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腿上的經絡從下往上推和從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
推按經絡可以疏通經脈之氣,刺激經氣的運行,所以只要在經絡上刺激就能給人帶來一定的保健作用。平時推按的時候,關鍵點還是找準經絡。
我們常說的一個“大周天”是十二條經脈按順序循行一周,而在腿部分布有六條經脈。
分別分布在腿的內側和外側各三條。
內側有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外側有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脾經、肝經、腎經三條是從腳趾開始往上走,到達胸腹部傳給下一條經脈;胃經、膽經、膀胱經是從頭部往下走,到達腳趾,再傳給下一條經脈。
所以脾胃消化吸收的問題可以選擇脾經、胃經進行推按;心情不好,急躁易怒,上頭火可以選擇肝經、膽經進行推按;泌尿系、腎、腰、膀胱等問題可以選擇腎經、膀胱經進行推按。
推腿上的經絡從下往上推與從上往下推有不一樣嗎?
我們開始已經是說了,最關鍵的是找準經絡,至于方向,確實有關系,但不是主要的,因為經絡的調節本來就是雙向的。
你虛的時候,刺激經絡,會調動經絡上的經氣往這邊聚集;你實的時候,刺激經絡,會減緩經氣往這邊聚集,并且該處過多的經氣會往其他地方轉移。
那推的方向就沒有關系了嗎?
不,有差別的,當我們知道了疾病的虛實的時候,我們可以人為地進行輔助補瀉。
我們知道正常來說經氣是沿著“大周天”的路線一直循環不停地運轉著。
當我們虛的時候,需要更多經氣,就需要經氣運行更加快速、順暢,從而聚集更多的經氣,以補充病變部位之虛。
當我們實的時候,就需要減少經氣往這邊聚集,從而逐步瀉病變部位之實。
怎么通過一些技巧來補其虛,瀉其實呢?
要補虛,我們就需要讓身體感覺到虛;要瀉實證,我們就需要讓身體感受到實。
虛的時候,我們可以輕柔的推按經脈,讓身體知道這邊的經氣比較柔和,輕緩,從而調動更多經氣聚集;也可以順著經脈走行的方向進行推按,助力經氣運行,使經氣運行更多、更快、更足。
實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較重的推按經脈,讓身體以為這邊的經氣興奮、滿溢、活力四射,從而減少經氣的聚集,減緩經氣的運行;也可以逆著經脈走行的方向進行推按,讓身體以為這邊的經氣太滿了,還往回逆沖,從而減慢經氣運行的速率,慢慢瀉實證。
推腿上的經脈方向要分內外側。
腿部內外側的經脈走行是不一樣的,內側從下走上;外側從上走下。
當虛證的時候,要順著經脈推,內側的經脈需要從下往上推;外側的經脈需要從上往下推。
當實證的時候,要逆著經脈推,內側的經脈需要從上往下推;外側的經脈需要從下往上推。
這是我對“腿的經絡從下往上推和從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的一些理解,科普文章,不易傳播,期待大家點贊、打賞、轉發、關注,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相關建議:
首先我們要清除一點:腿上的經絡按照走向分兩類,一種是從下往上走的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一種是從上往下走的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其次,關于調整經絡功能,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補瀉理論,“補”就是增強的意思,適用于氣血陰陽不足和臟腑虧虛,“瀉”就是衰減的意思,比如泄火、解表、祛風、通腑等等。
中醫在對經絡調理上有一個說法:迎隨補瀉!啥意思呢?就是說順著經絡走形的方向是補,比如三陰經從下向上推,就是對相應經絡的一種“補”,可以增強所屬臟腑功能,產生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作用;反之,逆著經絡方向的就是瀉,比如三陰經從上向下推,就是對經絡的“瀉”,產生利水、通經、活血的作用。
同理,足三陽經按照迎隨補瀉理論,從下往上推就是瀉,可以泄火、潛陽、解表通絡的作用;從上往下推就是補,可以健脾和胃、益氣通經的作用。當然這里所說的“補瀉”只是相對而言,是一種理解方式,大家不要機械的理解,因為還需要考慮經絡臟腑本身的特點。
更多相關建議:
這是一個很基礎的問題,但對于沒有經絡知識的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困惑,所以很有必要把它完全弄清楚。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對經絡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它的內涵和外延要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經絡看不見摸不著,但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大多都在兩條肌肉或是筋的縫隙里。我們用經絡治病,就要對此理論深信不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但對于經絡不要一開始就懷疑它是不存在的,而要在平時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加深理解,一些困惑和不解自然而然就會解開。
經絡不是簡單的線性分布,而是以立體多層次的形態呈現給我們,除了我們熟悉的經絡外,還有皮部、經別、經筋等。所以針刺穴位時,深刺和淺刺會有不同的針感,治療的疾病也會有所不同。腕踝針是治療疼痛很常用的方法,它就在皮下淺筋膜,針刺好的話,病人幾乎沒有痛感。頑固性面癱的病人,單純針刺經脈上的穴位效果就不好,從經筋的角度,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經絡治病,無非在調氣血。我們熟知的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都是在氣和血的層面上對人體進行調理,到達氣血調和的狀態后,疾病也就消除了。這里有一個基本的常識,每條經脈的氣血流動有一定的方向性,比如說下肢的足太陰脾經,它就是從足走腹,也就是說從下到上是它正常氣血流動的方向。
虛和實是疾病很常見的兩種狀態,虛反映的是正氣不足,而實反映的是有邪氣。我們人體的皮膚無時無刻不暴露在外界環境中,從理論上講它時刻都受到邪氣的侵襲而出現實證,之所以沒有發病,就是因為體表有衛氣。
腿上共有六條正經,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它有很明確的分布規律。三陽經分布在腿的前面、側面和后面,是從上往下走行的,而三陰經則分布在腿的內側面,是從足往上走行的。“補虛瀉實”是我們治療疾病很重要的一個原則,順著經絡走行方向,也就是氣血流動的方向,無論是針刺還是推拿,就是補;而逆著經絡走行方向,就是瀉。對于單純的保健而言,目的在于疏通經絡,所以推按和拍打都是很好的方法,至于方向就顯得無關緊要。
更多相關建議:
腿上有肝脾腎三條陰經和胃膽膀胱三條陽經,一般來說:陰經從下往上揉陽經從上往下做。這里必須配合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八鋼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辯證施治,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n
更多相關建議:
腿部陽經和陰經各有三條,分別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每天經絡的巡行方向是不同的,建議根據自己的具體狀況,逐條通過穴位刺激來梳理經絡,效果更好!
更多相關建議:
從專業角度來說,你這個問題問的不明確,而且還暴露了你是個外行。
首先你本身不明白經絡是什么,我可以大概解釋一下,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這是分開來說的,經脈部分一般都是貼合骨或者經筋,絡脈可以在任何部位。你所說的是否可以上、下推行,其實已經犯了一個錯誤,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導致的。可能你認為或者聽說按照循行方向推就是補,逆行方向就是瀉,這是大錯特錯。也許你從來沒有真正按到過經脈,你就不知道按到經脈上是什么感覺。
其次,經脈上對治療起作用的就是穴位,如果不能有效操作穴位,無論你怎么推拿,也不能有效治療病癥或傷情。所謂補瀉之說是根據五行屬性去操作,與手法和操作方向無關。
以上全是個人經驗的總結,二十年的操作經驗不是簡單幾句話幾行字能說完的,只希望你不要學偏了,我就是給你一點點忠告而已,千萬不要想歪了。
更多相關建議:
推法是單方向的直線運動。
經絡循行是有方向性的,足三陰經在腿內側向上行,足三陽經在腿外側向下行。推法的方向和經絡循行方向相同,就起到補益的作用,反之則是瀉的作用,所以在使用的時候就要判斷患者的病情,確認需要補還是瀉,然后再有針對性的推.
更多相關建議:
順著經絡走向推,比較常見,可以起到疏通氣血、減少淤塞的效果。
腿部經絡走向: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從下往上
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從上往下
更多相關建議:
不管是腿的經絡,還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經絡,沒有明確的從上往下推或從下往上推的區別,有補法和瀉法的區別,補法是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瀉法是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治療時根據病情的需要,“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如果要說從上往下推或從下往上推的話,腿部外側的經脈從頭走向足部,并且是屬于六腑的經脈,腑病多實,故治療多用瀉法,從下往上推;腿部內側的經脈從足部走向胸腹,并且是屬于五臟的經脈,臟病多虛,治療多用補法,也是從下往上推,所以,一般情況下,腿部的經絡不管內側外側,大多數都是從下往上推。
更多相關建議:
我只知道有毛病,就是疼痛時,往下推,為泄,力道稍大。往上推,保健,力度柔,為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