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傷陽、熱傷陰,寒凝經脈,寒濕損傷人體的陽氣,使人體陽氣不足,無力推動氣血運行,所以會發生氣血瘀阻,造成疼痛、麻木或者麻木不仁、功能失調等,嚴重的會造成心腦血管方面的瘀阻,發生生命危險,濕寒之氣瘀阻血脈,并且很容易產生腫瘤、囊腫等,濕寒之氣重的人一般都面色灰暗、四肢不溫、畏寒肢冷、頭痛頭重、大便溏稀、無力,治療寒氣的方法是寒者熱之,用溫經活絡的中藥材治療,可以用麻黃、杏仁、生姜、大棗、黃芪、桂枝、炙甘草治療,也可以熬生姜、大棗、蔥白、紅糖水喝,但是有血壓高的人要慎用,防止引起血壓升高。風盛則動、濕盛則腫、寒盛則痛,治療的方法是痛則治肝,瀉則治脾,可以結合小柴胡湯、桂枝湯,以及四物湯的思路治療,也可以用白術、桂枝、黃芪、芍藥、炙甘草、車前草、獨活、羌活等治療,都有去風寒的作用。
更多相關建議:
體內濕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另外在寒冷潮濕的地方呆久了,寒氣和濕氣也會在我們的身體里聚集散不出去,對我們的身體的健康狀況非常不好。
?
很多朋友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濕氣、寒氣,我先教大家怎么區分,再講講如何調理。
?
中醫上認為濕為陰邪,濕性重的特性為黏膩妨礙氣機流通:如果濕邪侵犯頭部,會出現頭部沉重疼痛,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侵犯四肢,則會出現四肢酸重無力等癥狀;侵犯腸胃,則會出現胃腸脹氣、腸鳴、食欲不振、大便稀軟或黏滯不暢,甚至水瀉等癥狀;侵犯關節,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侵犯肌膚,則會出現皮下水腫、按之凹陷或皮膚濕疹起水泡等癥狀。濕性趨下,就像水往下流的原理一樣,所以濕氣重的人,容易出現以下癥狀,如下肢水腫、小便不暢、拉肚子或者女生容易白帶多。
?
因此,濕氣重的人多有頭身困重、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軟或粘滯不暢、小便不利、關節腫痛、水腫等癥狀。
?
而寒氣重的人則主要有怕冷的癥狀,手腳冰涼的癥狀,當寒氣與濕氣互相勾結,形成寒濕,就更復雜了,特別是女性朋友,很多疾病的誘因和癥結就是寒濕過重。
?
女子以血為養,血行順暢,氣血充盈,皮膚才會好,精神足,而血是“得熱則行,遇寒則凝”,如果受寒了,阻礙了氣血運行,那吃再多補品,營養物質也不能順利吸收。
?
因此有寒、濕之病的人,除了找中醫調理身體外,平時日常生活也要多注意以下幾點:
?
1.?多運動。運動能增強人體新陳代謝,排汗有利于將體內濕氣逼出。
?
2.?汗蒸。如果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劇烈運動,汗蒸也是個好辦法,但要注意汗蒸后毛孔打開,避免受涼。
?
3.多吃溫性食物和祛濕的食物。如姜湯,姜是溫性食材,有溫陽作用,同時對發汗也有幫助;還可以吃薏米紅豆粥,對祛除濕氣的效果不錯!
?
4.按穴位。大家可以試試按揉三陰交,在我們腳踝內側往上四個手指的寬度,睡前按一按,不僅可祛除濕氣,還可美容養顏。
?
5.忌口。少吃肥甘厚膩、生冷寒涼的食物,飲食盡量清淡。
我從事中醫脾胃科、婦科、兒科工作50年,剛在頭條和大家分享中醫知識不久,歡迎熱愛中醫的朋友關注!謝謝支持!@頭條健康 @悟空問答 @頭條健康聯盟 @微頭條小秘書 @ @微頭條 @健康報
?
更多相關建議:
濕氣源于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自然環境,想要給身體除濕,那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大自然方面,例如早晨跟傍晚濕氣比較重的,盡量少出門溜達,如果在潮濕天氣,那家里關好門窗抽濕,不要長時間待在衛生間或者廁所等濕氣重的地方,晚上不要太晚洗澡,更不要養成大半夜的洗頭,如果不得已,那就用吹風機吹干。
個人生活方面:盡量少吃濕熱的食物,例如荔枝,芒果,榴蓮,生菜,油麥菜等。平時可以適當的給身除濕,多喝紅豆薏米湯,綠豆湯,冬瓜等。臥室不建議有種植綠植,或者養金魚,如果是晴天,多開窗通風,不要睡地板,沒有完全風干的衣物不要穿,如果衣服出汗了要及時用干的衣服替換下來,平時多到戶外鍛煉身體,出汗也是排濕的一種方式。
寒氣跟濕氣差不多,只不過寒氣在日常生活中比濕氣少,寒氣的攝入一般是飲食跟冬天寒冷導致的,飲食方面,幾乎所有的水果都帶有寒性的,所有吃水果也要適量,不要過量,否則身體寒濕會很重的,平時要注意適當的增加衣物,不要著涼,不要習慣性的裸露肌膚,特別是關節處,女孩子更要注意。也許我們年輕,這些問題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是什么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的,你今天的任性終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吃苦果。特別是女孩子月經前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喝水也溫水為主,哪怕是平時炎熱的天氣也盡量不要喝冰涼飲料,那是爽一時,疼好一陣子的。冬天保暖是一定的,不要愛風度不要溫度,或者上身冬天下身夏天,保護好腳,俗話說:病從口中入,寒從腳底生,冬天可以選擇定期的泡腳,平時工作學習在忙,也要抽空去鍛煉身體,鍛煉身體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抽不出時間鍛煉的人總會抽出時間生病的。身體有寒氣的人可以多喝熱姜湯驅寒,不論男女,冬天多喝對誰都好。
身體是我們自己唯一擁有而別人拿不走的,你都不愛惜,那等你躺在病床哪里也去不了的時候,你所掙的錢真的能給你從新站起來的機會嗎?
更多相關建議:
用這3種中藥泡水喝,或能排出濕氣,更顯年輕。
第一種中藥:川芎
川芎是一種性溫的中藥材,常常被大家用來活血化瘀、溫暖子宮,其實它還有另一個效果,就是能幫助身體驅除濕氣,建議時每天早上起來后,用溫開水泡川芎來喝,若能堅持一段時間,濕氣自然也會慢慢的減少。
第二種中藥:枸杞
枸杞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吧!它同樣也是一種中藥材,味略甘,有滋陰補腎的功效。不少女性經常在月經期食用它,有護養子宮的作用,其實枸杞中還含有一種多糖的成分,容易被身體吸收,有助于增強身體的抗氧化能力,漸而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第三種食材:黃芪
黃芪同樣也屬于性溫的藥材,常被女性用來補血益氣,是調理經血的好物。除此之外,常用黃芪泡水喝還能改善濕氣重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濕氣重時很難減肥的,所以,若不想40歲以后一肚子的贅肉,平時堅持多喝黃芪水,幫助補氣除濕,讓你更顯年輕。
更多相關建議:
最好的辦法就是化濕,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升脾胃之陽氣,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將津液疏布到五臟六腑骨骼皮毛肌膚,將廢水痰濕通過大小便及發汗排出體外。
“濕者,若濁水污泥,若膏粱油脂,非陽不足以化之,故化濕必先溫陽”。
更多相關建議:
平時覺得濕氣重的時候,我一般會煮干木棉花加豬骨湯,喝這個湯可以去濕氣的。
更多相關建議:
生活道公益健康認為,排濕氣和寒氣,這兩種邪氣都屬于陰邪,不過濕邪不好排,中醫上有千寒易驅,一濕難去的。寒邪加上濕邪就不好去除了,關鍵是濕邪挺復雜的。
要看寒濕邪的來源,是外部寒濕還是內部寒濕,外部寒濕一般用解表祛濕方法去除。一般用羌活、獨活、蔓荊子、蒿本等等,內部寒濕一般用溫里散寒的中藥飲片,以及芳香化濕的中藥飲片。如蒼術、白術、附子、干姜、藿香等等。
這些不能自己隨便亂用的,要去看看中醫,醫生給辯證用藥的。
自己平時適量運動,注意冷暖適宜,別吃冷涼食物,多吃點健脾理氣的食物為好。如生姜、花椒、大料、山藥、扁豆、紅豆、薏米等食物。
按揉下豐隆穴等都會有所改善的。
更多相關建議:
濕氣是病之源,一旦寒氣、濕氣入體,身體就會引起各種并發癥,影響生活質量。
關節疼痛的長有的事,這個時候建議病者多用生姜,用生姜泡泡腳,做一些生姜包,敷在關節部位,當然,做艾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更多相關建議:
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熬夜,吃冷飲,穿衣不注重保暖,這些都很容易導致濕氣,也會引起一系列反應,例如,小腹肥大,大便不成形,面部出油等。
而去濕氣的方式,最健康去根的方式是從生活方式上改變。
1.作息規律。晚上11點前入睡。夜深以后濕寒很容易侵入體內。
2.飲食規律。少吃生冷食物,涼性食物。如香蕉,西瓜等。
3.注意保暖。尤其護住腳踝,肩頸等容易入侵寒氣的部分。
4.多運動。運動多了以后出汗,不要怕出汗,這是很好的祛濕方式。
當然,生活作息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方式,還有一些其他的可以用來輔助的方法,比如:
1.紅豆薏米湯。注意薏米必須先炒熟再做湯。
2.艾灸。尤其是在三伏天艾灸,排濕效果是很好的。
3.刮痧。尤其是在背部刮痧,促進循環。
4.拔罐等。
這些雖然可以短期取得效果,但想要徹底的祛濕,還是要從根源上解決。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之源。
更多相關建議:
首先要明白,濕氣的來源有內濕和外濕。祛濕方法那么多,哪個最好用?
這個問題應該是困擾不少人的問題,尤其是選擇恐懼癥的朋友,其實沒有最好用,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1、拔罐:很多人對于祛濕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拔罐,確實聽說是有一定效果,但我確實沒用過,其一是因為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拔;其二是拔罐之后皮膚會出現發紅、發紫的情況,看起來不是很舒服。當然對于可以接受這些問題的朋友來說拔罐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但是孕婦和患有心臟病之類疾病的人群要慎用。此外不能拔的時間太長了,有些人說會拔出來水泡,其實水泡不是濕氣,是皮膚受到損害的反應。
2、艾灸:艾灸是通過對人體特定部位以艾火刺激,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粘連使受刺激的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從而起到促進身體內循環的能力。
但是艾灸也有局限性,就是需要找準穴位的情況下才有不錯的效果,此外,極度疲勞、醉酒等這些狀況下都不能進行艾灸。
3、飲食祛濕:薏米、赤小豆、白扁豆都是祛濕的好材料,但一定要注意分辨自己是濕熱還是濕寒,用對了才有效,否則只能適得其反。給大家推薦2個食療的方子,有空的話不妨試試。
(1)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
材料:豬排骨300克,太子參30克,茯苓15克,陳皮1瓣,生姜3片,食鹽適量。
做法:豬排骨斬段,焯水洗凈備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后改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效用:陳皮性溫,茯苓健脾,適用于愛拉肚子、胃口差、容易浮腫的寒濕型濕氣過重人群。
(2)薏仁白扁豆雞腳湯
食材:雞爪8只、薏米60克、白扁豆100克、姜適量、胡椒粉適量、料酒適量。
做法:將白扁豆和薏米提前泡發,雞爪用涼水浸泡去血水。鍋中加適量水,放入泡發好的白豆和薏米等材料,燉至雞爪熟爛,白豆和薏米變軟熟透,加入適量鹽、胡椒調味。
效用:薏仁偏涼性,白扁豆健脾化濕,適用于口苦口干、大便黏膩、精神差睡不醒的濕熱型濕氣過重人群。
4、運動:脾主四肢,脾虛的人,容易四肢無力;那么通過運動鍛煉,逐步增強四肢力量,可以反作用于脾胃,起到健脾的作用;同時適度的運動有助于加速身體內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排出毒素和濕氣。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出大量的汗,另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5、溫水泡腳:腳部穴位眾多,水溫不必太熱,但要長時間泡,最好泡到身體微微出汗的狀態,有助于血液循環。加入艾葉一起用效果也不錯。睡前可以用祛濕類的貼劑,空調溫度也不要開的太低,祛濕還是要從細微做起,還是很不錯的。
要注意的是,濕氣的來源是五花八門的,所以祛濕方法也不能只依賴某一個,盡可能的多方面兼顧,才能起到不錯的效果,我最常用的是后3個,不需要很多的專業性,經常用一用效果又很好,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