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里有氣,千萬不要胡亂按摩穴位或者針灸,小心得不償失。總而言之,引起胃脹氣的原因有很多,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看病,明確病因之后,才能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不建議在家自行穴位按摩或者針灸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好,我是中醫推拿保健師巧玲,很高興繼續今天的分享,主題:胃里有氣,按哪個穴位能排出來?從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首先,胃脹氣一般在足部胃區有結節,用刮痧板重力揉搓,結節變軟變小,胃部即刻感到舒服,胃脹氣一般以打嗝和放屁的形式排出,胃脹氣,脾胃失調造成的。
其次,足部反射區療法直接針對病癥錐揉,調理器官器效果顯著,胃脹氣很難受,一般在早起和發先后出現打嗝現象,并伴隨有氣體噴出,對身體損傷比較偏大。
最后,胃脹氣可以按摩:下晥穴、足三里、四縫穴、中脘穴幾個穴位,可以改善胃脹氣。胃口不好的人也可以堅持按摩,一天2次左右,可以增加食欲。胃脹氣的時候往往吃不下東西,或者勉強進食了,胃部更加難受,久之會出現身體消瘦,精神,甚至神經性頭痛和胸悶等癥狀。胃是消化系統,肚腹臟器所在,關鍵部位要害部門。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對自己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和認識,你可以評論區留言給我你的問題,感謝信任,再見。
更多相關建議:
雖然我不知道按哪個穴位,但是我能教你一個方法可以排出胃里面的氣體
1、準備一大杯溫開水,用手拿著
2、站立,雙腿并直不能打彎,身體前彎同時盡力抬頭,和90度鞠躬的姿勢差不多,但是頭要拼命向上抬,如圖:
3、當彎下90度時,喝光杯子里的水。胃里的氣體就排出來了。
更多相關建議:
胃里有氣,按哪個穴位能排出來?
脘腹脹痛多因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或脾胃虛弱,致食積停滯、氣機受阻,消化失調而引起。患者飲食消化不佳、經常腹脹、有食積停滯和腹痛感、時欲惡嘔。
以相關疾病的俞募穴為主穴,配穴主要選取中脘、天樞、氣海、關元,遠端取穴為足三里。
取穴:
主穴:中脘、胃俞。
配穴:足三里、脾俞、天樞。操作方法:主要以按揉、摩法、彈撥法為主。可以起到理氣和胃止痛的效果。
①患者仰臥位,雙下肢屈曲以放松腹部肌肉。醫者位于患者右側,以右手拇指螺紋面為著力點,余四指自然屈曲放于腹部以支撐,按揉腹部中脘穴,按揉力量稍大,以患者耐受為度,時間為 5min;按揉腹部雙側天樞穴,按揉力量稍大,以患者耐受為度,時間為每穴3min;順時針摩腹,大腸投影區力量稍大,時間為3min,拇指按揉雙側足三里穴,力量適中,時間為3min。
②患者俯臥位,按揉患者背部脾俞、胃俞二穴,每穴5min;如脾胃俞穴有條索樣結節,可采取彈撥手法加強治療力度,結節明顯者可用針刀療法松解粘連。治療后,脾胃俞可拔火罐,透熱為度。
按摩或針灸的注意事項:
1、推拿治療時間全程控制在 20~25min 為宜。
2、初期治療力度稍大,時間稍短;病情緩解后治療力度減弱,時間加長;治療以 6 次為 1 個療程,每次治療以隔日一次為宜。
3、治療后可出現排氣及噯氣癥狀加重的現象,隨治療逐漸減輕消失。
4、胃潰瘍出血期、原發性腸套疊不宜推拿手法治療。
從本質上講,脘腹脹痛是致病因素作用下,臟腑經絡之氣氣機失調的表現。推拿治療時首先明確病位,以相應臟腑俞募穴為主穴。俞募穴是臟腑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主穴穴位宜少而精,治療時療效直達病位,事半功倍。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和;胃以通為補,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為配穴能起到良好的調節臟腑經絡之氣機的作用。足三里具有“理上”(胃脘部)、“理中”(腹中部)、“理下”(小腹部)之功效,為強壯身心的大穴。
另外再給大家推薦幾個胃脹食療方:
1、雞肫皮煎酒曲:腹中脹氣、胃中堵塞、不思飲食者,可用雞肫皮 30 克,生酒曲 15 克,共煎飲服。每日早晚各 1 次,連飲數天,可使脹氣消除、食欲增加。
2、橘皮茶:取新鮮的橘皮 50 克,將其撕碎,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泡,當茶飲,對較輕微的脹氣頗有療效。若無新鮮橘皮,可去藥店買 6 克陳皮泡茶飲服。
3、山楂麥芽湯:生山楂、炒麥芽各 15 克,水煎兩次,每日分兩次飲服,連飲數日。食積不化、脹氣持續者服用,能較快消除癥狀。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
更多相關建議:
如果確定沒有器質性病變,只是簡單的胃部脹氣,可以試試這幾個穴位按摩來緩解胃部不適。
第一個是內關穴。內關穴位于手腕往手掌的方向約三橫指的距離,在中間兩骨兩筋之間。
第二個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膝蓋下外側,約四橫指的小腿脛骨外側有一凹溝處。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腸胃系統消化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脹胃痛。
第三個是四縫穴。四縫穴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是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后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四縫位于四個手指第二指節關節處,遇到消化不良問題,按摩四縫效果很神奇。
第四個是大陵穴。大陵穴五行屬土,對應脾胃,可以降心火,祛胃火。它在手掌根,脘橫紋中點,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都可以按摩次穴解決。
更多相關建議:
我不是醫生單我有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雙手搓熱放在肚臍處畫圈,左轉一百圈右轉一百圈,每天晚上睡覺前做有奇效,這是真的。有身邊的盆友親身試過。
更多相關建議:
謝邀!胃里有氣多是跟飲食不當有關,穴位的我不是很懂,不過我們自己遇到時,一般用手順時針按摩肚臍周圍,這樣慢慢幫助消化掉胃里不好的東西,排出氣體。如果家里有風油精或是清涼油,可以摸一點在肚臍周圍,再加以按摩,效果會更好一些!
還有一個是在老家時家里人教的,就是拿一根兩頭中空的干竹子,放到火旁烤熱,在溫度可以接受時在肚子上來回滾動,也可以排氣的。特別是小孩子容易脹氣,家里人都會這樣做的,效果挺好的!只是不知道你能不能找到這樣的竹子了……
祝健康!
更多相關建議:
具體按哪個穴位,我倒是不懂,可以試一試在自己肚臍順時針按摩,或者從胃向肚臍方向自上而下地按摩,把胃里面的氣運開,氣一散,就好排出來一些了。
又或者試試喝些可樂,由可樂的氣順帶著把胃里的氣帶出來。
又或者做做運動,讓全身血液流通起來,氣血一順暢,氣自己就消散了。
——我是悠谷笛音
更多相關建議:
胃脹氣是指胃內積存太多的氣體,出現脹痛、壓力及不適等癥狀,多由消化不良引起。中醫學認為,胃脹氣多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濕濁痰瘀內蘊,阻滯氣機所致。通過按揉穴位,不僅可以健運脾胃,還能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改善胃脹氣引起的不適。那么,當胃脹氣時,按摩哪些穴位可以快速緩解呢?“胃脘”、“太倉”。是治療消化系統常用穴,有和胃氣、消食積、化濕滯、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按揉中脘穴可促進胃酸分泌消化食物,還可暢通胃腸積氣,緩解腹脹。強壯全身的重要穴位,也是自古以來養生保健的第一大要穴,有健脾胃、燥脾濕、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防病保健的作用。按揉足三里穴可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脹氣,胃部悶脹感。疏肝理氣,平肝息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清利頭目的作用。配合一些腹部的推拿按摩手法,緩解胃脹氣的效果會更好。脾胃虛弱引起的胃脹氣、消化不良,一般順時針按摩肚臍為中心的腹部,每天5到10分鐘,稱之為摩腹揉臍,可以健運脾胃,通暢腸腑;情志抑郁或焦慮或精神緊張引起的胃脹氣,在配合點按腳上太沖穴的同時,采用由上到下沿胸腹部的脅肋方向,持續摩擦兩脅肋部,可以疏肝理氣,進而達到更好的緩解效果。微醫君溫馨提示:如果經常胃脹氣,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消化內科就醫,完善相關檢查,以便明確診斷,及時治療。同時,注意改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清淡飲食、吃飯定時定量、細嚼慢咽等。微醫 了解】
更多相關建議:
胃里有氣,通過點按2個穴位,就能緩解
1、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人體穴位,屬奇經八脈之任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病癥,如腹脹、腹瀉、腹痛、吞酸、嘔吐、便秘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神經衰弱也很有效。治療惡心、燒心、噯氣、慢性胃炎、胃痛等。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它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是該穴。可以使用點揉法和掌揉法進行按摩可以起到作用。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可以理胃氣,建議每次按摩5-10分鐘。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惡心,嘔吐,呃逆,噎膈,納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胃腸道病癥。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1橫指,該處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