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現狀而言,高齡獨居老人理財還是要以安全為主,首選銀行存款和國債,如果會用智能手機,可以在余額寶或者微信理財通里面放一點錢用于日常消費。高齡獨居老人最擔心的就是健康問題,日常消費相對較低,最大的支出會越來越多集中到醫療上來。
到了80歲的時候,如果能夠跟兒女一起居住當然最好,如果不能,盡量安裝一個可以可以對話的攝像頭,方便跟子女聯系,如果身體出現問題也能及時告知。現在還有那種一鍵呼救系統,安裝成本也不高,能夠對生命安全提供保障,高齡獨居老人有必要提前做準備。
實話實說,到了80歲左右時,就不應該再去追求高收益了,社會上那么多騙局很難分清,簡單一些,安全一些,心態才能更加平和。
如果養老金水平較高,也可以雇一個保姆,或者找小時工幫著做做飯洗洗衣服,這樣生活品質能高一些。很多老人在保姆照顧多年后會把存款和房產留給保姆,這是子女不夠關心老人的結果,也是老人的自由。
更多相關建議:
寄翔答題。
高齡且獨居的老人怎么理財?
我也是奔八十的人了。我個人覺得老人到了這把年歲,最大的理財是把自己的老本養養好,把自己的老本看看好,省省心,養養神,以穩妥為唯一的選擇。具體說就這么三點:
一是把老本養養好。俗語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于老人來說,退休了,身體成了每個月領養老金的本錢。只要人還在,每月的利息——養老金少不了你一毛。所以,把身體養養好,每月利息照拿,開心過日月,多活一天自然財源不斷。
二是把老本看看好。自己手頭上有的幾個錢往銀行一存,定期三年,存本取息最好,當然也可購買國債,這樣萬無一失。趁還能吃、用、穿的時候也改善改善,犒勞犒勞自己。錢不用,自己又帶不走,留下來也是別人的。
三是萬萬不要參和理財、集資什么的。這些不是我們年齡段玩的。老了,無論體力和智力都不比年輕人,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時一念不容差。一旦失誤,翻身的機會也沒有,把身子急壞了,甚至把老命搭上了,實在是不劃算。
以上三點系本人的體會,僅供老年朋友參考。
更多相關建議:
我己經82歲了,之前搞過股票,賺了幾十萬后逐步退出了股市,改為買銀行的理想產品至今己搞了五六年了,也得到了三四十萬的收益,現在正逐步退出理財,轉向銀行存定期(采用十二個存款法),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年令大了搞多少錢也沒多大實際意義了,其次,雖然買理財收益比銀行利息高,但比較煩人,還有一定的風險(不保證保本,銀行倒閉血本無歸,但我操作過了近200次未遇到過)
本人經研究,老年人采用如下投資方式為最佳:
1,只存定期,不貪其它別的產品
2,定期只存一年期,不存期限長的
3,每筆存款低於5萬
4,每家銀行累計存款低於50萬
5,存款密封要事先告訴繼承者
6,要搞存折,不要存單
7,不要銀行搞自動轉存
把握好以上這些,就可避免后人取款困難,不然會發生又要去辦公證,又要去法院開證明等麻煩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80歲高齡老人,我認為高齡老人存款主要是安全第一,國債與銀行大額存單都比較可靠,是首選之項,存期短利率低,存期長利率高,八十高齡今天不知明天事,存期最長三年為宜并應將密碼交付給自己最信得過的二位親人或單位負責老人工作的干部;留一部分錢存銀行活轉定,定轉活一種比活期利率高的存款方式,以便急需時取出,可以靠擋計息,又方便又可以多一點利息;能夠使用微信支付寶支付方式的老人也可留點錢存余額寶,使用方便且利率高于活期。對八十歲老人群體不要一概而論,個體差異很大,有的人糊里糊涂,有的人仍然頭腦清醒,可以多方式理財,但是年紀不鐃人,畢竟八十歲了還是多謹慎小心為妙!
更多相關建議:
既是高齡又是獨居的老人,就不要去理財了,辛苦一輩子積蓄了一點銭,就留著遇到突發事件中急用為好。年紀大了,記憶力和判斷能力大不如前,投資股票,資金類的理財風險太大了,弄得不好,血本無歸。
以保全資產安全為原則,把多余的銭存在銀行,以短期為主,不要超過一年。而且活期里留點銭,備臨時急用。有子女的把宻碼及一此情況告知子女,無子女那只能告訴親戚,和社區了。
老年人是一個弱勢群體,尤其是孤獨者,一切要以安全為原則,包括健康,財產等,原天下老人一切安好。
更多相關建議:
問題不要往復雜處去想,高齡老人行動不便,又時常因為健康風險而需要大筆資金,他們需要的就是簡單、方便、安全的理財方式。
假設老人有25萬以上的資金,用20萬做張存期3年、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城商行例如廣州銀行目前利率在4.2%),每月按期能得到700元左右的利息收入,滿期還本。這樣,再加上退休金,自己的吃用開支基本夠了。
另外5萬元,先拿1萬元買貨幣基金(銀行柜臺或APP都可以方便買到,余額寶利率太低不建議),目前利率在3%以上,可以即日贖回即時到帳,足以應付住院之類的應急需要;剩余的4萬,分成2-3筆買“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保本而且利息比“定活兩便”高,而且可以選擇60天、90天或180天等期限,分成2-3筆錯期配置也相當于“定活兩便”了。
一般人有5萬元左右可靈活調動的應急資金也就足夠了,以外的資金完全可以用長存期換高利息。如果全部存定期或定活兩便是利息損失,本金越大,損失越大。而大部分老人(不止是高齡那些),都活在只有傳統銀行存款和國庫券的世界里,不斷地按號排隊卻只能拿到相當于負利率的那點可憐的利息。
如果這老人的資金不到1萬,就說不上理財,最多只能在年輕人幫助下買點貨幣基金吧!至少調動靈活而且比一年定存多一倍利息,手機上就可以自由操作,1萬以內可以10秒內轉入銀行卡中,還能有3%左右的年利,平均下來每天也有幾毛,而活期只有幾分錢。
我媽因糖尿病經常突發酮酸中毒需要住院,她的應急備用金我就是這么操作的。
至于國庫券、銀行理財產品、其它基金乃至分紅類的保險,高齡老人還是回避吧!那些手續和條文連我們年輕人都覺得復雜,萬一錢急用又要不回來是要命的事情。保衛錢包不在于一角幾毫的計較,重點在于保命錢呀!安全、效率與方便全面兼顧吧!
更多相關建議:
獨居老人理財,安全第一、流動性其次、收益倒是最不重要的。因此,對于老年人來說,尤其是80歲的高齡,可選擇的理財產品并不多,也就是國債和定期存款可供選擇!至于說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還是算了,操作比較繁瑣,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微信的作用只是視頻聊天而已,理財功能根本就沒有必要去開通!其實,對于高齡老人來說,所有的理財產品、收益都是浮云,人生已經過了大半載,保住養老錢,才是根本所在!因此,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而適合老人購買、足夠安全、且操作方便的理財產品,除了國債,也就銀行存款比較合適了!至于說,互聯網理財產品,并不適合老年人去購買,第一,智能手機操作雖說比較簡單,但對老人來說,還是略顯麻煩的;第二,老人對于互聯網理財的信任度也極低,很難放心的去存款;第三,即便是資金存入了余額寶(或微信零錢通),老年人也很少會去使用,顯得根本沒有必要!因此,老年人去銀行存款,一定要在家人的陪伴下去銀行辦理存款(或購買理財),這樣可以盡可能的避免受誤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更多相關建議:
高齡獨居老人怎么理財,比如80歲?
1、理財,是中青年考慮的問題。高齡又獨居的老人,身體完全健康的,應該是極少數了。
2、客觀現象就是,活過80歲的人,比例都并不高。
3、從各個方面來說,60歲退休后的老年人,在理財方面,必須以保守和穩定為前提。而80歲以上的老人呢,存銀行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何況是,又獨居,又80歲的老人了。
4、老年人,別再涉足風險理財。俗話說:小心,使得萬年船。
5、80歲的老人,已經沒有一點風險承能力了,風吹草動都會要了老命。安享晚年,悠閑自得,就是最好的夕陽紅狀態了。
更多相關建議:
獨居高齡老者唯有依靠組織,才能保障自己的資金安全。本人在此所理解的獨居老人,一是喪偶無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邊,遠居它鄉的老人。這兩類老人最好的理財方式,就是求助于街道社區干部,請他們幫助自己理財。
喪偶無子女的老人,很多人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他們或者請一個保姆在家看護;或者入駐養老院。此類老人的退休金,交給保姆看管似乎不太安全,最好連拿退休金都請社區幫忙。我的父母親曾經工資是請保姆去拿的,雖然沒有出什么事情,但是,保姆的為人不敢恭維,此人只想撈點好處,缺乏可信度。
子女遠在他鄉的老人,可以參考上述建議,由遠方的子女監督執行,定期核對賬目。社區街道干部大多是能人,雖然未必熟悉股票和基金,但是,普通的銀行存款及理財產品,應該還是比較熟悉的。而且,有單位把關,不會是一個人來做決定;集體智慧值得信賴。
作為社區干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去碰高風險的投資品種;這樣的理財方式,比較適合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高齡老人。低風險、保本型的理財品種,最適合老年群體。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順祝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長壽!
更多相關建議:
如果你身體健康沒有什么大的毛病,最好去銀行,或支付寶,云閃付,微信,京東金融等App上購買貨幣基金,或者短債基金,或者三個月最多六個月的定期,不是不推薦長期理財,考慮到80歲的老人了,一有個風吹草動什么的問題。方便隨時支取變現為主。如果你身體狀況一般,不時有個頭疼腦熱,加上手上還有點余錢,想理財,又要方便快捷支取,建議存銀行卡,活期存折,余額寶,零錢通。考慮到80歲的老人腿腳不便,對新鮮事物不熟悉,心存疑慮。還是存銀行的活期存折,銀行卡,定期為好。更安全穩妥,老人也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