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發展趣勢看,未來,抑郁癥病人和精神病人會逐漸增多,超過癌癥及心心腦血管疾病。這可能與癌癥及心腦血管病的防治進展有關。導致精神疾病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社會關系,就業困難,工作緊張,生存壓力大等。
目前,患抑郁癥,精神性疾病的人大多數是隱性存在,很多病人尚能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只有少數人因失眠,多夢,健忘,或心煩意亂,或急躁不安,或情緒低沉,或幻視幻聽等,才找醫生治療。除病情較重需住院治療外,大部分病人,家庭不重視,治療不認真,時而治療,時而停藥,一拖多年。
去年,防治新冠肺炎階段,一年輕公務員前來求治,說得了焦慮癥,想服中藥調理。因工作緊張,壓力大,白天下社區,進家庭,布置防疫工作,晚上要收集各處情況,總結匯報,慢慢的出現失眠,心煩等;有一30多歲的女性,因炒股失敗,賠錢太多,思想沉悶,郁郁寡歡;一女性來診,說她有時睜著眼能看到亡故的親人。以前還遇到過一些幻聽的、多疑的病人。總之,各有各的癥狀,各有各的故事,而都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
心腦血管病,癌癥是有形可證,有指標可查,隨著科技的進步,預防和治療會有很大的突破。精神疾病則不同,醫生依據的是一病人的表現及感受,很難做定性,定量,定位的診斷。人是高級智慧生物,怎樣把治療做到心里,解決好思想心理問題,也是很困難的。
中醫認為抑郁及精神性疾病與肝氣郁滯,憂思過度,勞傷心脾等有關。通過對癥治療及心理疏導,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更多相關建議:
因為現在社會,物欲橫流和金錢至上,導致社會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人們生活壓力大,以致于思想上背負了更大的壓力,如果壓力得不到緩解,就容易抑郁成疾,久而久之,就成了抑郁癥。
從生活中得知,有的精神病人得病的經歷也很是令人同情,人有七情六欲,有的因身體弱,傷到神經的;也有因孩子生病,親人受到驚嚇而誘發神經的。病因也是奇奇怪怪。
當你了解了這些病人生病的經過和他(她)們病程的痛苦折磨時,也會有憐憫之心。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活著就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心里有煩悶或者是解不開的心結,要及時主動輸通和排解,才會遠離疾病。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精神科醫生,我估計你是聽錯了,抑郁癥目前就是對整個人類造成巨大負擔的世界第二大疾病,僅次于腫瘤,而你說的心血管疾病是排在疾病負擔第三的。這可不是我的排名,也不是我們國家的排名,而是世界衛生組織早在幾年以前就根據幾種疾病的數據變化做出的推斷。
聽我說,你真的不了解抑郁癥,不了解精神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原話是到2020年預計抑郁癥將超越心血管疾病,成為僅次于腫瘤的世界第二大疾病。在你的印象里,抑郁癥很少見嗎?你的身邊有抑郁癥患者嗎?實際上,全世界有大概3.6億抑郁癥患者,在我國,至少存在6000w~8000w的抑郁癥患者,也就是在我們身邊,平均每15個人里面就有一個抑郁癥患者。那為什么我們無法發現他們,因為我們的社會對于抑郁癥患者存在一些不友好的言語,所以在我國抑郁癥患者中,廣泛存在一種“病恥感”,即使自己很確切的了解自己低落的情感,但還是不敢向周圍人提及。根據目前的調查數據,在我國抑郁癥患者中,只有18%的抑郁癥患者選擇就醫,并遵循醫生的醫囑服藥治療。大部分人不就醫的原因是覺得吃了藥也好不了,而且聽說只要自我調整就可以戰勝抑郁癥??
事實上只有輕度抑郁癥可以通過非藥物治療的方式改善這種,但一旦達到中度以上抑郁發作不服藥治療是不可能緩解的。我們的社會上有很多非專業的聲音,甚至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治療抑郁癥的專家,是什么心理學大師,但這年頭大師一抓一大把,而真正治療抑郁癥的精神科醫生全國也只有3.6w人。
那作為抑郁癥患者究竟應該聽誰的?專業的事情只能聽專業的人,連醫生都不是,他說的任何東西都是不負責的,隨隨便便一說,就葬送了你最好的治療機會。你去找他賠償?人家怎么會認,只要說你自己不努力,你也說不出來什么。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但在精神專科醫院里,因為抑郁癥住院的患者真的不多,曾經我的抑郁癥患者對我說“看到醫院牌子那一刻我想,終于還是進來了”,是呀,有病就應該去醫院看醫生,不讓怎么治病呢?
甚至WHO的預測,到2030年抑郁癥將成為疾病負擔世界第一的疾病。所謂疾病負擔是疾病、傷殘和過早死亡對整個社會經濟及健康的壓力。而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會逐漸加重,并且向著認知功能障礙的方向發展,影響我們的理解力、判斷力、分析力、決斷力、記憶力等等,最終的發展方向是因病致殘,所以抑郁癥也被稱為慢性致殘性精神障礙。
但多年的治療經驗告訴我,抑郁癥并不是不可戰勝的,我也親手幫助很多患者擺脫了抑郁癥的陰霾,在我看來抑郁癥患者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首次規范藥物治療效果理想,在足劑量、足療程的前提下,是可以達到至少50%的幾率今后不再復發的。
在很多所謂的心理咨詢師看來,抑郁癥只是單純的心理問題,但這可不是科學的解釋,抑郁癥是有著確切生物學特征的疾病,咨詢師也不應該接觸抑郁癥患者或者疑似抑郁癥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這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因為他們根本不懂醫學知識,不懂真正的抑郁癥。
千萬不要忽視自己的情感,長時間的高漲和低落都是不正常的表現,如果懷疑抑郁癥,也不要去看咨詢,要到醫院找專業的醫生進行面診,單純的量表是沒有診斷意義的。如果確診,盡快治療,相信科學,相信自己,你會好起來的。
更多相關建議:
這話不是危言聳聽!走進抑郁癥病人的精神世界,懂得他們大都是老實心地善良的好人,患得患失.多愁善感的苦惱人,隨波逐流.墨守成規的平凡人,膽小怕事.性格弱點的可鄰人,或特別優秀的人,現今時代社會競爭激烈,優勝劣汰,壓力山大,銳意改革進取,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同時物欲橫流,蒼蠅蚊子群飛,《三觀》不正,人心叵測,使人的思想難以適應,易患抑郁癥,傻瓜呆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專門自私自利的以及心朮不正的人,不會抑郁更不會得病,但也有一些人不懂抑郁癥病人世界,說什么\"矯情″,想不開,吃飽撐的,甚至叫\"懶癌″!對抑郁癥的誤解,其實抑郁癥是心因性機能性疾病,不是器質性疾病,心病還須心來醫,自我拯救,把心魔趕走,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但是一旦戴上抑郁癥帽子,危害性不要掉以輕心,要積極治療!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何必瀟灑走一曲》詞意作的好,對抑郁癥的人有正能量,拈手而來,\"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紅塵滾滾癡癡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有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今天抑郁癥年輕化的趨勢,對抑郁癥病人要早干預,未雨稠繆,全社會要重視,一定能控制治療抑郁癥病!
更多相關建議:
生活的壓力,經濟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壓力,性格的關系,來自一切外界的因素和本身性格,導致了患這個病的人越來越多,但主要原因還是外界因素是誘因
更多相關建議:
這種情況非常有可能發生,事實上,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已排在第二位了。
原因如下:
1.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那些個性有缺陷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罹患精神與心理疾病的人(我們稱之為易感人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去年的一個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充分說明我國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正在急劇上升;
2.心腦血管病和癌癥等心身疾病,隨著科普的作用和人們對自己行為方式如膳食,運動的注意可以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
3.隨著人們對精神疾病的偏見逐漸消除,壓在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及家屬的“病恥感”也在逐漸減輕。
就拿抑郁癥來說,事實上,由于“病恥感”的存在,目前只有10%---20%抑郁癥患者能鼓氣勇氣來醫院就診,而大部分抑郁癥患者的發病率并沒有被統計,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謝邀回答!
更多相關建議:
以前的人每天解決溫飽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沒有經歷去思考心理的問題,即使說出來別人也不會理解甚至覺得是小題大做。社會稍一富足安定,人們不再為生存煩惱時就會思考心理問題了。
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概括起來都可以歸納為心理壓力。學生時代會有來自學習上的壓力,每天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得喘不過氣,如果遇上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壓力則會更大,同時也害怕自己無法取得好結果,這種恐懼和壓力積累久了,會導致很多的心理疾病。
已經邁入社會開始工作的年輕人,會有工作上的壓力,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和老板同事無法很好地相處,996的工作模式,會讓職場人變得焦慮無法得到釋放。
已經結婚的人會有家庭的壓力,車貸房貸的壓力,孩子的教育問題,面對新人同事的加入自己的職位還能否保住的壓力,每天帶著這些壓力生活,表面上看上去沒事,其實內心已經在崩潰的邊緣無數次的徘徊。
人到老年以上階段都經歷了,但也還是會隨著人的年紀越大,對死亡的恐懼也越大,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直面死亡,甚至一些生病的老人比普通人對死亡會更加恐懼。
更多相關建議:
不是有可能,而是世界衛生組織前幾年就已經公布:精神病已經是排在第二位置的難以應對的疾病。精神病患者里面包括抑郁癥。
現在社會節奏太快,無論大人孩子壓力都很大,各種拼隨之而來,拼爹媽、拼房子、拼孩子、拼成績……表妹家的外甥剛上高一不到一年,班里有兩個女生得了抑郁癥,原因就是成績不太好……
大環境造就了小環境,孩子成績不好抑郁了,家長也都憂心不已,情緒是會傳染的。
我本人就是抑郁癥患者,原因是孩子出現精神問題,久治不愈導致,我每次去買藥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些家屬抗精神藥和抗抑郁藥物一起買,想必都和我差不多,因為孩子的病抑郁成疾。
我和對門住七八年了,前兩天買藥在醫院碰上才知道她夜和我一樣有抑郁癥,如果不是開藥遇上,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有著和自己同樣的毛病,她和我一樣。都是安定不管用了之后才知道自己得的是抑郁癥。
抑郁癥的形成有時候是多種原因,有時候只有一個誘因,總之社會節奏太快是原因之一。
更多相關建議:
是不是第二位不知道,但隨著抑郁和精神病患越來越多,這些病種將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項目,看病可以走醫保。
更多相關建議:
過度追求物欲社會,必然導致精神文明匱乏,當然就會出現很多精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