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么?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之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黃帝內經》中給出了四季的養生原則。只有順應自然物候的更替和變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養生、益壽延年。
冬季養生要領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養生要領: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注意顧護陽氣,著眼于一個“藏”字。
心理調節:應做到精神安靜,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動,才能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這樣便可做到“無擾乎陽”,養精蓄銳,有利于來春的陽氣萌生,也利于預防春溫之病。
運動原則:冬日雖寒,仍要持之以恒進行鍛煉。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霾中鍛煉。鍛煉前做好準備活動,鍛煉前后注意衣物的適當增減,不要穿濕衣服,預防感冒。
飲食原則:冬季飲食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此時脾胃機能每多旺盛,是營養物質積蓄的最佳時機,正合冬藏之意。
黃帝內經中關于四時養生的論述是什么?
是缺少陽氣。
堅持早睡(22點前睡下),早起床(5點左右)外出,不洗臉、不梳頭、不扣外衣扣子,大步走一個小時以上,春、夏、秋堅持下去,終身受益!會減少很多疾病,大病能避免。
《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里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要養肺、養陰,早臥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飲食起居、衣食住行也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黃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欲。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
擴展資料:
《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
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
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⑤“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么?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春夏養陽,秋冬屬陰。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觀--順應四時適環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所以,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應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也要保養陰氣。
這就要求人們的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適時調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饑、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就連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順應季節性交化。
春天,養生的方法:
1、多到戶外,長養生機
踏青去。春暖花開,陽光燦爛,大地一片生機。經過了一個嚴冬的蟄藏,人們就應該多到公園,多到郊外,到高山、海邊、河畔、曠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風箏、去呼吸新鮮空氣。
我們一起做運動。可以選擇騎車、快走、跑步、爬山、打球……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機,長養人體的生氣,激發人體生命活力,幫助人們走出嚴冬,融入到春天生機勃勃的狀態中去。
2、擺脫春困,充滿生氣。
人體由冬寒進入春溫,由“冬藏”轉入“春生”,這樣氣血運行偏于外,可能導致心腦相對缺血,所以使人發困。
多平臥,免春困。因為平臥時,血就會充分流到肝內(“臥則血歸于肝”),肝的氣血充足、
氣血條達,心腦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決。中醫認為肝管理人體氣血的分配,所以養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勞,春天就不會發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讓人有生氣的好飲料。
此外,人參燉雞或黃芪燉肉,可以益氣養肝,幫助我們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氣蓬勃
拒絕抑郁,遠離沉悶。冬天天氣嚴寒、氣候陰冷,人的心情容易沉悶、壓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陽光明媚,就應該拒絕抑郁,遠離沉悶,使心情愉快起來。
朝氣蓬勃。多和人說笑,多去賞花以悅目,心情就會愉快,才會有朝氣,有朝氣才有生氣,五臟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養陽。切莫錯過春天養陽這一大好時機。
生命的火種——陽氣。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天上沒有太陽,地上就沒有生命;人若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