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冷,手腳發涼,這是很明顯的陽虛體質,和此有關的臟器是脾和肺,也就是肺脾陽虛,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質,尤其女生多見。
這種體質要不就是先天遺傳來的,要么就是平時喜歡吃生冷的東西,導致寒氣內生,損傷脾陽。或是平時穿的太涼快,寒氣外感入里。過度減肥導致氣血不生,也會出現這樣的體質。
但是,上火是一種熱象,為什么會出現在虛寒體質的人身上呢?這是由于脾臟的功能是升清降濁,清氣上升供養頭面,所以耳聰目明,濁氣下降,滋養筋骨肌肉,所以身體強壯,同時多余的水谷精華會收納在腎臟。但是,長期脾陽不振,脾臟的升降功能失調,導致濁氣上升、清氣下降。清氣下降就會滋養腎火,導致虛火上炎,出現口舌生瘡、難以入眠、耳鳴的癥狀。
虛寒體質的人比較適合喝紅茶,紅茶性質偏溫,紅棗性平,滋養脾肺,非常適合你說的情況,蓮子性平,滋養脾腎,同時養心安神,可用來治療虛火上炎導致的睡眠不佳。黃芪和白術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補氣健脾的首選藥,而且適合泡茶。如果上述癥狀比較重的話就吃附子理中丸,附子有很好的振脾陽作用,不但熱性大而且走竄力強,適合手足發涼的人服用。
更多相關建議:
經常容易上火,怕冷,四肢發涼這種體質屬于上熱下寒的情況,通常是陽虛太過,陰寒迫于陽氣外出,格之于外,表現出容易上火的表現,也叫陰盛格陽。
常見癥狀口腔潰瘍,面部長痘,失眠,頭痛,口氣,咽喉濾泡,發熱等上火表現,這種火都是假火,不是真上火。從根本上還是需要溫陽潛陽為主,不要隨意清熱瀉火。
其實喝什么茶也沒什么特別合適的,因為平時飲食上太寒,太溫的食物都不合適,太寒傷陽,太溫助火?,如溫性的雞肉,羊肉,寒性的水果,奶制品等等都不適合。需要中藥配伍歸經來治療。可以艾灸身體下部分關于脾腎穴位,如足三里,太溪,三陰交,關元等,每穴5分鐘左右即可。適量運動,增強體質新陳代謝,增強免疫抵抗力。不要熬夜,容易傷陽耗氣,導致更容易怕冷,上火。
更多相關建議:
謝謝邀請,根據題主的描述是一個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
什么叫上熱下寒體質
上熱下寒是寒熱錯雜的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靈樞·刺節真邪》:“上熱于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
上熱下寒體質的表現
如果你出現了口腔潰瘍、口干口臭、牙齦出血、長痘痘、眼睛紅腫、嗓子疼、胸悶煩躁等等問題,第一反應會是什么呢?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用倆字概括:上火。既然上了火,當然是想盡辦法下火。去火藥、綠茶、苦瓜、菊花、蓮子心... ...總有一個法子能搞定當下困擾你的癥狀。
不過,有這么一類人,雖然常年上火不斷,但同時又會表現出很多虛、寒、弱的癥狀,尤其是身體的中下部。
這類容易上火的人,越是用性寒涼、味苦澀的清熱瀉下之物滅火,虛寒的表現越會加重。哪怕是心煩氣躁,就貪了兩口水果、一杯冷飲,可能痛經、拉肚子等等問題都會跟著找上門來。
上熱下寒的形成
陽主升,陰主降。但是,如果陽一直在上,陰一直在下,就是陰陽分離,說明陰陽二者沒有交集,就無法構成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關系,也就沒有了互動,不會產生任何關系、任何變化。反之,只有陽在下,自下而升,陰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發生關聯,有了關聯才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這才叫“陰陽交感”。所以,人體的最佳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倘若顛倒了,就會上熱下寒。
為什么陰陽會顛倒呢?中醫認為,心主火,位居人體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腎主水,位居人體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濟,體內氣血陰陽就無法循環正常,陰陽就顛倒了。
人體內的氣血陰陽運行有如自然界天地的循環一樣。
心主火,位居人體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
腎主水,位居人體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正常情況下,心火借助胃氣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溫煦腎陽,人就不會因腎陽不足而畏寒、痛經、腹瀉、腿腳冷等等;腎水借脾氣的升發,向上升騰以濟心火,人就不會因為心火亢盛出現紅腫熱痛、心情煩躁等問題。
.
上熱下寒的具體表現
對于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來說,一般會同時出現下述左右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癥狀。
上熱:口腔潰瘍、舌瘡、嗓子疼、牙疼、腮腫、流鼻血等反復發作。慢性中耳炎、目赤紅腫、眼干眼澀、青春痘、甲狀腺類問題。
下寒:肚腹不溫,經常拉肚子、腰膝酸冷,膚色暗沉,女性痛經,男性陰囊冰冷潮濕,手腳冰涼,特別怕冷,飲食耐溫不耐寒。
上熱是因為平時的飲食以及作息非常的不好,偏重口味,喜歡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這些都是屬于熱性,食用之后使較多的熱毒進入身體,加重身體的負擔,且難以排出,在體內造成淤堵,導致代謝能力下降,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特別是皮膚,會出現長痘、長斑、面色暗沉等情況。
下寒就是手腳冰涼,很多女性都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個是因為平時不注意保暖,貪吃涼食,導致寒氣入體,堆積在體內,尤其是下半身的位置,因此這類女性是很容易出現痛經的情況,并且下半身也容易肥大。那對于這些情況的出現,在生活中就需要及時的調理。
1、動起來
既然想得多,動得少,自然是要增加運動了。適當的運動可以使陽氣有序運轉流動,去到該去的地方。
八段錦不劇烈,但是可以讓內在氣血運動起來,真正做到把陽氣有序運轉流動,去到該去的地方。如果做完之后,感覺神清氣爽,恭喜你,這些動作真的是在養你。
針對「上熱下寒」體質,可重點練習「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兩式。
2、少熬夜
要注意少熬夜,堅持每晚11點進入熟睡狀態,此時的十二經絡與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分別相對應的是膽經、子時、鼠。肝膽負責機體的代謝解毒功能,此時人體進入熟睡狀態,有利于肝膽經氣暢行。子時一陽初生,不進入熟睡狀態的話,人體的陽氣不能正常的生發、涵藏,日久則陽氣暗耗,下焦更寒冷。
3、疏通脾胃
中焦的脾胃很重要,很多上熱下寒的人,都是因為中焦這里堵住了,上下才不交通。這里是身體的要道。
平日里,少吃一些肥甘厚膩,這些難消化的東西,特別容易給脾胃增加負擔。
同時,停掉所有生冷寒涼的食物,包括屬性寒涼的水果,蔬菜也以性平的白菜、蘿卜、土豆、圓白菜、青菜、胡蘿卜等為主,寒性蔬菜一定要炒熟并用姜蒜平衡寒性。
常喝粥,五谷雜糧粥養脾胃最好。
食療:最好吃的——冰糖烏梅水
烏梅味酸、澀,歸肝、脾、肺、大腸經。有收斂的功效,與冰糖的甘味結合, 酸甘化陰,可補充津液,又能引火下行,不傷陽氣。
一般用45-60g烏梅,30g冰糖(可根據個人口味加減)加用適量水煲40分鐘左右就可以飲用了。
4、每晚泡腳,增強脾腎功能
其實泡腳不僅可以祛寒,對于上熱下寒的朋友也很有幫助。
我們的足部有六大經脈,其中有兩條分別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
泡腳可以刺激腎、脾經脈原穴,使整條經脈得到刺激,幫助打通脾胃淤堵的同時,又能增強腎的功能。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泡腳之后會比之前更容易餓,就是和脾胃被調動起來有關系。
泡腳時,建議可以搭配用花椒、生姜、艾草等性溫的草藥一起來泡,溫暖寒涼的下半身,同時達到引火下行的作用。泡腳完,別著急,最后再按摩一下腳底的涌泉穴,大約5分鐘左右的時間,引火下行的效果更好。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我是藥師老彭談健康,歡迎關注我的。
更多相關建議:
經常易上火,還怕冷,四肢手腳發涼,這個在中醫里就是明顯的上熱下寒的體質,是由虛火引起的。
要想知道這個上熱下寒的體質到底能不能通過飲茶來改善,我們就先要分清自己到底是不是上熱下寒的體質。
什么是上熱?
上熱也就是上面有火,也就是我們說的上火,這個火是虛火,也就是假熱。比如出現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喉痛、口舌生瘡、眼干眼澀、長痘、目赤紅腫、流鼻血等癥狀。
什么是下寒?
下寒是陽氣不足所致,是真寒,往往表現為腰膝酸冷、女性容易出現宮寒經痛以及白帶稀清、容易便溏或腹瀉、手腳冰涼怕冷、腹部喜按喜暖、飲食耐溫不耐寒等。
如果出現這種上熱下寒的體質,是很難調養的,單純通過飲茶更是很難得到改善的,特別是一些人看到有上火的癥狀于是就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但是往往效果不佳,上火的癥狀雖然會得到改善,但是腰部、四肢的不適會加重;但是如果服用一些溫熱、驅寒的藥物,上火的癥狀又會加重。有時候什么會造成反反復復發作。所以說,有時候醫生面對這種情況是醫生也是最頭痛的。
那么,出現上熱下寒時應該如何調理呢?
即不能清熱 也不能溫補,單單飲茶就更加不可能了。之所以出現上熱下寒的體質,最大的原因就是上面的陽氣下不來,下面的陰津上不去,或者因為體內陰液不足,導致陰不能制陽。所以,要解決上熱下寒,一個方法就是引火歸元,另一個方法就是滋陰,從而達到陰陽交際或者陰陽平衡,這個時候不僅上火的癥狀解決了,下肢發寒的癥狀自然也會解決了。
1、通過艾葉泡腳,把上焦的虛火引下來溫暖下焦。具有方法就是:取適量的艾葉煮水泡腳,直至發汗即可,每天泡一次。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艾葉泡腳不僅可以驅寒,治療下肢或足部發涼,麻木,疼痛等,還可以達到散虛火的作用。從而有些改善上熱下寒的癥狀。
2、千萬不要進食一些清熱瀉火的藥物,可以多吃一些滋陰的食物,比如雪梨、蓮藕、荸薺、甘蔗、銀耳、百合、玉竹、麥冬、天冬、生地等,當陰津上去了,虛火自然就消失了,那么上熱下寒的癥狀自然就得到有效的改善。
3、參加適量的體育鍛煉,加速體內陽氣的流動。每天進行1~2次,每次30分鐘以上,比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球類活動和各種舞蹈活動等,還可以進行站樁、金雞獨立等。
如果上面的方法還不能有效改善上熱下寒的體質,那么只能找中醫大夫進行辨證施治,通過開方來治療改善這個上熱下寒的癥狀,比如梔子干姜湯、烏梅丸、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半夏瀉心湯等。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體寒+低血糖+有點失眠=不要喝茶!
從癥狀來看,體寒+低血糖,不難猜測題主是一位女生,因為在中醫里,女性為陰,男性為陽,陰氣過剩會導致體質虛寒,反之,陽氣過剩則會導致體質燥熱。
好了,扯偏了,我們回到問題本身。這個問題其實還蠻復雜的,其中包含了三種情況【體寒】、【低血糖】、【輕微失眠】,因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種情況:體寒者適合喝什么茶?
首先要知道體寒的表現有哪些:(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1、【怕冷】手腳冰涼,畏寒怕冷,在溫度變化的時候特別敏感,春天冬衣去得晚,秋天冬衣穿得早。
2、【氣色差】體寒的人氣血不足,常常面色蒼白,口唇無血色,人還容易感到疲勞
3、【抵抗力差】體寒的人每到換季時就會非常頭痛,因為總是感冒先襲,而且總是纏纏綿綿、斷斷續續不容易好。
4、【例假有血塊】女性在生殖方面表現為痛經比較嚴重,腹部或腰部痛痛,月經推遲或者量少,血塊多、血色暗甚至出現生理期紊亂等。如果體寒嚴重,血塊的形狀也會變大,正常的體檢中子宮和附件都正常,在西醫中,例假血塊都會建議查B超,但是B 超檢查一切正常。
5、【受孕率低】體寒的女性子宮寒氣也重,身體容易發胖,尤其是小腹易胖且減肥不容易。子宮寒氣重,受孕率就會低,但是在西醫中各種檢查都沒有問題。
如果是單純的體質虛寒,那我建議適當喝一些性溫的茶,像紅茶、普洱熟茶這類全發酵的茶是不錯的選擇。
用老中醫的話說,茶也分寒熱,燥熱體質的人,應喝涼性茶;虛寒體質者,應喝溫性茶。像綠茶、白茶、普洱生屬性寒涼,適合體質燥熱者飲用,有助于降燥下火,而體寒者最好少喝(注意不是不喝,是少喝);紅茶、普洱熟茶性溫,適合體寒者飲用,可幫助驅寒暖胃。
- 紅茶口感偏甜,算是最受女生歡迎的其中一款茶了,多喝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欲,養胃護胃。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幫助人體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抗氧化作用。
- 普洱熟茶,口感醇厚,質感如牛奶般順滑。普洱熟茶是公認的“冬季養生茶之選”,功效方面,多的不說,養胃,護胃,暖胃這三點尤為明顯。
但總的來說,茶不是代替藥,只能作為輔助性的食療,如果真的想從根本上調理體寒的體質,建議看看中醫,遵照中醫的囑咐。
第二種情況:低血糖適合喝什么茶?
許多人說:低血糖的人不能喝茶。這是因為,茶葉里含有茶多糖物質,這一物質能在很短時間內幫助人體降低血糖。
但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一切脫離方法和劑量來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低血糖的人不是不能喝茶,而是不能空腹喝茶和過量喝茶。對于低血糖者來說,性溫,刺激較小,原料等級高的紅茶(用茶芽制作的茶),如金駿眉和正山小種是喝茶首選。這類紅茶茶芽細嫩,經過全發酵后,茶葉本身內含的物質經過了氧化轉化,茶多糖、茶多酚、咖啡堿等刺激性較大的物質相對較少,屬性相對溫和,對血糖偏低者而言刺激較小。至于份量,飯后來一杯(如下圖所示),基本上沒啥大問題。
第三種情況:輕微失眠適合喝什么茶?
“茶有提神作用,晚上要少喝,否則睡不著覺。”這是許多人的共識,但也是大眾在不了解茶葉特性的情況下,對喝茶作出的又一認知誤區。
其實,茶不僅具有“提神”的功效,同時還具有“安神” 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大腦更清醒靈活,也可以抑制腦神經過于興奮,讓人們容易入眠。提神還是安神,取決于茶葉中咖啡堿與茶氨酸的含量。咖啡堿提神,茶氨酸安神。
一般來說,咖啡堿含量高的茶,如鳳凰單叢、普洱生茶,晚上喝了會具有明顯的提神功效;(第一次因為喝茶失眠就貢獻給了單叢T T)
而茶氨酸含量高的茶,如白毫銀針、安吉白茶,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入睡,改善失眠。
【另外,這里介紹一個晚上喝茶的小tips】
沖泡約2分鐘的頭道茶,不喝,倒掉。然后再續上開水重新沖泡,茶的提神的效果就不會那么明顯了。不過這樣泡出來的茶味道偏淡。
(原理:當茶葉泡開初始,就有大約70%-80%的咖啡堿溶解到水中,一般來說,頭道茶里的咖啡堿含量是最高的,所以倒掉不喝。之后重新沖泡,茶葉里的茶多酚從茶葉中釋放出來,并溶解到茶湯中,與咖啡堿發生化學反應,二者相互抵消,茶的提神功效就會明顯降低。)
最后,我總結一下:
- 體寒者:適合喝紅茶、熟普,驅寒暖胃
- 低血糖:適合原料高級的紅茶(如金駿眉、正山小種);忌空腹飲用;量控制在一杯左右
- 輕微失眠者:適合喝茶氨酸較多的茶,如白毫銀針、安吉白茶,有助于安神
- 綜合建議:鑒于題主問題較為復雜,且涵蓋了上述的三種情況,因此我的結論是:體寒+低血糖+輕微失眠=不要喝茶!!!如果題主想要調理身體,建議咨詢中醫,對癥下藥,同時加強鍛煉,堅持睡前泡腳,多吃水果和蔬菜。希望對你有幫助~
更多相關建議:
經常易上火,還怕冷,四肢手腳發涼,中醫辯證為上熱下寒,對于上熱下寒臨床上可分為三型:一是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阻塞,造成心火不能下移,溫煦腎陽,腎水不能上濟心陰以降心火,即所謂的心腎不交。二是陰虛火旺型:下焦腎陰虧虛,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而下焦腎精不足,表現怕冷等虛損癥候。三是腎陽虛損,陽不制陰,陰火上炎,雷龍之火不能下潛而上越。針對不同的癥型,治療方法肯定不同,那么純用用喝茶來調理,肯定是病重藥輕,不一定有效果,而適當輔以茶療也未償不可,但要因人而異,因病情而異。
更多相關建議:
經常容易上火,還怕冷,四肢手腳冰涼,這是典型的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這樣的體質喝什么茶比較好?首先先明確的是這樣的體質還真不好調理,跟生活飲食習慣有比較大的關系。先說說這個體質怎么形成的,然后再介紹調理方法吧。
這個容易上火在這是指上熱,往往表現為容易喉嚨痛、口干、口苦、口渴、長痘、心煩、失眠等等,當然還有一些可能會有肺部癥狀,比如咳嗽、咳黃痰,胸悶等;總之,這個上火一般表現為心、肺、胃容易有火,甚至肝膽。
那這個上熱是怎么形成的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前面說了和生活飲食關系比較大,比如經常吃辛辣刺激、煎炸燒烤的,經常抽煙、少喝水等,容易耗傷人體的陰血,或者加重體內的熱,出現肺熱、胃熱,或者肺陰虛的虛火,或者胃陰虛的虛火。以及經常生悶氣,喝酒、熬夜容易耗損肝血肝陰,容易出現肝陰虛,虛火上炎或者肝膽濕熱。
而容易怕冷、四肢手腳冰涼一般是屬于下寒,一般是中下焦,什么意思呢,就是脾、腎容易出現寒涼,或者還有肝寒。這個可能不是學中醫的不了解,比如寒邪侵犯肝經的時候,容易出現小腹痛,月經不調,睪丸墜痛,四肢怕冷等。
那這個下寒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好像所有的壞習慣在上面都說完了,這個下寒是怎么形成的呢?比如喜歡吃冰淇淋、冷飲或者生冷瓜果,這些都是容易傷陽氣的,尤其是脾陽,時間久了容易傷腎陽。還有晚上睡覺不蓋被子吹空調,或者穿著露臍吹風,腹部受涼,就容易出現寒邪侵犯肝經導致肝寒。另外,經常熬夜時間久了也會導致陽虛。或者房事頻繁容易出現陽虛下寒等。
歸根結底各種壞習慣或者其他一些因素,最后導致這個上熱下寒的出現,主要的病機就是中上焦出現陽熱內熱,或兼有陰虛血虧,或痰瘀互結,中下焦陽虛陰盛,寒痰水飲內泛。那應該怎么辦呢?有三個方面:
一、改掉那些不良的習慣,吃辛辣刺激、寒涼冰凍食物,少熬夜、少抽煙、少喝酒等等;
二、多泡腳來暖下焦,比如加點當歸、艾葉、花椒、生姜等;或者用艾條或者穴位貼進行一些保健穴位的艾灸,比如足三里、關元、三陰交、陰陵泉等。
三、可以再喝一些茶飲,比如桑葉陳皮茶,菊花紅棗茶,或者蒲公英茶,但需要注意如果單獨喝茶,只清上熱,不泡腳或灸艾條暖下焦的話,容易出現上熱下寒更嚴重;
四、多運動,可以多做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有助于調節人體的陰陽。
五、可以找醫生辨證服用一些調理的藥物,來改善這個寒熱錯雜的現象。
最后,還是那句話,只有多種方法一起作用,打個組合拳,起到的效果就不是1+1=2的作用,要不然效果不明顯。還有一點,有部分人是屬于陽氣內郁出現的容易上火,看似手腳冰涼,容易怕冷,實際上可能是陽氣被堵在里面出不來,而引起的,這種不存在陽氣虛,往往存在著情緒方面的問題,平時也容易生悶氣的,需要調理氣機,可以服用逍遙丸,或者四逆散,平時注意保持心情愉快。
更多相關建議:
我就是那種易上火,又胃寒,還怕冷,四肢手腳發涼的體質。
開始的時候,我喝的是紅糖姜茶,就是采用紅糖與姜粉調配起來沖飲,效果還可以。但就是那種姜味對喉嚨還是有點刺激性,不能多喝。
后面,有個朋友知道我的情況,推薦我喝老白茶。雖然說白茶新茶的茶性偏涼,但隨著時間推移,茶性變成溫性,不僅具有很好暖胃效果,而且茶香四溢,喝起來是一種享受。
我每天都要煮一壺老白茶,從早喝到晚,喝著喝著,就全身微微發熱,額頭微微出汗,手腳也慢慢變熱起來。
特別是冬天,喝老白茶不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卻邪,能很好地調理人體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
更多相關建議:
經常易上火,還怕冷,四肢手腳發涼的體質適合常喝什么茶?這種可能是氣血不足的體質,可以常泡紅棗,黃芪,枸杞,紅皮花生,黑豆,用養生壺煮開然后泡十多分鐘,代茶飲。喝茶,只能喝紅茶, 普洱茶,黑茶,大紅袍,烏龍茶,這些茶經過發酵的可以喝,因為四肢冰涼的體質不適合吃寒涼東西,比如,你喝綠茶或者涼的食物,會導致四肢更怕冷。總之,這種體質不能吃太寒涼生冷的食物,冬天可以多吃羊肉湯,泡腳,多運動。其實易上火應該是熬夜導致的,不是實火體質,可以適當喝點百合,銀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