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買一本中醫藥大辭典,一本中草藥圖手冊。幾十年從不上醫院,有病自己調理,活到七十多歲,很健康。
更多相關建議:
老年人學中醫,應該偏重臨床應用上。
這個順序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可以省)》。
先學《傷寒論》能馬上就能應用起來,比如開篇第一方“桂枝湯”現在就能用,會很有成就感的,這樣有利于學習。
教材有《中醫診斷學》,這個可以并行學習。
更多相關建議:
按你的年齡,也不想考什么證書。就是想學點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可以去買個專科中醫學教材或者自己買幾本教材。當然眼睛好的化也可以看電子書。我這里免費送。
第二:感覺太多。建議簡單來學習。先學習陰陽五行學說,病因病機學,臟腑經絡學說等一些中醫基礎。
第三:在根據自己的喜好。學一些專科。比如:針灸按摩、肺、脾、胃等專科。
實際也不想當醫生,就是遇事不慌。或者簡單學點西醫實際比中醫還掌握的快。外加一點營養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基本就夠日常應用了。
更多相關建議:
老年人自學中醫,一知半解,危害自已及他人,有病須請正規執業醫師診治,一知半解草菅人命,千萬不要異想天開!專業人士從業幾十年都在深入學習,你70來歲要初學中醫不是在開玩笑吧?
更多相關建議:
本老頭自學中醫二十多年了,近幾年發現還是看倪海廈的教學視頻更好,從針灸學看起,然后看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倪師的視頻由淺到深,很容易聽懂且風趣幽默,更易入門。
更多相關建議:
盡管我們年齡超過六十歲了,相應的應酬事也少了,只要用心,學點中醫并不難。無論學什么?一是心里要有愛,二要有天賦,只有愛,愛了才會好。學習中醫一樣,首先要喜歡中醫。其實,除過一些中學湯頭難記外,其它并不難,只要用心,都可以掌握。知識在于沉淀,積累的多了,并能廣泛用于實踐,這就是結晶。從那一方面入手呢?建議先從解剖學,了解人體結構,再了解人體經絡走向,學簡單的針灸就不難了。同時學病理陰陽五行辯證,及中藥理論湯頭,常握寒熱虛實的藥理運用,能記個幾十個常用的湯頭。請問,您不是中醫誰是?
更多相關建議:
老年人學啥中醫?學點與保健相關的中醫中參藥就行。中醫是要從《中醫學基礎》《中草藥》學起,同樣幾十門(本)醫書要學。能有這精神精力?當然個別人有可能學成。
更多相關建議:
看到這個問題,我非常感動,因為周圍不信任中醫的人確實比較多,接受中醫并且愿意自學中醫的人真的不多,不過從我個人經驗出發,學一點中醫中藥知識,不僅有利于自己,而且對身邊的家人都很有幫助。
比如當我自己稍微有點感冒的時候,我知道一碗蔥姜陳皮水就能把感冒遏制在初始階段;當我的寶寶一歲以前夜里總是驚醒大哭的時候,使用簡單的五倍子粉末肚臍貼敷就解決了;當我的媽媽飽受過敏性鼻炎折磨時,一味幾乎不用花錢的野草鵝不食草就搞定了……這樣的例子太多,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幸運,當自己和家人生病的時候,還有中醫中藥可以來幫忙。
我覺得想要真正學明白,最好是能一邊學一邊用,這樣親身經歷,印象深刻而且理解深入。所以我向您推薦以下這些書籍,都是非常科普、簡單易懂、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很容易學進去。
首先,推薦中醫科普作者懶兔子的系列書籍。
作者懶兔子本人就是自學中醫,30多歲開始自學的,所以她寫了很多的文章普及中醫基礎知識和理論,也出了不少的書對這些概念和理論進行闡述,更有趣的是,懶兔子不但傳播這些知識,而且還是通過漫畫的形式來進行,讓人在忍俊不禁中對深刻的中醫理論和概念有了形象而深入的理解。漫畫和中醫的結合,讓中醫基礎理論不那么費解,讓晦澀艱深的中醫基礎知識接了地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理解中醫,讓陰陽五行心肝脾肺腎不再那么費解。
這幾本書都很簡單易懂,用它們來學習中醫基礎知識
接下來,可以看陳允斌老師的系列書籍。
陳允斌老師是中醫食養第一人,她來自中醫世家,一代代積累了很多中醫日常生活食療養生的方法,所以閱讀她的書,可以跟著她一起利用身邊的本草自我調節自我養生。而且她提出的食療方法簡單易行,副作用小,而且,不增加脾胃額外的負擔,只需要將每天必吃的食物,根據季節,根據體質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即可。
真的建議每個家庭都備一套
最后和您推薦的是中醫羅大倫、徐文兵老師的系列書籍。
和懶兔子、陳允斌老師不同,羅大倫、徐文兵的書偏向于治療,所以書里的中醫藥專業術語稍微多了一些,不過整體來看還是通俗易懂的,而且有了懶兔子和陳允斌老師的書作為基礎,理解羅大倫、徐文兵老師的書會更容易一些。他們主要從疾病出發進行科普講解,從他們的書里,可以找到你想要知道的常見病的治療方案,而且書里面有不少方子,可以自己根據情況使用。
育兒家庭必備呀
徐文兵的《黃帝內經說什么》值得一看
以上就是我的推薦啦,如果您喜歡看紙質書,可以去圖書館或者書店購買,如果可以接受電子書,可以在手機微信讀書APP上閱讀,上面提到的這幾個作者的書都是免費閱讀的哦~
更多相關建議:
開玩笑。中醫這門功課,相當復雜。沒有天才和博學,難有建樹。因為它的知識包括,時令,氣候,相理,五行生剋,人體經略,寒火,濕熱辨證,脈象,藥性的了解,病患因人各異等等。一時三刻是難學的,沒長期實踐經驗,切不可貿然行之。老年人以鍛煉,樂觀為主要。
更多相關建議:
學習中醫,如果不是考證,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出于愛好,或是其他,只需看自己關注的方面就行。不用又是古書,又是理論。而是知道自己所用的癥型,相對的用藥,更要注重平時保養的注意事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