,你該慌了,你又要說醫生不淡定,不能穩定情緒,不急,你說醫生不關心病人,不急不慢的,反正呢,醫生急不急,不是看醫生,是看你這張嘴怎么編
更多相關建議:
大一的時候,外公因為心臟病送進了搶救室。半夜里的時候,救護車又送進了一位40歲出頭的中年男子,是捏著氣囊一路推進來的,下身只穿著一條花短褲,可巧床位都沒有了,推來個氧氣瓶是空的,其它的氧氣瓶都被根大鐵鏈子鎖在了一塊,好不容易又找來一個結果減壓閥又卸不下來,兩個工人還在不緊不慢地找
大一的時候,外公因為心臟病送進了搶救室。半夜里的時候,救護車又送進了一位40歲出頭的中年男子,是捏著氣囊一路推進來的,下身只穿著一條花短褲,可巧床位都沒有了,推來個氧氣瓶是空的,其它的氧氣瓶都被根大鐵鏈子鎖在了一塊,好不容易又找來一個結果減壓閥又卸不下來,兩個工人還在不緊不慢地找扳手,家屬只是一個和我差不多一般大的女孩,急得只會一個勁跺腳,“快點呀,你們快點呀”。只看著那男子的腿一路青下去,直青到腳趾。那是我第一次直面生死,而那女孩無助的求助聲至今不忘
更多相關建議:
我在ICU上班,時不時跟車120護送危重患者或者轉運危重患者。其實我在轉運患者時也是很淡定,不緊不慢的。原因如下:1、完全沒有必要慌慌張張。如果慌慌張張,可能是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患者生命體征非常不穩定,心律不齊,隨時可能發生心跳驟停。或者各種意外創傷導致的大出血,出血沒有
我在ICU上班,時不時跟車120護送危重患者或者轉運危重患者。其實我在轉運患者時也是很淡定,不緊不慢的。原因如下:
1、完全沒有必要慌慌張張。
如果慌慌張張,可能是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患者生命體征非常不穩定,心律不齊,隨時可能發生心跳驟停。或者各種意外創傷導致的大出血,出血沒有控制,傷口在活動性出血。當然這些情況一般都是不多見的。
在120接到求救電話,派車的時候,就已經溝通的患者的基本病情,有經驗的120急救醫生,就會帶上可能需要的搶救物品,確保能及時控制致命的損傷。也正是因為已經控制了致命傷,剩下的交給醫院醫生來處理后續的問題,醫生才不需要慌慌張張。如果真的慌慌張張,很可能會忘東忘西,結果反倒會越忙越亂。
2、醫生的情緒 也是治療的一部分
如果醫生慌慌張張的跟同事溝通,不停的催促同事,比如:快點,快點,病人快不行了。這樣的溝通,不僅不能增加轉運效率,還會讓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到患者病情,而使轉運過程分心,是整個轉運效率大大下降。
其二,清醒的患者,聽說自己不行了,心理陰影面積會無限放大。如果患者本人先從內心放棄自己,強大的內心暗示作用,會加劇患者的病情,有時會加速死亡。
反倒是,醫生不斷的安慰患者,沒事,我們馬上就到了,你很快就安全了。這樣的場景,既能穩定患者的情緒,也能讓整個團隊都安心于手頭的工作。
經驗豐富的急救醫生,一眼就能看出問題所在,知道輕重緩急,所以,作為家屬,請尊重醫生的意見,切勿過多干擾,因為醫生很多時候,不愿當著患者的面和家屬解釋過多,這樣會大大影響患者的情緒。
醫生保護的是患者,而不是家屬,所以,作為家屬,千萬不要醫生不關心自己,因為真的沒有必要關心家屬,醫生的全部注意力應該在危重患者身上。
我是康駿朋醫生,歡迎關注我@重癥醫生康駿朋。
#清風計劃#
更多相關建議:
急救中心執行120院前急救和院內急診急救任務的醫護人員,爭分奪秒與死神搶奪生命,比誰都急。某些急救醫生貌似“慢條斯理”“蜈蚣穿襪”,實際上大腦極速運轉,如何搶救怎么搶救都是絕活。跑?能夠救命?要看你往哪個方向跑了。還有跑的力度如何,急救現場慌亂跑,更加添亂。之所以急救特種車輛經常
急救中心執行120院前急救和院內急診急救任務的醫護人員,爭分奪秒與死神搶奪生命,比誰都急。某些急救醫生貌似“慢條斯理”“蜈蚣穿襪”,實際上大腦極速運轉,如何搶救怎么搶救都是絕活。
跑?能夠救命?要看你往哪個方向跑了。還有跑的力度如何,急救現場慌亂跑,更加添亂。
之所以急救特種車輛經常被阻攔,首先是法制跟不上,其次才是全民對生命缺乏敬畏之心。120急救車輛119等緊急任務,警報再響也沒有人會主動讓道。這就不要說跑了。其中最棘手的問題是社會車輛主動讓道,會收獲扣分罰單,不是漫長“申訴”就能夠消除“違法”避讓的。
設卡攔截強制收過路費,也是讓你跑不起來的因素之一。要去救人?先交一筆過路費吧!假裝耳聾惡意阻擋急救車輛,最多批評教育,耽誤搶救也無所謂。
如果對于緊急避讓車輛給予表揚,及時主動消除“避讓違章”記錄,就不會對緊急救援車輛進行阻攔了。
生命敬畏之心需要全社會提高素養,搶救生命爭分奪秒,千萬不要看著好玩在一旁添亂。就像跳樓自殺現場,醫生護士消防員大家都在想方設法挽留生命。你倒好,跑過去大叫:“有種跳下來啊!”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就在你的吶喊聲中結束了。
專業畢竟是專業的,不要用業余去揣摩專業人員。更何況醫護人員是與生命健康打交道,與死神爭分奪秒搶奪生命,無關人員回避!
更多相關建議:
最煩的就是家屬在旁邊嘰嘰喳喳大號亂叫,不停地問你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殊不知,急診搶救首先就是保命,保命,保命!這個時候懂事的家屬都會乖乖的躲到一邊,真正悲傷的家屬是沒有氣力哭鬧的,相反沒有悲傷感,又想表現的極度關心給別人看的演員,才會嘰嘰喳喳大哭大鬧!相當的影響你的搶救思路,好多時
最煩的就是家屬在旁邊嘰嘰喳喳大號亂叫,不停地問你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殊不知,急診搶救首先就是保命,保命,保命!這個時候懂事的家屬都會乖乖的躲到一邊,真正悲傷的家屬是沒有氣力哭鬧的,相反沒有悲傷感,又想表現的極度關心給別人看的演員,才會嘰嘰喳喳大哭大鬧!相當的影響你的搶救思路,好多時候藥物劑量算到一半一下子打斷,還得從頭來。
更多相關建議:
急診科醫生,面對復雜局面,都表現的十分淡定。這種淡定,不是僅局限于急診科醫生,而是屬于一切醫生的特質。做為醫生,必須淡定。而經驗豐富的醫生,即便面對復雜問題,仍舊氣定神閑,而舉重若輕。這淡定,是醫生的職業特點,更是醫生的氣質。醫生為什么會這樣?難道醫生都沒有情感?都冷漠又冷血?他
急診科醫生,面對復雜局面,都表現的十分淡定。這種淡定,不是僅局限于急診科醫生,而是屬于一切醫生的特質。
做為醫生,必須淡定。而經驗豐富的醫生,即便面對復雜問題,仍舊氣定神閑,而舉重若輕。這淡定,是醫生的職業特點,更是醫生的氣質。
醫生為什么會這樣?難道醫生都沒有情感?都冷漠又冷血?他們面對病人的生死,也掌握著病人的生死,而對病人的死活,都無動于衷嗎?
不!絕非如此!
淡定,不等于冷淡。冷靜,也不同于冷漠。正因為是醫生,對于異常時期的病人,盡管比誰都著急,但也不能頭昏腦脹而毫無頭緒的到處亂撞,更不能抓耳撓腮,乃至六神無主。如果這樣,雖是做到了感情充沛,可是哪里還有能力救治病人。
做為醫生,他的每一分鐘,哪怕是一個決定,往往就會涉及到病人的生死。醫生之所以淡定,因其職業目的就是救人,而不是做娛樂,更不是表演或靠言語神態來討好誰。
對于病人的救治,如果言語神態比治療更有用,那么病人大可去娛樂場所,而不必找醫生。如果做一場盛況空前的表演,哄的全場都高興就可以,那么被愚弄的將不僅是病人的家屬和親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最需要救治的病人。
要討論醫生的情緒,有個核心問題,就必須知道,這就是病人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毋庸置疑,病人需要得到治療,需要得到救治。而要治療病人,就必須隨時進行深入思考,和冷靜處置,絕不是耍耍嘴皮子,再加上一張笑臉就能達成目的。
這里有句話,雖然不好聽,但還是應該告訴你。對于救治病人,如果沒有深入的思考,和冷靜的頭腦與處置,就算是拋出媚眼也沒用。因為病人需要的不是諂媚,而是醫生的妥善治療,更是自己能活命。
更多相關建議:
他要是比你還慌亂,那就糟糕了,敢不敢用他呢?記得一次在診所村里買藥,醫生正在掃地,慌慌張張進來幾個人,護著一個人,腦袋開瓢了,要縫合,醫生看了一眼,繼續掃地,哈哈,別說那幫人了,我都跟著著急,那幫人催了一句,大夫慢悠悠來一句,那也得打掃完了哇,結果我們大家看著他一步步慢悠悠的打掃
他要是比你還慌亂,那就糟糕了,敢不敢用他呢?
記得一次在診所村里買藥,醫生正在掃地,慌慌張張進來幾個人,護著一個人,腦袋開瓢了,要縫合,醫生看了一眼,繼續掃地,哈哈,別說那幫人了,我都跟著著急,那幫人催了一句,大夫慢悠悠來一句,那也得打掃完了哇,結果我們大家看著他一步步慢悠悠的打掃完,倒垃圾,然后洗手,才開始檢查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