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個好問題!不藥不藥博士很高興回答!
抗生素耐藥,目前已經逐漸變成了整個人類的災難,回顧歷史,抗生素的濫用成為細菌耐藥的最大推手。即使你不用抗生素,你也回避不了這個問題,所有人都已經參與其中。
抗生素殺菌原理
抗生素殺菌無非四招,第一招,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就是這種模式。第二招,干擾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抗菌模式。第三招,抑制菌體蛋白質的合成,如氯霉素和四環素等抗生素。第四招,抑制細菌核酸合成,如灰黃霉素。
細菌緣何耐藥
細菌耐藥性是細菌產生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現象,這是細菌在自身生存過程中的一種結構改變,多數基于變異后而獲得生存。有的細菌突變了藥物靶點,使抗生素不能識別。有的主動進化產生鈍化酶,使抗生素失活。
蔥姜蒜這類殺菌食材中國人吃了幾百上千年,為什么沒有細菌產生抗體?
首先姜基本不具有殺菌功效,蔥殺菌效果也非常微弱,但是蒜卻是實實在在的天然“抗生素”。
大蒜素
大蒜中存在的蒜氨酸受到沖擊后,經蒜酶催化形成大蒜素。大蒜素才是真正發揮抗菌的活性成分。特別是對一些腸道和呼吸道致病細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目前大蒜素已經被制成藥品,用于臨床感染治療。
大蒜素注射液
用于深部真菌和細菌感染,用于預防急慢性菌痢和腸炎、肺部和消化道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菌血癥等。說明書中明確寫著,不推薦常規使用,建議在其他抗感染藥無效或不能耐受時選用。
所以,與各種作用強大的抗生素面臨耐藥問題不同,細菌對大蒜素幾乎產生不了抗藥性。
原因
1、氧化巰基
大蒜素以硫化二丙烯為主要成分,進入細菌體內部后,通過對半胱氨酸上巰基的氧化使蛋白質滅活。蛋白質的活性,多數通過半胱氨酸中的巰基構架起整個蛋白空間結構而發揮生物學功能,巰基都失活了,蛋白的結構發生變化,就會失去生物活性,細菌代謝紊亂,死亡。而幾乎沒有蛋白質是不含半胱氨酸的,所以任細菌怎么變異,也幾乎對抗不了大蒜素。
2、酶失活
另外一種抗菌機制可能與巰基酶的失活有關,與上述氧化情況類似。這類酶是細菌生長繁殖所依賴的,細菌的繁殖會受到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將殘存的細菌消滅。
3、提升機體抵抗能力
大蒜素參與細胞免疫、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這可能是其抗感染作用機理之一。這一機制其實是提高了機體自身抵抗細菌的能力,而與細菌本身抗藥無關。
【不藥不藥】簡介
清華大學博士,主管藥師,高級營養師,擁有10年的用藥指導、營養咨詢和健康管理經驗。不藥不藥,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藥!
更多相關建議:
看了有高贊答主的回答,感覺是答非所問,問題是為啥沒有因為蔥姜蒜產生耐藥菌。結果說二者的殺菌方式不一樣,連免疫力都扯出來了,這個真的是汗了。
細菌的抗性是如何產生的。至少有兩個條件。
1.足夠大的細菌基因庫。
2.足夠強的抗生素作為選擇壓力。
簡單來說,用越來越強抗生素不斷選拔細菌中的優秀選手,以至于出現了超級細菌,這就是人類的抗生素利用歷史。
超級細菌絕對是人類自己造出的惡魔。
其實,把時間推到一百年前,還沒有抗生素的年代,面對任何嚴重的細菌感染,人類毫無辦法。大到斷了個腿,小到拔了個牙,能不能活下去都需要看運氣。任何小的細菌感染都可能引發敗血癥這樣的嚴重后果。
這個時候的細菌對藥物并無準備,強弱都可能生存下去。還有一些烈性細菌,雖然很快能把人搞死,但是對它們自己傳播也不利啊。還沒傳出山村呢,結果宿主已經死了。那這樣的病菌也就跟著消失了。比如像埃博拉病毒這樣的烈性病毒根本走不遠。
但是時過境遷,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交流越來越頻繁。病菌的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可供選擇的參加藥物大賽的細菌越來越多了。
同時,抗生素開始成為人類對抗病菌的主要武器。每次大戰下來,總有一些強悍的細菌活了下來。抗藥性越來越高。
同時,濫用抗生素,加劇了這個過程。有些病毒性感染的情況,吃抗生素完全沒用。但還是吃了,結果呢?又把細菌訓練了一輪一輪,直到細菌真的出來搞事兒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底牌早就給人家看了。
再加上醫院里的交叉感染,更是為細菌提供了良好的訓練場。
至于說蔥姜蒜是調料,各有各的用處。但是它們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抗生素。就算能預防一點消化道細菌疾病,但如果真的要用它們治療感染,那是無能為力。
就算是大蒜,號稱土里長出的青霉素,其實更多的也是預防地位作用。
換句話說,對細菌來說,抗生素是教練,但蔥姜蒜并不是。
說到底,提升自身的免疫力,避免濫用抗生素,才是對抗細菌的終極原則。
更多相關建議:
根本沒啥大用的情況下,討論細菌是不是對它們產生了耐藥性,毫無意義,因為沒人真的關心這個問題,即便細菌對大蒜素耐受了,也不會造成任何值得關注的后果。反之,救命的抗生素一旦被細菌耐藥了,其后果就非常糟糕,常常意味著死人,自然引發高度關注。無論是蔥姜蒜還是食物防腐劑都無法作為關鍵時刻救場的高傷大招來挽狂瀾于既倒。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與藥物是否存在無關!抗生素全都失效,那么我們是不能靠蔥姜蒜救命的,人類將會重回黑暗時代,全靠自己的身體來和細菌感染/傳染性疾病搏斗。
更多相關建議:
作用機理先不說,只說兩點:
1.喜歡吃蔥蒜的人,胃腸道腫瘤發生率明顯低于不喜歡吃的人群,尤其是食道癌和胃癌,這是有循證醫學大樣本數據證實的。尤其家里長輩有胃腸道腫瘤患者家族史的,建議平時多吃點蔥蒜姜,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蔥姜蒜很抻地,一塊地第一年種過了,第二年就不能種了,加再多的化肥也長不出好收成,養分已經被蔥蒜吸干了!必須換新的地。這一點跟西瓜有點像,一塊好地種一年西瓜,后面好幾年不能再種,太抻地了。
古時候缺醫少藥,先人們經過一代代總結,口口相傳流傳下來很多養生諺語,其中有一句“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流傳甚廣!先人的智慧總結是我們的財富。
而對于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其實也沒有多么嚴重,不必危言聳聽人云亦云。時代在進步,細菌可能也在進化,但細菌的進化速度肯定比不過人類的智慧增長。比如鼠疫、天花、麻風病都已經根除了。很多以前的不治之癥,比如癆病,現在也有了很好的治療手段。毛主席有話,人定勝天!
更多相關建議:
現代人自以為聰明,什么都提純或人工合成純品,認為那樣性能更先進專一,但造物主或自然規律并不是這樣的,蔥、姜、蒜中絕不是其中一種物質在起作用,應當是既有殺菌的成份,也有防止產生耐藥性的成份,還有更多均衡各種性能的成份。自然規律是任何東西不能居于絕對控制地位,什么都是相對的,至剛則易折,盛極則必衰。所以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如果什么東西能打破這個規律,世界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崩塌。大蒜已經存在于這個世界幾萬年,細菌歷史更長,細菌即沒有對大蒜產生耐藥性,大蒜也沒有喪失殺菌能力,所有物質物種都處于微妙的平衡中,這就是道。抗生素能殺死細菌是因為其剛,細菌產生耐藥性是因為其柔,在人類合成抗生素和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斗爭中,人類大敗,至今還沒看到任何獲勝的希望,也不可能有希望。細菌是人類的朋友,食物消化,廢物轉化,合成營養物質全賴細菌之賜,如果所有細菌都殺死了,人類也完蛋了,而且人類肯定滅亡在前。人工合成的各種化學物質、藥品、食品添加劑給人類帶來的麻煩已經夠多了,長此下去人類終會亡于人類自己。中醫治病充分顯示了人與自然和諧而不爭的理念,五行八卦也是相生相克循環不斷的。不要認為古人落后愚昧,古人把哲學熔入醫學,重溫古人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會有大收獲。詩經、楚辭、漢賦、古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登峰造極,現代人誰能超越?
更多相關建議:
很多機制,跟抗體沒有多大關系。抗菌”良藥。它們本來就是為抗菌而存在的。當然,它們針對的是侵害大蒜的一些病原菌。
大蒜素被認為是大蒜中主要的抗菌活性物質。體外實驗研究也證實,大蒜素等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的確具有抗菌活性。
現在已知,大蒜中并不天然含大蒜素,天然存在于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是大蒜素的前體物質,這種物質首先要轉變成蒜氨酸,在蒜氨酸酶作用下進一步生成丙烯次磺胺、丙酮酸和銨。在室溫下丙烯次磺胺不穩定,兩個分子的丙烯次磺胺自發地脫水縮合生成大蒜素。
正常自然環境下的大蒜,蒜氨酸前體物和蒜氨酸酶分別處于細胞的不同部位,由包膜隔離,因而不會自發生成大蒜素。大蒜細胞結構一旦被加溫或冷卻,或被機械性破壞如被切片或者搗泥,細胞內隔膜被破壞,蒜氨酸在蒜氨酸酶作用下,迅速轉化成大蒜素。
蒜氨酸本身并沒有抗菌活性,轉化形成大蒜素后迅速獲得了抗菌性。
體外實驗中,大蒜素顯示出強大的廣譜抗菌活性,對許多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產氣克雷伯氏菌、銅綠假單胞菌、普通變形桿菌等病原菌,多數真菌,許多寄生蟲,多種病毒都具有顯著生物活性。
但是,大蒜素很不穩定,在室溫環境下就可以被分解。研究發現,無論是食用大蒜,還是直接使用大蒜素產品或藥物,在體內都不可能達到產生足夠抗菌活性的濃度,因而并不能產生有生理效應的抗菌作用。
因此,無論直接吃大蒜還是服用大蒜制劑,指望它來抗菌都是想當然。
既然在體內沒有足夠的抗菌活性,也就是說人體致病菌并不需要適應大蒜素等物質而存活,沒有產生針對大蒜素的抗藥性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在自然環境下,很多大蒜病原菌則產生出針對大蒜素的抗藥性。大蒜也經常會遭遇病原菌感染的病害就是實證。
當然,蔥姜辣椒等“抗菌”食材,同樣面臨抗藥菌感染的病害。
更多相關建議:
蔥姜蒜及中藥是自然生成的,每年風雨氣溫不同生長岀來的結構及成份不完全相同,而西藥抗生素在工廠里嚴格按照成份幾乎絕對相同,所以細菌們容易適應。大量應用更是促使其加快適應從而產生抗藥性
更多相關建議:
簡單的舉個例子回答這個問題吧。
細菌遇到抗生素,相當于遇到一根柱子,于是,它一繞就過去了。
細菌遇到食材這類純天然的東西,相當于它鉆到一間房子里,四面都是墻,它就不那么容易突圍了。
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很簡單,抗生素是單譜的,象一把刀,很鋒利,但是刃口太薄,只要錯開了,刃就沒有用了。也就是象前面說的柱子。
食材是天然的,廣譜,而且五行俱全,互相支持,就像房子,四面圍住了,細菌很難突破,人家各部分還可以互相支援的。遇到這樣的對手,細菌就別琢磨什么抗藥性了,還是躲開比較好。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我可以舉另一個例子給你參考回答
首先, 青蒿素, 作為中國人都多少聽說過對吧。 青蒿素就是青蒿里的抗瘧活性較好的一個成分, 我們把它分離出純品 ,治瘧疾 抗瘧原蟲效果更好 。
但是, 實際了解到 ,在非洲使用了一段時間以后, 已經小部分出現耐青蒿素的瘧原蟲 。
這和你提的問題很類似 , 就是中醫治瘧疾用到青蒿少說也有幾百年, 一直有效 ,結果提純后 ,反而出現了抗藥性 。
這其實就說明, 西醫的純品藥物治療理論, 是存在很大的弊端的。 而且越提純,伴隨著副作用越大 。
這其實就說明一個問題 ,人類目前的科學理論體系, 尤其是西醫主導的臨床治療理論體系, 還有相當多無法解釋的空白區。 目前科學認為無用的成分, 過濾掉了 ,沒準正是這些看似無效的成分, 是通過一種另外機制, 以大成分組團 ,多靶點共同協作的形式, 既發揮療效 ,也不易產生耐藥性 。
所以 ,這次疫情 ,其實很明顯的展示了 ,只獨西醫主導所有臨床 , 反而才是災難 。
更多相關建議:
雨季都會長菌子,西醫的方法是殺死菌子,而中醫的方法則是改變長菌子的潮濕環境,而菌或者說細菌可以通過復制和變異來對抗西醫的殺滅方法,這就是耐藥性,超級細菌的本質,但是菌或者說細菌卻永遠無法通過改變自身生存環境來對抗中醫對環境改變達成的治療,這一點是由菌或者說細菌的低等生物屬性所決定的。因此中醫不存在耐藥性問題,這就是中醫的治本,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點中醫的科學性已經超越西醫幾條街。西醫很科學,可以看得到細菌,但是西醫想得很簡單,以為能夠看到細菌,將其殺死就能夠解決問題,在歷經幾百年后,現在慢慢發現,細菌并不是束手受斃,其正在通過復制和變異來對抗藥物對他的殺滅,中醫粗糙,既看不到細菌,更看不到分子,只好用氣,或者準確點說是用邪氣來表述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這些細菌或微生物,然而,中醫的治療理念并不是殺死邪氣,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通過改變病態內環境達成治療。中醫粗糙,“不科學”,既看不到細菌,更看不到分子生物,然而因其不存在耐藥性問題,因此可以歷經5000年而一直沿用其治療方法并有效。古方可以治療現在的病!中醫是智慧的。中醫中藥可以穩定上千年,西醫則需要不斷頻繁發展新藥。否定之前。在不斷的錯誤中前行。這樣的發展模式表明您現在接受的治療也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