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時,茶葉的第一泡水臟嗎,有必要倒掉嗎?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每個人說的都有道理,只不過是站的角度不同,各人的喜好和習慣不同罷了,根本無法分出對錯。

          第一泡茶水,到底臟不臟,應不應該倒掉?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聽聽老茶農來實事求是地分析一下,然后各位茶友再做定論吧。


          想知道第一道茶臟不臟,應該要先了解一下茶葉是怎樣做出來的。

          茶葉從種植到采摘,再到加工成成品茶,一共要經過多少工序?這個復雜的過程,聽聽老鄭來為您講述。

          【采摘茶青】

          茶樹上采下來的鮮葉,專業術語稱之為茶青。我們先來看看茶樹的樣子,順便看一看茶青的樣子。

          茶樹種植,一般大多數都會遠離城市,遠離其他農作物,選擇環境好、污染少的地方。茶樹受到污染的情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茶葉鮮葉的采摘,在通常情況下,如果要制作比較高端的產品,為了保證成品的勻整度,都會以人工手采的方式進行。

          各位茶友請先收起對少女采茶場景的想像,老鄭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在全國各大茶區,采摘茶青的工人,絕大部分都是40-60歲的婦女。少女的纖纖玉手何等嬌貴,如今豈能隨隨便便地用來采茶?

          ①茶青采摘的標準

          在六大茶類當中,制作各種茶所要求的采摘標準都不盡相同。

          紅茶、綠茶、黃茶、白茶、黑茶這五類茶,都可以采摘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和一芽二三葉的標準。

          唯獨烏龍茶與眾不同,一般要求尾葉張開,采摘不帶芽的葉子。以茶樹頂端的尾葉張開的程度,分為小開面、中開面和大開面的標準采摘。

          ②裝茶青的容器

          采茶的工人,每人背一個竹簍(各地的竹簍造型也不一樣),一邊采摘茶葉鮮葉,一邊將其放入竹簍里面。

          茶園的管理人員,為了保證鮮葉的質量,每隔一個小時左右就會把所有采茶工人采摘的茶青集中收集一次,以避免茶青在竹簍里面燜壞。

          收集茶青的時候,管理人員會使用一個很大的布袋,追尋著每一個采茶工人來收集茶青。所有茶青收集完成以后,就背著大布袋回到茶園基地的茶青攤涼場所,把茶青攤開晾涼。

          攤晾茶青,可以用干凈的竹席、草席或者大塊的布(各個茶園使用的都不一樣,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而選用合適的東西來使用),鋪在干凈的地面上,然后再把剛剛收集回來的茶青,均勻地撒在上面,在陰涼處靜置攤晾,以防止茶青水分流失過快。

          從茶青采摘到茶青收集,再到茶青的集中存放的過程,每一個茶園都會很認真的對待。所有用具都會提前清洗干凈,來等待茶園的開采。

          避免茶青受到污染,才能夠做出品質更高的茶葉,才能夠賣出更好的價錢,這是每一個茶農都明白的道理。

          ③茶青運輸

          離茶園比較近的茶廠,可以直接把采摘的茶青送到廠里,直接上篩或者放到萎凋槽里面萎凋。

          離茶園稍微遠一點的茶廠,會使用布袋直接將茶青送到工廠里面。

          而茶園在高山上,離茶廠比較遠的時候,只能按照上面的做法,先把茶青放到陰涼處靜置,待茶青收集到一定數量以后,再用專門運送茶青的框裝好茶青,集中運往工廠。

          【茶青的加工處理】

          茶青送到工廠以后,就要馬上開始進行加工制作了,六大茶類的加工方式各不相同。下面,老鄭就以自己廠里的紅茶加工過程來為大家分享一下:茶葉加工的過程。

          ①收青

          收青間是茶青進入工廠的第一道關,以此來限制運送茶青的工作人員進入工廠內部,也是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茶青進入收青間以后,運送人員關閉收青間的大門,防止蚊蟲進入收青間內部。

          收青間的大門關閉以后,工廠內部的工作人員打開傳遞窗,茶青由傳遞窗進入工廠內部。

          所有茶青由傳遞窗進入工廠以后,傳遞窗關閉,茶青運送人員打開收青間的大門,退出收青間。

          至此,茶青才開始正式地進入工廠內部,等待下一步的制作過程。

          ②進入工廠

          前面講述了收青的過程,也許有的朋友想問:茶青進入工廠內部都那么費勁,那么加工茶葉的師傅們是怎么進入到工廠內部的?

          好吧,現在再來補充介紹一下,制茶師傅們是怎樣進入工廠內部的。

          首先,所有的制茶師傅,必須經過健康檢查,持有官方機構出具的健康證明,才能夠取得制茶的資格。

          在取得制茶的資格以后,每天進入工廠內部,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更衣及消毒環節,才能夠進入工廠內部。

          上圖是進入工廠內部必須經過的一道關,叫作預進間。預進間在茶葉生產加工的過程中,每天都要提前進行消毒。消毒的方式,以紫外線和臭氧消毒同時進行。

          消毒完成以后,必須等待30分鐘,待臭氧自然分解后,人員才可以進入。

          預進間內部以一道寬80公分的不銹鋼凳子分隔成兩個部分,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工人直接跨過凳子進入。

          制茶師傅們坐在不銹鋼凳子上,脫下鞋子,再坐著跨過不銹鋼凳子,坐在另一邊,換上經過紫外線和臭氧消毒過的工作鞋,進入預進間的另一邊,換好工作服和戴好帽子、口罩后,對著鏡子整理好頭發,避免頭發外露,然后開始進行洗手消毒。

          洗手一般不使用帶有香味的洗手液,而是使用肥皂。水龍頭是非接觸式的感應水龍頭,避免了手與水龍頭接觸而受到污染。

          雙手經過肥皂搓洗和反復沖洗之后,使用風干機將手吹干,然后把手伸到酒精消毒器下面,噴灑酒精消毒。風干機和酒精消毒器都是非接觸式的,避免雙手因接觸開關按鍵受到污染。

          所有消毒工作完成,制茶師傅才能夠進入工廠內部。這是常規茶葉生產企業,對生產加工人員所做的最基本的要求。

          ③茶青萎凋

          人員進場,茶青也進入工廠,加工過程開始進行。

          茶青萎凋的方法一般有兩種,既可以將茶青均勻地鋪在篩子上面萎凋,也可以使用萎凋槽萎凋。

          茶青就這樣,躺著萎凋間里面,靜靜地散發出水分,同時也散發出迷人的香氣。

          在茶青的萎凋過程中,當萎凋間里面的茶青脫水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揉捻操作了。

          ④茶青揉捻

          萎凋好的茶青,直接放到揉捻機的圓桶里面,隨著機器的轉動,茶青也在轉盤上不斷地摩擦而逐漸卷曲,然后就由一片葉子而卷成條索狀。

          制茶師傅需要隨時觀察揉捻的情況,通過調節揉捻機的蓋子,來控制對圓桶內茶青所施加的壓力,以輕揉、重揉反復交替的方式進行揉捻。

          對茶葉進行揉捻加工,既要使茶葉揉成緊結的條索狀,又不能把茶葉給揉碎,靠的就是制茶師傅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經驗來完成。

          茶葉揉捻成緊結的條索以后,就要進入下一步的發酵工序了。

          ⑤茶葉發酵

          完成了揉捻的工序,茶葉馬上就要進入發酵環節。

          揉捻好的茶葉,顏色已經開始變紅,經過數個小時的發酵環節,茶葉就會變成紅褐色。

          制茶師傅們要把剛剛揉捻好的茶葉,鋪在竹筐或者竹篩里面,放在發酵間里面靜置發酵。

          發酵間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各個茶廠都有著自己不一樣的發酵方法。發酵需要在恒溫、恒濕的狀態下進行:茶葉鋪放的厚度、發酵間的溫度和濕度、以及發酵的時間長短,都是茶廠之間互不相傳的機密。

          ⑥茶葉烘干

          經過數個小時的發酵,茶葉已經變成紅褐色,發酵工序完成。這時候,發酵好的茶葉,必須立刻進入烘干環節,使茶葉停止發酵。否則,發酵過度將導致茶葉變酸。

          發酵好的茶葉,均勻地鋪在烘干專用的篩子上面,然后進入烘干間,用機器將其烘干。

          烘干機已經完全脫離了傳統的柴火烘焙,在使用電力加熱后,由烘干機內部的鼓風機使熱風在機器里面循環,用熱風把茶葉吹干。

          用電氣設備加熱烘焙,是現代茶葉加工的基本方式。而傳統的炭焙方式,如今只作為一些極其少量的高端茶品,在后期烘焙過程中使用。在茶葉初加工的過程中,炭焙方式因其難以操控及工作效率太低,一般都不在茶葉的初加工環節使用。

          茶葉經過初烘干的環節以后,從烘干機內取出,經過數個小時的自然冷卻后,再次進行復烘,使茶葉內部的水分達到6%以下,以利于茶葉的貯存。

          茶葉的深加工環節

          茶葉鮮葉的加工環節,到了上面的步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而茶葉的深加工環節,就到了包裝的環節了。

          在茶葉進行包裝之前,還需要做一些細致的準備工作。

          ①茶葉出廠前的檢測

          茶葉出廠之前,必須經過檢測,檢測項目有:水分、總灰分、粉末、水浸出物、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堿度、酸不溶性灰分、粗纖維和茶多酚等等。

          各項指標的檢測,是一個繁瑣而又復雜的過程,工廠內必須配備經過專業培訓的質檢員。而常規產品出廠的必檢項目,一般情況下是檢測感官品質、水分、粉末和凈含量。

          中小葉種的工夫紅茶,必須符合GB/T13738.2的國家標準。

          ②茶葉的審評

          茶葉的審評工作,同樣要求工廠配備有資質的專業人員:評茶員。

          評茶員必須是通過專業的培訓,經過嚴格考核后,取得評茶員資格證書的專業技術人員。

          茶葉的感官品質,是由評茶員經過審評后,對每一個批次的產品出具審評報告,達到了出廠的等級標準,才符合要求準予出廠。

          ③茶葉產品的包裝

          茶葉的包裝,無論是自動化機械包裝還是人工以手工包裝,工作人員都與茶葉加工過程中的要求一樣嚴格。

          所有進入包裝車間的工作人員,必須從預進間進入。預進間和包裝車間,都必須提前進行消毒處理。

          包裝車間的工作人員,進入預進間后,必須更衣、戴帽、戴口罩和洗手消毒后才能夠進入包裝車間。

          經過了嚴格的檢測,標準化的包裝,茶葉才能夠進入市場流通。

          那么,有的朋友又有想法了:市場上的散裝茶葉和一些有包裝而又沒有生產廠家、沒有生產地址、沒有執行標準、什么都沒有標注的茶葉,又算是怎么回事?

          別急,老鄭繼續為您解答。

          散裝茶葉和包裝茶葉

          前面說了這么多,現在說到散裝茶葉的問題,又該怎么說呢?

          市面上有很多散裝茶葉,沒有包裝,沒有廠家信息,這些茶葉的品質又如何呢?

          魚龍混雜,有好有壞。

          有的茶葉,雖然沒有標明生產廠家、生產地址、執行標準等等信息,但是卻并非都是垃圾產品,有的還極有可能是頂尖的高端產品。

          有的茶葉,雖然標注了一些信息,各種能寫的和不能寫的都寫上了,看起來很高大上,卻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高手在民間,有很多老實而又純樸的茶農,會種茶而又會制茶。但是,在這些高手里面,卻又有著致命的缺陷:品茶的功夫和賣茶的功夫不一定比得上會賣茶的商家。

          【會做茶不如會賣茶】:散裝茶葉

          種植規模比較小的茶農,一般都是出售茶青給茶廠進行加工。也有一些自己會做茶的茶農,不愿意把茶青直接出售,喜歡自己在家里把茶葉制作出來,希望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

          努力使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賣出更好的價格,所以就自己加工,這就是許多普通茶農的現狀。

          ①普通茶農

          規模小的普通茶農自己制茶,有利有弊。做出普通茶品,賣不出高價。做出好茶,同樣賣不出高價。

          普通茶農在家里制茶,因其每天的茶青產量有限,各種加工設備就相對會比較小型化。

          單以紅茶的揉捻環節來舉例:茶葉要揉捻成緊結的條索,使用小型的揉捻機械,因其投茶量較小,茶青在圓桶里面自身的重量也比較輕。

          加工過程中,要利用茶青自身的重量來給底下的茶葉加壓,才能使茶葉的條索做到更加緊結。而小型的揉捻機就難以做到,所以就無法把茶葉做出緊結的條索。

          做不出高端茶葉,產品只能作為普通茶品銷售,收購茶葉的商人就會拼命地壓價。而普通茶農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茶葉在市面上能夠賣多少錢,只知道比賣茶青稍微劃算一點,就把茶葉賣掉了。

          ②制茶高手

          民間有許多制茶高手,精通茶葉的加工技術,做出來的茶品品質極優。

          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茶區,都會有這樣的高手。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也無需吆喝!高手做的茶,從來都是不愁賣的。

          高手做的茶很貴,因為茶好。茶葉市場不缺有錢人,缺的只是遇見好茶的機遇。

          高手做出來的好茶,為什么要賣得貴一些?

          我們簡單地來論述一下這個問題:以武夷山大紅袍為例,核心產區的茶葉種植面積都非常小,這里的茶農做的都是祖傳的事業。

          世代做茶,積累了很多經驗。在武夷山核心產區的茶農,幾乎個個都是高手,畢竟在此要以茶為生。

          每家每戶,分得茶園面積只有一畝幾分地,如果只采春茶,每年的干茶成品產量只有幾十斤。

          以幾十斤茶要養活一家人,試問這家人的生活費應該要多少錢?

          所以,好茶一定會貴一些,不要以為茶葉真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樹葉。

          ③賣茶的茶商

          前面說了,會做的不如會賣的。

          賣茶的茶商,可以把低價收購回來的茶葉,以幾倍的價格出售,為什么?

          茶農做茶,一般只賣毛茶,大多數都沒有精挑細選。茶商賣茶,采購毛茶回來以后,必須經過精挑細選,才拿出來賣。

          茶葉經過精挑細選,成數少了許多。茶商除了要支付高額的鋪租,日常開支以外,還要給顧客試茶。一年積累下來,因試茶而被顧客喝掉的茶,就已經不少了。除了以上開支以外,茶商還要為賣不出去的茶葉自己兜底。

          高手做茶,直接把茶葉精挑細選,做出高端茶品。茶商賣茶,賣之前都經過了精挑細選,不舍得把茶葉弄出一點點瑕疵,希望能夠多賺一點錢。

          所以,很多散裝茶葉的品質,其實還是很好的。至少在衛生程度上,品質較好的茶,都是會比較嚴格地把關,以此來控制茶葉的品質。

          而一些品質很差的茶葉,因為價格低廉,一般都不會過于嚴格要求,否則也稱不上品質很差了。

          【會賣的不一定會做】:包裝茶葉

          在市場上有許多包裝茶葉,有的有生產廠家信息,有的沒有任何標注。

          一般來說,有標注生產廠家信息和生產許可證信息的,都是比較正規的茶葉生產廠家,質量可以比較放心。

          凡是沒有標注生產廠家信息,沒有生產許可證信息的茶葉,就要小心甄別其品質了。

          在沒有標注任何信息的包裝茶葉里,無論包裝多么豪華,也不一定是好東西。當然,也不排除有的朋友,非常懂茶,自己到茶店親自挑選茶葉,親自挑選包裝,然后讓茶葉店代為包裝,這樣的茶葉,還是靠得住的。

          在茶葉店里,店家一般都會提供一些市場通用的茶葉包裝,經顧客親自品鑒,挑選好喜歡的茶品以后,再用顧客選好的包裝禮盒等來包裝茶葉。

          這些茶葉店的茶商,不一定會做茶,但是卻多數都會品茶。以自己品茶的功底,來為每一款茶葉定價。

          而各種五花八門的包裝,則是為了迎合顧客送禮的需求,包裝是另外出售的。很多茶葉店都沒有包裝茶葉的資質,只能夠出售散裝茶葉。

          為什么要倒掉第一泡茶?

          老鄭平時喝茶,大多數都是喝自己生產的茶。自己生產的茶葉,從種植到加工,全程沒有一滴農藥,沒有一點化肥,嚴格按照有機的標準種植和加工,還要洗茶嗎?

          自己種植和加工的茶,也要洗茶。

          洗茶,是一種習慣。自己做的好茶,第一泡茶,茶湯并不臟,但是卻不喝,為什么?

          泡茶,其實是大有學問的。

          在許多茶品的沖泡方法里面,洗茶確實是在醒茶。

          茶葉加工的過程,我們在上面已經詳細地介紹過了。只要是品質比較好的茶葉,其衛生程度大可放心。

          而洗茶能夠清洗農殘,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農殘,是不可能因為洗茶而去除的。

          【會賣茶的老板都會洗茶】

          在許多茶店里,老板在請客人試茶的時候,都會先用開水洗一遍茶。

          第一泡的茶湯,茶葉從一個完全干燥的狀態,突然接觸到開水,茶葉的表面迅速吸水。

          茶葉在吸水的同時,其表面的有效物質開始溶入水中。而這種有效物質溶于水的速度并不太快。

          如果想要達到一個標準的濃度,必須稍微浸泡一會。而如果第一泡茶就開始浸泡,后面的幾泡茶就會受到前期浸泡的影響。

          未經浸泡的茶湯,濃度不夠、滋味不足,無法呈現出最佳狀態。以一杯不是最佳狀態的茶湯,給客人品鑒的做法,無疑就是降低了茶品在客人心目中的檔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客人直接喝到茶湯的最佳口感,茶店的老板都會把第一泡的茶湯倒掉。

          而這個時候,很多不太懂茶的顧客,就會問茶店老板:為什么要把第一泡的茶湯倒掉。茶店老板為了給顧客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會想方設法地編出一些諸如洗掉灰塵之類的話語來應付顧客。

          【愛玩茶的茶友都會洗茶】

          既然茶店老板是為了給顧客直接喝到好喝的茶湯而洗茶,那么為什么許多愛玩茶的朋友也習慣洗茶呢?

          愛玩茶的茶友,通常什么茶都喝。從每一款不同的茶,能夠品味到不同的口感和不同的故事。

          愛玩茶的茶友,深知茶葉的脾氣,了解茶葉的特性,都知道第一泡的茶湯滋味是不足的。

          一泡好茶,就應該直接從口感最佳的時候開始品飲。嘴巴刁的茶友,實在是無法接受滋味不足的第一泡茶。

          為了追求茶湯更好的口感,所以必須要洗茶,以洗茶來醒茶,才能夠獲得更好的茶湯。

          所以,關于洗茶,倒掉第一泡茶湯的做法,實在不需要過于糾結。不是不能喝,而是因為第一泡茶湯的滋味還不足,沒有達到最佳狀態。

          結語:

          茶是健康的飲品,堅持長期適量地喝茶,確實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

          第一泡茶到底有沒有必要倒掉,答案是因人而異,自己喜歡就好!

          認真、執著,追求美食的更高境界。我是八兩紅的老鄭,一個愛做菜的茶農。不但會種茶、會做茶,還喜歡探索美食的奧妙,分享美食的做法。@愛做菜的茶農 持續發布更多茶葉與家常菜的做法和奧妙,歡迎點擊關注。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好,我是白茶愛好者小詹,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探討性回答。

          飲茶時,第一泡的茶水該不該倒掉,這還要問問你自己心底的想法,還要看看當時你沖泡的是什么類型的茶葉,以及你是以購茶者的身份喝茶還是以賣茶的茶葉店老板身份喝茶。

          不同環境、不同身份以及不用茶葉,都是能成為使你“倒掉第一泡茶水”的因素。因此,接下來我準備從顧客、茶葉店老板、普通喝茶的人以及茶葉本身這4個方面來探討題目這個問題。

          一、若站在顧客的角度看問題

          大家喜歡洗茶也習慣洗茶,每次沖泡茶葉時就自然而然做“洗茶”這個動作。

          但是洗茶真的是一步必須要做的環節嗎,茶葉的第一泡水真的臟嗎?其實不然,有不少人對“第一泡茶水很臟”懷有遲疑的態度,他們認為洗茶這一步驟有些浪費茶葉的精華了。就以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銀針”為例,銀針貴在白毫,因為白毫是富有營養的。

          其實所有類型的白茶都是富有白毫的,只不過銀針身上的白毫太多,顯得其他類型的白茶身上的白毫太少。

          白牡丹身上的白毫雖比不上銀針但至少還能可見,畢竟是芽葉連枝的。而壽眉貢眉這樣子的大葉子茶,身上的白毫就少了。

          言歸正傳,當我們在泡銀針的時候(部分牡丹王也是有很多白毫),我們在洗茶的時候是比較容易洗掉白毫,流失了營養,非??上А?/strong>

          特別像春茶,不管是什么類型春茶,前面5泡都是精華,而洗茶就不可避免浪費了一泡精華茶湯。

          話說回來,洗茶不僅是一個泡茶環節,它更是一個讓人心安的舉措,何以見得?

          雖然前面說了一大堆可以不洗茶的理由,但我們若從顧客角度出發,那么洗茶這一步環節就必須有。原因如下:

          1、洗茶可以讓我們(顧客)安心

          一般我們去線下茶葉店買茶的時候,一般老板都會讓你試茶的。假如我去茶葉店里喝茶,看到茶葉店老板拿出茶葉后直接沖泡,洗都沒洗就拿第一泡給我喝。

          那么我可能會想:

          從上面這個小故事可以發現,有些顧客是比較在意衛生問題的。

          即使茶葉本身是很干凈,沒必要洗,但做做表面工作還是需要的,如果不做,可能顧客會不高興,特別是有潔癖的朋友,估計會甩頭就走,當場讓茶葉店老板風中凌亂,或許他還不明白只不過沒洗茶而已,為何客人發脾氣。

          2、洗茶可以讓客人覺得被尊重

          假如你在沖泡銀針時洗茶,那么顧客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雖然說洗茶會流失營養,但你壕氣十足、毫不在乎這一點洗茶的損失的表現,可能會讓客人大受感動。

          那么客人可能覺得:

          從而對你刮目相看,乃至馬上買茶。

          其在實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在意這種細節的問題,可能你無心的舉動就會讓別人很感動,當然有時候你的無心之失會讓人很生氣。

          洗茶雖浪費一點營養,但能獲得顧客的信賴,所以洗茶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開門做生意,顧客的感受要放第一,這樣才有回頭客。

          二、若站在茶葉店老板的角度看問題

          若你是茶葉店老板,那你會怎么做。我覺得大部分人應該也會毫不猶豫的洗茶,原因如下:

          1、洗茶可以讓你多一些“頭腦風暴”的時間

          如果大家有經營一家店,那么就會懂得,當一個老板是多么不容易。茶葉店本來平時本來就很冷清,見不到幾個客人,如果有客人來,茶葉店老板都要盡心盡力全心全意的把顧客服務好。除了要給客人試茶,喝茶時還得不能冷場,讓客人感到尷尬。

          所以茶葉店老板在為客人沖泡茶葉時,腦海中一直有許多“奇思妙想”閃過去,比如在想等下聊什么話題,要與客人講什么話,如何讓氛圍弄熱,如何讓客人下決心購買等等。那么茶葉店老板可以利用微不足道卻十分重要的洗茶時間,來想一想聊天話術。因此,洗茶對茶葉店老板來講是多么重要。

          2、洗茶的目的是讓客人喝到更美味的茶水

          其實洗茶又稱為“醒茶”,是通過洗茶來喚醒茶葉內物質,因為有些茶葉被存放了很久,如果直接沖泡,可能第一泡都沒啥味,因為味道還未出來。

          茶葉內物質溢出是需要時間的,因為茶葉存儲的時間太長,茶性穩定,所以內物質析出慢。而洗茶就像是“敲門”,又像是一個“鬧鐘”,來喚醒茶葉,讓它出來上班。

          第一泡是醒茶的水,滋味一般來講是很淡的,茶水顏色也是很淺的,所以講第一泡茶水舍棄,其實也還在可接受范圍。

          可見,第二泡茶水才是茶葉醒來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泡茶水。

          本著服務第一的原則,茶葉店老板自然要將真正第一泡茶水遞給客人飲用,讓客人喝到更美味的茶水。

          三、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你既不是顧客也不是茶葉店老板,你只是一個獨自一人喝茶的飲者,那么你就可以不用管洗茶不洗茶了,或者說,你想洗茶就洗茶,不想洗就不用洗。

          原因如下:

          1、洗茶是個人愛好

          洗茶其實不復雜,也不為難,如果對自己來講,一泡茶水也談不上什么浪費,且你是一個隨性的人、一個不拘小節的人,那么你就不用洗茶了。其實茶葉很干凈,也沒必要洗茶,就算茶葉自身內部有些污染,那么熱水也洗不到茶葉內部。

          也就是說,洗茶其實只是一個象征性的安慰人心的舉措。

          就算茶葉有灰塵,那么簡單的過一下熱水就能洗掉嗎?我想不一定,或許只能洗掉一點點灰塵罷了,除了你用手去洗茶葉,就像洗衣服那樣,但我們飲茶時是不可能動手西茶葉的。

          既然無法洗掉茶葉上的灰塵,那么又為何多此一舉,話說回來,我們每天也不知要吸入多少灰塵。

          洗茶是行的,不洗也是行的,如果你獨自一個人飲茶,也沒有別人看到,而且自己又不介意,那就不要洗了。

          2、很講衛生的人是可以洗茶

          對于精致的、很講衛生甚至有潔癖的人來講,洗茶是可以的。洗茶無傷大雅,如果自己接受不了不洗茶,那就洗茶,多一步洗茶的步驟,也沒有很麻煩。

          四、從茶葉本身看問題

          1、洗茶真的會洗掉精華嗎?

          第一,這主要看你沖泡什么類型的茶,如果是發酵程度低的茶,那么可以不用洗茶,因為洗茶就容易洗掉精華。就比如綠茶,一般來講是不用洗茶的。

          因為綠茶是不發酵茶,內物質析出快,所以當你沖泡第一泡茶水的時候,綠茶內物質早就跑到茶湯中。

          因此對于綠茶來講,洗茶就會洗掉精華。又比如白茶、換茶這樣發酵程度不高的茶,也是可以不用洗。

          第二,那些富有白毫的茶,可以不用洗茶。就像前面提到的白毫銀針和牡丹王,也是可以不用洗的,洗茶容易洗掉白毫,從而流失營養。

          如果茶葉沒有白毫,那么你要結合(上下)第一點和第三點分析問題。

          第三,不耐泡的茶可以不用洗茶。比如大部分綠茶是不耐泡的,而紅茶、黑茶是比較耐泡的。對于不耐泡的茶來講,洗茶就浪費了,對于耐泡的茶來講,洗茶無所謂,洗茶不會洗掉精華。

          2、洗茶真的會洗掉茶葉上的灰塵嗎?

          前面也提到了,洗茶不一定會全部的洗掉茶葉上的灰塵,最多是洗掉一些灰塵罷了。這跟我們洗衣服是一個道理,如果只是簡單的過一下水,那么茶葉上的污漬如何去掉,而且很多茶葉層層疊疊交織在蓋碗中,你根本無法一枚枚挑出茶葉來洗,也不可能這么做。

          因此,你可能最多洗掉幾層而已,圖的就是一個心里安慰。當然了,聊賴于無,洗洗更健康。

          3、洗茶能洗掉內部的農殘嗎?

          當然這個問題的前提,如果茶葉有農殘(基本上沒人打農藥),那么顯然不能通過洗茶來洗掉農殘,一些農殘或者污染物一旦跑進茶葉中,那么通過簡單的沖洗茶葉表面,那是不可能洗掉內部的農殘等污染物。既然洗不掉,那么洗茶就沒有意義了。

          4、哪些茶適合洗茶?

          1、發酵程度高的茶,比如紅茶、黑茶、老白茶、普洱茶等等。

          2、餅茶

          3、有陳味或倉味的茶

          4、年份比較久的茶

          5、經過焙火(炭培)工藝的茶,比如巖茶或一些炭培白茶

          6、耐泡度高的茶

          7、有灰塵的茶

          8、第一印象不太好的茶,就是想洗它

          寫在最后

          很多人不喜歡喝茶,總覺得喝茶的規矩太多,尤其是年輕人,簡直就是談茶色變,這樣不太好。我們飲茶歷史悠久,茶文化燦爛,如果年輕人不喜歡,有抵觸心理,那么茶文化又該由誰來傳承?

          喝茶其實也可以簡單的,也可以做一些符合時代的轉變。

          就比如洗茶這件事,在可洗與不可洗之間,那么又何必花時間在末節上討論。可以將“洗茶”作為多向型問題,答案并非唯一,或許這樣才能容納更多想要了解茶文化的人。

          以上就是小詹的淺見,歡迎大家指正。

          更多相關建議:

          茶是除了水之外被人們飲用最多的飲品,自古以來飲茶是從文人雅士到販夫走卒之間,皆有人愛的生活習慣。老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深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而在泡茶喝茶的時候,不少朋友都習慣將茶水第一泡倒掉,那么這是有必要的嗎?這次我們就從不同的角度深入,一起討論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吧。

          茶葉的第一泡水臟嗎?有必要倒掉嗎?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茶”經常與清新、靜謐、典雅、文化等等詞匯被關聯起來,飲茶、品茗也往往透著一絲市井和文雅并存的奇妙氣息。但是哪怕是不太常喝茶的朋友,基本上也聽說過第一泡的茶水被稱為“洗茶”,而茶葉“第一泡不能喝”的說法也是由此而來。

          不過我們稍微想一下,一般都是什么東西才需要被“洗”,好像基本都是“臟東西”才需要清洗吧,所以“洗茶”這個說法在很多朋友看來,好像與現在被推崇的茶文化本身就有點不相符。

          其實主要就是因為茶在這么多年的流傳之中慢慢被賦予了太多文化概念,說到底它也只是一個沖泡的日常飲品罷了。去掉世人賦予的理念、文化等等外衣,單純的以其本質來看待,大多數的茶葉第一泡雖然不能算是多么的“骯臟”,但也完全可以倒掉。

          從茶葉的生產、制作模式來說,很多茶的“第一泡”可以倒掉

          現在“茶”的概念逐漸被引申為用植物的種子、花、葉、根莖等等部分泡制的飲品,比如什么菊花茶、玉米須茶、蒲公英茶等等。但最初的“茶”,指的就是各種被統稱為茶樹的灌木嫩葉、幼芽,采摘之后再根據不同茶葉種類進行不同的操作,比如:

          不發酵茶(例如各種綠茶):采青——炒青或者蒸青——炒捻或者揉捻——干燥。

          半發酵茶(例如各種烏龍茶):采青——萎凋(熱風或者日曬)——翻拌——發酵——干燥。

          發酵茶(例如各種紅茶):采青——萎凋——揉捻、切青——充分發酵——干燥。

          但是不管是哪種茶葉,它們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采摘、深加工再到最終包裝,都是不會進行清潔的。雖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但是“茶葉不清洗”這一點數千年未變。所以對于一些比較愛干凈的朋友來說,茶葉這種經過風吹日曬、手工搓揉、機器翻拌,有些還得渥堆發酵的飲品原料,還是沖洗一次再飲用比較安心。尤其是一些陳年的普洱、黑茶之類的茶葉,它們在漫長的發酵存放當中難免會沾染一些霉菌等微生物,洗茶也可以去除一些不討喜的雜味、陳倉味。

          • “洗茶”和茶葉農藥殘留的關系:

          雖然我們是建議進行“洗茶”操作的,但是關于茶葉和農藥殘留,還是得稍微多說幾句?;镜挠^點就是:洗茶對于農藥殘留的作用并不大,但是“有殘留”跟“有害”不完全是一個意思。

          茶葉里面會涉及到的農藥大約有25種,而這25種農藥大多都是脂溶性的,它們與水只會形成類似乳濁液的狀態,簡單的說就是這些農藥基本上是不會溶于水的。而且很多農藥在被噴到茶葉上之后,也會很快的被內吸收進去,所以“洗茶”對于去除茶葉農藥殘留的作用并不算明顯。而且正規出產的茶葉農藥殘留也在國家要求之內,基本上不必擔憂。下圖是之前某電視節目做出的實驗對比,以聯苯菊酯這種農藥成分為例,洗茶前和洗茶后的差別并不大,而且不管是洗茶前還是洗茶后,殘留量都在國家規定的殘留量之下。

          從文化傳承上來說,古人也傾向于進行“洗茶”

          我們的茶文化歷史非常悠久,也有不少與茶相關的名人和著作,其中最具盛名的還得說是唐代著有《茶經》、被后世尊稱為“茶圣”、“茶仙”的陸羽。

          陸羽一生雖然也擅于詩文,但更醉心于茶。他對茶葉的熱愛不僅僅在于喜飲、擅飲,他還特別熱衷于研究茶樹的栽培、育種和茶葉加工。所以由于自身對于茶葉的熱愛和擅長,陸羽寫出了世界上第一本關于茶的專著《茶經》,可以說陸羽開創了茶葉的一個全新時代,對于整個世界的茶葉文化和發展都有卓絕的貢獻。

          而在《茶經》當中,我們也能發現陸羽對于茶葉“第一泡”的大致看法,書中原文描述為“第一煮沸水,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飲之則其味不正”,這句話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第一次出來的茶湯上面會有一層水膜雜質,喝了味道就不好了。在《茶經》這段描述雖然并未將第一次煮沸的茶湯全部倒掉,而是撇去浮沫之后留下作止沸的作用,但無疑也說明了“第一泡”的茶存在需要去除的雜質,并非是什么不可舍棄的精華。

          在后世明代的《茶譜》當中,所列的“煎茶四要”里,“洗茶”操作與選擇好水源、小火候茶湯、上等好茶具等被列為同樣重要的地位。所以哪怕是從茶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在古人的視角當中,飲茶也有“洗茶”的必要,也就是說“第一泡”的茶湯可以倒掉。

          最后總結一下:

          其實部分茶愛好者之所以反感“洗茶”這個說法,主要是覺得“洗”總讓人聯想到“洗掉臟東西”,這好像就有些“褻瀆”了本來清新雅致的品茶論道。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說法,說是以水來潤茶、或者說像是醒酒那樣一般,以水和熱力來醒茶,想必就好接受的多了。

          這種說法比較文雅一點,但說的好懂一些,其實就跟做菜的時候,有些食材需要短暫的焯水汆燙是類似的道理。比如我們烹制西藍花的時候,為了將西藍花處理的更干凈,顏色更加明快鮮亮,但是與此同時又不想流失太多營養,那該怎么辦?很簡單,只要開水短暫焯水處理一下就好了。

          而且茶葉的精華是不是都在“第一泡”尚有爭議,但是茶葉的雜質和糟粕味是肯定在“第一泡”里的,洗茶可以說是去其糟粕、激發其香、留取精華的做法。而且茶既然能夠成為一種悠久的文化,甚至很多國家也都有了專門的品評文化,那么茶就肯定不是一種熱水一泡、精華盡失的膚淺存在,所以在飲茶之前盡管放心洗茶。

          更多相關建議:

          焦點

          茶葉的第一泡是倒掉還是留著,一直是個爭論焦點。不僅老茶客、新茶客,制茶人、品茶人,都保持各自觀點,意見無法統一。甚至不喝茶的,看著爭論不休,也會擠進來建言幾句,表示關切。

          洗茶

          第一泡的處理,目的就一個:洗茶。

          支持的一方,理由很充分,說你茶葉長在光天化日之下,難免沾惹風塵,更有采花浪蝶,蠅蟲留痕。而且如今病蟲害多,農藥少不了施用,此其一。好茶要人工手采,窈窕淑女采摘還好說,摳腳大漢就會留下味道在嫩葉上。進入炒茶,怎會少了手汗?如此一整套下來,要說茶葉多干凈,咋說也不信。

          反對的一方理由一樣充分。說那茶葉,生長期吸收的,上是日月之精華,下有山川之靈氣。茶山空氣多清新,采茶姑娘自帶香。總之干凈到精神層面了,怎可褻瀆說茶葉不干凈?再說了,茶葉的精華多在第一泡,倒掉實在可惜,說你暴殄天物不過分。

          問題

          雙方道理都很對,不對之處在方法。

          茶葉臟不臟不說,喝茶洗一洗應該。但是,怎么洗?真正老茶客知道,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也就是說,茶要洗,但是有洗茶的方法。不能亂來,包括日本茶道,就不敢說會洗茶。

          我們常見的洗茶,尤其是在茶社、茶莊,甚至茶道,程序是這樣的:說綠茶。先把水燒開,然后燙泡碗→倒出→放茶葉→沖開水→潷出倒掉→沖入開水→潷入分茶壺→分入茶杯??梢悦靼卓吹?,第一泡給倒了。不洗茶的就簡單了,茶葉放杯里直接沖泡,茶葉放壺里直接沖跑,都可以。

          結論

          通過洗茶觀摩,我們發現問題在哪里。明顯的不是不該洗茶,而是洗茶方法不對。

          綠茶的特性是嫩,所以老茶客都是用熱水沖泡,燒開了放一會,降溫到70-80攝氏度之間,再沖泡茶葉。按說這都沒問題,誰也不會用涼水泡茶。但是,洗茶的水溫就不能和泡茶水溫一樣。道理很簡單,譬如洗菜和煮菜,都用開水就不成。茶葉更是了,只可溫水洗茶,也只能洗去表面灰塵,里面的殘留什么的沒法洗掉,也洗不掉。

          但是泡茶人為了圖省事,燒了水順手先洗后泡,就成了熱水洗茶,里面的精華就會出來一部分,倒了顯得可惜。

          如果是溫水洗茶,再熱水泡茶,那么,洗茶水盡可以倒掉。只是洗茶水要潷干凈,還要是溫開水,不能生水。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這個問題,我主要說三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說第一泡水臟,這有我們感知上的誤區

          有些說茶葉上有灰塵和污染,甚至有人說茶葉上可能有農殘,因此在飲茶時,必須要把第一泡水倒掉,但其實這兩個理由都太牽強了。

          首先從茶葉的生長環境上來說,茶樹的生長環境算是環境最好的地方了,遠離市區、遠離工廠,基本上都在大山深處,應當來說污染的可能性極低。

          其次從茶葉的采摘、殺青、運輸、發酵、烘干、以及出廠標準上來說,也都是極其嚴格的要求,所以這也就保證了我們的茶葉的純凈。

          因此不管是污染,還是灰塵的這種解釋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這仍然不妨礙我們看到,茶葉店的老板們總是要倒掉第一泡茶,這又是為什么呢?

          第二、茶葉店的老板為什么要倒掉第一泡茶

          作為一個商人,任何一個茶葉店的老板,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賣出茶葉,否則在沒有足夠利潤的情況下, 這個店鋪是經營不下去的。

          因此他們必須要考慮顧客的感受,要重視顧客品嘗茶葉這個環節,讓顧客覺得自己十分重視他們,以及對茶的味道滿意。

          那么在這種考量之下:

          首先如果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不是很懂茶葉的顧客,在倒掉第一泡茶這個舉動,以及附帶上灰塵的解釋之下,肯定是能夠贏得客戶極大地的好感的。

          其次他們是在醒茶,從而讓顧客喝到茶水的味道更加純正。這是因為經過一段時間貯藏茶葉的茶性,很難在剛一接觸到熱水的情況下就夠蘇醒過來,所以需要先稍微地浸泡一下,讓其茶性蘇醒。

          第三,我們自己泡茶到底要不要倒掉第一泡茶

          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看個人的口感、習慣,以及茶葉的種類,因人而異、因茶而異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再例如有些老茶友,口感比較強,對于茶葉的要求也高、了解也深;沒有醒過的茶,會覺得很難入口,那么顯然倒掉就非常的有必要了。

          綜上所述,只要是正規渠道購買,包裝完整的茶葉,它的第一泡水并不臟,有沒有必要倒掉完全取決于自己!

          更多相關建議:

          我也是一個喜歡喝茶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我不會倒掉第1泡水,但是隨著喝茶時間的增長,我逐漸改變了這個習慣,每次都要把第1泡水倒掉;不過倒掉第1泡水的原因,卻不是因為臟這個因素。

          記得有一次,我去茶葉店買茶葉的時候,那個老板很熱情地招待了我。他讓我坐下來喝茶,然后我就看到他把第1泡水倒了。

          出于好奇我就問他:為什么要把第一泡水倒了呢?

          他跟我說:在第1泡水當中有茶葉上的灰塵,還有其他一些雜質。

          聽他這么說,我的心里特別高興,覺得這個老板人特別好,于是就買了一點茶葉,也欣喜自己知道了這個細節性的問題。

          但是隨著我對茶葉的了解越來越深,我就不再這樣看待這個問題了,甚至覺得這種說法是很牽強的。

          茶葉的整個制作過程,相信不少朋友也了解,主要包括采摘,殺青,烘干、包裝等幾個過程。

          首先從環境上來說,茶葉一般都種植在環境較好的、大山的深處,如果說它們在這里會受到污染的話,我覺得可能性是極低的。

          其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也見過茶葉后期制作過程。從他們小心謹慎的態度、以及嚴格的制作工藝要求來看,其實防塵等措施還是做得非常好的。

          再次要說里邊一點灰塵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說里面會有很多的灰塵,灰塵多的足以影響茶葉的品質和質量,我覺得可能性也是極低的。

          綜上所述,我還是那句話說,因為茶葉里邊有灰塵、有污染,所以需要把第1波水倒掉,確實是很牽強。

          那到底為什么要把第1泡水倒掉,又或者說到底是倒掉第一泡水對,還是不倒掉對呢?

          茶之所以好喝是因為其中含有的各種物質,但是放置久了的茶,其中不少的物質會處于休眠的狀態,因此第一泡的時候口感很差。

          這個時候如果你特別追求品質的話,就需要用熱水浸泡和刺激一下,先讓這些物質蘇醒,也就是第一泡水,以及我們常說的醒茶了。

          相信不少喝過老茶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我們泡這些老茶葉的時候, 第一泡和第二泡的口感是相差很大的,這就醒茶與不醒茶的區別。

          不過在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茶葉都這樣做就是對的。有些茶葉極其珍貴,就是因為其含有的某種物質高,如果這樣做,那就等于是浪費了。

          綜上所述,對于追求口感的人來說,大部分茶葉的第1泡水是可以倒掉的,但并不是因為它臟,而是因為我們需要醒茶;而對一些特殊的茶葉,則不應該這樣去做,因為會造成茶葉中物質的流失,讓我們得不償失。

          更多相關建議:

          前言:

          大家都公認為我們生活環境中早晨的空氣是最清新的,人們喜歡在晨風中鍛煉身體肯定是認為很好的,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墒聦嵣?,早晨空氣中飄動的浮塵,動物纖毛,植物絨毛,水汽,花粉,細菌,甚至是有毒粉塵,有毒氣體,等等等等,卻充斥其間,組成一個混合的空氣環境。但這個空氣問題,并不是妨礙人們積極鍛煉身體的因素呀。

          至于,飲茶時,茶葉的第一泡是不是要倒掉的問題,我認為大可不必!

          (一)

          嚴格的來講,茶葉的生長環境是非常好的,都是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上佳的山區,在根本上,沒有城市中的環境差。我們城市中的人對所處的環境都能夠接受,那么,對茶葉第一泡水臟不臟的問題就可以忽略不計,除非是,有潔癖的人,不洗茶不舒服的那種。

          除非是,不懂茶毫(絨毛)是鮮嫩的標準,是上等茶的標志,并認為茶毫是臟東西的那種。

          (二)

          大部分綠茶都是毛尖類,芽葉初開甚至未開就被采摘了,空氣中的臟物也來不及沾上。就是黑茶,普洱茶,青茶等開葉芽茶類型的茶葉,也經過春雨的洗禮,變得干干凈凈了。

          (三)

          在加工環節上,茶葉一般都是就近加工,就近制作成型的。并且茶葉加工的所處環境都在山間或茶園附近,當地生態環境優,空氣質量好。

          事實上,很多用壺泡茶喝的人,第一泡茶倒掉是為了醒茶,不是茶臟,好讓茶在第二泡時發味快些,茶味好些。

          當然,用大杯子泡茶喝,就不要醒茶,放茶葉一泡就行,茶味會慢慢泡出來的,只等涼了享受就行!

          一一喜茗堂龍新久

          2020年5月4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更多相關建議:

          飲茶時,茶葉第一泡水臟嗎,有必要倒掉嗎?很多人誤解了

          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覺得茶葉因為摘下來沒有經過清洗就直接制茶了,所以茶葉第一泡的水很臟,是需要倒掉的。然而,所謂的第一泡水倒掉,并不是針對所有的茶,也不主要因為茶葉很臟之類的。那么,為什么還有第一泡水要倒掉這種說法呢?

          茶葉臟么?

          很多人好奇茶葉臟么?畢竟制茶的人都知道,茶葉在制作過程中是不會有清洗這個環節的,尤其是綠茶,一清洗了茶葉就容易制作失敗。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很多人都覺得茶葉很臟什么的。然而,作為茶山人的我,我認為茶葉不但不臟,而且比我們接觸到的任何食物都要干凈。

          第一,茶葉是不會生長在一個污染很嚴重的環境里的。

          一般情況下,我們接觸到的茶葉都是在山上生長的,廣袤的大平原地區大家用來種糧食,不會用來種茶葉。所以,山區的環境本身就沒多少的污染。而且,除了烏龍、紅茶、黑茶之類的茶外,綠茶白茶采摘的季節都是在春季完成的。這個季節里,污染很少。

          第二,采摘期間的茶葉,也很難積累污染物的。

          這一點,尤其是綠茶,因為綠茶是要在茶芽最多一芽兩葉的狀態下完成采摘,如果葉子長太多,品質就不好了。所以,這種茶芽的狀態,本身就堆積不了污染物。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洗菜的時候都重點洗菜葉,沒人會傻到重點洗很干凈的菜心吧。

          當然,如果是烏龍茶或者鐵觀音之類的茶,那其實多少還是有些灰塵的,畢竟這類的茶葉采摘的季節應該是到入夏的時候采摘的吧。不過這類的茶產地在偏南方多雨一帶,而且又是山區,所以污染物其實也很少的。

          第三,采摘期間的茶葉,也不會有什么農藥殘留。

          茶葉和我們平時接觸到的蔬菜不一樣,茶葉是經過一個冬天沉淀下來,春天開始采摘的。冬天的時候蟲子都已經死了,而且茶樹下面也不會有草和茶樹爭奪肥料什么的。所以,采茶之前一整個冬季都不需要打殺蟲劑除草劑之類的農藥,這還不干凈么?

          第四,制茶全過程都在高溫殺毒,那么高的溫度,什么臟都被殺死了。

          我們在用自來水清洗蘋果,用餐巾紙去擦蘋果的時候都不嫌棄上面有可能的細菌,還擔心茶葉什么呢?事實上,茶葉里面的細菌含量要遠遠低于蘋果蔬菜什么的,原因很簡單,茶葉經過了高溫殺毒,又經過干燥處理。所以,當你把茶葉和蘋果蔬菜之類的暴露在空氣中幾天里,細菌不會喜歡茶葉的味道,茶葉依舊完好無損,細菌會喜歡比較濕潤又含糖的蘋果蔬菜,這兩類的東西很快就腐敗了。

          所以,茶葉真的很干凈了。

          因此,綜合起來從茶葉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以及制作過程來看,茶葉并沒有我們普通人想的那么臟,它甚至比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水果蔬菜都要干凈。

          為什么茶葉第一泡的水舀倒掉呢?這是要分茶的。

          經常會發現有人不管喝什么茶,第一泡的水都清一色的倒掉,美其名曰洗茶。然而看到這,我想說的是,洗茶不是這樣洗的。茶道上,洗茶的目的不是洗去茶葉的臟,而是根據茶葉的情況給茶葉提高溫度,好充分激發茶葉的香氣。

          事實上,每款茶葉對于溫度的要求都不一樣的。

          比如綠茶,它其實需要的水溫一般都是在80度的樣子,所以你拿100度的開水去泡綠茶,這會把茶葉中的一些營養成分給弄沒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先洗一遍,再泡的話,綠茶就已經被高溫給徹底煮熟了,失了原味了。

          又比如烏龍、鐵觀音之類的茶葉。這種茶葉要求茶水的溫度最好是在120度,這樣才能充分激活茶葉的香味。然而,水的沸點只有100度,那怎么辦呢?所以為了提升茶的香氣,聰敏的人發明了洗茶這種方法,用保溫效果比較好的紫砂壺,先用滾開水將茶壺茶具燙一遍,提升一下溫度,倒入茶葉后再洗一遍,再提升一次溫度。這樣再泡剛洗過的茶葉,香味就會充分激發出來了。

          所以,洗茶的最主要目的不是洗去茶葉的臟,而是提升茶葉的溫度,充分激活茶葉中的香味,我說的懂了么?懂了的話,就給我點個贊唄。

          更多相關建議:

          本人身在茶鄉,從茶葉的采搞到炒制都精通熟悉,最有權力來回答這個問題,飲茶第一道非常有必要倒掉,第一道茶為洗茶,因為從茶葉采制到烘干銷售有十分復雜的工藝過程,人工采制的茶葉免不了粘上灰塵和雜制,炒制中免不了夾雜碎沫灰塵,泡制第一倒茶葉不能充分溶解釋放出來,把第一次倒出洗出茶葉中的茶雜質灰沫,第二倒開始才能享受茶葉的醇香,沁人心脾,體驗茶的美味!

          更多相關建議:

          主隨客便,你喜歡就好。

          第一泡茶,我從不倒給客人喝,反而常常的我會品嘗一下,對比一下與之后的味道 ,說白了,第一泡一般來說沒必要喝。

          除非是很嫩的,或者是輕加工的茶,那么可以喝。

          大部分的茶,你說洗茶也好,潤茶也罷,就是為之后的發味做個準備,就像運動前的預備運動一樣。

          茶者,知味。以味定度。

          那些營養說,衛生說,禮貌說,去農藥說,通通都不是問題。

          不必糾結,憑自己的喜歡去做就好。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 国产精品高清尿小便嘘嘘|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合区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麻豆国产96在线|日韩|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 91精品久久国产青草|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热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精品av天堂毛片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