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和血分別屬于陽和陰。中醫學里的“氣“,除了指人呼吸的大自然的空氣外,更重要是指人體臟腑器官的功能,氣又分為衛氣和營氣兩種。這兩種氣是由體內的營養物質化生而成,衛氣在經脈之外運行,有溫養肌肉皮膚和保衛身體抗御病邪的作用,敷布在體表(衛分),所以叫衛氣。而營氣在經脈里運行,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四肢、臟腑的作用,所以叫營氣。當氣出現病態時,會有以下幾種表現:
1.當氣不足時,會出現氣虛。如肺氣虛,脾氣虛等。
2.當氣在全身運行不息時,出現運行阻滯,而產生氣滯或氣郁,相當于功能障礙。最常見的肝氣郁滯、胃氣郁滯等。
3.氣的運動形式是沿著一定的軌道升降,如果升降失常,便會引起疾病。如肺氣、胃氣宜降,如升多降少,便產生氣逆;脾氣宜升,如降多升少,便產生中氣不足或中氣下陷,表現為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礙,并引起全身肌張力降低、括約肌松馳等改變。可出現腹瀉、子宮脫垂、肛脫垂、尿頻、漏尿等癥狀。
氣的運動:人體通過肺部吸進新鮮空氣,呼出濁氣,進行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生命。吸進的新鮮空氣,在肺部進一步變為對身體有用的成分,由脾運送至身體各部運行。
氣和血是相互關系的,當氣出現問題時,血也會出現問題,治氣時,必加入補血藥物,氣血雙補效果會更好。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如有補充討論或留言,一起關注生活、關注養生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氣,分為:1、指功能,比如胃氣,經氣,氣血中的“氣”;2、呼吸的氣;3、氣有時與陰陽之中的“陽”同義,比如腎陽不足。
更多相關建議:
《黃帝內經》根據先秦哲學理論,認為有一種物質叫“精氣”,無形可見、不斷運動,是構成生命的本原,由此,逐漸建立了中醫“氣”的學說。
中醫認為,氣是物質功能的體現,也就是進行生命活動的能力。人體之氣由稟受于父母的腎中精氣、肺吸入的自然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相合而成。氣與精、血可以互相轉化。
《靈樞·刺節真邪》里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人有先天之氣,有后天之氣。先天之氣是稟受父精母血的身體成長中自我形成的,后天之氣是靠攝入飲食形成的。
人體之氣,按陰陽分,有陰氣、陽氣;五部位分,有心氣、肝氣、脾氣、肺氣、腎氣;按功能分,有宗氣,營氣、衛氣。
宗氣是指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的氣。肺乃氣之府,氣自脾胃水谷精微生化和肺的吸入后,在胸積聚,并由此出發傳輸全身。
宗氣化分為營氣、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至于運行路線,正如《黃帝內經》第十六篇所說,“營氣之道……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是一個大的循環,至于具體路線,未免抄襲搬運嫌疑,你自己去看書吧。
衛氣則特殊些。衛氣不受經脈的約束,氣行迅速而滑利。它的運行,內而臟腑,外則肌表腠理,無所不到。
《黃帝內經》第七十六篇里說,“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于目,故為一周。”
“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
衛氣依其發揮的不同作用,有不同的運行路線,具體情況去看書自查,這里無法搬運。
補一句。氣并不是氣體,并且經過現代醫學手段已經發現,氣也是有其存在形式的。只是,現代科技手段只能探知到氣的生物電信息,還不能辨別其實質究竟是什么。
目前,就連經都已經探知到有生物實體的存在。只是,整個人類醫學在這種微觀醫學的面前,還只能以“無知”來評價。不排除有一天終能探究辨別氣的實質,但是現在還做不到。
所以,你若實在不理解氣究竟是什么,暫時可以把氣當成一種特殊的生物電現象。
更多相關建議:
氣的概念:氣是人體內一種活力很強、運動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氣的運動形式:氣有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升,是指氣由下而上運動;降,是指氣自上而下運動;出,是指氣由內向外運動;入,是指氣由外向內運動;例如呼吸之氣,實際上就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呼出濁氣是氣流由肺向上經喉、鼻而排出體外,既是出,又是升;吸入清氣是氣流向下經喉、鼻而內入肺臟,既是入,也是降。氣的分類:根據生成來源、分布部位、功能特點的不同,可將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元氣:元氣又稱為“原氣”、“真氣”、“真元之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起源于腎,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氣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它的功能主要有1、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2、激發和推動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宗氣:又名“大氣”,是積于胸中之氣,由后天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結合而成。宗氣積聚胸中,貫注心肺之脈,通過心肺的作用布散全身。宗氣所聚之處稱為“上氣海”、又名“膻中”。它的功能主要有1、助肺司呼吸;2、助心行氣血;營氣:營氣是行于脈中且富有營養作用的氣,又稱“榮氣”。營氣出于脾胃,經肺進入經脈后,沿十四經依次運行,周流全身。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中的精專部分所化生而來。主要功能:1、化生血液;2、營養全身;衛氣:衛氣是行于脈外且具有保衛作用之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的部分而化生。衛氣活動力強,不受脈管約束,在脈外運行于皮膚、肌肉之間。主要功能:1、溫養臟腑、肌肉、皮毛;2、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3、控制腠理的開合。
更多相關建議:
氣的運動升降開合,氣有清氣,濁氣,混元氣。病氣,邪氣,疫氣。寒氣熱氣,等等。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理論中,氣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然而,氣到底是什么?中醫既沒有明確定義,又沒有明確邊界。一切都是氣。
這種無法明確的東西談何運作?
中醫給出的解釋是:氣是極細微的物質。中醫學認為氣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護線,聚于體里保護著臟腑,而流散發于膚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導致疾病發生。
這本身就不是定義。極細微的物質多了去了;至于所說第一道屏障,更不是定義了。
中醫的“氣”到底是什么極細微的物質,中醫始終說不清楚
至于強行把人體全身生理活動劃分成元氣、營氣、衛氣、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屬于硬套。沒有任何問題邏輯關系支撐。
解決不了什么是氣,建立在“氣”上面的氣機學說就沒有堅實基礎,經不起任何質疑。談不上如何運作。
更多相關建議:
氣就是太陽跟地球相作用產生的氣,就是人呼吸的空氣。這個氣含有五行,五種力量,五個方向,人身呼吸感應而生。人也是這些物質而生的。河圖八卦就是這個氣的運動圖,也是生命的最初構成形態。五種力量降沉升浮中,對應金水木火土,西北東南中。空氣中有氮氣碳氣氧氣氫氣之類,就是五行的運動。所以人只能在地球上生活,一旦脫離這個五行,身體就完了,空間站的人呆一段時間,身體感覺很差。
氣在身體運行,敷布全身,肺吸入氣,氣為動,動為陽,吸入的動作代表少陽相火,夏天,降下去秋天,然后在由左升起,呼出。所以氣虛吸入短氣的多腎陰虧,不能納氣,肺金不降所致。
平時打嗝,放屁都是氣的動態,如果飲食燥熱,就會屁多不臭,氣機不能左升,因為肝木被飲食熱性燥傷,木頭本來是顆樹?,是直的,喜歡溫暖滋潤的環境,一旦受傷,樹就歪了,氣機不能上升,就放屁,響屁。打嗝因為胃中飯后生陽氣,或者脾胃自我恢復,排出以前的滯氣。
至于榮衛二氣,行于身體之表,看不見摸不著,只能感覺。感冒發燒就是榮衛二氣分離,榮衛是太陽氣,太陽寒水,所以根于腎氣。榮氣病則疏泄過度,惡風汗出。衛氣則收斂,無汗惡寒。除了傷寒,感冒多是肺氣病,衛氣根于肺氣,輕泄肺氣治療。榮衛二氣是臟腑的表氣,所以臟腑大病往往也會牽連榮衛二氣,闌尾炎的汗出之類。榮衛二氣分離則病,合則病愈,汗出而愈,就是榮衛相合。不是用桑拿蒸,吃發汗藥就好使的。對癥就好。
四季的氣,北方春天疏泄,人容易困乏,夏天陽氣上升,多病上熱下寒,秋天陽氣收斂,人就精神,指白露以后。冬天封藏之氣,陽氣特別充足。體質一般的春夏精神不佳,秋冬則精神。圣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在人正相反。秋冬胡吃麻辣刺激喝酒,有的人秋冬去南方過,春天回北方。這些事情都是不保護陽氣之根。到了春天,北方大氣大開大合,刮大風,疏泄超強,陽根虛弱的感應大氣的疏泄之氣,于是肝木之氣上沖,沖破榮衛二氣就中風。有點火氣的,身體五行分開后又合起來,但是肯定合不好,就半身不遂。身體火力不足的直接就猝死。而南方相對于北方,大氣四季舒緩,相對于北方中風的少。
秋冬在北方生活,到了春天去南方就會感覺精神舒暢。南方疏泄力小。
更多相關建議:
氣的運動形式(又叫氣機)為升降出入運動,主要體現在臟腑生理功能活動之中,如肺氣主宣發肅降,向外、向上、向下敷布津液及水谷精微;肝主疏泄,肝氣條達向上;胃氣降濁,脾氣升清;心火(少火)下溫中焦,腎水上濟心陰等。氣種類有:一是臟腑之氣指臟腑正常生理功能活動,如心氣、脾氣、肺氣等。二是具有化生血液、津液和營養作用之氣,如營氣。三是溫熙、保衛肌表抵御外邪、司玄府(體表毛孔)開合調節體溫之氣,如衛氣。四是具有生殖作用之氣,如精氣(腎藏之精)、天癸(相當于女性腦垂體中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等)。五是人降生后推動生命活動開始的動力之氣,如元氣。六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的外在表現,如神氣、胃氣等。
更多相關建議:
氣是如何運行的?曰:氣生百病,又生百命。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以之化者六經之化,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各歸所勝而為變。以之變者五藏之變,五運之勝,歲主藏害,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而又有那些分類?曰:夫通天氣者,生之本,本陰陽,其氣三,其生五,其合六(即一氣分化六氣,六氣合歸一氣),其在天言氣,天度六節,三陽三陰,曰六元,六氣,六經。其在地言形,氣數五類,木火土金水,曰五行,五運,五藏。氣有升降之運行,分類清與濁之用(即手與足之功用),氣有出入之運行,分類陽與陰之用(即腑和臟之功用)。氣升降者,天地(手足)之更用也,六氣司天在泉勝復之對待,在六經中清濁氣交變的,曰通天者,生之本,本陰陽。氣出入者,陰陽之離合也,五運負陰抱陽流通之生克。氣之出入者,陰陽(臟腑)之離合也,五運負陰抱陽流通之生克,在五藏中沖氣和的,曰:其氣三,其生五,其合六。氣有六氣,亦名六經,是在六經對待中勝復加臨氣交變的,運有五運,亦名五藏,是在五藏.中流行生克乘辱沖氣和的,中之亦名五藏
更多相關建議: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就有“氣力”或者“力氣”的詞語,當代科學學說那就是能量。說明中國的中醫學也許在科學的理論上已經領先了幾千年。
日常生活中,許多燃料要變成能量,必須要有氧氣混合才會發生燃燒,才產生出能量。人體組織一樣,靠呼吸道,肺部輸入氧氣,最終在腎臟,肝臟器官氧成份與胃腸消化道產生的蛋白質,葡萄糖等產生反應變化成身體能夠吸收的營養。所以中醫理論上講到的氣,應該是與肺臟和腎臟,肝臟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