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虛體質,大都是因為長期的貪涼食、貪涼環境而傷脾傷肺,對于陽虛體質,調養重在扶陽固本,防寒保暖。
1、日常起居:要注意關節、腰腹、頸背部、腳部保暖,燥熱的夏季也要少用空調,不能熬夜,起居規律,保證充足睡眠、多增加室外活動,運動可增加氣血調暢。
2、中藥保健:陽虛體質的人可選擇安全的中藥來保健:如鹿茸、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肉桂、人參等。
3、艾灸穴位:人脈肚臍以下的神闕、氣海、關元、中極這四個穴位具有很好的溫陽作用,可以在三伏天或是三九天,選擇1-2個穴位進行艾灸。(每次艾灸到皮膚發熱燙,但又能忍受為度)
4、飲食水谷:津液虧,則氣血損,津液源于飲五谷,所以一定要有合理的飲食,(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指導)才能沖津。
5、養骨養陽:骨氣即陽氣,“久立傷骨”,不能長期站立,長期站立時應該學會做工間操,輪流活動雙膝。
更多相關建議:
進入冬季,有無陽虛更能體現出來,門診也有好多怕冷前來就診的朋友,都是陽虛的表現。對于各種各樣的陽虛怕冷表現與調理,與大家淺談一下。
一、什么叫陽虛證?陽虛為什么會怕冷?
陽虛證:是人體體內陽氣虧虛,機體失去溫養作用,以畏寒肢冷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陽氣虧虛,機體失去溫煦,不能抵御陰寒之氣,而寒從內生,表現為畏寒肢冷等一派虛寒之像。
二、陽虛病因病機是什么?
以上古代文獻可以看出陽虛的病機與臨床表現,在臨床上,多見的病機有以下3點:
1、久病不愈:損傷陽氣,或者氣虛日久演化為陽虛,陽虛不能溫養機體,虛寒內生,則畏寒肢冷。
2、久居寒涼之地,或過食寒涼之品:日久傷及體內陽氣,虛寒內生,畏寒肢冷。
3、年老體衰:隨年齡增大,命門之火漸衰,逐漸體內陽虛,畏寒肢冷。
三、陽虛的各種臨床表現與調理:
1、肺陽虛:肺陽虛衰,肺內虛寒的表現。
- 主癥:畏寒肢冷,咳嗽,咳吐白色泡沫痰,時有憋喘,遇寒加重,面色恍白,鼻流清涕,咽干癢,舌淡白苔薄白,脈浮或弱。
- 治則:溫肺散寒
- 方藥: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
- 中成藥:小青龍顆粒、風寒感冒顆粒、感冒清熱顆粒等。
2、脾陽虛:脾陽虛衰,脾胃虛寒的癥狀。
- 主癥: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得溫則減,腹脹腹瀉,水樣便,不欲飲食,食后腹脹加重,喜飲熱食(水),舌淡白苔薄白,脈弱。
- 治則:溫陽健脾
-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小建中顆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健脾丸等。
3、心陽虛:心陽虛衰,心陽虛寒的癥狀。
- 主癥:畏寒肢冷,心慌胸悶,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胸中冷痛,口唇紫紺,舌淡白苔薄白,脈弱或澀。
- 治則:溫補心陽
-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
- 中成藥:心寶丸、麝香保心丸、參附強心丸等。
4、腎陽虛:腎陽虛衰,腎陽虛寒的癥狀,女子又稱宮寒。
- 主癥: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腰腹冷痛,男子陽痿早泄,不育,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月經推后,閉經,不孕,舌淡白苔薄白,脈弱。
- 治則:溫補腎陽
- 方藥:右歸丸加減
- 中成藥:右歸丸、五子衍宗丸、龜鹿補腎丸、桂附地黃丸、濟生腎氣丸、腎寶、鎖陽固精丸、壯腰健腎丸等。
四、陽氣不足怕冷的養生注意事項:
1、少吃生涼之品,少居寒涼之地,以免寒邪傷陽,出現體內虛寒癥狀。
2、積極治療慢性病,以免病久傷陽,出現體內虛寒證。
3、可以吃溫補的食品,如羊湯、狗肉湯、鴿子湯等。
4、陽虛證要積極治療,以免日久陽損及陰,形成陰陽兩虛證。
5、積極鍛煉身體,運動主升陽,陽氣充足,體格強壯。
6、春夏養陽,盡量少用空調,以免傷及陽氣,在避免中暑的情況下,多參加戶外活動,以補充體內陽氣。
以上淺談陽虛證怕冷的病因病機,各種陽虛證的調理以及養生,希望能幫助到朋友們,祝愿大家陽氣旺旺,百病不生!
(溫馨提示:文中方藥僅供學習與交流,切勿自行抓藥,責任自負,若喜歡中醫科普與養生,請關注此號!)
更多相關建議: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當陽氣不足時,病癥都會找上身來。
與自然界的變化相同,人在春夏兩季,耗費的陽氣最多,所以在這個時候特別要強調養陽。
陽氣不足,易患6種小病痛
1、手腳冰涼
陽虛則生外寒,陽虛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手腳冰涼。這是因為四肢末端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血液循環差。
虛得越厲害 ,手腳的溫度就越低,癥狀嚴重的人,膝蓋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涼的。
注意
有一種冷需要和陽虛的冷區別開來,就是四肢末端冰涼,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涼了,腳到腳踝以上就不涼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不是虛了,而是堵了。
往往是由于肝氣不順暢,導致氣血壅滯,陽氣閉塞于內,不能通達四肢所致。
此時需要行氣活血,而不是單純的養護陽氣。
2、怕寒怕冷還怕風
陽氣足則機體功能狀態就飽滿,陽氣虛化生的熱量不夠、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這種怕風怕冷是長期的,不是暫時的。
這種人平時穿的衣服總比別人多,耐熱不耐寒,常年體溫偏低。
他們頭怕風吹、后背怕涼,但生病很少發高燒,往往是低熱,到37度以上就很難受了,吃退燒藥也不好退。
注意
氣虛也會怕冷怕風,不同的是氣虛一般會出現稍微活動就氣喘、出汗的情況,此時補脾胃、補氣效果更好。
3、頻繁的感冒咳嗽
《黃帝內經》中有句話說:“邪風之至,急如風雨”。意思是說四時不正之氣侵犯人體的時候,如風雨般迅速,讓人防不勝防。
陽氣足的人病了,癥狀看起來很嚴重,但來得快去得也快;而陽虛的人反而癥狀輕微,痊愈得慢。
因為,疾病癥狀是陽氣與外邪爭斗的表現,陽氣充足則“戰況激烈”;陽氣不足雖“戰況緩和”,但邪氣反而會直接入侵身體深處、纏綿反復,自然就好得慢。
4、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西醫又叫變應性鼻炎。多表現為清晨接連不斷地打噴嚏,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在接觸過敏原后還會隨時打噴嚏。
更尷尬的是,這類病人在不感冒時也會有大量清水樣鼻涕,有時還可能不自覺地從鼻孔滴下。
從中醫的角度說,這就是正氣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滯于鼻竅,主要跟肺、脾、腎的虛損有關,誘因多是空調的過度使用。
5、胃寒、胃痛、腹瀉
有些人特別容易感覺胃部發冷,一受涼或吃些寒涼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時大便也經常不成形。這就是陽虛、脾陽不足引起的。
脾胃是人體后天之本,是五臟的后勤部,如果脾陽不足,運化能力差,脾胃之氣不能持續地供養五臟,最后陽氣就會越來越虛。
所以大家平時不要貪涼,不能過多地喝冰飲、吃冰淇淋及寒涼食物,也不要隨意亂用抗生素,這都會損傷陽氣。
6、夜尿多、睡眠不好
有的人晚上沒喝多少水,上床睡覺前也上廁所了,但睡到半夜還是要起夜,甚至還要起來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來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沒精神。
這是腎陽虛的典型表現,身體里的水不能被運化利用,很快就變成廢水排出去了,喝點水就跑廁所,小便清長。
“養陽”要先“護陽”
陽氣就如同我們身上的“礦產”,“適度開采”才能長盛不衰。因此,養護陽氣不僅要做到“開源”,更要重視“節流”。
不做以下損傷陽氣、耗散陽氣的事,才是最有效的養。
- 熬夜,總是超過晚上11點才睡覺;
- 冷飲和涼茶是日常飲品,喜歡吃生冷寒涼食物;
- 習慣光腳穿鞋,天氣較涼時還愛穿涼鞋、拖鞋,天冷時露著膝蓋穿短裙;
- 過度節食,營養不良;
- 長期在陰暗濕冷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 長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類、利尿劑、清熱解毒中藥等;
- 長期過量運動,或喜歡桑拿,出汗過度;
- 大汗淋漓后喜歡吹風,甚至洗涼水澡。
驅寒養陽,身暖氣強
寒邪侵犯人體,都是從表到里,由淺至深的,所以當有外寒時要及時驅除。
驅寒有三個特別簡單的辦法,誰都能辦到:曬太陽+泡腳+生姜紅糖水。
1、曬太陽
曬太陽可以壯人陽氣,因此大人小兒都要常曬太陽。
寒氣重的人會邊曬邊打噴嚏,還有人曬太陽就流清鼻涕,這都是在排寒。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匯于頭部,所以建議大家曬太陽驅寒時不妨重點曬曬頭頂。
2、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讓寒氣排出體外。
同時,泡腳還能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有助于緩解疲勞、改善睡眠狀態。
但是,泡腳時需要注意,泡腳的水溫不宜過高,40-45℃左右為宜;每次泡腳的時間也不宜過長,持續15-20分鐘即可。
另外,腳部有傷口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靜脈炎或靜脈曲張等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腳。
3、生姜紅糖水
“生姜+紅糖”兩者搭配有助于驅散寒氣、溫養陽氣。
做法:姜洗凈切碎(去不去皮皆可),置入鍋中,放入適量的水與紅糖一起煮。先用猛火燒開,然后再用慢火煲半小時左右。煮好后趁熱喝即可。
更多相關建議:
生活道公益健康認為,一般陽氣不足,是分為三個層次的,最外的層次是肌肉、經絡、關節,第二個層次脾胃陽虛,第三個層次就是心腎陽虛。
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調理辦法和方劑的。
應該說,最外層次是輕癥,脾胃陽虛屬于多數的,心腎陽虛屬于重癥的,就要常說的回陽救逆了。
一般多數都是脾胃陽虛比較多,這個時候可能會出現了脘腹脹滿、肢體倦怠、手足不溫或吐酸、吐涎沫、惡心嘔吐或腹痛、不思飲食、口淡不渴等等,一般用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湯等增加陽氣的。平時自己用點生姜煮水也會有些改善的。
溫經散寒的,就說肢體關節比較寒冷的時候,這個時候一般用當歸四逆湯。
建議這個一定去看看中醫的,辨證施治,我們自己很難調理的。在不嚴重時候,就是適量運動來調理就很好的,動則生陽啊,再就是用點艾葉水,晚上泡泡腳也是增加陽氣了。
更多相關建議:
補陽氣可以:
1中藥調理:中醫辨證后,金貴腎氣丸、附子理中丸等;
2針灸:靠譜針灸師辯證后,選穴;
3艾灸:艾灸師辨證后,艾灸補陽穴位;
4運動:科學運動,如八段錦、五禽戲、跑步、太極拳等
更多相關建議:
陽氣不足就是陽虛,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火氣不旺。其實,陽虛也分不同臟腑,每一個臟器都有陰陽,但是,一身的陽氣之根,在腎臟陽氣不足,往往與腎陽不足有關。
在說如何調理陽氣不足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為何你會陽氣不足?
遺傳。對于這種遺傳而來的陽氣不足往往比較難調理,而且調養也需要很長時間。這種遺傳多來自于母親。
過度用寒涼物。生活中愛吃涼的東西,導致脾陽不足,最終牽連到腎陽不足。另外過度使用了寒涼的藥物也會損身體,最終導致陽氣不足。
自然的衰老。人的自然衰老也會導致正氣不足的情況。
陽氣不足怕冷又該怎么辦?
生活方式的調理
首先是不能吃太寒涼的食物,穿衣不可貪圖涼爽,隨時增減衣服,節欲清心,不再耗傷腎精腎陽。
多運動
長期堅持運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般每周運動3~5次,每次15~40分鐘,可根據個人體力強弱選擇鍛煉時間,不要過于勞累,選擇適合的項目,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快走、跳舞等。
辯證滋補
平常可以服用一些滋補之品,也可以用一些溫陽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雞肉、龍眼、榴蓮、板栗、韭菜、胡椒、花椒等。
泡泡腳
每晚睡前用40度~50度的熱水泡腳,然后用手掌快速揉搓腳心處的涌泉穴,直到有熱感為佳,接著揉搓各腳趾20下,平常中,每天早起和晚睡都可以揉搓涌泉穴,能補腎壯陽、強筋壯骨,改善手腳冰涼狀況。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
更多相關建議:
溫脾壯陽,溫腎壯陽,以養衛氣和營氣,以補益氣血為宗旨,氣分血分上來了,自然就不冷了!
更多相關建議: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人提起陽氣不足這件事,如果體內陽氣不足,那么就會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同時身體很容易出現一些疾病,而且會感覺到特別的怕冷,尤其是在換季的時候,人的抵抗力特別差,這時候就很容易生病感冒。其實體內陽氣不足,看人的臉色也會覺得特別差,食欲也不是很好。體內“陽氣”不足怎么辦?盡量做好這4點,陽氣可能會慢慢補回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體內“陽氣”不足怎么辦?盡量做好這4點,或許有利于提升陽氣
1、適當曬曬太陽
其實想要補充人體內的陽氣,那么最直接的一個方法就是曬太陽,可能夏季的太陽比較火辣,很多人都比較反感,而現在已經進入深秋季節,現在的陽光還是比較溫和的,有些人可能覺得經常曬太陽會把皮膚曬黑,其實適當的曬太陽對于身體是有一定好處的,而且有利于體內陽氣的補充,所以說想要補充陽氣的人,不妨在適當的時間去戶外多走走散散步,這樣也能有效的補充體內的陽氣,祛除體內濕氣。
2、堅持有氧運動
相信大家都知道,保持運動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其實保持適當的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確實是比較多的。現在天氣沒有那么炎熱了,相對來說是比較涼爽的,所以說適當的進行一下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細胞組織的健康,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體內的氧氣含量。例如經常慢跑,游泳等。
3、注意飲食
想要補充陽氣,平時的一些飲食一定要多加注意,因為導致體內陽氣不足的原因與飲食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經常吃一些冰涼的食物,那么體內的陽氣自然而然就會下降很多,所以在平時可以多吃一些溫性的食物,或者是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食物,這些都能夠提高人體的陽氣含量。例如:雞蛋、牛奶、肉類等。
更多相關建議:
1.平時要注意不要貪嘴寒涼食物
2.可以經常喝姜水,食補如人參羊肉牛肉
3.堅持艾灸還是不錯的
4.平時做好保暖工作,冬季最好晚上睡覺的時候襪子也穿上
更多相關建議:
有的人特別的怕冷,在大熱天的都感覺自己手腳冰涼,就開始懷疑自己是陽氣不足,那么怎么判斷自己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怕冷應該怎么調理呢?
陽氣不足怎么調理?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明確怎么判斷自己是陽氣不足。
- 畏寒怕冷 人體中的陽氣,就像是太陽一樣,陽氣不足的時候人體就會出現“寒冷”的狀態,“寒冷”就像冬天的冰凍住了江河,引起氣血循環不暢,代謝功能減慢了。在氣血不足,熱量減少的時候,就不能抵抗寒邪的侵襲,人就會出現怕冷的感覺。
- 精神不振 當陽氣不足的時候,生命活動衰退,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無所事事,干啥都沒有興趣。
- 小腹冷痛、胃脘寒冷,腰膝冷痛 腎陽不足,小腹失于“太陽”的溫煦,會出現小腹墜脹、疼痛,男子患者會出現精液清冷、小便清長,女性患者會出現白帶多、痛經等癥狀。脾陽虛,特別是吃了生冷食物后,會導致陰寒之氣凝滯在胃脘部位,出現胃脘部位有含量感或冷痛的感覺。腎為腰之府,主骨生髓,在出現腎陽不足和衛外不固的時候,風寒就容易侵入腰膝部位,就會出現腰酸背痛、腰膝冷痛的情況。
- 自汗不止 中醫認為“盜汗多陰虛,自汗多陽虛”。陽氣虛弱,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失去穩固、統攝的作用,體內津液外泄,就會表現出不自主的出汗,常常伴隨有畏寒、氣短、乏力的癥狀。
什么原因會導致陽氣不足呢?
- 先天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可能是因為先天原因,在母腹中腎氣不足引起的,后天如果沒有及時的補充,陽氣就會更加虛弱。
- 后天虧損過大 勞累過度耗氣傷津,陽氣消耗過大,陽虛變成氣虛,就會出現陽氣不足。
- 疾病 風寒濕邪外感會耗傷陽氣,久病體虛也會引起陽虛。
- 夜生活過多,沒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也會耗傷陽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如果夜生活頻繁,陽氣在夜間不能正常收藏,時間長了就會損耗陽氣,也會形成陽虛。
- 情緒不穩定也會出現陽虛,驚恐易傷腎,人處于極度恐懼的狀態,腎陽往往會受到損傷,引起腎氣不足。憂思容易損傷脾陽之氣。
陽氣不足,應該怎么調理呢?
- 把握生活節奏,每天不要熬夜,最好十一點鐘前睡覺,讓陽氣“收藏”在體內。
- 調節情緒,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兒都別往心里擱。也別過勞(白天別一個人工作太累,晚上也別兩個人太累,咳咳)
- 針對不同的疾病,辯證治療。
- 溫針灸效果不錯,平時怕冷自己也可以艾灸。
- 飲食調養。補脾陽、溫腎陽為主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韭菜、茴香、核桃、栗子、蔥、蒜、腰果、胡椒、生姜等。不要吃寒涼生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