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先不說這兩個藥哪個好。假如你去中藥房,問營業員,黃芪與西洋參哪個補氣效果好。營業員若說黃芪好或者說西洋參好。那么,這說明,要么是那個營業員不懂中藥,要么是那個藥房的黃芪或西洋參庫存積壓量太多。否則,這倆藥的孰好孰壞是下不了結論的。它們的可比性很小!因為:
首先,黃芪與西洋參的性味歸經就截然不同:
黃芪的性味歸經是味甘,性溫,歸脾、肺經;而西洋參的性味歸經是味苦微甘,性涼,歸心、肺、腎經。
顯然,它們在藥性上是截然相反的。黃芪是溫性;而西洋參是涼性的。僅這點醒目的差異就能夠打消我們把它倆對比的念頭了,更何況它們的歸經還不同。歸經不同至少提示我們的是它們作用病位的側重點往往會有差異。
其次,黃芪與西洋參的功能主治也有差異:
一、黃芪的功效是補氣升陽,益衛固表,脫毒生肌,利水消腫。
1.補氣升陽是指:
食物進入人體,首先被胃磨碎,然后再被脾轉化成水谷精氣。接著,脾把水谷精氣向上運送給心肺,而胃把食物糟粕向下傳導給小腸。這個過程就叫脾的升清,胃的泌濁。而若人有脾胃氣虛了,那么,脾胃的升清泌濁功能自然減弱,人就會出現面黃,乏力,氣短,食欲差,大便溏稀等癥。這時,用黃芪,就有改善脾胃氣虛,清陽下陷的作用。
另外,黃芪不單有補脾胃氣虛之功,還能補脾肺氣虛之能。在肺收到脾運送過來的水谷精氣時,它會把它們與從外界吸入的清氣結合成宗氣并灌注到心脈中以輔助心來行血。可一旦脾肺之氣不足時,脾運送給肺的水谷精氣少了,肺吸入清氣的能力也弱了,這樣推動血脈的宗氣必然也不足了。于是,人又會出現氣虛血滯的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癥。這時,用黃芪來補充脾肺的氣源,進而改善氣虛血滯的相關癥狀。
還有,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并且氣又能生血,人若氣虛,往往又會伴有血虛,從而會有面色微黃,疲倦乏力之態。這時,用黃芪通過補氣還能生血。
再有,黃芪能治中氣下陷的器官脫垂,如:子宮脫垂,脫肛,陰挺等以及氣不攝血地崩漏便血,帶下等癥。
2.益衛固表:
這里的衛指得是“衛氣”,表指得是“肌表”。也就是說人體有種氣叫衛氣,它能護衛肌表,就好像一個衛士在守衛人的肌膚不受“外敵”(外邪)入侵。或者說人體的汗孔這扇“大門”是由衛氣把控著的。并且衛氣的體內“長官”又是肺。當衛氣“失職”時,汗孔的大門就將失守,從而人就會出現自汗啊,盜汗啊等。這時用黃芪就能起到益衛氣而固肌表的作用。
3.脫毒生肌是指:
瘡癰不潰或日久不斂往往是由氣血不足所致。因而,用黃芪通過補氣生血進而又能解決瘡癰脫毒生肌的問題。
4.利水消腫:有人可能不理解,黃芪歸脾肺經,怎么還與利水有關系呢?其實,通調全身水道的臟器恰恰是肺,肺又被稱之為“水之上源”。通常,肺不但能把津液與水谷精微向上宣發布散至皮表周身,還能把水液向下肅降給腎與膀胱。所以在肺氣功能正常時,人體的水道也調達。否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功能失常,人就會出現水液內停的水腫等癥,這時,用黃芪就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以上,通過對黃芪四大功效的解讀。我們總結黃芪的主要特點是溫補,即通過補中氣(脾胃之氣)以及補肺氣,進而改善因脾肺氣虛而延伸出的各種癥狀。
二、西洋參的功效是: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1.補氣養陰是針對陰虛火旺的咳喘與咳痰并痰中帶血,以及熱病氣陰兩傷的煩倦等。
2清熱生津是指津液不足的口燥咽干與口渴等。
很顯然,西洋參的主要特點是涼補。并且它擅長于清熱養陰,它的整體功效都是圍繞“清熱”兩字而展開的。
總結:黃芪是熱性雖用途廣泛(具體主治病癥在文中畫橫線的黑體字中看),但它的禁忌也多。外感,食積,氣滯以及陰虛火旺者都忌用黃芪;而西洋參是涼性,其用途相對黃芪而言雖有些單一,且外感,食積,氣滯者同樣不宜食用西洋參,但氣陰兩虛兼熱者用西洋參卻尤佳。
由此可見,黃芪與西洋參從藥性用途上各有所主,因而不能講誰好誰壞,只能說誰更適合自己的癥狀。
更多相關建議:
很多朋友就此問過我,這兩味補氣的藥有什么不同?哪個補氣效果更好?黃芪性溫
健脾扶正強體質
這2味藥雖然都被中醫用來補氣,但它們補卻是不同的臟腑。黃芪的性質偏溫,主要入肺、脾經,所以黃芪所長的是肺氣虛和脾氣虛。
這2種氣虛的典型病癥除了疲勞乏力,還有脾肺的特有病癥,比如肺氣虛的疲勞易出汗、容易感冒和過敏等,這在春天最為常見;脾氣虛則主要表現為消化不好,比如吃點硬的就難受,平時不敢吃生冷的食物等等。為此,中醫常用入脾肺經的黃芪來補益。
▲黃芪
而且入脾經還是它的優勢所在,因為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意思是說,所有的臟腑都有賴于脾攝入的營養物質提供能量,脾氣的強壯決定了其他臟腑的強壯
反過來,如果在補肺氣的時候兼顧到“后天之本”,那就要比單純用補肺藥的補益效果更好。所以,此次新冠疫情的中醫處方中也用到了黃芪,為的是通過補氣、補益后天之本的方式,提升人體的免疫力。
此外,還有我之前多次說過的中醫補肺氣名方“玉屏風散”,整個方劑僅有3味藥:黃芪、白術和防風,其中黃芪和白術都是入脾經,補脾的,也是因為補脾相當于在給肺增加“后援”,給身體建立防御外敵的“屏風”,這樣補起的肺氣,才更有后勁。
西洋參性涼
補氣養陰去心火
再來說說西洋參,雖然也是用來補氣的藥物,但它和黃芪卻有所不同,甚至不同于所有的補氣藥。簡單來說,補氣藥的性質一般是溫熱的,吃后可能會上火,但西洋參的性質是偏涼的,根本不存在上火的問題,而且西洋參是所有參類里,唯一一個不上火,甚至還能去火的參類。
▲西洋參
之所以說它能去火,是因為西洋參入心經,這就注定了它有其它補氣藥沒有的功效:清心火。中醫認為夏天是心所主的季節,夏天最容易上的就是心火,夏天的虛也多是心氣虛,這時候用西洋參,可以為你補氣的同時清除旺盛的心火。
黃芪、西洋參,你該這么選
既然黃芪和西洋參有寒熱的區分,那又該怎么判斷自己到底適合用哪味藥呢?分辨的方法非常簡單,我們可以通過舌頭的情況,來自我判斷是哪種氣虛:
如果你的舌頭胖,有齒痕且顏色較淡,與此同時很容易疲勞乏力、感冒、過敏,還很怕冷,那么黃芪就是適用的補氣藥;如果舌頭不胖,沒有齒痕,而是干瘦且顏色發紅的,且在疲勞的同時還很容易口渴,甚至經常上火,西洋參則是適用的補氣藥。
▲舌頭有齒痕
如果用其中一味藥來補氣的話,每天可以用到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或是含在嘴里都可以。對于很多氣陰兩虛的人,比如經常要講話的教師,把西洋參含在嘴里的這種方法,可以明顯緩解口干的癥狀,而且西洋參的成分也可以通過口腔黏膜吸收。
更多相關建議:
黃芪和西洋參是最常用的兩種中藥,甚至可以說是現在最常見的兩種相關中藥保健品的原料。
我們科普醫學常識,更是告訴大家一個大的觀點,大的原則,大的選擇,大的抉擇,而并非具體到能看病,能選擇具體的藥物。
醫學生上學都得上5-10年,畢業后都不會看病,還得實習,還得跟著老師摸爬滾打,您想想您能隨隨便便看到一篇文章,就能看病,就能選擇藥物了?
除非您是學醫的天才,可是學醫的天才誰還會看醫學科普的文章?
所以,我們不能看幾篇文章就去選擇藥物,而且要從文章中領會:健康生活,預防疾病,面對疾病要選擇正確的醫生,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我們才能減少上當受騙,才能少走彎路。
書歸正傳,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一下黃芪和西洋參的區別,近年來黃芪的保健品和西洋參的保健品不少,很多人不知如何選擇,或者說很多人送禮都不知如何選擇,那么西洋參和黃芪有什么區別呢?
一、中藥黃芪和西洋參
黃芪能補氣固表,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氣虛水腫,血虛痿黃。黃芪能用于補氣,治療氣虛乏力;還能用于中氣不足,長時間泄瀉脫肛,或者血虛等等相關癥候。主要補肺氣、脾虛、中氣不足等等補氣。
西洋參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補氣養陰,用于氣虛陰虧,虛熱煩倦,肺虛久嗽等癥候。
如果大家對西洋參的補氣之效,不是很明白,我們看看《醫學衷中參西錄》: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也就是說西洋參是補氣的話,主要用于如果使用人參過于溫補而不能耐受,可用西洋參代替,因為西洋參偏涼。
二、現代藥物研究
黃芪含有黃芪甲苷,黃芪甲苷具有免疫調節、缺血保護、心臟保護、抗炎、抗病毒的功效。有研究顯示黃芪甲苷能緩解心肌缺血;逆轉心室肥厚,改善心肌重構;減輕心肌組織的纖維化。
西洋參含有西洋參皂甙,西洋參皂甙有抗疲勞作用,保護心血管系統、提高免疫力、促進血液活力、治療糖尿病等等作用。
但是當然這些研究只僅僅是研究,甚至更多是理論研究,和動物實驗,真正要用到人體上,還需要更多的證據。而且本身黃芪含有黃芪甲苷,西洋參含有西洋參皂甙,上述作用并非黃芪和西洋參的作用,而是提取物的作用,并不能混為一談。
三、中藥就得用在刀刃上
中藥要用在刀刃上,啥意思呢?中藥真的好處用在于遇到一個好中醫,而并不是好中藥,就能治好病。只有中藥在好中醫大夫手中,經過辨證論治后,才能認清疾病,認清癥候,認清這個病這個癥候,能不能使用這個中藥。更何況中醫藥的另一大特點是方劑,而不是單味中藥,絕大多數情況下,一種中藥很難治病,都必須君臣佐使配合以后,形成系統的方劑,才能真正的治病。
所以,中藥要找中醫大夫開,而不是自己判斷,自己選擇。
總之,中醫藥是我們的瑰寶,但我們必須繼承才能發揚,不能浮夸,不能吹牛,必須實事求是,這樣才能久遠,才能繼續為老百姓造福。
如果有人想著眼前利益,夸大其詞,一錘子買賣,那么只能早早葬送自己!
更多相關建議:
黃芪和西洋參究竟哪個補氣效果好,我認為,具體要看個人病癥,只有對癥了,才是最好。那么,黃芪和西洋參各自對應什么樣的癥狀呢?
黃芪和西洋參都是常見的中藥,在臨床上主要被用作補氣、調節免疫力使用。雖然效果差不多,但是黃芪和西洋參畢竟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其對癥的主要范圍也有所不同。
黃芪:
如今,隨著人們的養生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烈,黃芪之類的中草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了解和歡迎,也被經常性用作泡水喝、制作菜肴的配料、用作養生保健補氣的保健品等。黃芪性溫,味甘,在中醫辨證論治里,主要用作調節免疫力、抗衰、利尿、降壓保肝等用途。其補氣,主要是針對脾虛、氣虛。所謂脾虛、氣虛,主要表現就是咳嗽,總覺得有痰卻咳不出來,氣短,稍微活動之后就感覺上氣不接下氣,困乏,全身無力,整個人沒有精神,胃口不受影響,這就是脾虛氣虛的基本表現。如果符合以上特征,那么可以適用于黃芪補氣。
黃芪
但是有些人是不能用黃芪的。因為黃芪性溫,可能會導致體表癰癤經久不愈,甚至更加旺盛。因此體內熱毒尚盛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者均不宜用黃芪。
西洋參:
西洋參的名氣可能要比黃芪更大。電視上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西洋參保健品。西洋參別名洋參、花旗參等,它和黃芪的作用類似,但是最大的區別特點就是性涼。別看這個小小的區別,其對應的主要作用是補氣養陰,清熱生津。從這里可以看出,西洋參很大的一個作用和黃芪的區別就是不僅僅簡單的補氣,還能夠清熱生津,這一點就是黃芪達不到的效果。另外,西洋參用于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喉干。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虛熱煩倦。有這些臨床癥狀表現的朋友,可以考慮用西洋參進行食補、藥補。
西洋參
那么,每一種藥品都有其相對的禁忌癥,西洋參因為性涼,如果身體有熱癥,比如口干煩躁、手心發熱、臉色發紅、身體經常疲乏無力,使用西洋參類補品可以達到調養的目的。反之,若咳嗽有痰、口水多或有水腫等狀態時,就應避免服用西洋參,否則就會加重病情。另外,\"非虛勿補\"。如果身體并無不適,不宜經常服用西洋參含片。雖然西洋參是一個補氣的好東西,但是不是人人都適用,因此用之前應該是在中醫的嚴格辨證論治后進行規范食用。
中藥是我國獨有且運用的歷史各方面都是比較成熟有經驗的瑰寶,作為現代醫學背景下,在各種進口藥物和西藥的大環境下,中醫藥的發展受到了很多阻力,但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后代一定不能拋棄,正確運用中醫藥技術,是我們現代醫學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綜上所述,不管是黃芪還好,還是西洋參,其最重要的不是誰的補氣效果好,而是要正確對癥運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獻參考:《醫學入門·本草》。
更多相關建議:
在中藥學上,黃芪和西洋參都屬于補氣藥這一大類,但是黃芪側重于補氣健脾,西洋參側重于補氣養陰。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論誰的補氣效果好,要看具體情況針對的是什么樣的患者,再考慮使用黃芪還是西洋參。
一、黃芪偏溫,西洋參偏涼
從藥性上也可以看出來,黃芪微溫,歸脾肺經,能夠補脾肺之氣,升陽舉陷,益衛固表,擅長脾氣虛證、肺氣虛證、氣虛自汗。另外還有利尿消腫、脫毒生肌的作用,可用于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而西洋參藥性涼,歸肺、心、腎、脾經。可用于氣陰兩傷證、肺氣虛及肺陰虛證。另外西洋參還能清熱生津,可用于熱病氣虛津傷口渴及消渴。
二、黃芪擅長補脾肺之氣
黃芪,擅長入脾胃,為補中益氣的要藥,對于脾氣虛弱,經常感到疲倦沒有力氣、不想吃飯、大便還稀的人,是可以單用黃芪來熬膏服用的。也可以加上黨參、白術等補氣健脾的中藥,效果會更好。我們知道,中醫上講脾主運化,對于脾虛導致的水濕停運者,如出現浮腫尿少,用黃芪能夠補脾益氣、利尿消腫,標本兼治,也是治療氣虛水腫的要藥。對于脾虛不能統血所導致的失血證,黃芪也能夠補氣攝血。同時對于脾虛不能夠生成和和向全身輸送津液,而導致的口渴,黃芪也能夠補氣生津而有止渴的功效,如糖尿病引起的口渴等。
此外,黃芪還能夠補肺氣,對于肺氣虛弱,經常咳喘,吸氣和呼氣困難、疲倦無力的人也是適合的。同時脾肺氣虛,往往衛氣不固,對于經常出虛汗的人,黃芪也能夠起到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的作用。因為黃芪補氣的作用,還能夠托毒生肌,對于瘡瘍中期,正氣虛弱而毒邪旺盛,不能夠托毒外達,難潰難腐的人,可以用黃芪補氣生血、扶助正氣、使膿毒更容易排出體外。另外,對于痹癥、中風后遺癥,因為氣虛而導致血液凝滯,筋脈失養,表現為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的人,也可以用黃芪補氣活血,改善癥狀。
三、西洋參擅長補元氣和肺氣
西洋參,能夠補充元氣,但是作用比人參弱,因其藥性偏涼,能清熱養陰生津。適用于熱病、或者是大汗、大瀉、大失血等引起的元氣和津液大傷,所引起的神疲乏力、氣短、脈搏微弱、心煩口渴、容易出汗且粘連、尿少且黃、大便干結、口干舌燥等癥狀的對癥治療。
西洋參能夠補肺氣,養肺陰,清肺火,比如說對于肺熱耗傷臟腑津液引起的咳嗽、痰少、氣短、喘促、痰中帶血等癥狀,用西洋參就是適合的。另外,西洋參也能夠補心氣和脾氣,養心陰,滋脾陰,對于氣陰兩虛引起的心率快,心絞痛,失眠多夢,消化不好等癥狀也是可以的。總的來說,西洋參擅長補脾肺之氣,兼有養陰生津的作用。
四、現代藥理作用比較
黃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能夠促進機體代謝,興奮呼吸,抗缺氧,抗疲勞,增加血液中和肝臟中蛋白質的合成,保護肝臟,改善貧血,增加機體細胞數量,延長細胞壽命,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對干擾素系統有協同作用,增加抗病能力,能夠輕度抑制多種流感病毒,也有較廣的抗菌作用,也能抗輻射。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夠消除腎炎等引起的尿蛋白。對于血糖,能夠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預防心衰,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血管系統。也能夠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預防血栓形成。
西洋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對大腦有鎮靜作用,能夠中度興奮生命中樞,抗休克。還能夠抗缺氧、抗疲勞、抗應激、抗驚厥、抗利尿。也能夠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增加心肌收縮力、抗心律失常。同時也有降血糖作用。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氣血理論認為,氣血密切相關,氣能生血。所以,我們說如果一個人氣血不足時,就可以通過用補氣血的藥物來治療,達到不治而治的目的。而中藥學研究發現,有很多中藥都有補氣的作用,比如黃芪、人參、黨參、西洋參、太子參、白術等。
黃芪和西洋參哪個補氣效果好?
從中醫理論上講,雖然同屬于補氣血的藥物,但是不同藥物的歸經不同,補益對象也有所側重。目前來看,對于單純性血虛氣虛,哪一種藥物的補氣生血能力更強,沒有明確的定論,不過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如何選藥還是因人而異。
首先,中醫理論中的黃芪和西洋參。
中醫學中的“氣”具有多重含義,依據氣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等,可將其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臟腑經絡之氣。中醫所講的補氣,也可以根據不同臟腑的氣虛證臨床表現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補氣法,如補肺氣、補脾氣、補心氣、補腎氣等。其中,肺主氣,主一身五臟六腑之氣;脾氣健運,氣血得以化生,故氣虛多與肺、脾二臟相關。
臨床對于氣血不足者,一般并非單一用黃芪或西洋參,而是采用中藥方劑,如補肺湯、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四君子湯等等,這些方劑中主要的成分就是黨參、人參、黃芪、白術、山藥等補氣的成分。
至于黃芪和西洋參,根據相關中藥典籍記載如下。
①黃芪:《本草匯言》記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記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另外還有對黃芪的相關論述,黃芪專補氣,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夫黃芪乃補氣之圣藥,如何補血獨效。諸如此類的記載都說明,黃芪是補氣血的優品。
②西洋參:《本草從新》記載西洋參,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 虛而有火者相宜。《本草求原》記載,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功能主治為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由此可見,雖然兩者都是補氣藥,但黃芪重在補氣固表,用于氣虛乏力,而西洋參重在補氣養陰,用于氣虛陰虧。所以,兩類藥材的適用人群還是也有區別的,從中醫辨證施治的角度講,還需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不可擅自用藥。
其次,西醫理論中的黃芪和西洋參。
根據現代藥理學相關研究發現,黃芪和西洋參均有明顯升高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數量的作用,所以證實補氣藥具有生血作用,并且可能與血清一氧化氮有關。
對于久病、大病初愈、經常感覺神疲乏力等患者,選擇黃芪可以幫助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對于容易上火,口干舌燥等患者,則建議選擇西洋參,幫助降火、補虛。
我是王藥師,致力于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解釋復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關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更多相關建議:
生活道公益健康認為,黃芪和西洋參都屬于中藥補虛藥中,補氣藥的范疇,兩者都有補氣的作用。不過相對來說,黃芪的補氣作用要強些,主要還是看怎樣補氣,補什么器官的氣了。
應該說,黃芪微溫,歸經是脾和肺,就說黃芪在補脾氣不足,肺氣不足上效果更好些。就說出現了少氣乏力,少氣懶言,動則尤甚時候,以及出現了咳嗽氣短,大便溏等情形時候,可能用點黃芪補氣效果更好些。黃芪還能升陽舉陷,就說氣虛嚴重到氣陷時候食用,所以單純補氣上,一定比西洋參作用強些的。
西洋參主要是微苦、涼,藥性偏寒涼,歸肺、脾、心、腎經,主要是補氣養陰,還有一定的清熱作用,不起作用沒有黃芪效果好的。
更多相關建議:
黃芪和西洋參均為補益藥中的補氣藥,但二者功效和臨床應用各有特色和不同。對于這兩味藥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明確各自的功效特點,發揮各自特色,用得恰當,而不是簡單地縱向比較誰的補氣效果更好。
黃芪味甘,性微溫,為一味固表的補藥,故表證未解者不宜用,以免閉門留寇;此外,陰虛內熱、濕熱熾盛的人群亦不宜用黃芪。黃芪擅長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可用于中氣不足、表虛自汗;能補升舉陽氣,用于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能利水消腫,用于氣虛水腫;能托毒生肌,用于氣血不足,瘡瘍內陷之膿久潰不斂;又補氣生血,用于氣血虧虛的面色萎黃、神倦脈虛等,發揮此功能時常常會與當歸同用;還能補氣攝血,用于氣虛不能攝血的崩漏、便血;亦可補氣通痹,用于氣虛血滯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又能補氣生津,用于氣虛津虧的消渴證。
西洋參甘、微苦,性寒涼,故中焦虛寒者不宜用。西洋參擅長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主要用于陰虛火旺之咳喘血證、虛熱煩倦,以及陰津不足之口燥咽干。
補氣是個很大的類別,功效和臨床應用有很多學問,并不是縱向比較那么簡單,一定要學會區別,用在合適的地方,千萬不可濫用。
更多相關建議:
我們都知道黃芪和西洋參都具有補氣的效果,而在我們廣東,這兩種都是藥食同源的中藥,除了可以用來開方治病外,還可以用來煲湯,比如黃芪老雞湯、西洋參烏雞湯等,通過飲湯也可以達到補氣的效果。那么這兩種中藥到底哪種補氣效果好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要想知道黃芪和西洋參哪個補氣效果好,我們就先要知道黃芪與西洋參各自的功效,才能知道到底哪個補氣的效果好,下面就分別介紹一下它們各自的功效。
1、黃芪
黃芪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中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多見的,它并不屬于一種名貴藥材,平常老百姓也經常可以用到。
對于黃芪的功效,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黃芪的補氣作用,特別是身體虛弱或者大病初愈時,往往都會用黃芪來補氣補虛。《中藥大辭典》記載,黃芪性溫,味甘,功能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主治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等癥。
2、西洋參
西洋參作為一種參,是一種外來物,原本并不是產自我國,是從海外引進的品種,所以叫西洋參。它同樣也具有補氣的作用,當有陰虧,內熱,咽干咳嗽痰血時,往往通過西洋參來生津除熱。《中國藥典》記載,西洋參性甘、微苦,涼。功能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
由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黃芪和西洋參都有補氣的作用,但是兩者的補氣作用也是有所不同的。黃芪性溫,不燥不寒,補氣比較平和,善補虛、治虛汗等,特別對于大病初愈的病人,黃芪的補氣補虛作用是很好的;而西洋參性味苦、涼,補氣的同時可以清熱生津、退熱,對于一些胃寒的人是不適宜用西洋參來補氣的。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很高興回答
黃芪和西洋參都是中藥補氣藥,兩藥那個補氣效果好,這個要看具體的癥狀。
黃芪具有益氣固表,升陽舉陷,托毒排膿,利水消腫的作用
一、脾氣虛弱,中焦失運,出現的食少納呆,食后腹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
二、中氣下陷,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肛門下垂等。
三、肺氣虛弱,語聲低微,咳嗽無力。
四、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能固表,能補肺益脾,肺主皮毛,可以收汗孔,能治自汗,盜汗。
五、氣虛水腫,氣可行水,氣虛行水無力,出現水腫。或者肺氣虛弱,通調水道功能失常。脾氣虛弱,運化水濕功能失常,出現的水腫!
西洋參具有益氣生津,清熱養陰的作用!
一、肺虛久咳,干咳無痰。西洋參可以補肺氣,清肺火,養肺陰,出現肺氣虛弱而語聲低微,咳嗽無力可以用。肺火亢盛,咳聲重著,咳痰色黃,可以用。肺陰虧虛,出現口干,咽干,干咳,無痰或者少痰可以用!
二、氣陰兩虛,口渴煩熱。西洋參可以補氣養陰,可以用于氣陰兩傷,出現乏力,神疲,口渴,咽干,心煩,多汗等問題!
三、津虧便秘,西洋參可以養陰生津,可以用于陰虛津液虧虛出現口渴,便秘。便秘為腸道津虧,失去潤滑,出現大便干硬,便秘等!
兩款藥都可以補氣,那個補氣好,具體要看,若純氣虛,出現乏力,神疲,面色無華,自汗,就可以選擇黃芪。若氣虛還伴隨陰虛,出現乏力,神疲,口渴,咽干,心煩,便秘,盜汗等氣陰兩虛的癥狀就需要選擇西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