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來說就是,春夏兩季是陽氣生發的時候,而陽氣宣達,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也正好符合春夏的萬物生長繁茂的特點。如果過度依賴空調、吃冷飲,往往會使得陽氣受損,從而發生疾病。而在治療方面,某些常發生于秋冬屬于虛性、寒性的疾病,此時也正好利用以陽克寒,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病夏治。
而秋冬季節,人體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應收養氣,不要耗精而傷陰氣,這樣才能為第二年的陽氣生發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秋冬風大而天氣往往比較干燥,容易出現“上火”癥狀,此時更需要滋陰防燥。
但這些只是宏觀角度來說的,還必須結合人的體質來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中醫認為春夏陽氣上升,即從立春至夏至,夏至一陰生。立秋至冬至陰氣上升,至冬至一陰生。人體是一小生命體,應順應天時。與冬吃蘿卜夏吃姜一個道理。
春夏是人體陽氣生長較盛的時候,陽氣不足的人可以服用甘溫之品順應時令以補陽氣。秋冬是人體陰氣生長長較盛的時候,陰氣不足的人可以服用甘涼滋潤之味順應時令以補陰氣。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作為養生的原則,是綜合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得出的結論。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春夏屬陽,故養生養長:秋冬屬陰,故養收養藏。
對于“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后世醫家多有發揮, 主要觀點有四。
一、馬蒔、高世栻等認為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
二、王冰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
三、張介賓認為陽為陰之根,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陰為陽之基,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
四、張志聰認為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阻;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
上述各說,均從不同角度闡發了原文精神,擴大了養生防病的應用范圍。近人據此進一步提出許多新觀點,如春夏溫補陽氣、秋冬滋養陰液說;春夏調理心肝、秋冬調理肺腎說;以及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說等。后世所論均為養陽養陰的具體方法,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養生的原則,其內涵甚廣,當從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方面,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可拘泥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