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臥蛋草又叫雀兒臥蛋、地錦草,是農(nóng)村常見野草,也是一劑涼血止血的好藥,人稱“血見愁”。
認識臥蛋草(地錦草)
臥蛋草(地錦草)有點兒像馬齒莧,不過馬齒莧莖葉肥厚,而臥蛋草卻瘦瘦弱弱的。臥蛋草的葉子綠色,而莖稈是紅色。它的莖葉中有白色的乳汁,因此也叫“奶漿草”。
臥蛋草是大戟科雜草,全國各地都有,常見于農(nóng)田、溝邊、路邊、農(nóng)村房前屋后、綠化帶等,大多農(nóng)民當(dāng)雜草處理了,殊不知它還是一劑尚好的中藥。
1、清熱祛濕
地錦草艱辛散泄,作用清瀉寒濕,故常見治寒濕黃疸及腹瀉痢疾。凡寒濕黃疸,小便不暢者,可單單使用,或與茵陳、山梔子等搭配,以清熱祛濕退黃;凡熱毒瀉痢,便下濃血者,可與馬齒筧、黃芩等藥合用,以清熱去火止痢。凡濕熱下注,小便淋瀝澀痛者,可與海金沙、車前草等并施,以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2、祛毒消腫
地錦草苦泄辛散,有清熱去火、散瘀消腫之功,故可用以癰疽惡瘡、跌打損傷痛苦、濕疹潰瘍、燒傷燙傷及蜈蚣咬傷諸證,臨床醫(yī)學(xué)要用生鮮搗碎外用。
3、活血化瘀活血
地錦草既能活血化瘀散瘀,又能散血活血,故常見治多種多樣內(nèi)外流血證,具備活血而沒留瘀之優(yōu)勢。凡血熱嘔血、衄血者,可與生地黃、牡丹皮同用,以增散血活血之功;若小便帶血、血淋者,可與白茅根、小薊搭配,以散血活血作用;若便血,血痢,痔瘡流血者,可與地榆、海棠花伍用,以散血止痢祛毒;若崩漏下血者,可與蒲黃、茜草等同于施,以提升散血止崩之效;若外傷性流血者,可單單使用本產(chǎn)品碾磨外摻。
更多相關(guān)建議:
民間臥蛋草,一掰斷就流出奶白色汁液,人稱天然“止血藥”!止血草藥千千萬,不論是布滿荒田的白茅根,還是濕地旁的香蒲,在止血的作用上,各有千秋,臥蛋草不輸于這兩者。老邪很熟悉臥蛋草,此草的莖表面雖帶有紅色,流出的液體確實白色,如同奶漿,它靜臥在地上,橢圓形的葉子,像一顆顆蛋那樣臥著。
臥蛋草,說白了就是地錦草,在《綱目》中有所記載,其中提到“田野及階砌間皆有之”,說明這種植物很好找,在我們廣西,路邊一抓就是一大把。
分布廣,可不代表此草毫無價值,它被人們稱為“止血草”,這是因為它止血的功效很突出。臥蛋草的作用于便血,血淋以及咳血等等,《乾坤生意》中還記載有治療血痢不止的用法,民間還用于治療婦女血崩和痔瘡。
在“血”這方面,臥蛋草起到的幫助很大,故而在各朝代的醫(yī)學(xué)書籍中,對其的稱呼都和血有關(guān),比如血見愁,血風(fēng)草等等。
在農(nóng)村,用臥蛋草來煮水洗澡,也是常見的事情,除開止血,臥蛋草還能清熱解毒,對皮膚的瘡疔癰腫也有效果。
那么,一些朋友就有疑問了,臥蛋草可以直接吃嗎?老邪的回答是不建議直接吃!臥蛋草和野菜還是有區(qū)別的,不同于馬齒莧這類植物,葉子單薄且枝條纖細,口感上給人的體驗并不好。
若需要用藥,還是要煎煮取煎液的,并不食用植物本身,老邪建議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取合適量藥材來配伍使用。
臥蛋草止血的效果顯著,對體內(nèi)外出血的毛病均有幫助,卻不能當(dāng)野菜一樣直接下鍋食用,你們知道什么用法,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關(guān)注老邪,了解更多農(nóng)村花草,覺得本文不錯的話別忘了點贊,收藏起來。圖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更多相關(guān)建議:
主要用于治療:1、血熱吐血、衄血者,可與生地黃、牡丹皮同用,以增涼血止血之功。2、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者,可單用,或與茵陳、梔子等配伍,以清熱利濕退黃。3、也可用于癰疽惡瘡、跌打傷痛濕疹潰瘍、燒燙傷及毒蛇咬傷諸證,臨床多用鮮品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