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氣養生清明節如何養生
1、注意養肝護陽氣,保持情志樂觀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同時春氣通于肝,肝應春氣,春當養肝。清明節是春季的第5個節氣,延續春季養肝和護陽的養生之道。
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季,因為懷念親人,寢食不安,人們情緒波動較大,極易造成血壓升高。此外,因為春時肝氣最足、肝火最旺,人最容易生氣發火,怒則傷肝,肝氣上逆則易引起高血壓、腦中風等病變。正如《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怒則氣逆。”這就要求我們盡量少發脾氣,使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使精神愉悅,肝氣得以疏泄。一方面,氣降則血壓自降,另外,好好調養肝臟,可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人的體質,真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注意衣物寬松,起居宜夜臥早起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清明節作為春節的第5個節氣,仍宜“被發緩形”,宜“夜臥早起”。“被發”是指該生發時就不要有約束,簡單理解都是隨意披散頭發,使其自然舒展以適應生發之機。“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著寬松衣物。因“春主肝”,肝主青色,藍、綠色的衣服是不錯的選擇。總之,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自然寫意,養生之道也。
起居方面仍然提倡“夜臥早起”,適當晚睡可讓人神清氣爽,更重要的是建議7-9點(辰時)早起以順應早晨生發之氣。同時,因為此時胃氣最旺,進餐可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
3、注意飲食清淡,少食酸來多吃甘
“藥補不如食補”,春時清明節氣,調養肝臟,飲食調養成其必然。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應當少吃酸味的食品,多添些甜味的飲食,能夠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清明節氣飲食有“兩多一少”原則:1.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以溫和清補為主,如薺菜、菠菜、山藥、銀耳、大棗等。2.多吃“祛濕”的食物:可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3,少吃“生發”的食物:清明時節肝氣旺盛時節,有慢性病者不宜進食竹筍、雞等。海魚、咸菜、筍、公雞等“發物”應慎食。
清明時節,飲食上還需要遵循“非時不食”原則,就是多吃應季的蔬菜水果,如薺菜、香椿等。踏青和祭祀期間,應多喝水。另外還應注意多食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比如蛋黃和豆類等。
更多建議:
清明節養生需要注意什么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養生節氣。清明時節,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尤其是清明來了就意味著春季接近尾聲,開始準備迎接夏季的來臨,換季的時候身體是最容易出現毛病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清明節一些忌宜事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養生注意事項
1、心情舒暢、動中有靜
同時這個節氣又是高血壓的易發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如太極拳等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
2、換衣不宜過早:
俗話說二月亂穿衣,說的是清明節前后,因為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上出門上班時穿一件風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熱時,可脫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過后,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當然,春捂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一般來講,應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體生發,抵御外邪侵襲,才有助于身體健康。
3、悲傷莫要過度:
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祀節日,通過祭祖和掃墓活動來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當看到親人的墓碑,許多人難免睹物思人,悲痛萬分。此時此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不過,悲傷過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很嚴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控制情緒,以防舊病復發。另外,春季又是多種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再加上清明掃墓容易使人情緒低落、抑郁,誘發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們不要過于悲傷,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
4、注意病從口入
而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的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以及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5、忌食發物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馬蹄、梨、桃、櫻桃等。養生的湯品宜紅蘿卜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咸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等。
二、踏青注意蜱蟲
蜱蟲也叫壁虱,俗稱草扒子、狗鱉、草別子、牛虱等。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動物皮毛間。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世界上有800多種蜱,中國有80多種,南京有中華硬蜱等幾種,但沒發現帶病毒或發病的。
近期蜱蟲咬人事態擴大,據河南省衛生廳發布消息,從2007年5月發現首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綜合癥病例557例,死亡18例。2011年6月,北京昌平區龍澤苑西區再現蜱蟲。
野外、寵物(尤其是白色京巴狗)容易感染蜱蟲。
專家表示,南京廣泛存在蜱蟲,按種類分稱為中華硬蜱,在中山陵、紫金山、郊外的草地、灌木叢里都有。很多人擔心被蟲子咬后,會感染病毒。
疾控中心專家介紹,蜱蟲寄生在野生老鼠、牛、羊等動物身上,以前在城市很少見到,但是隨著市民養寵物狗增多,蜱會寄生在狗身上,所以現在在城市里,也有蜱存在,特別是白色的京巴狗最招惹蜱蟲。
蜱蟲普遍出現在山區有植物與動物的地方它就會出現,大別山境內安徽省金寨縣也有同類的蜱蟲,通常都是通過動物或者植物轉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種蜱蟲都帶有病原體。
蜱蟲在出生時特別小類似于指甲蓋里面灰塵黑點一樣,不是很容易發現。這種蜱蟲通常情況下是不容易進入人身體里面的,都是通過皮膚接觸、吸血、最終將身體內血吸滿變成圓形后都會滾落到地上,這些血至少可以讓蜱蟲消化好幾天,通過這樣動物與人的接觸就容易使蜱蟲進入人體吸血,也會生存在植物葉子或者頸上通過人體腿部與植物的接觸進入人體。
三、被叮咬后的癥狀和治療
1、病因:由硬蜱或軟蜱的口器刺入皮膚后引起
2、皮疹特點: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有時可發現蜱。
3、自覺癥狀:瘙癢或疼痛。
4、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經毒素所致,易發生在小兒,表現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5、蜱咬熱:在蜱吸血后數日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6、一旦被蜱蟲叮咬皮膚時,怎么辦?千萬不可用手強行拔除。正確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節油、旱煙油涂在蜱蟲的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數分鐘后蜱蟲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涂蜱蟲的頭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時,趕緊就醫。
7、蜱蟲將頭鉆入皮膚內時頭有倒勾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在皮膚內繼續感染。再去醫院取頭極為麻煩。
8、被蟲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蟲子。
9、出現全身中毒癥狀時可給予抗組胺藥和皮質激素。發現蜱咬熱及蜱麻痹時除支持療法外,作相應的對癥處理,及時搶救。
10、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扎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用驅避劑噴涂衣服。
更多建議:
二十四節氣清明養生小知識
1.清明的小知識
1、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2、清明祭祖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2.清明季節如何養生保健
、注意病從口入 而多變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呼吸道傳染病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及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尤注意病從口入二、忌食發物 此節氣亦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人要忌食易發食物所謂發物從醫角度上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定養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芫茜、萵筍、淮山、蘋、橘、馬蹄、梨、桃、櫻桃等養生湯品宜紅蘿卜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咸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等三、心情舒暢、動有靜 同時節氣又高血壓易發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有靜太極拳等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活動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
3.清明節小知識
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
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
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 *** 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 *** 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
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
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戰國時代埽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埽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揚,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
4.清明節氣如何正確養生呢
1、適時增減衣物 正確“春捂” 古人養生十分注重“三寒兩倒七分飽”。
所謂“三寒”即包括倒春寒。雖然已近暮春,天氣轉暖,一派欣欣向榮,但因為今年運氣特點,這一時段會出現熱、燥偏勝,有勝就有復,火、燥偏勝,運氣就可能出現寒潮來報復,以自我調穩。
“倒春寒”還是很厲害的,民間有“春凍如馬啃”之說;所以明代養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中告誡我們:“天氣寒喧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身覺熱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也應俗語“春捂”之說。
2、睡好子午覺祛“春困” 所謂“兩倒”就是睡子午覺。 《靈樞·大惑論》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晚上子時是陰氣最勝、陽氣最弱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要臥而睡眠,最好在夜里11點前要入睡;中午是陽氣最勝、陰氣最弱之時,要“寤”,寤宿就是醒而臥,就是中午11點到1點這個時段要小憩會,打個盹,這也是祛除“春困”,保持精力的好方法,午休時間不宜過長,30分鐘左后即可。 3、清明踏青 不負春光 清明節古代又叫踏青節,古人習慣在這一天踏青、探春、尋春。
宋人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云:“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這一時段可以結伴而行,踏青、爬山、郊游,感受春天的氣息。不要宅在家里,更不要周末賴在被窩中。
如此方能不負春光、又能達到運動養生的功效,兩全其美。
5.清明的小知識
1、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2、清明祭祖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6.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原發布者: *** 亞關于清明節的所有知識【 關于清明節的所有知識】【 關于清明節的所有知識】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 *** 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1]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
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 蹴鞠 掃墓 射柳。
7.收集清明習俗文化的小常識
清明習俗文化的小常識:祭祖、掃墓、編修家譜。
根據祖傳習俗,清明節這一天,同姓同宗的族人,聚集在宗祠里,由族長主持會議商議這幾件大事。族長一般由輩份高的族人或在家族中有名望的人擔任。
清明節在宗祠里召開的會議名叫“清明會”。這一天,本族男女老少齊聚宗祠。有的姓氏宗族人口太多,宗祠容納不下那么多人口。在封建時期還因此產生了一些具有爭議的規定:只讓男性族人參加。
清明會的內容及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處理或研究決定族內事宜,商討家譜編修等宗族大事。
清明會是宗族的最高權威組織,會在每年這一天處理族內違反族規的族人,表揚那些對家族或社會有貢獻的族人。清明會對于維護地方治安穩定,維護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創造和諧生存環境,有積極的意義。
8.清明節氣怎么養生最佳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
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古人所謂“春不食肝,”,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在此節氣中心臟會過于旺盛 “清明”含意是氣候溫和,草木萌發,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
清明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C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
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古人所謂“春不食肝,”,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在此節氣中心臟會過于旺盛,所以這一段時間是高血壓的易發期,有些高血壓病人會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等癥狀,嚴重者還會有中風的危險。
因此,春季高血壓病人除了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外,還要合理地安排日常生活,進行適宜的防病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