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半身汗——腦梗2、手心出汗——脾胃3、腋下汗臭——肝臟4、鼻子出汗——肺臟5、盜汗——腎臟一、勤梳頭二、常常吃點粗三、喝點保肝茶平時可以常飲婆婆丁苦苣茶泡水,養(yǎng)生的效果更佳。四、多運動五、習慣泡腳六、勤曬太陽
曬太陽,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可以促進身體中維生素D的產(chǎn)生,而維生素D又可以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這樣就可以預防骨質(zhì)疏松癥。
并且,常曬太陽有助于人體殺滅細菌,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
曬太陽選擇陽光不強烈的時段,以防曬傷。
更多相關建議: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汗是我們?nèi)梭w汗腺分泌的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如果由于天氣炎熱,或者大量運動勞動后,精神緊張等造成的汗出,大多數(shù)還是正常的,那么我們一般不需要做特殊調(diào)理。而如果這些情況下都沒有,而是不自覺的出汗、盜汗、或者局部的汗出,那么就應該提起注意一下了。
中醫(yī)認為,氣血同源,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那么大量汗出就可能會造成氣隨汗脫,而后出現(xiàn)氣虛血弱,以及相應的不適癥狀,所以出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就要適當調(diào)理了。
但是有一部分不是全身的汗出,而是局部的汗出。比如常見的有些人經(jīng)常手心腳心出汗,感覺不僅不熱而是便涼,那么這一部分人多數(shù)認為是脾功能失調(diào),但是是脾虛還是脾經(jīng)濕熱還是需要辨別的,如果有熱汗并伴有口臭,口中粘膩等,可以認為脾有濕熱,如果是冷汗涼汗,那么初步認為可能有脾胃虛寒。前胸出汗,一般認為和心有關系,如果再伴有心慌,氣短,乏力等,那么和心關注就更大了;而后背汗出,再加上氣短乏力,容易感冒等,那么一般認為和肺有關系。如果說一側(cè)肢體出汗,一側(cè)肢體無汗,那么就應該懷疑是不是腦血管出問題了,腦卒中早期出現(xiàn)這些癥狀也是有的,應該引起大家關注。腎陰不足引起的汗出,一般是盜汗,當然也會伴隨一些腰膝酸軟、午后低熱、五心煩熱等癥狀。當然有一些中老年人,大病初愈的人群,也可能會出現(xiàn)自汗,一般認為是氣虛陽虛造成的。
所以說,出汗是正常的,但是也有異常的,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和體會,再加以分析辨證,然后做出相應的結(jié)論,再做下一步打算。
不足之處歡迎補充留言!
更多相關建議:
引自《內(nèi)經(jīng)》相關條文來回答你的問題。
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素問。經(jīng)脈別論》)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 之液。驚傷心氣。汗出于心。故曰奪精。經(jīng)云。奪汗者無血。
肝:“疾走恐懼,汗出于肝。”(《素問。經(jīng)脈別論》)
肝主筋。疲罷傷筋。故汗出于肝。
脾:“搖體勞苦,汗出于脾。”(《素問。經(jīng)脈別論》)“醉飽行房,汗出于脾”(《素問。本病論》)。
脾主肌肉四肢。勞傷四體。故汗出于脾。
肺:“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素問。臟氣法時論》
病則氣逆。故喘咳也。肺俞氣在肩背。氣逆于上。則肩背痛而汗出。
腎:”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素問。經(jīng)脈別論》)“勇而勞甚,損傷精氣,故腎虛汗出。”(《素問。水熱穴論》)
腎主骨。持重遠行則傷骨。故汗出于腎。
胃:“飲食飽甚,汗出于胃。”(《素問。經(jīng)脈別論》)
汗者水谷之津液。飽甚則胃滿。故汗出。
更多相關建議:
汗證是指由于陰陽失調(diào),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
心主血,汗為心之液。汗雖為心液,但出汗與各臟腑活動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汗直接來源于津液,津液的輸布代謝離不開脾的運化、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腎的氣化和三焦的通利。
津液的輸布依賴五臟陽氣的推動、控制。五臟陰液的充足才能使人體進行正常的津液代謝。
有的人出汗是半邊身體出汗,有的是頭面、頸項部出汗,有時是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有的是動則出汗;有的是夜間出汗。同樣是出汗,為什么大家的表現(xiàn)會不同呢?
這就體現(xiàn)了出汗與五臟之間的關系。
1:當肺衛(wèi)不固時: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
治療宜補益氣血,固表斂汗。
2:當營衛(wèi)不和時: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xiàn)半身、某些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
治療宜益氣建中,調(diào)和營衛(wèi)。
3:當心血不足時: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zhì)淡,脈細。
治療宜補心養(yǎng)血,益氣斂汗。
4:當陰虛火旺時: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療宜補益肺腎,滋陰清熱。
5:當邪熱郁蒸時: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
治療宜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6:當脾胃運化失職時:濕熱內(nèi)生,蘊于肌膚。則表現(xiàn)為手足心及前額汗出不止,大便稀溏或黏膩不成型,舌淡,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療宜健脾益氣,清熱利濕。
故身體異常出汗時,需找醫(yī)生辯證調(diào)理,方可見效。
更多相關建議:
異常出汗可能是身體異常的警告
異常的出汗是指在氣溫不高或個人不感覺熱時亦出汗(冷汗),或者是稍稍活動即出汗;又或是突如其來的潮熱冒汗。很多疾病或身體的異常均可引起異常出汗,例如低血糖反應、甲狀腺機能亢進、更年期盜汗,患者都會有冒汗、低熱、夜間出汗等不正常出汗反應,一般均有其他伴隨癥狀如眩暈、心跳、體重減輕等,而中醫(yī)常常會依照個人的體質(zhì)來看待汗癥。
汗液是體內(nèi)陽氣蒸化陰液所成,若是白天汗出不止,稱為“自汗”,若是睡則汗出,醒則汗止,稱為“盜汗”。所謂的自汗,是指人體不因勞累、不因天候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fā)散藥物等因素而突然汗出過多的狀況。
臨床上常見的情況
- 有些人對于外在的溫度無法做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動不動就會冒虛汗,一吹風就感冒,常覺酸痛,一會兒怕冷一會兒又怕熱,中醫(yī)稱這種狀況為營衛(wèi)不和,此時常用桂枝湯來調(diào)和營衛(wèi)。并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多吃新鮮蔬菜,清淡飲食。也有人是因為濕氣太重,額頭部位愛出汗,平時要多吃利水排濕的食物,如薏米、冬瓜等利濕食材。
- 常吃烤辣炸的食物,導致體內(nèi)熱盛,這時容易口干口渴、喜喝涼飲,喝了還是口渴,也就是俗稱的火氣太大,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瀉火,也可以適量的喝些西瓜汁有助于汗癥的減少。
- 當身體機能較差,也就是中醫(yī)常說的氣虛自汗,氣虛的人臉色多半蒼白,總是覺得疲倦而提不起勁,說話有氣無力,稍一活動即氣喘如牛,稍一活動即滿身是汗,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臨床上應補氣而固表止汗,可以補中益氣湯和玉屏風散,也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補氣斂汗。
- 更年期的女性多汗常常屬于陰虛盜汗,除了夜間睡覺時出汗以外,患者還或會有手足心熱,或潮熱、面紅、口干、舌紅舌苔少等。治療需要滋陰降火,疏肝理氣為主,應禁食辛辣燥熱食物,切勿飲酒,并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并注意情緒起伏不要過大,平時也可以喝些花草茶穩(wěn)定自律神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