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女生都有痛經呢?

          很多女性朋友都經歷過痛經,疼痛有輕有重,輕者可僅僅表現為小腹隱痛并且患者可以忍受,重者則可發生嘔吐、不敢行走、甚至暈厥等。痛經即指女性月經來潮時或者月經來潮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部的疼痛感,有的患者伴腹瀉、腰酸等一些癥狀。其臨床分類有原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2種類型。

          一般情況下,我們將發生在月經來潮前1到2天且無盆腔器質性疾病的痛經,稱為原發性痛經,其通常發生在月經初潮后的1到2年時間內,且行經第1天時疼痛程度最為嚴重。這種類型的痛經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前列腺素(PG)增高、精神情感因素、個人痛閾低、飲食等。首先,有研究表明,痛經女性的經血及子宮內膜所含PGE2、PGF2a均高于正常女性,PG會使子宮肌纖維收縮而引起痛經的發生;其次,痛經與月經來潮時的精神緊張、心情不好也存在很大關系;第三,痛閾高低因人而異,痛閾低的人對疼痛更敏感,則痛經時更容易難以忍受,而痛閾高的人可能在相同疼痛強度下,并不會有太大程度的痛感;第四、飲食因素所致,平時喜食生冷的女性更容易發生痛經。

          繼發性痛經則多由盆腔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其主要有以下幾種病變: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子宮腺肌癥患者多因子宮血液供應不充足而發生疼痛;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為性激素影響、局部組織受刺激而引發疼痛;盆腔炎則常因盆腔粘連、充血而引起痛經。

          本期答主:呂玲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痛經,是大多數女人都曾有過的經歷。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婦科病的共有癥狀。因此,要想有效治療痛經,還得首先分清其病因。今天就讓小糖帶您了解痛經的原因!

          一、什么是痛經?

          痛經為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墜漲,甚至惡心、嘔吐等現象,嚴重者可影響生活和工作。

          二、痛經的原因

          (1)子宮因素:

          子宮頸管狹窄使得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子宮位置異常也會造成血液供應異常,使得子宮缺血,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2)精神、生活方式因素

          當女性情緒過分緊張、沮喪、激動均會造成對疼痛敏感放大,而產生經期身體不適。少女初潮,心理壓力大、久坐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愛吃冷飲食品等也會造成痛經。經期劇烈運動、受風寒濕冷侵襲等,均易引發痛經。空氣不好受某些工業或化學性質氣味刺激,比如汽油、香焦水等也會造成痛經。

          (3)遺傳因素

          據數據統計研究發現,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系。(4)內分泌因素

          月經期腹痛與體內孕酮升高有關呈正相關,故體內孕酮過高也會造成痛經。月經期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前列腺素有作用于子宮肌肉使之收縮引起痛經。經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婦女明顯升高。

          (5)子宮收縮因素

          子宮的過度收縮時會導致痛經。雖然痛經患者子宮收縮壓力與正常婦女基本相同,但子宮收縮持續時間較長,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發生因子宮過度收縮所致的痛經。另外子宮不正常收縮時往往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子宮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宮肌肉的痙攣性收縮,從而產生疼痛而出現痛經。(6)婦科病

          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子宮內放置節育器(俗稱節育環)也易引起痛經。

          顧小花

          Suin

          Apple·蘋

          更多相關建議:
          痛經原因治療預防

          經期保暖,生冷少吃,避免感冒受寒,嚴禁不能洗冷水。情緒穩定,不要害怕它,從心理上預防。多喝熱水,熱牛奶等。

          更多相關建議:
          祝秀英醫生,了解更多生育資訊。

          更多相關建議:

          痛經, 就是子宮內膜里的血液遇到寒氣, 血液就會運行緩慢形成瘀血, 子宮內膜里瘀血越積越多,結成血塊; 這就是很多女性經期會出現血塊的原因,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而血塊排出后,痛經就會減輕,這就叫通則不痛。 而紅糖是痛經的克星

          原發性的痛經,平時上午9-11點喝一杯純甘蔗熬制的紅糖水,例假來了也喝,堅持3個月到半年,再來例假時會沒感覺的,或者紅糖煮生姜片,前提是不能是超市的赤沙糖,這種糖是制作白糖的尾料,已經失去紅糖的作用了 繼發性的就得去看病了

          更多相關建議:

          對于女性來講痛經有很多原因,這就導致同樣是痛經,治療方法有時會差異很大。

          女人為什么會痛經?

          1、盆腔炎。

          2、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

          3、宮頸管狹窄

          4、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

          這是女性痛經最主要的原因。

          5、宮寒

          此種痛經的女性往往在疼痛時一杯熱水、一個熱寶就可緩解疼痛。對于此種痛經,我們需要在平時注意保暖,尤其是雙足的保暖。同時在月經期要避免食用寒涼性的食品,比如豬肉、螃蟹、海鮮、木耳、綠豆等食物在月經期需要盡量避免。建議多吃些姜類的熱性食物。

          6、氣滯血瘀導致的痛經。

          此類痛經經血往往排出不暢,當月經血排出后,痛經癥狀會減輕。因此,調節此類痛經需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平時適當而科學的運動,可以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或緩解疼痛。

          7、因精神、神經因素導致的痛經。

          過度緊張、焦慮;受到驚嚇;壓力過大均可引起或加重痛經。因此要學會自我調節心情、自我放松。

          痛經的緩解方法是:

          保證月經期充足的睡眠時間、足夠的休息、消除緊張和顧慮的情緒、適度的有規律的鍛煉、戒煙等均可以減少疼痛的發生。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益,如有需要請關注“婦產科女醫生畢一鳴”。

          更多相關建議:
          分類: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病因治療

          1.一般治療:應重視心理治療,消除緊張和顧慮可緩解疼痛。

          2.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布洛芬,雙氯芬酸,奈普生等。

          3.口服避孕藥適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經婦女!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更多相關建議:

          謝謝邀請。

          一、痛經的女性很普遍

          的確,很多女性都有痛經。關于痛經在育齡女性中的比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很多人說占7成左右,因為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無法被證實或者證偽。但是大家公認的痛經在女性中的比例恨高。

          痛經的女性很普遍。

          二、為什么很多女生都有痛經?主要有這三個原因

          西醫和中醫對痛經成因的說法是不一樣的。

          西醫認為,痛經是因為因為要促使子宮排出經血,體內會分泌前列腺素,使子宮收縮。如果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收縮過于劇烈,就會疼痛。

          我們做過很多調理痛經的案例,痛經嚴重的女生,不僅腹部痛疼嚴重,有人還同時伴隨嘔吐、拉肚子,就是因為高前列腺素導致腸胃收縮造成的。

          中醫認為,痛經是體寒宮寒導致的經血淤積造成,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也跟經血的排除密切相關。

          造成痛經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遺傳性的痛經

          這類痛經占比很少,痛經是家族遺傳性的,就是說從外婆到媽媽到自己全部都是痛經,并且她們身體都很健康,也沒有容易導致痛經的不良生活習慣,就是家族性的痛經體質;

          第二:病理性痛經

          就是因為婦科疾病導致的痛經,比如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等婦科都會造成痛經,這類痛經占比也不高;

          第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體寒宮寒導致的痛經

          絕大多數女性的痛經,都屬于這一類。就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痛經。

          哪些習慣容易造成痛經?

          飲食:喜歡吃生冷寒涼辛辣刺激性食物的女性,比如冰激凌、冰鎮飲料等冰冷的東西,苦瓜、螃蟹等寒涼性的東西;

          保暖:長期受涼容易導致痛經,像經期里淋雨或者下水,或者長期吹冷風接觸冷水等;

          作息: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也容易痛經;

          情緒:緊張、焦慮、壓力大、抑郁等情緒等負面情緒;

          三、痛經的女生應該怎么辦?

          先找痛經的原因,要排除病理性的痛經,如果是這種痛經,要先治病才能緩解。

          如果是不良習慣導致的痛經,先改掉造成痛經的不良習慣。

          因為這些習慣造成體寒宮寒造成的痛經,改掉習慣的同時,可以用一些溫性食材來調理,像紅糖、老姜、大棗、玫瑰等,我們做過很多用這四種食材調理痛經的案例,效果不錯。

          有天寒宮寒的女性可以試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調理時一定要用真正好的古法無添加純甘蔗原汁手工紅糖,這種紅糖在市面上很少,大家買的紅糖,大多為赤砂糖,不是古法原汁原汁真紅糖。

          為了尋找這種有調理效果的古法紅糖,2017到2018年,我們曾經花一年時間,跑遍云南主要手工紅糖產地,最后精選云南彌勒、巧家、新平三地出產的好紅糖,并且樂意分享給大家,需要的朋友可以發私信獲取。

          圖1:我們專門跑過四次彌勒市,找到的好的古法紅糖。

          圖2:這是我們專門三次跑巧家縣的熬糖現場,找的巧家小碗紅糖。

          圖3:這是我們專門去新平的花腰傣村寨找到古法紅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大家好,我是《鄉間永彤花果糖》的小編阿永,致力于女性大姨媽健康方面的工作,不斷研究探索古法無添加純甘蔗原汁手工紅糖、飲用玫瑰花、老姜等藥食同源的食材對各種大姨媽問題的調理作用。做過80多例紅糖調經案例,其中很多案例的調理效果不錯。同時我們也是字節跳動(今日頭天母公司)扶貧達人團的成員,推介云南貧困山區的優質古法純甘蔗原汁手工紅糖、飲用玫瑰花等土特產。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們的。

          更多相關建議: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現在很多女孩子都有被痛經困擾的經歷,有的程度輕,有的則比較嚴重了,我也不例外,每次都被痛經折磨到懷疑人生。來大姨媽的時候,心情暴躁、腹痛難忍、吃飯沒胃口、坐立難安、嚴重點還頭暈嘔吐,于是只得躺在床上,抱著熱水袋。

          那么究竟為什么女人會痛經呢?

          一、西醫上認為的是:

          痛經可以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通俗來講,就是“沒病的痛經”和“有病的痛經”。

          ㈠“原發性痛經”一般在月經第一次來的第一天痛感最劇烈,然后慢慢持續舒緩,直到月經結束。期間會伴隨有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等現象,嚴重的時候會口舌發白、出冷汗,我就是這種痛經,這種痛經可以吃中藥調理。

          ㈡“繼發性痛經”是在來月經前的一兩周就開始痛,是需要先治好病癥才能緩解,除了正常的大姨媽感覺外,還伴有下腹部痛、下腹墜脹、肛門墜痛等癥狀。

          總之呢,無論是哪種痛,我都建議妹子們去醫院檢查一下,盡快治療調理,畢竟身體是自己的。

          二、中醫上認為:

          導致女性痛經的原因是“血瘀”和“體虛”。

          ㈠血瘀:當血液由于某些原因而流通不暢,可分為寒凝、濕熱和氣滯三種情況。

          癥狀:怕冷、手腳冰涼、腰腹涼、有血塊。

          注意:少吃生冷食物、注意腰腹部的保暖,進行動作輕緩的體育鍛煉等。

          ㈡體虛:

          癥狀:流量少、顏色淺、臉色蒼白、頭暈眼花、精神差,腹瀉嘔吐。

          注意:不要熬夜節食、過度用腦、過度勞累,多吃補氣血的食物。

          經期禁忌:

          ①甜點

          ②咖啡

          ③茶

          ④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

          ⑤啤酒

          更多相關建議:
          歡迎關注我,為您提供優質的健康答案。


          痛經即女子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難忍,并伴有惡心嘔吐,頭昏厥逆。痛經既是病名,又是癥狀。如行經初期感覺下腹部輕微的脹痛,或腰部酸脹,是一種生理現象,不作痛經論治。

          痛經發生于初潮后的幾年內,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原發性痛經或功能性痛經。其中經行小腹疼痛劇烈,甚則惡心嘔吐,四肢厥冷,并伴經量過多,掉下腐肉樣血片(即子宮內膜片狀脫落)者,叫做膜樣痛經或脫膜性痛經。因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而發生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急慢性盆腔炎癥等引起的痛經,稱為繼發性痛經。本節主要闡述原發性痛經。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病變部位在子宮、沖任。原發性痛經常見證型有腎虛血瘀、氣滯血瘀、寒濕凝滯、肝郁化火、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膜樣性痛經常見證型有腎虛瘀濁、脾虛瘀濁、肝郁夾瘀等。本病臨床雖有虛實之分,但以本虛標實證居多,如及時治療,一般能獲愈,預后良好。

          就臨床資料分析,痛經有以下特點:

          ①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繼發性痛經則常見于育齡期婦女。

          ②痛經多發生在有排卵月經周期中的經期,在無排卵月經周期的經期則多無痛經。

          ③痛經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重度痛經小腹疼痛難忍,冷汗淋漓,不能堅持工作和學習,甚至昏厥;中度痛經小腹疼痛難忍,四肢不溫,采用止痛措施可緩解;輕度痛經小腹疼痛明顯,尚可堅持工作和學習,有時需服止痛藥。

          一、原發性痛經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在于腎虛血瘀。原發性痛經常在初潮后發生,與腎氣、天癸有關,發生時疼痛較劇,排經不暢,故前人認為“不通則痛”。不通者,瘀濁也,但瘀滯常是一種現象,非根本原因還在腎虛。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中說得好:“凡婦人經行腹痛,挾虛者多,全實者少。”所以,腎虛血瘀是本病最主要的病機。標者,血瘀也,本者,腎虛也。腎虛而致血瘀,可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腎陽偏虛,主要是癸水中之陽水不足,不能溶解子宮血海內的脂膜瘀濁,因而排經不利,不通則痛也。二是腎虛子宮發育欠佳,宮頸管狹小,以致排經不利,不通則痛也。此外,尚有腎虛子宮位置失常,前屈后屈亦可致排經不利。痛經發生后,心神失于安寧亦可加劇痛經,此即前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意也。

          西醫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病因和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①前列腺素合成與釋放異常。前列腺素(Pg)可以影響子宮收縮,PgF2α可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使其節律性增強,張力增高;PgE2抑制子宮收縮,使宮頸松弛。排卵后孕酮促進子宮內膜合成前列腺素,分泌期子宮內膜PgF2α的量高于PgE2,所以子宮平滑肌收縮過強,甚至痙攣,可引起行經疼痛。這就是原發性痛經通常發生在有排卵周期的原因。②子宮收縮異常。子宮平滑肌收縮不協調,子宮張力變化,供血不足,導致厭氧代謝物積蓄,刺激C類疼痛神經元,也可引發疼痛。③其他因素。子宮內膜中大量的白介素會增加子宮纖維對疼痛的敏感性。垂體后葉加壓素也可以導致子宮肌層的敏感性,減少子宮的血流,引起原發性痛經。此外,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個體痛閾低和遺傳也可促使本病發生。

          1.主要證型

          (1)腎虛血瘀素體薄弱,或稟賦不足,腎氣欠盛,以致子宮發育不良,宮頸管狹小,或腎虛宮弱,子宮沖任氣弱不得流通,經血排泄困難,不通則痛。

          (2)血瘀子宮前后過度屈曲,沖任氣血不得流通,瘀血內阻,經血排泄困難,不通則痛。

          2.兼夾證型

          (1)氣滯血瘀情懷不暢,肝失疏泄,氣機不利,不能運血以暢行,以致沖任經脈不利,經血滯于胞中作痛。

          (2)寒濕凝滯久居陰濕之地,或經期感寒涉水,貪涼飲冷,以致寒濕傷于下焦,客于胞宮,經血為寒所凝,運行不暢而作痛。

          (3)肝郁化火心情不暢,煩躁憤怒,以致肝郁氣逆,逆而化火,郁而阻滯致痛。

          (4)氣血虛弱平素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氣血兩虧,血海空虛,胞脈失養,引起疼痛;或血虛氣滯,虛則胞絡失養,滯則血行無力,亦致疼痛。

          (5)肝腎不足體弱陰傷,或房勞多產,或長期濕熱,氣火傷陰,以致肝腎虧損,陰血不足,經行之后,陰血更虛,胞絡失養,是以致痛。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原發性痛經多發生在初潮后不久,常見于未婚未孕的年輕婦女,可合并有月經失調及初潮延遲病史。痛經于月經來潮前數小時發作,經期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劇,歷時數小時至2~3日不等。疼痛常呈痙攣性,有的非常劇烈,如絞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內側。約半數患者有下背痛,面色蒼白,出汗,惡心嘔吐,或腹脹腹瀉,甚至暈厥而急診就醫。婦科檢查通常無陽性體征。

          原發性痛經有輕重之分:輕者小腹疼痛明顯,或伴腰部酸痛,但尚可堅持工作和學習,有時需服止痛劑。重者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安,不能堅持工作和學習,多伴有腰骶疼痛,或兼有嘔吐、泄瀉、肛門墜脹、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低血壓等,甚至昏厥。

          原發性痛經有急慢性之別:急性者多因寒冷等誘發,慢性者多因長期攝身不當等逐漸出現。

          原發性痛經的并發癥:主要是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2)檢查

          ①婦科檢查:應注意有無生殖器器質性疾病,子宮的形態、位置、大小和質地是否正常,兩側附件有無增厚、包塊及壓痛等。

          ②輔助檢查

          A.測量基礎體溫:基礎體溫顯示有正常排卵,且呈典型的雙相,高溫相多維持在12日以上。

          B.B超:監測卵泡變化。

          2.鑒別診斷

          原發性痛經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異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經史,孕后可有一側少腹隱痛及不規則陰道流血史,發作時突然腹痛如撕裂,劇痛難忍,伴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或伴有惡心嘔吐,但亦有無明顯停經史即發生異位妊娠破裂者。

          (2)先兆流產有停經史及早孕反應,可見陰道流血,妊娠試驗陽性,B超檢查見子宮腔內有孕囊。

          (3)腫瘤蒂扭轉、破裂、變性除有卵巢腫瘤病史和扣診可查及外,往往突然發作,過去并無明顯周期性痛經史,此次發作亦與月經周期無關。

          (4)卵泡破裂或黃體破裂卵泡破裂或黃體破裂也可致腹腔內出血,出現突發性下腹痛。前者多發生于月經周期的中段,后者多發生于經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誘因可查,如性交、劇烈運動或腹部挫傷等。

          (5)急性盆腔炎除腹部脹痛外,多有高熱、煩渴等,并伴有帶下異常。

          上述幾種婦科痛證均與月經周期性發作無關,應詳加鑒別。其他內外科腹痛,如急性闌尾炎、胃腸出血等,亦需根據病史、癥狀、體征等仔細鑒別。

          【辨證施治】

          本病經前、經期疼痛者屬實,或虛中夾實;經后疼痛者屬虛。臨床常見三種情況:一為經前始痛,經行痛減;一為經行即痛,經凈痛止;一為經行無苦,經將凈時或經后疼痛。其中尤以前兩者為多見。從疼痛部位來看,痛在小腹正中者,多為血瘀或血虛;痛在小腹兩側者,多為氣滯;腰骶部疼痛者,多為腎虛。從疼痛的性質來看,拒按者屬實,喜按者屬虛;得熱痛甚者屬熱,得熱痛減者屬寒;脹甚于痛者,多以氣滯為主;痛甚于脹者,多以血瘀為主;刺痛者多為瘀血相攻;絞痛者多為寒瘀交阻;持續抽掣性疼痛,多以瘀血為主;陣發性劇痛,多為氣滯血瘀。臨床須全面參合,知常達變,才能識其本質。通過辨別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及程度,再結合全身癥狀及舌脈之象,才能正確判斷本病的寒、熱、虛、實屬性。

          本病的治療原則以調理子宮沖任氣血為主,常分為兩個階段:一為行經期,可分別采用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方法,重在調經理氣,活血止痛,及時控制或緩解疼痛,治其標;二是平時,辨證求因以治本。夏師認為,本病重在經間排卵期治療。對于子宮發育位置異常或宮頸狹窄等造成的痛經,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1.主要證型

          (1)腎虛證

          證候:月經后期,量少,色紫紅,有血塊,一般初潮后即有月經不調史,經行第一日腹痛劇烈,伴有腰酸,舌質偏紅,脈細弦。

          分析:稟賦不足,腎中陽氣虛衰,沖任俱虛,精血不足,血行不暢,澀而結瘀,子宮、沖任失養,故月經后期,量少,色紫紅,有血塊;初潮后即有月經不調史,經行第一日腹痛劇烈,腰酸,舌質偏紅,脈細弦均為腎虛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通絡,化瘀止痛。

          方藥運用:決津煎(《景岳全書》)合折沖飲(《簡明中醫婦科學》引張景岳方),經凈后用補腎育宮湯。

          烏藥6g,延胡索10g,當歸10g,川芎6g,赤芍10g,五靈脂10g,川續斷10g,牛膝10g,肉桂(后下)5g,熟地10g。

          方中烏藥、延胡索理氣行滯止痛,當歸、熟地、川芎、赤芍滋陰養營活血,五靈脂化瘀止痛,肉桂溫經散寒,川續斷、牛膝補腎強腰。諸藥合用,共奏補腎通絡、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經前3天,水煎分服,經凈停服。

          加減:惡心嘔吐,加鉤藤(后下)20g,陳皮6g;昏厥者,加全蝎6g,琥珀5g;有寒者,加桂枝5g,艾葉6g;腰酸明顯者,加杜仲12g,制狗脊10g。

          附:補腎育宮湯:當歸10g,白芍10g,懷山藥10g,熟地10g,川續斷10g,菟絲子10g,紫河車(先煎)10g,茺蔚子15g,炙鱉甲(先煎)10g。

          服法:經凈后7天水煎分服,至經前3天停服。

          加減:進入經間排卵期后,加紫石英(先煎)10g,仙靈脾6~10g,五靈脂10g;脾胃薄弱者,去當歸、熟地,加廣木香9g,砂仁(后下)5g,炒白術10g。

          (2)血瘀證

          證候:月經后期,量少,色紫黯,有血塊,經行第一日腹痛劇烈,嚴重時可暈厥,伴有腰酸,舌有瘀斑,脈澀。

          分析:瘀血阻滯胞宮、沖任,血行遲滯,不通則痛,故月經后期,量少,色紫黯,有血塊,經行第一日腹痛劇烈,嚴重時可暈厥;經氣不利,故腰酸;舌有瘀斑,脈澀均為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化瘀止痛。

          方藥運用: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烏藥6g,桃仁10g,紅花6~9g,延胡索10g,五靈脂10g,沒藥6g,當歸10g,川芎6g,蒲黃(包煎)6g,赤芍10g,枳殼6g,制香附9g。

          方中香附、烏藥、枳殼、沒藥理氣行滯止痛,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靈脂、蒲黃化瘀定痛。瘀化血行,則疼痛自止。

          服法:經前3天水煎分服,經凈則停。

          加減:若氣短懶言,加太子參15g;大便溏薄者,加木香10g,砂仁(后下)5g。

          2.次要證型

          (1)氣滯血瘀證

          證候:月經后期,量多或少,色紫紅或紫黑,有血塊,一般經前期或經期小腹脹痛或墜痛,或陣發性疼痛,伴有胸悶煩躁,乳房脹痛,脘痞腹脹,舌質偏紅,脈細弦。

          分析:肝失條達,沖任氣血郁滯,經血不利,不通則痛,故月經后期,量多或少,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或墜痛,或陣發性疼痛;肝郁氣滯,經脈不利,故胸悶煩躁,乳房脹痛,脘痞腹脹;舌質偏紅,脈細弦均屬氣滯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疏肝理氣,化瘀止痛。

          方藥運用:加味烏藥湯(《證治準繩》)。

          烏藥6g,制香附9g,木香6g,延胡索10g,青陳皮各6g,當歸10g,赤芍10g,山楂10g,益母草15g。

          方中烏藥、延胡索理氣行滯,制香附疏肝理氣,木香、青陳皮行脾胃氣滯,當歸、益母草養血活血調經,赤芍、山楂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經前3天水煎分服,經凈停服。

          加減:頭昏頭痛者,加鉤藤(后下)15g,白蒺藜10g;大便溏泄者,上方去當歸,加炒白術10g,炮姜5g。

          (2)寒濕凝滯證

          證候:月經后期,經量偏少,色紫黯有血塊,經行第一日小腹陣發性劇痛,有酸冷感,伴腰酸形寒,肢體酸楚,或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細濡。

          分析:寒濕凝滯子宮、沖任,血行不暢,故月經后期,經量偏少,色紫黯,有血塊,經行第一日小腹陣發性劇痛,有酸冷感;寒濕阻遏陽氣,故腰酸形寒,肢體酸楚,或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細濡均為寒濕凝滯之象。

          基本治法:溫經散寒燥濕,活血止痛。

          方藥運用: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肉桂(后下)5g,小茴香3g,炮姜3g,延胡索10g,五靈脂10g,沒藥6g,當歸10g,川芎6g,蒲黃(包煎)6g,赤芍10g,蒼術10g。

          方中肉桂、炮姜、小茴香溫經散寒,當歸、川芍、赤芍養營活血,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化瘀止痛,蒼術散寒除濕。寒散濕除,則沖任、子宮氣血調和流暢,自無疼痛之虞。

          服法:經前3天水煎分服,經凈則停。

          加減:形體畏寒,關節酸痛明顯者,加川桂枝5g,制附片6g,吳茱萸3g;大便溏泄者,上方去當歸,加炒白術10g,砂仁(后下)5g;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9g,厚樸6g;伴胸脅乳房脹痛者,加柴胡、青陳皮、橘葉各6g,香附、橘核各9g。

          (3)肝郁化火證

          證候:月經先期或先后無定期,經量偏多,色紫紅,有血塊,或夾黏膩之物,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灼痛或刺痛,伴胸悶煩躁,口苦口渴,乳房脹痛或觸痛,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細弦數。

          分析:肝郁化火,疏泄失司,擾及沖任,經血妄行,故月經先期或先后無定期,經量偏多;火盛瘀結,氣滯肝經,經行不暢,故色紫紅,有血塊,或夾黏膩之物,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灼痛或刺痛,乳房脹痛或觸痛;郁火內擾,故胸悶煩躁,口苦口渴,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細弦數亦為肝郁化火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解郁,化瘀止痛。

          方藥運用:宣郁通經湯(《傅青主女科》)加減。

          赤白芍各10g,當歸10g,牡丹皮10g,炒山梔9g,柴胡5g,制香附9g,川郁金6g,黃芩9g,甘草6g,五靈脂10g。

          方中丹皮、炒山梔、柴胡疏肝解郁,清熱涼血止血,佐以黃芩清熱涼血之力更強;當歸、白芍養陰柔肝;赤芍、五靈脂化瘀止痛;制香附、川郁金解郁行滯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解郁,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經前3天水煎分服,經凈則停。

          加減:胸悶腹脹者,加青陳皮、炒枳殼各6g,烏藥9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9g,乳香6g;夾瘀塊者,加桃仁、五靈脂各9g,益母草15g;頭暈脹痛者,加天麻、菊花各9g;惡心嘔吐者,加陳皮、姜半夏各6g。

          (4)氣血虛弱證

          證候:月經后期,或有先期,經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紅,無血塊,經后小腹隱痛或墜痛,綿綿不休,頭昏眼花,心悸神疲,舌質偏淡,脈細。

          分析:氣血不足,沖任亦虛,經行之后血海更虛,子宮、沖任失于濡養,故經后小腹隱痛,綿綿不休;氣虛下陷,故小腹墜痛不適;氣血兩虛,沖任失調,血海失司,故月經后期,或有先期,經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紅,無血塊;頭昏眼花,心悸神疲,舌質偏淡,脈細皆為氣血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益氣,養血止痛。

          方藥運用:八珍湯(《正體類要》)加減。

          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黃10g,川芎、炙甘草各5g,合歡皮9g。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為四君,補益脾氣;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為四物,養血和血;合歡皮寧心安神。全方共奏健脾益氣,養血止痛之效。

          服法:經行時水煎分服,經后3天停服。

          加減:夾血塊者,加失笑散(包煎)、延胡索、益母草各10g;腹痛便溏者,去當歸、川芎,加煨木香6g,補骨脂9g,焦谷芽12g;月經量少,面乏華色者,加黃芪15g。

          (5)肝腎不足證

          證候:月經先期或后期,量偏多或偏少,色紅,無血塊,小腹隱隱作痛,頭昏腰酸,夜寐甚差,舌質偏紅,脈細弦。

          分析:肝腎虛損,沖任俱虛,精血不足,血海失司,子宮、沖任失養,故月經先期或后期,量偏多或偏少,色紅,無血塊,小腹隱隱作痛;外府不榮,故腰酸;精虧血少,腦失所養,故頭昏,夜寐甚差;舌質偏紅,脈細弦亦為肝腎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調補肝腎,養血止痛。

          方藥運用:調肝湯(《傅青主女科》)加減。

          山藥10g,阿膠(烊沖)10g,當歸10g,白芍10g,山萸肉6g,巴戟天6g,甘草6g,川續斷10g,枸杞子10g。

          方中當歸、白芍、阿膠滋陰養血,巴戟天、川續斷補腎強腰止痛,山藥、山萸肉、枸杞子補腎益精,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調補肝腎,養血止痛之效。

          服法:經行時水煎分服,經后3天停服。

          加減:腰骶疼痛者,加杜仲15g,狗脊12g;少腹兩側疼痛,痛引兩脅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橘核各9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痛經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處方: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香附(醋制)各10g,木香6g,青皮6g,山楂10g,延胡索10g,炮姜6g,肉桂(后下)6g,丹參10g,茺蔚子10g,紅花6g,益母草15g,五靈脂(醋制)10g。蜜泛為丸。

          服法:每次6~9g,每日2~3次,臨經行時服。

          適應證:血瘀性痛經。

          (2)益母草膏每日3次,每次1匙,適用于血瘀性痛經。

          (3)田七痛經膠囊經期或經前5天服用,每次3~5粒,每日3次。經期后可繼續服用,每次3~5粒,每日2~3次,以鞏固療效。適用于各類型痛經,尤其是因寒致痛者。

          (4)金佛止痛丸每次5~10g,每日2~3次,適用于各類型痛經,寒證者須用姜湯送服。

          (5)七制香附丸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肝郁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痛經。

          (6)痛經丸每次6g,每日2次,適用于氣滯寒凝,血行不暢的痛經。

          (7)濟坤丸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氣滯血瘀而兼有心脾兩虛之痛經。

          (8)女金丹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氣血兩虧或寒濕客于胞中所致的痛經。

          2.外治法

          敷臍療法神闕為沖任經氣匯聚之地,且滲透力強,敷臍療法可達到調理沖任氣血以止痛的目的,用當歸、川芎、吳茱萸等研為細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調為膏糊狀,于經前3天敷臍部,經至改敷關元穴,可疏通經絡,祛寒止痛。

          3.針灸

          (1)針刺

          取穴:合谷、三陰交。

          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方義:合谷乃手陽明經原穴,功善行氣止痛,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與合谷相配,可達行氣調血止痛之功效。

          加減:夾血塊者加血海,濕邪重者加陰陵泉、太沖、行間,肝郁者加太沖、氣海、內關,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腎不足者加關元、肝俞、腎俞。

          (2)電針可選中極、關元、三陰交、血海、地機、足三里,針刺得氣后,接上電針治療儀,通以疏密波或連續波,以中度刺激為宜,每次通電15~30分鐘。每日1~2次。經前3日施治,至疼痛緩解為止。

          (3)灸法取關元、氣海、曲骨、上髎、三陰交,每次取3個穴,于經前3日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20分鐘,每日1次,4天為1療程,適用于各型痛經。

          (4)穴位注射取當歸注射液4m1,于雙側三陰交穴注射,一般10分鐘后疼痛可緩解。氣滯血瘀配太沖,寒濕凝滯配內關,氣血虛弱配足三里,肝腎不足配關元。

          (5)耳穴治療取皮質下、內分泌、交感、子宮、卵巢,于月經來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壓穴,每天按揉數次,調和氣血以止痛;疼痛較重者,可用埋針法。氣滯血瘀加肝、神門,痰濕凝滯加脾、胃,濕熱郁滯加三焦、腹,氣血虛弱加心、脾,肝腎虧虛加肝、腎。

          (6)梅花針用梅花針輕叩腰椎至尾椎,臍部至恥骨聯合處(以不出血為宜),可調節沖、任、督脈之氣,達行氣止痛之功。每次月經前3~5天開始,每日1次,每次15分鐘,連用3個周期。

          【轉歸及預后】

          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較好。若病程纏綿,難獲速效,辨證施治也可取得較好消減疼痛效果,堅持治療有治愈之機。失治延治可繼發器質性痛經和不孕。

          【預防與調護】

          1.注重經期和產后衛生,臨近行經期忌食生冷,產后不可過用寒涼或滋膩的藥物,注意保暖,防止淋雨涉水以減少痛經發生。

          2.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慎勿為外邪所傷。

          3.調節情志,保持精神愉快,氣機暢達,經血流暢,均有利于減緩疼痛,促進疾病早期向愈。

          【臨證經驗】

          原發性痛經在臨床上頗為多見,一般從初經來潮后就發作。在辨證上必須圍繞疼痛與經血的關系。

          1.從痛經的性質、程度上分析

          脹甚于痛以氣滯為主,痛甚于脹以血瘀為主,刺痛多為瘀熱證,跳痛乃熱瘀交阻,絞痛多為寒瘀證,隱痛空痛為虛證,冷痛多為寒濕證,灼熱痛多為熱證,墜痛有虛有實等,但不可拘泥于“經前經期痛屬實,經后痛屬虛,疼痛劇烈拒按者屬實,疼痛較輕喜按者屬虛”之言。

          2.從疼痛發生的時間上分析

          經前小腹脹痛多屬氣滯,行經腹痛多為血瘀,經凈后腹痛多屬虛。

          3.從疼痛發生的部位上分析

          小腹疼痛與子宮血瘀有關,少腹脹痛與氣滯有關,腰痛與腎有關,吊陰痛與肝腎有關。

          痛經治療重在論治未病和治本,控制疼痛僅是治標之法。

          在治本方面,夏師認為,原發性痛經腎陽不足是根本,故補腎調周是治本之法。他認為,經間排卵期是治療痛經的重要時期。西醫常用避孕藥治療痛經,認為抑制排卵就可控制痛經。夏師卻認為,加強排卵功能,恢復和提高陽長的功能和水平能推動血行,排除瘀濁,客觀上可促進子宮等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提高癸水水平,從根本上治愈原發性痛經,是治本之道。補腎促排卵湯藥用當歸、赤白芍、山藥、熟地、懷牛膝、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紫河車、鹿角片、紅花、肉蓯蓉等,從經間期開始,服10劑即可。經前期陽長時治療亦很重要,宜養血補腎,扶助陽長,用右歸丸加減,藥用當歸、赤白芍、懷山藥、山萸肉、熟地、茯苓、川續斷、菟絲子、紫石英、杜仲、五靈脂、紫河車、制香附等,一直服至月經來潮時。服藥后只有BBT高溫相處于穩定甚或高溫相達到12天甚或14天,才能控制或減輕痛經。

          在治標方面,必須照顧止痛、溫陽、利濕、寧心、止痙、降低前列腺素這六個方面。夏師常在活血化瘀、疏通脈絡的方劑中加入延胡索、乳香、沒藥、琥珀等中的1~2味,以加強止痛的作用。肉桂不僅活血化瘀,還能補腎助陽、溶解瘀濁,較為常用;利濕化濁藥物有茯苓、澤蘭葉、馬鞭草等;止痙藥物有全蝎、干地龍等。

          此外,由于原發性痛經患者以學生居多,服藥時宜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注意經期衛生,避免飲冷著涼,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驗案舉例

          蘇某,女,20歲,大學生,未婚。

          2007年6月24日初診。患者經行腹痛6年余。月經13歲初潮,7/30~35日,量中等,色暗紅,病起于初潮后一年的經期淋雨后,至今已6年余。經行第1~2天腹痛較劇,夾有血塊,但無爛肉狀血塊,溫按痛減,伴畏寒肢冷,經期便溏。平時錦絲狀帶下一般,持續2~3天。B超檢查子宮附件未見異常。BBT呈雙溫相,但高溫相不穩定,呈不規則波浪狀,且總體偏低。既往常用西藥止痛,現慕名前來就診。初診時適值經前后半期,亦即月經來潮前兩天,BBT高溫示第10天,少腹隱痛,胸悶煩躁,乳房作脹,腰骶酸楚,稍有惡寒,舌質淡紅,苔薄膩,脈細弦。

          診斷:痛經(原發性痛經)。

          中醫辨證:腎虛瘀阻,不通則痛。初診時用補腎助陽,化瘀止痛的方法,用毓麟珠合痛經湯加減。處方:當歸、丹皮、丹參、赤芍、川斷、紫石英(先煎)各10g,廣木香、延胡索各12g,五靈脂、山楂、茯苓各9g,益母草15g。

          服藥3劑后月經來潮,前方去紫石英。繼進5劑后就診,告知經行第1~2天疼痛有所減輕,第3天疼痛消失,5天經凈。此時癥見頭昏腰酸,夜寐不沉,納谷不馨,二便尚調,舌質黯紅,苔薄白,脈細弦。擬滋腎養陰,佐以健脾和胃,用歸芍地黃湯加味。處方:炒當歸、赤白芍、山藥、山萸肉、熟地黃、女貞子、丹皮、茯苓、川斷、桑寄生、懷牛膝各10g,生山楂9g,陳皮6g。

          服藥7劑后出現錦絲狀帶下,且右少腹脹痛隱隱,略有乳脹。夏師認為,此時是治療痛經的關鍵時期,陰陽轉化的順利與否直接影響到痛經的治療效果,用補腎促排卵湯加減。處方:炒當歸、赤白芍、山藥、山萸肉、熟地黃、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鹿角片(先煎)各10g,五靈脂12g,廣木香9g。

          藥服7劑后BBT升入高溫相5天,曲線較上月平穩,但乳脹腹墜,腰酸心煩,改用補腎助陽、疏肝調經的方法,以毓麟珠合越鞠丸加減。處方:炒當歸、赤白芍、山藥、丹皮、茯苓、川斷、杜仲、五靈脂、鹿角片(先煎)、制香附、鉤藤(后下)、生山楂各10g,廣木香9g。

          服藥9劑后月經來潮,痛經未作,以痛經湯加減,處方:鉤藤(后下)15g,丹皮、炒當歸、赤芍、五靈脂、延胡索、川斷、莪術、益母草各10g,廣木香9g,肉桂6g。服藥5劑經凈,告知此次月經經量中等,無血塊,痛經未作。治療5月后痛經告愈。

          【小結】

          1.痛經臨床虛少實多,多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治療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經期行氣和血止痛治標,平時結合調肝、益腎、扶脾等調和氣血,沖任流暢則無疼痛之憂。治療時間一般需3個周期以上。經間排卵期是關鍵,經前期亦很重要。

          2.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難點是盡快止痛,通常以關元、三陰交為主穴針灸,能迅速發揮理氣調血通經的作用,可收到明顯的止痛效果。深入探討針灸包括外敷、穴位敷貼、膏藥、藥袋等治本之功,預防和減少復發是中醫現代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3.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作用肯定,目前迫切需要研制既有顯著鎮痛作用又能徹底根除病因的中成藥,為廣大婦女解除病痛。

          二、膜樣痛經

          膜樣性痛經,即經行小腹疼痛劇烈,甚則惡心嘔吐,四肢厥冷,并伴經量過多,掉下腐肉樣血片(即子宮內膜片),又稱脫膜痛經,亦屬于功能性痛經的范疇。由于本病臨床上頗為常見,且具有一定的特點,故單獨介紹之。

          在中醫學的書籍中,雖無膜樣痛經的記載和專論,但在朱丹溪的著作中,已經有“脂膜閉塞胞宮”的描述。《葉天士女科證治》中更有“經行下牛膜片”的記錄,而且認識到本病證不同于一般痛經。

          就臨床資料分析,膜樣痛經有以下特點:

          ①本病表現為子宮內膜整塊剝脫,以致排出不暢,引起痙攣性痛經,屬重度痛經。

          ②本病多發生在初潮后2~3年,病情隨年齡遞增逐漸加重,可伴有月經過多、不孕等。

          ③本病中醫藥治療療效顯著,預后良好。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腎或脾的陽氣不足,沖任子宮中的膜瘀和濕濁無法化解,凝成內膜狀。痛經發作時雖出現較重的瘀濁證,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腎陽脾氣的不足,偶也有肝郁夾瘀的。

          1.腎虛瘀濁

          先天不足,稟賦薄弱,或房勞多產,勞損過度,以致腎陽偏虛,氣化不及,沖任流通欠佳,經血與濕濁蘊結在子宮。

          2.脾虛瘀濁

          素體脾胃薄弱,中虛氣陷,或飲食不節,勞逸失常,脾虛氣弱,均可致濕濁下流,沖任流通受阻,濕濁與經血蘊阻于子宮。

          3.肝郁夾瘀

          情懷抑郁,肝氣郁而化火,血氣不暢,沖任流通受阻,濕濁不化,與經血蘊阻于子宮。

          總之,子宮系于腎,沖任等隸屬于肝腎,又隸屬于脾胃,脾腎陽氣不足,肝氣郁阻,勢必影響沖任子宮的經血流通。《婦人良方》曾經說過:“腎氣全盛,沖任流通”,沖任不得應時流通,必然導致瘀阻子宮。濕濁依賴脾腎陽氣之運化和肝氣之疏泄,若腎、脾、肝之氣機失調,必將導致濕濁蘊阻,與瘀血相合,凝結于子宮內。經行之時,瘀阻于內,好血不得歸經,是以形成腹痛、出血、內膜片脫落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本病表現為經行第2~3天腹痛加劇,呈陣發性,出血量多,色紫紅,有大量血塊,并夾有大片腐肉樣血塊,血塊下后疼痛減輕,出血減少,同時伴腰酸腿軟,胸悶煩躁,或有乳房脹痛等。

          膜樣痛經有輕重之分:輕者小腹疼痛雖劇烈,但經量不多,能很快排出,血塊小且少,血塊排出后痛經即除,可堅持工作和學習,不需服止痛劑;重者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安,兼有嘔吐、泄瀉、肛門墜脹、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低血壓等,月經量多如沖,血塊大,不易排出,排出后痛經亦不能立刻緩解,不能堅持工作和學習,甚至昏厥,用止痛劑無效。

          膜樣痛經有急慢性之別:急性者常因寒冷等誘因而突發痛經;慢性者多長期攝身不慎,或原有痛經、月經不調延治失治,痛經漸重。

          膜樣痛經的并發癥:嚴重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不孕。

          (2)檢查

          ①婦科檢查:應注意子宮的形態、位置、大小和質地是否正常,兩側附件有無增厚、包塊及壓痛等。

          ②輔助檢查

          A.測量基礎體溫:基礎體溫顯示有排卵,但高溫相不穩定,偏短、偏低,提示血孕酮偏低。

          B.B超:觀察卵泡變化,可見排卵。

          C.病理檢查:一般腐肉樣血塊呈內膜片狀,經病理檢查為子宮內膜組織。

          2.鑒別診斷

          通過詳細詢問病史,輔助檢查及病理檢查排除流產后,即可診斷。膜樣痛經尚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異位妊娠破裂異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經史,孕后可有一側少腹隱痛及不規則陰道流血史,發作時突然腹痛如撕裂,劇痛難忍,伴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或惡心嘔吐。亦有無明顯停經史即發生異位妊娠破裂者。

          (2)先兆流產有停經史及早孕反應,可見陰道流血,妊娠試驗陽性,B超見子宮腔內有孕囊。

          (3)腫瘤蒂扭轉、破裂、變性除有卵巢腫瘤病史,可叩診查及外,往往突然發作,無明顯周期性痛經史,且與月經周期無關。

          (4)卵泡或黃體破裂卵泡或黃體破裂也可致腹腔內出血,表現為突發性下腹痛。前者多發生于月經周期的中段,后者則發生于經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明顯誘因,如性交、劇烈運動或腹部挫傷等。

          (5)急性盆腔炎除腹部脹痛外,多伴有高熱、煩渴等,并有帶下異常。

          上述幾種婦科病均與月經周期性發作無關,應詳加鑒別。其他內、外科之腹痛,如急性闌尾炎、胃腸出血等,可根據病史、癥狀、體征等鑒別。

          【辨證施治】

          本病治療常分為兩步:一為急則治其標,月經期以化瘀脫膜止痛為第一要義;二為經間排卵期論治,是治本的方法,更為重要。

          1.腎虛瘀濁證

          證候:經行腹痛,量多色紅,有大血塊,塊下則痛減,出血亦減少,頭昏耳鳴,胸悶乳脹,腰背或腰骶酸楚,小腹冷痛,舌質偏紅,苔白膩,脈弦細。

          分析:腎虧陽弱,溫煦失司,血行遲滯,瘀阻胞宮,故經行腹痛,量多色紅,有大血塊,塊下則痛減,出血亦減少;腎虛腦失所養,故頭昏耳鳴;外府不榮,故腰背或腰骶酸楚;陰寒內盛,氣機不暢,故小腹冷痛,胸悶乳脹;舌質偏紅,苔白膩,脈弦細皆為腎虛瘀濁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溫陽,逐瘀脫膜。

          方藥運用:脫膜散(夏桂成經驗方)加味。

          肉桂(后下)5g,五靈脂10g,三棱10g,莪術10g,川續斷10g,鉤藤(后下)20g,延胡索10g,丹皮10g,杜仲10g,益母草15~30g。

          方中肉桂溫經助陽;五靈脂化瘀止痛;三棱、莪術攻削逐瘀,是化瘀的峻藥;川續斷、杜仲溫補腎氣,強腰;鉤藤、延胡索鎮降行氣,消滯止痛;丹皮、益母草活血化瘀調經。服此方后血塊變小,且易排出,疼痛減輕,痛時縮短,乃用之有驗。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小腹冷痛明顯者,加艾葉9g,吳茱萸3g;小腹脹痛明顯者,加制香附9g,烏藥6g;出血特多者,加血竭(分吞)6g,炒蒲黃(包煎)6g。

          2.脾虛瘀濁證

          證候:經行小腹墜痛,量多,色淡紅,有內膜片狀大血塊,塊下后腹痛消失,出血減少,伴有頭昏神疲,納欠脘痞,大便易溏,形體清瘦,舌質淡紅,脈細弱。

          分析:脾虛氣弱,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致瘀,瘀阻胞宮、沖任,故見經行小腹墜痛,量多色淡紅,有內膜片狀大血塊,塊下后腹痛消失,出血減少;脾失健運,故見納欠脘痞,大便易溏;氣血不足,大腦肌膚失養,故見頭昏神疲,形體清瘦;舌質淡紅,脈細弱皆為脾虛之象。

          基本治法:補氣健脾,化瘀脫膜。

          方藥運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黃芪15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6g,炒柴胡5g,川續斷10g,延胡索10g,五靈脂10g,木香5g,益母草15g。

          方中黨參、黃芪益氣,為君;白術、茯苓健脾補中,為臣;炒柴胡、延胡索、木香理氣行滯止痛;陳皮行脾胃氣滯;五靈脂化瘀止痛;川續斷補腎止血;益母草活血通經。全方共奏補氣健脾,化瘀脫膜之功。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胃脘脹痛,形體畏寒者,加炮姜5g,肉桂(后下)3g;出血過多者,加蒲黃(包煎)6g,參三七粉(另吞)1.5g;小腹墜脹明顯者,加炙升麻5g,荊芥6g。

          3.肝郁血瘀證

          證候:經行小腹脹痛,或少腹刺痛,量多色紅,有內膜狀大血塊,塊下痛減,胸悶煩躁,乳房脹痛,大便艱,小便黃,平時帶下黃白量多,質黏膩,舌苔黃膩,脈弦滑。

          分析: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血行遲滯,瘀血內阻胞宮沖任,故見經行小腹脹痛,或少腹刺痛,量多色紅,有內膜狀大血塊,塊下痛減;氣滯肝經則胸悶煩躁,乳房脹痛;郁熱內生,傷津耗液則小便黃,大便艱,平時帶下黃白量多,質黏膩;舌苔黃膩,脈弦滑皆為肝郁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清肝利濕,化瘀脫膜。

          方藥運用:金鈴子散(《河間六書》)合脫膜散(夏桂成經驗方)加減。

          金鈴子10g,延胡索10g,當歸10g,赤芍10g,三棱10g,莪術10g,五靈脂10g,炒柴胡5g,薏苡仁10g,丹皮10g,制香附9g。

          方中金鈴子、延胡索、炒柴胡疏肝解郁,行氣止痛;制香附、當歸理氣養血,活血調經;三棱、莪術攻堅逐瘀;五靈脂化瘀止痛;赤芍、丹皮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濕化濁。全方共奏清肝利濕,化瘀脫膜之功。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煩熱,口干口苦者,加炒山梔9g,碧玉散(包煎)10g;腰背酸楚者,加川續斷10g,桑寄生10g;納差,舌苔膩者,加制蒼術10g,青陳皮各6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月月舒(《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服法:每次1袋(10g),每日2次,用溫開水沖服,于月經來潮前2天開始服用,至月經來潮第3天停服,共5天。若痛經屬于重度者,可適當增加劑量,每次1袋,每日3次,連服7天。

          適應證:血瘀性痛經。

          (2)女金丸(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版)

          處方:當歸140g,白芍170g,川芎70g,熟地黃70g,黨參55g,炒白術70g,茯苓70g,甘草70g,肉桂70g,益母草200g,牡丹皮70g,沒藥(制)70g,延胡索(醋制)70g,藁本70g,白芷70g,黃芩70g,白薇70g,香附(醋制)150g,砂仁50g,陳皮140g,赤石脂(煅)70g,鹿角霜150g,阿膠70g。

          服法:上藥粉碎成細粉,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50g,制成大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適應證:寒瘀性痛經。

          2.外治法

          敷臍療法神闕為沖任經氣匯聚之地,且滲透力強,敷臍療法可達到調理沖任氣血以止痛的目的,常用當歸、川芎各15g,吳茱萸10g等研為細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調為膏糊狀,于經前3天敷臍部,經至敷關元穴,可疏通經絡,祛寒止痛。

          3.針灸

          (1)毫針治療

          取穴:三陰交、合谷、太沖,或加氣海、關元、十七椎下。

          手法:在經前2~3天開始針刺,月經來潮后再針2~3次;下月腹痛時先針三陰交、太沖,用強刺激手法,持續捻轉1~2分鐘;如行經期疼痛劇烈,針十七椎下1.5~2寸,艾灸氣海、關元5~10分鐘,三陰交、太沖穴10~15分鐘。

          (2)耳針療法

          取穴:子宮、交感、神門、腎、肝、脾、胃。

          手法:行針15~20分鐘,并在子宮穴埋針,或埋王不留行籽3天。

          【轉歸及預后】

          中醫藥治療膜樣性痛經有較好臨床療效。若及時、有效治療,常能痊愈。若病程纏綿,難獲速效,辨證施治具有較好消減疼痛作用,堅持治療亦有治愈之機。失治延治,可誘發嚴重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繼發器質性痛經、不孕等。

          【預防與調護】

          1.膜樣性痛經多屬于發育問題,青春期女性若發育不足者,治當以補益之法,冬令可以服用膏方,溫補元陽。

          2.本病發作時以內膜樣物排出為特點,故治療同時可以配合運動,以利于子宮排血脫膜。

          3.經期注意保持外陰清潔,避免過勞、寒涼亦很重要。

          【臨證經驗】

          膜樣性痛經絕大多數屬腎虛血瘀。腎虛者,陽虛也;血瘀者,實際上是由脂膜、瘀血、濕濁三者相合。本病多數為腎陽虛沖任子宮失運所致;少數系脾胃虛弱,瘀濁交結;個別由肝郁痰瘀凝結所致。臨床見月經量多,有較多較大血塊,腹痛必須等爛肉樣血塊排出后方結束,可見瘀滯蘊結較深,非癸水之陽不能溶解。

          本病治療上分為兩步:第一步,急則治標,即月經來潮時以化瘀脫膜為主,以脫膜散為主方,腎虛的加補腎溫陽的方藥,脾胃虛弱的合補中益氣湯,肝經郁熱的合金鈴子散。第二步,經間排卵期論治較逐瘀脫膜更為重要,是治本之法。腎陽偏虛的,以溫補腎陽為主,可選用毓麟珠加調理氣血的藥物,用當歸、赤白芍、懷山藥、丹皮、茯苓、川續斷、菟絲子、鹿角片、山萸肉、紫石英、五靈脂、柴胡等,自經間期服藥,至經前2~3天停藥。脾胃虛弱者,以健脾補腎為主,可選用溫土毓麟湯加調理氣血之品,藥用黨參、白術、巴戟天、茯苓、懷山藥、神曲、覆盆子、五靈脂、陳皮等,經間期開始服藥,至經行前3天停藥。肝郁血瘀者,仍當以補腎調氣血為主,但需加入丹梔逍遙散,服藥時間同上。

          膜樣性痛經系原發者必與發育有關,故療程較長,常有反復發作的可能,因而必須堅持服藥,穩定后再以膏丸劑鞏固調之,如定坤丹、全鹿丸、人參鹿茸丸等適用于較長時間服用,但勿忘與補陰相結合,宜間斷服用六味地黃丸,以達到陽生陰長、泉源不竭的目的。

          驗案舉例

          蔣某,女,32歲,外企職員。

          2006年4月15日初診。患者經行腹痛18年,結婚5年,夫婦同居未孕。患者14歲初潮,5/28~32天,量多色紅。初潮后半年即患痛經,疼痛劇烈,經行第3天有爛肉樣大血塊排出后痛經緩解。平時帶下不多,經間排卵期錦絲狀帶下亦偏少,結婚5年,痛經未改善。男方檢查未見異常。女方婦科檢查和B超示子宮略小,余未見異常。形體豐腆,毛發濃密,面部多脂,有輕度痤瘡,服“芬必得”不能緩解疼痛,曾用“克羅米芬”促排卵助孕無效。初診時月經即將來潮,小腹隱痛,胸悶煩躁,乳房作脹,腰酸形寒,舌質黯紅,苔薄白,脈細弦。

          診斷:①膜樣性痛經(功能性痛經)。②不孕癥(原發性不孕癥)。

          中醫辨證:腎虛瘀濁阻滯胞宮,不通則痛,且宮寒不孕。初診時正值經前后半期,根據經前期和行經期的癥狀反應,治療偏向于行經期用藥,亦是急則治標之意,予理氣活血,溫經止痛,稍佐補腎助陽,方取痛經湯合脫膜散加減。處方:炒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炒丹皮、茯苓、延胡索、莪術各10g,鉤藤(后下)15g,廣木香9g,肉桂(后下)5g,川斷、益母草各15g,杜仲9g。處方10劑,行經期亦照服。

          復診時經水乍凈,告知藥后痛經大減,爛肉樣血塊減少變小。目前頭暈腰酸,大便溏薄,治療用健脾補腎、利濕化濁的方法,以歸芍地黃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丹參、赤白芍、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川斷、桑寄生、太子參、炒白術、焦山楂各10g,煨木香、荊芥各9g,炮姜6g。

          服藥7劑后腰酸減輕,大便轉實,且出現少量錦絲狀帶下。考慮經間排卵期來臨,當著重補腎助陽,調氣活血,用補腎促排卵湯加減。處方:當歸、赤白芍各10g,山藥、熟地黃、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鹿角片(先煎)各10g,山萸肉9g,紫河車(先煎)9g,五靈脂10g,紅花9g。服藥7劑后BBT升入高溫相,乳脹輕微,額頭痤瘡不明顯,略腰酸腹墜,按經前期論治,予溫補腎陽,疏肝調經,佐以利濕,用毓麟珠合七制香附丸加減。處方:制香附、制蒼術各10g,廣木香9g,丹參、赤白芍、山藥、丹皮、茯苓、川斷、杜仲、鹿角片(先煎)、五靈脂、鉤藤各(后下)10g。服藥10劑。

          經期仍服痛經湯加減至經凈。經凈后仍按經后期調理,著重經間排卵期論治,BBT高溫相逐月好轉。服藥8個月后痛經基本控制,繼續治療5個月后受孕,遂轉入補腎安胎治療。2008年3月順產一子。

          【小結】

          1.膜樣性痛經,其痛甚劇,脫落之膜為異常增生的子宮內膜,故稱膜樣性痛經,臨床頗為棘手。

          2.膜樣性痛經多屬本虛標實證,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是關鍵。夏師之脫膜散旨在化膜,膜散則血道通利,其痛必止。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91久久精品国产91性色也|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91精品国产福利尤物|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 午夜在线视频91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合区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萌白酱在线观看|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视频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91人前露出精品国产| 国产a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