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內外科的區分,掛號時看內科還是外科,確實是挺多人的困惑。內科的治療方法藥物、介入性治療等,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藥物,防止并處理副作用及并發癥。外科是以手術切除、修補為主要治病手段的專業科室。
在以前內外科的分科是非常嚴重的,叫術業有專攻;而現在隨著醫學的發展,逐漸朝著內科醫生外科化,外科醫生內科化的方向在發展。
那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到底有什么區別
內科外科首先是氣!質!
內科醫生:通常脾氣都很好,說話慢慢的,很有耐心外科醫生:我就是一陣風,吹過就算!通常都是急脾氣,能動手就別BB
然后是日!常!
內科醫生:要么在坐診,要么在查房,要么就在寫病歷外科醫生:在手術中...手術中....準備手術中..............
還有
簽字筆
內科醫生:口袋必須要有筆,各種顏色隨你挑選。外科醫生:筆呢,筆呢,又丟了,沒事,再去內科醫生那邊順一只!
以及
對食物的態度!
內科醫生:到點了,今天病人少,可以按時吃飯啦啦啦外科醫生:吃飯了!吃飯了!!有手術餐就不錯了!快點吃!!
還有
手!衛!生!
內外夾攻大力有沒有腕
(是醫生都懂的!)
內科醫生:慢慢洗,洗干凈,然后抹在屁股上,或者腋下。(白大褂就這兩塊地方還干凈點。。)外科醫生:洗手,快點洗,手肘也要洗干凈!洗完戴手套,無菌原則要記好!
最后嘛
不管走路快還是慢
姿勢都要帥喔!
內科醫生:不急不慢,穩著走,不著急
外科醫生:走這么慢,你不會跑嗎?!啪嗒,啪嗒(奏是拖鞋的聲音)
看完,你還有啥想說的,歡迎評論!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內外科,先講個笑話。一群不知名的鳥在天上飛過,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一起討論會是什么鳥。
內科醫生:從鳥的外形看,比較像大雁,也不排除其他鳥類可能;從叫聲聽,也像大雁,但需要進一步驗證明確;從地區分布的流行趨勢來分析,符合大雁的生活區間,但也不排除其他鳥類可能。總之,是大雁的可能性大,但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明確。
外科醫生舉槍瞄準,一槍打下來一只鳥:分析下,打下來解剖一只就知道了!
簡單講,傳統的內科醫生的重點是分析病情,特別是對疑難雜癥的診斷分析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診斷疾病,然后根據循證醫學證據,用藥物控制病情。內科醫生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疾病的診斷能力上。內科可分為心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血液科、腎內科、消化內科、兒內科等。內科醫生大多是動聽診器的。
而外科醫生,所面對的疾病基本是診斷相對明確(診斷不明確的可以剖腹探查!),多運用手術的方式對疾病進行治療。外科常見的可分為胸外科、普外科、神經外科、骨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心臟外科、燒傷外科等。外科醫生基本是動刀的。
但現在,內科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很多內科醫生也開始做手術,如心內科醫生做心臟支架、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手術等。是否做手術也并非是內外科醫生的區別。
更多相關建議:
內科醫生:早上來了,交班半小時,查房1小時,出醫囑1小時
外科醫生:早上來了,交班5分鐘,查房?不存在的,走,溜一圈,手術臺見
內科醫生:每天寫病例、寫病例,早上寫,下午寫,晚上寫,咋也寫不完,好不容易寫完了……病例質控查、醫保查、抗生素查,查查查
外科醫生:手術,手術記錄,完事,愛查不查
內科醫生:時間不夠用,抬頭一看又到了午飯時間,領導們都撤了,吃啥,木人吭氣,得,咱自己解決
外科醫生:手術中……老鐵們,終于吃啥,大盤雞,好勒,一呼百應,一人請客,全科蹭飯
內科醫生:交代病情,某某家屬,你好,我是某某大夫,病人xx情況,xx治療,可能會xx,風險太大,我們盡量治療,家屬如何xx配合,要注意啥啥啥啥的……病人沒聽懂,來,再說一遍(啰里八嗦半小時)[吐血][吐血]
外科醫生:你好,患者現在xx情況,要做手術,可能xx,來簽字(干干脆脆2分鐘)[捂臉][捂臉]
更多相關建議:
內科和外科,是來自于英文的翻譯,英文會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內科和外科的區別。內科是用藥的科室外科是做手術的科室surgeon,做手術的醫生稱為外科醫生。所以,外科醫生主要是通過手術來治療疾病。例如腫瘤,身體畸形,整容,外傷,骨折等疾病,需要手術治療,就應該看外科。外科的種類也非常多,可以分為很多科室,每個醫院的科室設置會很不一樣普外科,又叫做基本外科,廣義上的普外,包括了胃腸,肝膽,胰腺,腹壁,甲狀腺,乳腺,甚至血管的疾病。例如胃癌,腸癌,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胰腺癌,甲狀腺癌,甲亢,乳腺增生,乳腺癌,疝氣,靜脈曲張,痔瘡,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等等。很多醫院將普外科進行了細分,可以分為胃腸外科,肛腸外科,甲狀腺外科,乳腺外科,肝膽外科,血管外科等等。肝膽胰外科:從普外科細分出來的,主要看肝膽胰腺的疾病,例如肝癌,肝囊腫,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管癌,胰腺癌,胰腺囊腫等等。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咨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
更多相關建議:
內科和外科有什么區別?簡單說,內科主要是對您的“原裝零件”的進行“保養、維護和升級”。如藥物治療等等就相當于是“保養、維護”,而介入治療、如安裝個支架或堵個缺損什么的,那就相當于是在對您“原裝”的過時、損耗或殘次品的“零件”進行“升級”。
那么,外科是什么呢?主要是對您的“原裝零件”進行“維修、拆除、更換”。闌尾發炎了,切了;骨頭斷了,用釘子、合金板接上;心瓣膜壞了,切掉、換個人工的;如果整個器官都衰竭了,直接換一個器官(器官移植)……
換言之,在內科治療,您身上的“零件”基本還都是您“原裝”的。去外科治療,您身上的“零件”就不一定是“原裝”的了。有可能會少點“零件”、也可能會換點“零件”,甚至是整個“部件”全都“拆除”(如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等)或者更換。當然,清創縫合之類也是外科的活兒,如果切口規整、沒有繼發感染之類,您基本還是“原裝”的。
并不是說動刀的才是外科,現而今微創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外科醫生也不一定非拿把手術刀、電刀劃來劃去……操作臂尖端的小刃、小剪刀也是可以做外科手術的。反之,隨著內科介入治療的發展,內科醫生現在也會做手術、也會用到手術器械。
如果有病去醫院到底怎么選擇內科還是外科呢?這么說吧,如果身上“開口”了,無論是開瓢、還是撕裂……直接去外科,這些肯定是外科的活兒。如果是其他情況,建議先去內科,如果需要外科治療,內科醫生會告訴您轉去哪個外科科室。畢竟病人不懂醫,無法確定自己的疾病需不需要外科治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您右下腹砸痛、反跳痛,很有可能患了急性闌尾炎,但您不是專業人士、無法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先去消化內科或者急診內科,由內科醫生來確定您到底是不是闌尾炎。如果內科醫生認為保守治療方案不可行,他會讓您去普外科。如果您貿貿然直接去普外科,萬一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疼痛,您還得再跑一趟內科。如果遇到一位不靠譜的普外科醫生,您原本可以保守治療的闌尾炎,或許也會挨上一刀……
至于具體亞專科大概其是這樣的,內科相對比較明確,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腎內科等等,哪里有問題去哪里。外科有些“不明確”,比如普外科,簡單說,只要是骨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有的醫院叫腦外科)、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等科室管不到的,您基本都可以去普外科……他們那兒什么都管,什么甲狀腺、乳腺、胃、腸、肛門……從脖子到屁股都管,包括體表外傷等等也歸普外科,普外科是”管得最寬”的外科科室。不過現在很多醫院也分得比較明確了,將普外科又細分為了甲乳外科、胃腸外科、肛腸外科等等,其實還是比較好區別的。
不過,個人建議,如果不是明顯的外傷,大家去醫院還是先看內科,需不需要外科醫生接手,由內科醫生決定,畢竟他們比您更專業。現而今,恐怕還沒有哪位內科醫生敢為了“搶病人”,明知需要病人外科治療卻硬要自己來治的。一旦發生問題,他/她吃不了、兜著走!
更多相關建議:
很能長見識的話題。實際涉及到內、外科疾病的區別,就不在這兒啰嗦專業解釋了,咱就說點通俗易懂的實際情況吧。
都知道感冒發燒、急性胃腸炎、肺炎等等肯定是內科病,根本不考慮手術治療。各種外傷包括動物傷害、先天性畸形、急性闌尾炎、腸梗阻、腎結石等等肯定是外科病,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還有很多容易區分的內外科疾病。
來說說內科、外科都可以診治的疾病。以筆者從事的腹部外科來舉例說明吧,正好對應的是消化內科。
還是醫學生時,學完內科學,緊接著學習外科學,發現像膽囊炎、胰腺炎、胃潰瘍等疾病,外科書上說的非常詳細,內科書上也說的挺詳細,這些到底是內科病還是外科病,真有些蒙圈。主要內容差別不大,寫書的人不是同一撥專家,肯定有些微小差別,外科書對手術治療說的多一些,內科書提到手術治療時,基本上是一筆帶過。
后來當實習醫生和工作后,不止一次聽到有經驗的醫生說的一句話,開刀就來外科,不開刀去內科。上面說的幾種病不重的情況下,一般都可以先去內科。
絕大多數膽囊炎都是結石性的,多少年以來都是內、外科都在收治,保守治療實際就是內科治療,病情未得到控制甚至加重,就要考慮手術治療,這時候病人可能在內科住院呢,轉外科就行了。
結石性膽囊炎,過去還試一試吃藥化石、排石等內科治療或者體外碎石,通過長期大量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同時還有風險存在及復發率高等諸多問題。所以 膽結石還是外科手術來得直接、痛快,膽囊都切了,哪里還有機會復發嘛。
急性胰腺炎,多數都不需要開刀手術,只是壞死性或者危重癥胰腺炎才急診手術治療 ,所以住在消化內科的病人不少。
胃潰瘍,過去一直認為胃酸過多是致病主因,病因判斷錯誤,導致多少年以來內科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過去胃潰瘍做胃大部切除術治療的病人挺多 。
自從發現幽門螺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原因后,就有了針對性的治療特效藥,現在胃潰瘍只有出現嚴重并發癥才去外科開刀。采取規范服藥就可以了。如果復發了,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就行。因為避免不了共餐,再感染病菌,復發也就成了必然。
就這個病,并發胃出血,過去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或者沒有控制住,那肯定得轉外科手術了,現在,內科也有辦法,可以通過纖維胃鏡直視下止血或者血管介入技術解決問題,實在不行時才開刀。
有經驗的臨床醫生面對一個肚子疼的病人,如果是女病人肯定還得考慮有否婦產科的問題,如果是男病人,大方向首先得考慮是內科腹痛還是外科腹痛,也就是內科病、外科病的問題。通過了解發病過程,過去病史、體檢發現,輔助檢查,基本可以判斷出是內科還是外科的問題。
再來說說內科外科病同時存在的情況,臨床上非常常見。
脾臟就像人體一個血庫,一旦外傷導致破裂,沒有及時手術,肯定命難保。恰恰遇到病人心肺功能不好,雖然說手術風險大幅度增加,那也只能在嚴密監護下進行手術,救命要緊呀。
高血壓病人想做膽結石手術,對不住了,先在內科把血壓控制好了再手術,不著急,早幾天、晚幾天做沒有什么影響,本來麻醉及手術操作過程就會出現血壓波動,病人血壓高更有可能帶來極大的手術風險。
諸如此類問題,臨床上太普遍了。想說明什么呢?無論干什么專科的醫生,除了自己專科業務得精通外,其他專科的知識也都得略知一、二才行。
我是康醫生,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相關建議:
內科和外科有什么區別?所有的專業都是逐漸從內科分支出來的,有交叉很正常。一 所有的創傷性疾病都劃分為外科。二 所有需要進行傳統手術或者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的疾病都劃分為外科。三 某些可分到外科的疾病如果暫時不需要做手術,內科也可能接診。四 內科醫生開展的微創手術越來越多,逐漸在侵占外科的”地盤“。五 外科醫生也在向手術微創化發展,與內科醫生的界限可能會越來越模糊。
比如腦出血傳統上都是開顱做手術,現在部分病人也可在CT定位下進行穿刺減壓引流。這個手術外科醫生可以做,神經內科醫生也可以做。
總結:
- 當你分不清自己的病該看哪個科的時候,遵循第一、第二條,一般都不會錯。
- 有些病確實不容易分清楚,這也沒關系,現在醫院里一般都有分診護士為你提供指導。
- 即使是分診護士,也經常有分錯的時候,這也不要緊。搞不清建議先看內科。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每天學習更多實用醫學知識。
歡迎留言討論。
更多相關建議:
以前其實是很好區分的,就是一點要不要做手術,做手術的就是外科,其他的全是內科,但是現在很明顯不能這么區分了,因為內科的手術越來越多,內科醫生不停的在搶外科醫生的飯碗。
做為一個內科醫生我來說說區別吧
最大的區別
外科遠比內科有成就感,因為在內科手術發展出來之前,內科幾乎所有的疾病都無法治愈,但是外科不是,外科可以治愈很多疾病,解除病人的痛苦。
外科手術過后往往看到的都是病人的病情越來越好,一步步好起來,然后順利出院。
但是內科并不是如此,內科經常可以見到病人越來越差,直到最后病人死亡。
所以外科可以帶給人足夠的成就感,但是內科不行,當然這個局面這幾年快速的改變了。
主要就是內科各種手術的快速發展,例如消化科的內鏡下各種手術,ERCP、ESD、EMR、POEM,心內科、介入科、神經內科的各種介入治療手術,現在內科醫生也可以體會到外科醫生的成就感。
平時的區別
在平時工作上的區別也是不小的
內科醫生病歷寫的遠比外科醫生要好,這在所有醫院都是一樣的,內科醫生看外科醫生寫的病歷往往都是一聲聲的嘆息。
內科醫生比較聽話,相比而言外科醫生都不怎么聽話,而內科醫生普遍都比較聽話。
內科醫生病人管的比較細,這也是內科醫生經常吐槽外科醫生的一點。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外科醫生只要會開刀就好了,一把刀就代表著一切,不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經濟地位都靠這把刀擁有。
現在的外科醫生應該很不喜歡內科醫生
現在的內科醫生搶了很多原本屬于外科醫生的飯碗,主要取決于藥物的進步以及內科手術的發展。
就拿胃癌舉例,現在的胃早癌可以進行內鏡下治療了,完全不再需要外科。
以前消化性潰瘍都經常需要外科進行治療,但是都隨著藥物的發展改變了。
介入手術更是如此,現在介入可以說是無所不能,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有可能進行介入治療。
未來的發展
接下去各種微創手術肯定是發展的一大潮流,也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事實證明藥物可以做的東西還是非常局限的,還是需要手術去實現。
更多相關建議:
曾經動手術的科室就是外科,不做手術的就是內科。
現在內科也可以做一些手術,如在腔鏡或鏡檢下做一些手術。
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區別一下,仍然可以用上述方法。
更多相關建議:
內科和外科是臨床醫學下的二級學科,大家再熟悉不過了。
有人說,內科就是看身體內部的病的,外科就是看身體外面的病的;也有人說,用藥能治的病,就看內科,如果得開刀,就去外科。這種想法,仔細想想也不對——外科治病很多時候也不需要開刀,而內科現在也會開展不少“手術”。
事實上,什么是內科什么是外科,就連很多醫生都沒搞清楚。
感官上
區別在于患病部位是否看得見、摸得著。
看不見,摸不著,病變器官在診治過程中一直藏在內部,就是內科;
看得見,摸得著,病變器官可以通過切開或其他方法,從內而外暴露的,就是外科。
定義上
內科是幾乎所有其他臨床醫學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容包含了疾病的定義、病因、致病機轉、流行病學、自然史、癥狀、癥候、實驗診斷、影像檢查、鑒別診斷、診斷、治療、預后。診斷方法是透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理學檢查,根據各種臨床證據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獲得診斷后,以追蹤觀察、生活方式、藥物、介入治療(如心導管、內視鏡)等進行治療。
外科是近幾十年來才高速發展的學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術方法去切除患者的病源,從而使患者得到治療。外科疾病分為五大類:創傷,感染,腫瘤,畸形和功能障礙。外科除了需要了解疾病的定義、病因、表現、診斷、分期、治療、預后,更重視手術的適應癥、術前評估與照顧、手術的技巧與方法、術后的照顧、手術的并發癥與預后等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
科室上
在醫院,內科多以身體的各個系統分亞專業科室,如消化、呼吸、心血管、血液、內分泌等。
外科多以身體的具體部位分亞專業科室,如肝膽、胃腸、泌尿、骨科、耳鼻喉等。
氣質上
內科工作要求醫生思維縝密,知識淵博,細致入微,因此內科醫生更注重做學問,在博學的基礎上進行臨床實踐,可以稱為“家”。醫學院女畢業生一般向往干內科工作,因為內科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致。
外科工作對醫生的要求是雷厲風行,膽大心細,果斷干脆,遇事沉著冷靜、有條不紊,注重于鉆研如何把手術做得漂亮完美,在操作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和歸納經驗,可稱為“匠”。招收的醫生一般傾向于男性,因為外科工作需要體力,也更有挑戰性、成就感和吸引力。
查房上
內科查房,推著病歷車或者抱著一大摞病歷,學生匯報,經治點頭,主治分析,教授點評并給出意見,時不時給學生們滔滔不絕講講知識,學生們不管聽沒聽進去先點頭稱是,并做俯首帖耳你說的好有道理狀;
外科查房:“好著呢啊?”“啊,還行。”“嗯,下一個。”
日常上
內科,醫生喜歡在脖子上掛著高檔聽診器,尤其是呼吸科和心內科;
外科,醫生從不戴聽診器或者最多在揣個便宜貨;
內科,醫生胸前口袋底部都是紅黑色筆痕;
外科,醫生白大褂有褪色血點或者疑似其他體液痕跡。
內科,每日病程記錄1頁起;
外科,病程記錄半頁不到。
內科,中午吃飯一堆人在辦公室吃盒飯;
外科,午飯時間辦公室里很少人。
內科,找醫生基本都在辦公室;
外科,找醫生,得去手術室或值班室。
內科,醫生洗手只洗手掌,洗完還在屁股部位抹兩下;
外科,醫生一洗手肯定下意識把袖子挽到肘部以上。
內科,手術時一本正經;
外科,手術臺上打情罵俏,很黃很暴力。
內科,上午都在開醫囑,下午都在寫病歷;
外科,上下午都在做手術、換藥。
內科,嫌棄外科只會開刀,患者轉科時嫌病歷簡單;
外科,嫌棄內科只會查房,嫌病歷本送得慢。
其實,隨著醫學的發展,新儀器、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內外科的界限是越來越模糊了,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往往涉及眾多科室,或運用內或外科均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而且同時患有內外科疾病的人也不少。
所以,現實中,不管內科還是外科,甚至是全科,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