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時養生是根據氣候時間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時辰、氣候等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在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也是中醫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子時是23點到1點的時候,是膽經值班。此時為晝夜更替之時,陽氣虛弱,因此最好用睡覺來養護臟腑。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臟要解毒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不應熬夜。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寅時是3點到5點的時候,是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愛咳嗽的時間。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5到7點鐘的時候,是大腸經值班。卯時起床后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辰時是7點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吃早飯最宜接納食物。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巳時是9到11點,是脾經值班。脾經是主消化的,要吸收營養。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學生效率最高的時候。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體質陰虛的人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起到養陽護心的作用。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未時是13點到15點的時候,是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吸收食物里的營養送到了血液,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申時是15點到17點的時候,是膀胱經值班。膀胱經是一條通過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于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酉時是17點到19點,是腎經值班。此時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腎和膀胱,以遠離腎結石、膀胱癌、腎炎等疾病。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戌時是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值班。是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可以散步鍛煉身體。
亥時——準備休息
亥時是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值班。三焦指連輟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一般來說,人體心肺屬上焦,中間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這時候都應該休息,所以23點前就一定要上床
順時養生是中醫養生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人體只有適應四季變化的規律,才能與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那么大家在平日里應該要如何順時養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順時養生應該遵循的四大原則吧!
一、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
《秦問·上古天真論》中有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百年,度百歲乃去。”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吸煙、少喝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時間長了,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孫樹椿說,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三、生命在運動。
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增加散步的時間,若散步后身體能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正確的散步方式是,保持從容又清閑的心態,“左顧右盼,勝似閑庭散步”。另外,冬季氣候寒冷,應適當減少戶外運動的數量和時間。
四、“飲食有節、各取所需”。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觀規定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行的,當你想吃什么東西的時候,就是你的身體缺乏這種東西,就應該攝入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的養生觀點并不能適用于所有人,應該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工作情況而決定飲食的次數和數量。
更多相關建議:
“早胃午心,晚養百脈”由來已久,自然是有道理的。此理論最初源于針灸,以十二經中的五輸穴為基礎,以日、時的天干、地支變易為參照,配合經脈氣血盛衰開闔情況來進行養生。不過,若更具體的說,養生要因時而異,在落實到某個具體的時辰的時候,還是要因人而異。
1、早養胃
早上7點到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間。這個時間段,氣血流注胃經。
此時可以喝一些溫開水,能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濕潤口腔、食管、胃黏膜,沖刷附著于黏膜的黏液和膽汁,促進胃腸蠕動,為進餐做好準備。但不宜喝太多水,以免沖淡胃酸,影響消化。也不宜喝涼水,防止對胃造成刺激。
至于吃早餐的重要性,這里就不贅述了。需要注意的是,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狀態下損傷胃黏膜。
2、午養心
11點到13點這個時間段,也就是午時,是心經當令。
飯后半小時左右,可以適當按揉拍打心包經。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其次是午睡,有利于補足睡眠,而且能夠改善冠脈血供,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減少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發病幾率。要注意的是,午睡不宜過久。睡不著的話,閉目養神假寐,也是有益的。
3、晚養百脈
晚上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當令。
《靈樞.營衛生會篇》里說,“上焦如霧“,主要指心肺的輸布作用;“中焦如漚”,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
這些功能實際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納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排泄廢料。三焦的“焦”字,有“熱”的含義,這種熱來源于命門之火,是通周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
故而,晚養三焦,即相當于養全身百脈。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亥時入睡,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現代醫學也認為,晚上睡覺,最好不超過23點。
更多相關建議:
經過一個晚上的新陳代謝,早上起來身體是非常缺水的。早上飲一杯溫開水,可稀釋血液也可排毒。但是由于時間急促,水總沒喝夠就急著出門了。如果早上總是吃面包配牛奶,對脾胃很不好,很容易生濕。早上7點~9點剛好是胃經,吃點補脾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既可養胃也可補充水份。如南瓜小米粥、糯米、粳米各半煮粥、紅薯粥等。
中午11點~13點剛好是心經,如果此時睡覺可以大補心血。哪怕打旽也好,閉著眼睛養神也好,對身體都是有益的。有些小孩中午就不喜歡睡覺,上課時心容易走神,成績總是理想。如果中午休息一下,學習成績會改善,注意力更集中。
晚上最好在21點~23點之間入睡,剛好是三焦經運行。人體三焦經是重要通道,起到承上啟下的運輸、吸收、排廢物作用,此時進入夢鄉,有安五臟、和氣血的作用。古人定義上焦屬心、肺;中焦屬脾、胃;下焦屬肝、腎也是有一定道理。
老人如果有時間順應子午流注養生也是不錯的。可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或者逆轉慢性病的進展。很多人堅持不了,或者不相信認為是偽科學。你不信?試一下就知道真假。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好!
這里是四季養生密碼苑,很高興能夠參與回答這個問題。
“早養胃,午養心,晚通脈”,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認為是很對的!那么這個說法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黃帝內經?素問入微旨大論》之中說道:“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人和萬物生長于天地之間,當天地各種靈氣發生交替變換之時,人和萬物只有順應天地之間的變化而變化,才能使身體健康永葆青春,如果逆之,或者反其道而行之,都是注定沒有好處的,所謂“胳膊擰不過大腿”,一個人在天地間來說,就好像一粒粉塵一樣的渺小,怎么可以不順應天地之間的變化呢?
有關于“早養胃,午養心、晚通脈”這些養生知識,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科學養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財富。這個說法實際上是依照道家養生“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原則來推理以及實施的。
大家知道一般人用早餐的時間都在7點至9點之間,那么7至9點這個時辰是辰時,是龍出沒的時間,五行上對應的是屬“土”,然而從中醫養生理論上來說和五行“土”相對應的內臟是脾臟,而戌巳胃脾通常都是合二為一。也就是說早上七至九點正好是胃經走向之時。
然而中午11點至13點是午時,在五行上是屬“火”的時辰,然而五行養生理論上來說屬“火”對應的臟腑正是心臟。所以中午11點至13點就是心經感應時間,利用好這個時間點調理心臟正當其時。
晚上21點至23點是亥時,五行上屬“水”,對應的人體臟器是腎臟,大家知道一個人的陽氣(命火)藏在腎臟之中。只要元陽之火旺盛就可以推動全身經脈循環,所以晚上時間養腎是關鍵。
那么應該怎樣養胃呢?
1、首先早晨時間心情一定要保持淡定,所謂“哀思傷脾”,脾受傷,脾胃是連鎖的,自然也傷了胃。
2、其次才是飲食養生方面要注意,早晨起床先喝一杯溫開水,即可以滋潤腸胃,又可以通血管等,好處很多。
應該多吃一些健脾養胃的食物,比如牛肉、豬肚、鯽魚、鱸魚、草魚、豆腐、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松子、栗子等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海帶、螃蟹等等。
午養心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首先心情一定要淡定,不能大笑,從中醫養生理論上來說“喜傷心”,大笑對心臟來說危害極大,特別是有冠心病前科的朋友更要注意。
2、一定要抽取時間在11點到13點內安排午睡。只有睡好午覺才能對心臟健康有幫助,有時間的朋友最好對自己的心胞經進行按摩,比如按摩內關穴、極泉穴等。不懂穴位和心經走向的朋友可以在胸部進行順時針揉搓,也有同樣的效果。
那么晚上時間養全身經脈又該如何調理呢?
1、從精神感應上來說,晚上21點至23點是不能受驚嚇的,中醫養生理論上來說“恐傷腎”,驚恐萬狀對腎臟傷害極大,假如導致元陽受創,后果很嚴重的。
2、溫水泡腳可以舒筋活血,溫補腎陽,是一種非常好健身神操作。
3、晚上時間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品,因為黑色食品是有滋補腎臟作用的。
問題回答完畢!敬請賜評!謝謝!
更多相關建議:
“早養胃,午養心,晚通脈”的具體做法結語
養生是需要長期堅持的生活習慣,順時養生,就是使人體順應自然四季、晝夜的變化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及其自身陰陽平衡的養生方法。而養生的三大黃金時刻就是我們的早上、中午和晚上,尤其是現在寒冷的冬天。
更多相關建議:
早養胃,午養心,晚通脈:特別適合老年人的順時養生法要怎么做?
養生是對人總體的負責,我是誰不重要,關健是認識和理解含義很重要,千萬別進入誤區。
早養胃?為什么有這么一說,這里面就有誤區,希望你認真看,《黃帝內經》講:早上吃好,這里講的吃好可不是指針對胃的養生,它是整個身體完美計劃中要求做到的條件。《黃帝內經》提示人早上吃好不等于養胃,是對每個人一天所反射出的生機指明了方法,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人的胃所吸收的各種物質營養是轉達全身生理器官起發重點,胃好的人所吸收的就更多,人的所謂體力能量主要就是靠胃吸收的量擬定的,同樣,一個人一天當中的精神狀態和氣色與《黃帝內經》所講的早上吃好有關,這里不仿告訴你,早上你如果多吃點綠色的食物,那么你一天所反射出的光澤就有生機,如果你吃的都饅頭,那所反射出的就是干枯燥,不信你可去一試便知。
現在許多人把早養胃當成養生重點看待是好的,但是有大部分人己進入了嚴重誤區,一、許多早上不吃東西,說什么不吃東西少傷胃,二、專吃奶制品,說什么營養豐富,不傷胃,說到這里我就會問了,豐富了什么?不吃東西的能量抗體那里來?這些養生食物和方法是導致偏食和缺泛,希望大家有所認識。
主題早養胃的理念希望大家不要誤會,自然適應較為恬當。時間關系,余下午養心等話題有空再與大家分享。
以上只是個人方法經驗。不講大道理,求實。
更多相關建議:
劉醫師說得很對,遵循了人體十二時辰的子午流注規律:肺寅大卯胃辰功,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點明了養生要訣,尤其是老年同志,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從運動、飲食、作息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堅持實施則延年益壽。
更多相關建議:
人年紀大要服老日常該干什么不應干什么心中要有數形成生活規律從衣食住行都要適合年齡和身體需求自已舒服全家和諧少給社會添亂。見組全屬象石。
更多相關建議:
早晨七點到九點。是脾經當令。所以此時要吃的營養豐富。重視早餐。
中午是一點到三點,是心經當令。所以此時要養心。
晚上通百脈。
時辰與經絡養生結合!這是順勢而為,順時而為!
更多相關建議:
佩服,人的養生之道讓你簡單而精辟的表達出來了,但做起來就不是簡單的事了,甚至麻煩,繁瑣,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