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理入門基礎知識
脈診的原理
一、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1)心臟的波動,在宗氣和心氣的作用下,心臟一縮一張地搏動,吧血液排入脈管而形成錨泊。《素問.六節臟象論》:心者,其充在血脈。
(2)脈管的舒縮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脈乃氣血運行的通道。《靈樞·決氣》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脈管有約束、控制和推進血液沿著脈管運行的作用,當血液由心臟排入脈管,則脈管必然擴張,然后脈管依靠自身的彈性收縮,壓迫血液向前運行,脈管的這種一舒一縮功能,既是氣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條件,也是產生脈搏的重要因素。因此,脈管的舒縮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脈搏,產生相應的變化。
初學把脈必背知識?
、脈大小。主管察氣。脈大氣旺,脈小氣虛。(看,多簡便呀!)
2、脈快慢。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太簡便了吧?)
4、脈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癥,脈沉里癥。(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
5、脈勻亂。主管察安危。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太直觀了!)
中醫如何把脈?
目前中醫把脈主要通過寸口診脈方法。具體是:患者將手臂放于脈診墊上,使寸口處充分暴露,醫者中指按于掌后高骨內側關脈處,食指按在關前寸脈處,無名指按在關后尺脈處,三指呈弓形,指腹觸按,另外要注意布指疏密要與病人臂長相適應。主要運用舉、按、尋、總按和單診進行。
中醫怎么把脈?
中醫如何通過把脈知健康?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醫在瞧病的時候,都需要先把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按一會,也就是所說的“把脈”。
把脈是中醫用手按在病人的手腕的脈搏上,根據脈象的表現,判斷身體的狀況。把脈把的是脈象,而脈象就是脈搏的形象。
脈象,是我們脈搏的跳動,通過脈搏的跳動的力度、快慢、粗細和停跳等變化判斷身體的狀況,就像西醫中通過聽診器聽心臟跳動等聲音一樣。
通過長時間的經驗總結,在中醫上脈象的變化有多大幾十種,不同的脈象也對應了不同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常見的幾種脈象。
如何通過脈象判斷身體狀況?
很多人以為把脈就是簡單的把手指放在別人的脈搏上就可以了,其實不是。把脈的時候其實需要找對位置,通常是把“寸關尺”。
把脈的時候需要先用中指按在手腕突出的內側,此處是“關”,關上一指縫的距離是存,關下一指縫的距離是尺,然后依次放食指和無名指,放在存和尺的地方。
左手的寸關尺代表了“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了“肺脾腎”,通過把左右手的寸關尺,就能夠了解到身體的狀況。
浮沉
把脈的時候,如果稍微用力就能夠摸到明顯的脈搏跳動,這叫浮脈。
而如果不能夠輕易的摸到脈搏,需要稍微用力的才能夠摸到脈象,叫做偏沉。而只能夠摸到存的脈象,尺和關的脈象不明顯,只能夠摸到一脈,而其余的兩脈不明顯的時候,叫做浮。
摸到浮脈的時候,浮脈是很有力的脈象,關尺三脈的氣血都很充足,說明體內的氣血充足,氣血能夠及時的運送到手部,說明身體狀況是很健康的。
而摸到沉脈的時候,需要判斷是那一脈的不明顯,然后針對的解決問題,比如說摸不到寸脈,說明心的血液流通比較差,然后在通過觀察找具體的有什么問題。
快慢
脈搏的快慢也能夠反應身體的狀況,而脈象跳動的快慢也分為多種情況,反應了不同的問題。
醫書上講,數則為熱,遲則為寒,數也就是脈搏跳動的快,遲就是脈搏跳動的慢,意思就是講說,當脈搏跳動得快的時候,身體是處在抗病的積極狀態,而脈搏跳動的慢的時候,屬于身體抗病機能已經很疲憊的狀況。
跳動的快說明氣血流通的快,這個時候往往免疫力比較高,跳動的太慢,說明氣血流通的比較慢,免疫力比較低。
當然了脈搏跳動的次數是有標準的,每分鐘在平靜的狀況下會跳七十五次,是在這個范圍左右進行判斷的。
粗細
脈搏的跳動除了力度和浮沉,判斷粗細也是很重要。當把脈的時候,還會用手來判斷脈管的寬度。
當脈管粗的時候,說明體內的氣血輸送能力比較強,體內的陽氣充足。而當脈管細的時候,氣血輸送能力差,說明體內氣血不太充沛。
當然脈管的粗細判斷氣血還有不同,比如說脈粗而有力,說明氣血充足,而脈粗而無力說明氣強血衰等等,情況也有諸多的不同。
通過上千年的經驗總結,總結出了脈象跳動的浮沉、快慢、粗細等等分別代表了什么問題,比如說脈象細、慢、浮,是遲脈,說明體內的氣血不足,氣血兩虛。 如果是女性就有可能大姨媽長時間不會來,難懷孕等。而脈象圓滑,會有兩條脈象同時跳動,說明滑脈,也是常說的喜脈。 把脈是上千年的中醫智慧的總結,是種經驗科學,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把脈的文化也是相當博大精深的,不得不令人感慨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