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虛弱、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是中醫常見的三個證候名,它們共同的癥狀有:飲食異常、腹痛、大小便異常。由于三證有虛實之分、病位之別,上述共同癥狀各有不同的表現。最便于區分的癥狀是飲食異常和大小便異常。
先來看看飲食異常。飲食異常主要反映在食欲和食量的變化上。脾胃虛弱者,多見于久病和素體氣虛之人,表現為食少納呆,兼見腹脹便溏,消瘦乏力,舌淡。脾胃濕熱者,表現為納呆脘悶,兼見頭身困重,便溏,苔膩。肝膽濕熱常見納少厭油膩食物,兼見黃疸或脅肋脹痛,身熱不揚。
再來看看大小便異常,脾胃虛弱者,病程較長,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小便清長。脾胃濕熱者,大便溏泄,便次多,粘滯不爽,有臭味,尿黃短少。肝膽濕熱者,表現為大便不調,泄瀉與便秘交作,小便短赤或黃。
脾胃虛弱為虛證,或有胃脘部脹痛,多為隱痛,喜按。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均為實證,均可見腹部脹痛,痞滿拒按。脾胃濕熱病位在脾胃,腹脹痛在胃脘部,肝膽濕熱病位在肝膽,腹脹痛常牽引脅肋少腹。
脾胃虛弱證宜補氣健脾和胃,選用補中益氣湯。脾胃濕熱宜清熱化濕,理氣和胃,可選用清中湯或半夏瀉心湯等。肝膽濕熱宜清熱利濕,疏肝利膽,選用龍膽瀉肝湯或茵陳蒿湯等。
更多相關建議:
脾胃虛弱因為長期飲食不當,暴飲暴食,睡覺前喜歡吃東西,不喜歡運動,導致脾胃負擔太重,消化功能和運化失調,出現胃強脾弱,有胃口但是吃進去不消化。主要表現為:胃脹痛,惡心嘔吐,口臭,腹脹,呃逆等。
脾胃濕熱,是由于脾胃虛弱,然后導致運化功能不好,不能正常運化谷物水液,體內水液代謝減慢,水不能排出為濕,谷物不能排出為滯,濕和滯相結合久而化濕,內熱積食,最后形成脾胃濕熱。主要表現為: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等。
肝膽濕熱,主要是由于體內濕熱夾雜,再加上長期嗜酒,過食肥膩葷腥,導致濕熱更加嚴重,肝膽疏泄功能下降,形成肝膽濕熱,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疼,胸脅脹痛,口苦眼睛干澀,失眠,小便發黃,大便不通,煩躁不安。
三者的區別就在于:脾胃虛弱主要點是消化不良,舌苔白膩脾胃濕熱主要是渾身不利,困乏,舌苔中間黃膩。肝膽濕熱主要是口苦,二便不利,舌苔為舌頭兩邊厚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