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3歲開始從事介入手術,連續做了23年的介入手術的老醫生,談談切身體會!在醫院里面是談射線色變,畏之如虎,躲避三舍!以至于介入團隊招醫生困難,導師招介入研究生不易,連導管室護士進著也小困難!介入醫生受射線影響真那么大嗎?從23歲開始在當時的河南醫科大學一附院介入科進修學習一年,
從23歲開始從事介入手術,連續做了23年的介入手術的老醫生,談談切身體會!
在醫院里面是談射線色變,畏之如虎,躲避三舍!以至于介入團隊招醫生困難,導師招介入研究生不易,連導管室護士進著也小困難!介入醫生受射線影響真那么大嗎?
從23歲開始在當時的河南醫科大學一附院介入科進修學習一年,介入科就倆醫生:現在的中原學者,863首席科學家韓新巍老師,國家知名神經介入專家李天曉老師,很長一段時間就我一個學生,那時候一天基本上5臺手術,他們倆老師輪番上陣,我一個學生都得跟著上,因為當時防護衣質量不好,DSA設備射線量也大,每天下了手術確實很疲憊,有一段白細胞總在3000左右,如果是現在肯定強制脫離了,當時沒在意,一年結束后回到原單位,由一個月20臺左右開始做介入手術,到現在一個月80臺左右沒有間斷介入手術操作。
跟韓新巍、李天曉老師以及省腫瘤醫院黎海亮老師等那些超大醫院的介入老師比,我這點手術量不值一提,生育期避射線也是近十年才有人提到,那時候就是一直手術,沒有停歇的理由和時間。
現在每年的體檢指標完全正常,比我們醫院同年齡段的其他科室醫生一點也不差,我所認識的放射介入專家也都很健康,盡管沒有生育期避射線,子女也都很健康優秀,很少聽說哪位介入老師的子女不是211以上的,我家兒子也是985高校。我們團隊的一個醫生,天天介入手術,沒有避過一天的射線,媳婦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男孩!如果說有影響,就是頭發吧,提到頭發都是淚!三分之一的頭發奉獻給了鐘愛的介入事業!其他介入老師頭發好像也不多。
是說射線沒有損害,而是告訴各位別恐慌,現在的防護措施很好,設備散射線量也很小,基本控制在照射野以內,照射野之外輻射很小,更何況操作間之外的控制室,幾乎就是正常本底射線狀態。省、市環保部門經常扛著輻射探測儀來醫院晃悠,巴不得你輻射超標罰你呢!
只要從事放射相關的人員,包括護士,技師都佩戴環保部門配發的輻射劑量探測儀,三個月收回去檢測一次,一旦有異常他們馬上過來查看咋回事。所以介入醫生輻射也基本上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國家強制性體檢每年一次,指定醫院,有輻射相關疾病調換崗位。
所以,盡管如此,介入醫生還是要有巨大的奉獻精神的,比正常人確實接受了很高水平的輻射,同其他有害工種一樣,總要有人來承擔。但高度重視,細心防控,還是安全的。
更多相關建議:
介入手術,對醫生危害還是挺大的。2018年年初,我們醫院一位副院長,也是腫瘤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因為經常在介入室、CT室做手術,長時間接觸射線,不幸病逝,年僅51歲...當然,他的離世可能與自己沒有完全做好防護措施有關,可能作為大主任,醫療過程中自我保護意識也淡薄了,但身體終歸是張醫生在線---讓老百姓也能看懂的醫學科普---歡迎關注、評論!
更多相關建議:
做介入手術的時候,醫生需要在X線下完成各種操作,例如血管造影,放置支架,取血栓,溶栓,介入栓塞,局部給藥等等。介入手術的應用非常廣泛,解決了很多問題,以前需要做大手術的病,通過介入手段,就能夠解決問題,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治療。例如,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可以在
做介入手術的時候,醫生需要在X線下完成各種操作,例如血管造影,放置支架,取血栓,溶栓,介入栓塞,局部給藥等等。介入手術的應用非常廣泛,解決了很多問題,以前需要做大手術的病,通過介入手段,就能夠解決問題,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治療。例如,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可以在介入下放置支架,將血管撐開,讓狹窄的血管再通。腫瘤引起腸梗阻的患者,也可以放置腸道支架,讓腸管再通。如果沒有介入技術,這些患者可能都需要手術治療,創傷大,花費高。
但是,X線是有輻射的,對于全身的各處組織都會有危害,輻射有累積劑量,超過一定量之后,對身體的危害會顯著增加,患者一般只需要做一兩次介入手術,危害不是很大。但是,介入科的醫生需要每天做手術,承受的輻射劑量較高,所以,醫生都需要穿上厚厚的,幾十斤重的鉛衣,降低射線對身體的危害。
射線的危害取決于接受的放射劑量,每個人對射線的敏感程度,長期接觸射線,可以導致白內障,脫發,皮炎,皮膚損害,生殖毒性,甲狀腺癌,白血病等多種惡性腫瘤。
所以,介入科醫生所需要面臨的風險是極大的,一般做介入的醫生,都是男醫生,為了降低生殖毒性,很多醫院都要求醫生結婚生子之后,再從事介入科,防止出現不孕不育,畸形兒等情況。
所以,希望大家對醫生多一些理解和支持,為了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健康。
更多相關建議:
謝邀!介入手術的話,對醫生的危害很大,但是也要分情況進行看待。也可以這樣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做介入醫生。說幾個我身邊的實在發生的例子。第1個是最慘的,差一點把命給搭上,因為長期的吃射線的原因,他身體出現一系列的變化,主要就是出現了心律失常,還有腎功能的衰竭,一開始他并不
謝邀!介入手術的話,對醫生的危害很大,但是也要分情況進行看待。也可以這樣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做介入醫生。
說幾個我身邊的實在發生的例子。
第1個是最慘的,差一點把命給搭上,因為長期的吃射線的原因,他身體出現一系列的變化,主要就是出現了心律失常,還有腎功能的衰竭,一開始他并不當回事,以為是工作累的,但是長期下去,腎功能越來越差,最終導致了尿毒癥。而且還有心律失常直接倒在手術臺上,好歹積極進行搶救,把命給搶救回來了,但是在后期他就不得已離開了這個工作。其實單純的從手術水平上來講,他做介入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也可以說是我們所有人的前輩,但是迫不得已損傷了腎臟,后期只能干一些心電圖的簡單的工作。這個是最慘的,現在目前來講,經過一系列的調理也沒有太特殊的變化了。
第2個是影響生殖系統,這個是非常容易出現的,實際上的例子就是有幾個主任,他生的孩子連續兩個都是畸形的狀態,一個是長得畸形,再一個就是智力上有異常。他生第1個孩子的時候以為并不是介入造成的,并沒有太多注意,介入也不去做保護,結果后期生第2個的時候還是這么一個狀態,他雖然在醫學上來講很好,但是還是生活上來講要養兩個類似于智障的孩子,這個確實也都很困難。
第3個就是影響皮膚,有一個主任不知道為什么他以前沒有白癜風這種疾病,但是做介入之后身上會越來越白,遠看一樣像個奶牛一樣。黃一塊白一塊,這個讓他的容貌很受影響,當時看他年輕時的照片是一個挺帥氣的人,結果到現在真是挺恐怖的。
第4個就是影響到毛發,這個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原來男性醫生一開始做介入的時候,毛發很旺盛,結果做了幾天之后,發現一洗澡毛發脫得很重,甚至有的整個胳膊上一根毛都看不見了。
第5個就是影響到身體的白細胞,也就是人體的抵抗能力,因為有很多時候做完介入了之后非常容易感冒,一查白細胞也是處于一個相對比較低的狀態,所以這些都是一些無形的影響。
其他還有一些危害,不是我親身體會的經歷,我就不再贅述。
其實做介入的話說的好聽,比較輕松,治療效果也好,掙的錢也多,但是實際上對人體的損傷還是存在的,有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對人體的影響,或許20年之后,30年之后也會加重癌癥的發展。所以有很多事情只能說是盡最大可能性的去減少損傷的程度。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去單純做介入醫生。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小影大夫。介入手術對醫生的危害很大。我們形容介入科醫生是用自己的細胞去換患者的生命。這一份職業是很偉大的。介入科醫生是做什么的?介入屬于微創手術,通過插入人體的腔道管道,在X線成像下進行操作手術。我們最常聽到的心臟支架手術,就是介入的一種。從手腕出的動脈,插入一根頭發絲一樣的介入科醫生是做什么的?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醫學知識,請關注我。
更多相關建議:
介入技術是一種檢查或治療的方法。本人執業注冊的職業病醫院,是具有資質從事職業健康檢查的醫院,基于對相關情況比較熟悉,給朋友們介紹一下。職業健康檢查不同于各大小醫院開展的健康體檢。須按照國家發布的《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要求進行。目的是早期發現國家法定職業病、職業健康損害、職業禁忌
介入技術是一種檢查或治療的方法。
本人執業注冊的職業病醫院,是具有資質從事職業健康檢查的醫院,基于對相關情況比較熟悉,給朋友們介紹一下。
職業健康檢查不同于各大小醫院開展的健康體檢。須按照國家發布的《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要求進行。目的是早期發現國家法定職業病、職業健康損害、職業禁忌證。
介入技術是因為醫生在操作過程中要接觸射線,而被歸入放射工作人員范圍,列入職業健康監護對象。
介入診治是臨床醫生在影像設備引導下完成操作過程。主要涉及醫院內科、外科、腫瘤科等科室。
介入技術常用于肝臟、膽道、心血管、腫瘤等疾病的診治。骨折的X射線下手法復位因為接觸射線,所以也列入進來一起介紹。
從事介入的醫務人員,不是經過一般性健康體檢身體沒有問題就可以上崗,而是必須按照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在規定醫院進行上崗前健康檢查,檢查項目是按照國家衛健委專門發布的《放射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進行。
上崗后都有個人的職業健康檔案、配戴個人劑量監測計、進行個人防護知識培訓、學習等。在崗期間,每一~二年內進行一次職業健康檢查,根據檢查項目結果,結合監測部門對工作現場射線輻射檢測數據、個人劑量監測結果等,做出能不能繼續從事、條件限制下從事、暫時脫離射線工作等檢查結論。
以本地一家三甲醫院為例,那幾年一直是本人負責做出的這家醫院健康檢查結論,所以情況比較熟悉。
包括幾十名在影像科接觸射線的工作人員,及從事介入診治的100余位臨床醫護人員,共計170余人。
結果發現:幾年的健康檢查里,影像科室的工作人員沒有發現與射線有關的身體異常,查出來的異常情況都是其他疾病。而非影像科室人員就有一些異常情況發現,尤其是與接觸射線有關的異常,當然都程度較輕,遠遠還達不到診斷標準,不過也需要引起注意了。
其中有幾項重要檢查:
反映電離輻射作用的敏感指標,是外周血液中淋巴細胞染色體畸形分析及微核試驗,染色體異常容易導致胎兒發育畸形等情況,屬于體檢者基因發生變化,但是和發生癌癥沒有直接關系,脫離射線工作后有可能恢復。
血常規檢查也屬于敏感指標,其中血小板及白細胞總數的檢測是重點,血小板減少容易出現刷牙時牙齦出血、皮膚淤斑等;白細胞減少可以出現頭暈、乏力、低熱、食欲下降等癥狀。程度輕者,脫離射線工作一段時間可以恢復。長期、大劑量受到輻射,可以引起白血病。因為腫瘤發病原因很多,必須由專門有資質的機構才能做出權威結論。
眼科的晶體檢查,可以發現放射性晶體損傷或者放射性白內障,晶體對輻射是比較敏感的人體組織,最嚴重的結果是手術換成人工晶體。去過放射科的朋友會看見放射科工作人員上班時經常戴著一副眼鏡,那可不是普通眼鏡,是醫用射線防護眼鏡。
胸部攝片,尤其對放射工齡長,年齡大的應該每年檢查一次胸片,以便早期發現肺癌。
靠近體表的頸部器官甲狀腺容易受到傷害,后果是甲狀腺功能減退,須檢測甲狀腺功能。
會陰部貼近體表的男性性腺受到傷害的后果是功能下降出現不育癥,須做血清睪丸酮檢測。
另外,皮膚是直接暴露的部位,容易受到傷害,體檢時,如果有病變容易檢出。
介入診治,本人觀摩過,略知一、二。真正的放射科工作人員是非常注意個人防護的,這一點確實比臨床醫護人員做的到位。為什么少數醫護人員做的就不到位呢?那全套的防護裝備配戴整齊,有些笨重,操作時多少有些不方便。個別醫護人員想到工作場所沒有超標,個人劑量檢測也沒問題,都在安全范圍內,操作又很熟練,一會兒就可以收工了。不過小劑量日積月累的輻射對人體的傷害還是不應該忽略不計,畢竟不同個體對輻射的敏感性多少還是有些差異的。
和本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心血管內科醫生非常熟悉,開展介入治療最早,曾經有一位心內科醫生告訴我,本地其他幾家醫院做的介入治療病人數量加起來不如這位醫生一個人做的量,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多年前請其幫忙時告訴我,體檢發現染色體異常,收手不干了,完全脫離介入治療了。看來,這個工作還真得悠著點來啊!我掌握的類似情況可不是極個別的了。
通過和受檢醫院醫護人員的溝通,及和對方負責安排體檢工作的人員交流,尤其暫停了幾位醫生從事介入治療,那不重視也不行了。
介入需要做,對病人的診治是首位的,自己的身體也要自己去保護,不能一個人把著做,人手不夠就多培養幾個,防護到位非常重要。
我是康醫生,謝謝朋友們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相關建議:
介入手術最大的危害來自于射線。首先是對于暴露器官的影響,眼睛,甲狀腺,乳腺,睪丸。眼睛損傷是100%的,只是出現白內障癥狀的早晚。其他腺體會損傷功能,導致功能低下,甚至癌變!射線也會對全身系統有影響,皮膚損傷,造血系統損傷,神經系統等等。因為在工作中無法全方位保護身體,必然有部分
介入手術最大的危害來自于射線。
首先是對于暴露器官的影響,眼睛,甲狀腺,乳腺,睪丸。眼睛損傷是100%的,只是出現白內障癥狀的早晚。其他腺體會損傷功能,導致功能低下,甚至癌變!
射線也會對全身系統有影響,皮膚損傷,造血系統損傷,神經系統等等。因為在工作中無法全方位保護身體,必然有部分需要直面射線,所以長期工作就意味著部分身體長期面臨輻射,肯定有很多潛在風險。同時鉛衣也是很重,穿衣長期工作也會引起脊柱病變。而且國內外統計研究也發現,介入室工作的醫生,面臨很多射線帶來的風險!
更多相關建議:
輻射對介入醫生的影響是隨時存在的,要時刻做好防護措施。危害性常見介入對人體的損害,主要包括性腺、甲狀腺和眼球,甚至引發癌性病變可能。國內一項針對放射介入人員的調查研究顯示,這些人員有不同程度體液、血液污染,呼吸道損傷、肌肉拉傷、皮膚問題、視力下降、失眠、血紅蛋白降低和白細胞降低等
輻射對介入醫生的影響是隨時存在的,要時刻做好防護措施。
危害性
常見介入對人體的損害,主要包括性腺、甲狀腺和眼球,甚至引發癌性病變可能。
國內一項針對放射介入人員的調查研究顯示,這些人員有不同程度體液、血液污染,呼吸道損傷、肌肉拉傷、皮膚問題、視力下降、失眠、血紅蛋白降低和白細胞降低等問題中的一個或多個。
通常情況下存在劑量閾值的一種輻射效應,超過閾值時,劑量越高則效應越嚴重。當受到高劑量的輻射照射時,大部分的細胞會被殺死或喪失,從而造成被照射部位的組織損傷而產生確定性效應。如暫時或永久性不育、白細胞暫時減少、造血障礙、皮膚潰瘍、發育停滯等。
需提高防輻射意識
從事周圍血管介入、心臟介入、消化科介入、腦血管介入等放射科醫生,因為長期需要給患者做介入手術,日積月累下身體接受輻射劑量日益增長,或多或少對健康會產生影響,且這種影響會根據個人體質因素而定。
因此醫護人員在介入手術操作之時,應當提高對輻射危害的認識,提高防護知識的知曉率,嚴格執行防護規范,尤其注意對性腺和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注意放射檢查及治療的適應癥,遵照放射操作正當性要求,穿好防護設備,注意防護門、隨時注意警示燈、戴好個人劑量檢測設備。盡量將輻射損傷降到最低。
輻射以外的傷害
化學物質
介入操作室中,用于器械物品、空氣和地面等環境消毒的化學消毒劑,例如甲醛、戊二醛等,長期吸入這些化學物質容易引起眼燒灼感、胸悶、氣喘、皮膚過敏等癥狀。
壓力
放射介入從業人員所接觸的大部分患者都有治療費用高、病情嚴重、病情較急等特點,因此放射介入從業人員的壓力較普通醫生大,且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和失眠等健康問題。
鉛衣負重
放射介入從業人員,往往需要穿著防輻射的防護服來進行手術、各種操作等。這種防護服包括鉛衣、鉛褲、鉛帽、鉛圍、眼鏡等——重達30多斤重!容易造成頭部、頸部、腰部、膝部等肌肉和關節損傷,形成頸椎間盤、腰椎間盤等突出,膝關節勞損等,往往一臺手術下來身體疲憊不堪。
無規律飲食
從事放射介入醫師的工作,往往具有應急性、連續性、高度精神緊張性和無規律性,從而導致介入醫護人員無規律飲食,資料顯示每年體檢中介入放射醫護人員的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胃腸道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醫護人員。
本文介紹到此,感謝閱讀!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請幫忙點個贊、加個關注@杏林鍾聲 ,謝謝!
鐘醫師將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為你的健康人生保駕護航!
參考資料
胡益斌. 介入放射醫生的X射線防護
孔一曼. 放射介入人員職業危害因素和防護措施研究
葛建云. 從事放射介入工作醫護人員職業危害因素調查及防護
更多相關建議:
干介入的醫生很不容易,應該給予合理的補償。
干介入的醫生很不容易,應該給予合理的補償。
更多相關建議:
介入治療不同于外科手術,病人無須切開、失血少、損傷小、恢復快,而且大多數介入手術不需要麻醉,因而被冠以“微創”之稱,患者較易接受。目前,心內科、神經科、骨科、腫瘤科、血管外科等科室都有很多的介入手術,確實為患者的疾病治療解決了很大問題。然而,對于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醫生來說,介入手
介入治療不同于外科手術,病人無須切開、失血少、損傷小、恢復快,而且大多數介入手術不需要麻醉,因而被冠以“微創”之稱,患者較易接受。目前,心內科、神經科、骨科、腫瘤科、血管外科等科室都有很多的介入手術,確實為患者的疾病治療解決了很大問題。然而,對于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醫生來說,介入手術雖談不上有多么大的危害,但對從業者的心身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作為從事心臟介入手術近30年的一名醫生,我想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談一談這方面的事情。
談到介入手術對醫生的影響,首先想到的是射線對人體的危害,記得崗位培訓時就了解到,射線可能引起身體一些重要器官如甲狀腺、眼晶狀體的損傷,有致畸、致癌作用,對生育功能也有不良影響。在導管室內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有時沒有注意到護士或技師在場或是誤踩了射線,幾乎同時就聽到了她(他)們的尖聲驚叫或快速跑出手術間,那樣子仿佛就像是耗子被踩到了尾巴一樣,簡直就像是在躲避瘟神一般,由此可見,人們對于射線危害的驚恐有多么巨大。我們科里有剛結婚打算要小孩的年輕醫生,他們一般就不上臺了。如果哪天他們又突然提出再次上臺,毫無疑問,他老婆肯定懷上了。多年前,科里有位年輕醫生還沒有結婚,每次上臺前總要穿一件鉛褲頭,據說是防患于未然,后來這位醫生考博士去了北京。那么,長期從事介入工作有沒有危害,這事我不想作正面回答,但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天津某總醫院的萬教授、北京某著名醫院的賈教授,他們長期從事心臟介入治療,都是業界響當當的人物,提起他們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浩月當空,心血管領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都還比較年輕就駕鶴西去,據說得的都是癌癥;如果說這些都是重要人物,離我們很遠,但我院介入放射科的遲大夫、于大夫,每日和他們朝夕相處,有時還開開玩笑,他們都還沒有享受到退休生活就過早離世,兩人也都死于癌癥,著實令人唏噓。不敢說是射線直接奪走了他們的生命,但誰又敢說射線與他們的死亡毫無干系!可能他們對射線的危害作用比較敏感,用生物學方面的術語說是“易感人群”,問題是,怎么才能區分出哪些是“易感人群”,哪些不是“易感人群”呢!要知道,射線帶給人的影響也不是立桿見影,那種危害可能發生在幾年、十幾年甚或幾十年之后!發生在誰身上,那就算誰倒霉吧!
要說從事介入手術的第二個危害,那就是身體必須要承受鉛衣之重。厚厚的鉛衣在保護人體免受輻射的同時,又帶給身體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轉移給脊柱,身著鉛衣之人往往是腰椎病、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的高危患病群體。如果一個人愛出汗,那一個手術下來,鉛衣內的手術服能擰出水來。如果手術比較多或遇上復雜的手術時間比較長,比如早年做一些復雜的射頻消融手術,那一天下來真是累的夠嗆,即便躺在床上也不覺得舒服,因為那份感覺不單純像是體力勞動帶給人的影響,而是夾雜著一些射線帶給肌肉的損傷。如果你身體比較單薄,或者說弱不禁風,那這份工作干脆就別考慮了。女同志鮮有從事這份工作,估計就與體力有關。我們科也有幾位女同志一開始干過一段時間,可沒多久還是放棄了,大概就是吃不了這份苦吧。
談到介入醫生遭遇到的第三個危害,這可能要與個人從事的具體工作有關了。我是從事心臟病介入工作的,早些時候沒有亞專業之分,冠脈介入、起搏器植入、射頻消融術都做,手術簡單還好,一旦復雜些心理壓力就特別重,那就心里更苦。從事急診冠脈介入那些年,一旦聽班不分晝夜,有時病人剛進入導管室就出現室顫,電除顫后還得接著做,有些心源性休克的病人抬進手術室后已經沒了意識,但為了搶救病人還得繼續,當然最怕的就是死在臺上了,如果遇上醫鬧,還要疲于應付。最要命的還是怕遇上并發癥,記得七八年前一個射頻消融術后的患者出現了遲發性房室傳導阻滯,心率40多次,持續了半年多一直沒有恢復,每次見病人就仿佛做了虧心事一般,心理壓力極大。半年后,患者裝了起搏器。那陣子,心情極差,有時想想,為什么要從事這種工作?但工作畢竟是工作,接下來還的繼續干。
當然,以上吐槽了幾種介入醫生的苦衷。但話說回來,這就是一份工作,該做還得繼續做。介入醫生也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幸福,那就是介入手術順利的時候,那就是疾病得以治愈的時候,那就是患者不再飽受病痛折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