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腎養生常識?
腎臟究竟對人體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呢?該如何正確養生呢?
序言:腎是人體之本,生命之源,人體所需的營養和排出體外的廢物都需要腎來進行轉化和儲存的,因此腎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腎臟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一旦腎臟出現了問題,身體也會出現問題。所以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就是腎臟究竟對于人體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又該如何正確的養生呢?
一、腎臟的作用
腎臟對于人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腎臟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比如每天吃的東西產生的廢物,就需要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其次,腎臟在維持體內酸堿平衡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協調作用。腎臟會分泌一種叫做促紅素的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促進骨骼造血,從而維持人的身體健康,如果腎臟要是出現了什么問題,人體就會產生貧血的現象。另外,腎臟還有利于促進人體內分泌功能的進化,能夠把維生素轉化成有活性的物質,用來促進骨骼發育生長,如果腎臟出現了問題,就有可能會導致骨骼疾病的發生。
二、如何正確養生
1、經常泡腳。俗話說,養生必養腎,因此要想達到非常好的養生效果,經常泡腳是必不可少的。泡腳有不僅有利于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還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有研究表明,在夜晚睡前進行泡腳的效果最好,泡完腳后最好在半個小時以內上床睡覺,這樣更有利于生發陽氣。
2、多吃羊肉。羊肉有滋陰補氣,開胃健脾的功效,中醫也認為羊肉是補血益氣的溫熱補品。另外,研究表明,多吃羊肉有利于美容,因為羊肉中含有美容必需的維生素 ,從而能夠調節皮膚功能,達到延緩皮膚衰老的效果。
三、總語
綜上所述,腎臟在人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調查顯示腎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應該保護好自己的腎臟。
腎的中醫理論是什么?
中醫理論認為:腎屬于五臟(注:五臟:心、肝、脾、肺、腎。)之一,是人體的先天之本(注: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與生俱有,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它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故稱為“先天之精”。由于先天之精只藏于腎,故腎稱為“先天之本”。),在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衰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理論(注:五行,就是木、火、金、土、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腎與心、肝、脾、肺四臟形成一個相生相一的整體。腎與膀胱相為表里(注: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互相絡屬于腎與膀胱,故二者相為表里,所以腎與膀胱的經脈互為絡屬,相為表里。膀胱的氣化功能,取決于腎氣的盛衰,腎氣有助于膀胱氣化津液。),開竅于耳朵(注:聽覺的靈敏與否,與腎中精氣的盈虧有密切關系。腎中精氣充盈,則腦部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力較高,反之,腎中精氣虛衰時,則腦部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而見聽力減退,或見耳鳴,甚則耳聾。)。腎有藏精(注:腎對精氣具有閉藏作用。)、主生長生殖(注:腎精是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又能促進生殖機能的成熟,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養,從幼年開始,腎的精氣逐漸充盛,發育到一定階段,便產生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天癸”。在“天癸”的作用下,男子就能產生精液,女子則月經按時來潮,性機能逐漸成熟,具備了生殖能力。以后,隨著腎精由充盛逐漸趨向衰退,“天癸”的生成隨之減少,甚至逐漸耗竭,生殖能力也隨之而下降,以致喪失。這就充分說明腎精對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腎精的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性功能異常,生殖功能下降。)和發育(注:機體的生、長、壯、老、衰的生長發育規律,與腎精的盛衰密切相關。人從幼年開始,腎精逐漸充盛,則有齒更發長等生理現象,到了青壯年,腎精進一步充盈,乃至達到極點,機體也隨之發展到壯盛期,則真牙生、體壯實、筋骨強健。到了老年,腎精衰退,形體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齒搖發脫,表現出衰老之象。由此可見,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發育,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本。如果腎精虧少,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會出現發育障礙,如發育遲緩,筋骨瘦軟等,成年者,則未老先衰。)、主水液(注:指腎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謝,調節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腎維持著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腎的氣化失常,就會引起水液代謝的障礙,而引起水腫、尿少或小便清長、量多等病理現象。)、主納氣(注:納即固攝、受納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才能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和主骨生髓(注:腎中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骨的生長發育,有賴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腎中精氣充盈,才能充養骨髓。)的作用。
腎病的中醫養生療法有什么?
按摩療法,也是腎炎病的一種輔助治療措施。以按摩部位來分,可分為頭面頸部按摩、胸腹部按摩、腰背部按摩、肢體按摩、足部按摩等,長期堅持,也有一定作用。當然,腎臟病患者進行按摩治療,僅是一種輔助措施,對此患者應有所認識,應該全面理解腎臟病的綜合治療。適用于腎臟病患者的常用保健按摩方法較多,患者可根據病情選擇運用,對所用穴位不明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準穴位,方可進行。
腰部自我按摩
(1)推法
用兩手掌根部緊按腰部,用力上下推動,動作要快速有勁,直至發熱為止,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具有補腎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2)摩法
用兩手掌擦熱,按摩兩側腰部,每側50次,每日早晚各做1次。有補腎壯腰的功效。
(3)捶法
用兩手握空拳,前后來回捶擊雙側腎區,或結合捶擊與其對應的腹部,每次20下。具有通經活絡、行氣化淤止痛的功效(伴有血尿者,不宜用此法)。
本法重在腰部,通過自我按摩,對腎臟病患者具有補腎壯腰、舒筋活絡、祛風除濕、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可增強身體抵抗力。
自我穴位按摩
(1)浴面
兩手搓熱,手指并攏,手掌攤開,緊貼面部,以雙手中指的指腹部為先導,分別從鼻翼兩旁的迎香穴開始,沿鼻柱兩側緣向上推擦,經目內眥、眉頭等處到達前額部,然后兩手左右分開,橫推至兩鬢,兩掌心也隨之掩眼而過,由兩鬢再向下,經過顳部的太陽穴及耳前、面頰等部,返回到鼻翼兩旁之起點,再重新開始,按上述路線循環進行。浴面具有暢通氣血、祛散風寒、明目通竅、醒腦提神及美容等功效。適用于感冒、頭痛、神經衰弱等。對腎臟病之體虛易感冒者甚宜。
(2)擦鼻
用兩手中指指腹擦鼻的兩側,由攢竹至迎香。具有通鼻開竅的功效。適用于防治腎臟病引起的體虛感冒。
(3)運頂
五指略為張開,按于額上,由前向后,順手運頂摩發,宛如梳頭之狀。因五指分開,正好作用于分布在頭頂部的五條經脈,頭領兩側又是膽經的分野,故運頂具有疏通氣血、散風行濕、清泄肝膽之火的功效,適用于防治腎臟病之高血壓、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癥。
(4)抹項
兩手手指相互交叉,手掌合攏,抱于腦后項枕部,掌根部分別安置于后枕骨下項后大筋(斜方肌)外兩側凹陷處的風池穴,后沿著脊柱,由上往下按抹數次。風池穴為體表的“感風之處,停風之所,治風之穴”,用力按抹,可祛頭面之風,散巔頂之寒,宣肝膽之火、清耳目之熱。適用于防治感冒、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癥。對腎臟病高血壓型及體虛易感冒者均宜。
(5)推胸肋
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側胸部的乳頭上方,斜行向下推抹,途經前胸正中兩乳頭之間(膻中穴),推向對側的脅肋部。推胸肋法有寬胸利氣、止咳化痰、平喘降逆、疏肝利膽、和胃消食、散淤除積等作用。經常練習,可產生增強呼吸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宜散郁滯之氣血等綜合效應。對腎臟病引起的水腫、高血壓、納差等均有效。
(6)揉中脘
以一手掌大魚際部緊貼中脘穴,另一手疊于掌背之上以助其力,兩手協調作順時針方向揉動。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之功。適用于腎臟病及慢性腎功能衰竭而見胃脘痞滿、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
(7)摩腹
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臍部,另一手手掌重疊其上,從臍下兩橫指處的氣海穴開始,手掌緊貼腹壁,作以臍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直徑由小到大、呈螺旋狀的揉摩運動,一直擴展到整個腹部,如此反復數次。摩腹可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化濕散淤、利水通淋、補氣生血、溫養下元。因六腑以通降下行為順,臍下氣海穴為“元氣蓄藏之海”,故摩腹不僅能理氣通腑,而且能激發振奮元氣而起強壯作用,是較常用的自我保健法之一。適用于防治腎臟病所致之消化不良、腹脹、泄瀉及下元虛冷、夜尿頻多等癥。
(8)擦少腹
兩手掌分別緊貼兩側肋部,由外上向內下方斜擦。具有溫補脾腎的功效。適用于腎臟病之脾腎陽虛癥。
(9)搓腰
兩手掌根緊按腰部脊柱兩側,稍用力上下擦動,動作要快速有勁,配合腰部活動,以腰部發熱為度。搓腰活腰有壯腰健腎作用。如同時按摩兩側肋部,謂之“運動水土法”。“水”指腎、“土”指脾,具有加強脾腎兩臟功能的作用。適用于腎臟病之脾腎兩虛癥。
(10)揉腰眼
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具有健腰益腎作用,適用于防治腎臟病的腰酸腰痛。
(11)捶骶
手握空拳,敲打骶部,兩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勁輕重適當,靈巧而有節奏。因骶部正中一線為督脈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奮督脈(注:督脈行于背部正中,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作用。)的陽氣,上病下取而用于腎臟病之高血壓,若將捶打范圍擴大至兩臀部,對防治腰腿痛也有較好效果。
(12)拿肩
以一手的四指指端與拇掌部相對合,用力攀拿對側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腱,食指、中指指端著力于肩井穴處。然后,一捏一放,一緊一松,逐漸向肩胛、肘臂處挪移,可直拿至腕掌。拿肩法可通行氣血:拿曲池穴(臂彎紋頭外側)能疏風解表、清熱降壓。適用于腎臟病之高血壓或伴有風熱感冒者;拿內關穴(掌側腕上約兩橫指處)能和胃寬胸、養心安神,適用于腎臟病及尿毒癥而見惡心、嘔吐、胃病、納差、心慌、胸悶等癥。
(13)運膏盲
兩手自然下垂,轉搖兩側肩關節,帶動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盲穴。適用于腎臟病體虛日久或伴有肩背酸痛者。
(14)揉膝
膝關節屈曲,將兩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魚際肌部,分別同時緊按在膝關節髕韌帶兩側的凹陷處(膝眼穴)。隨后帶動該處皮肉做輕柔緩和的回旋揉動。一膝揉畢,再揉另一膝。揉膝有和氣血、活筋絡的作用。揉完膝眼后,膝內側手掌上行至大腿內側距髕骨上緣二橫指處的血海穴按揉,可活血通經,清血分之熱。適用于治療腎臟病之血淤有熱者;同時膝外側手下行至外膝眼下四橫指處的足二里穴按揉,可健脾扶正、和胃降濁,是腎臟病以脾虛為主者的必選穴,也是常用的強壯穴之一。
(15)擦足
屈膝盤腿,用一手靠小指一側的手掌部,反復摩擦對側一足的內側面或底部。一般從內踝的后方開始,經內踝向下,斜行至腳掌心,來回摩擦。因“濕從足入、寒從腳起”,上述按摩部位是足少陰腎經的一部分,常行擦足之法,可促進腎氣流動、精氣充溢,既能溫腎壯陽,祛除寒濕之邪,又能引熱下行、導火泄降,此即所謂“引火歸原”法。適宜于腎臟病患者長期習用。
五步按摩法
(1)頭面頸部按摩
包括揉按雙側風池穴,面部雙側迎香穴,推揉鼻梁兩側及頸旁諸穴位,指壓雙側太陽穴,有疏風散邪之功,可預防感冒,減輕鼻塞、咽痛、頭痛等癥狀。
(2)胸腹部按摩
可用雙手大魚際,輕輕叩打胸前膻中穴,推揉水分、中脘、下脘諸穴,而后順時針繞臍按摩腹部36周,逆時針繞臍按摩腹部36周。有寬胸理氣、和胃消脹的作用。大便不暢者,點按左天樞穴;大便不通者,雙手掌相疊,由右上腹到左上腹再到左下腹,推揉36次,以產生便意為佳,有利于保持大便通暢。
(4)肢體按摩
取雙手合谷穴,腕上外關穴,下肢足三里穴,三陰交俞穴,腿后側承山穴,以手按捏穴位,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足三里穴則應作為重點點揉捏按,以益氣培元,增加機體抵抗力。
(5)腰背部俞穴
脊柱雙側華倫夾脊穴及腎俞、脾俞、志室、腰陽關諸穴,由家屬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揉。患者也可自我拍打腰部諸穴。有補腎強腰、疏通經絡的功效,可減輕腰痛癥狀。
(6)足部按摩
取照海、太溪諸穴,指壓點按。并于每天晚上溫水泡腳30分鐘,搓涌泉穴100次,有引火下行、補腎歸元的作用,對治療腎炎、高血壓等有一定益處,可改善頭暈、口舌生瘡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