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叉尾魚,學名斑點叉尾鮰,原產于北美洲,自引入我國后,憑借生長快、肉質鮮美等優點,深受養殖戶與垂釣愛好者青睞。了解叉尾魚的食性,對養殖與垂釣都至關重要,那么叉尾魚吃什么餌料呢?
叉尾魚的食性特點
叉尾魚屬雜食性魚類,食性會隨生長階段變化。幼魚時期,主要以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以及水生昆蟲幼蟲等為食,這些小型生物富含蛋白質,能滿足幼魚快速生長的需求。隨著逐漸長大,成魚的食譜更加豐富,除了水生昆蟲、甲殼類、底棲軟體動物、小型魚類,還會攝食植物種子和碎屑等。在自然水域中,叉尾魚憑借敏銳嗅覺與視覺,在水底或水體中下層尋覓食物。同時,它具有夜行性,夜間活動頻繁,攝食也多在此時進行。
養殖時叉尾魚的餌料選擇
- 人工配合飼料: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配合飼料是叉尾魚的主要食物來源。優質配合飼料以魚粉、豆餅、玉米、米糠、麥麩等為原料,按科學比例配制,滿足叉尾魚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例如,幼魚飼料蛋白質含量需達 35%-40%,成魚飼料蛋白質含量可適當降至 32%-36%。投喂時,要依據魚的大小、水溫、攝食狀況調整投喂量,以投喂后 20-30 分鐘內吃完為宜,防止飼料浪費與水質污染。
- 天然餌料補充:盡管配合飼料為主,但適當補充天然餌料,能提升叉尾魚的生長速度與免疫力。在養殖池塘中,可通過施肥培育浮游生物,為幼魚提供天然食物。定期投放一些水生昆蟲、螺螄等底棲動物,也可為成魚提供多樣化食物。
垂釣時叉尾魚的餌料推薦
- 葷餌
- 蚯蚓:堪稱 “萬能釣餌”,對叉尾魚極具吸引力,尤其是黑蚯蚓,其個體大、腥味重,更易引起叉尾魚注意。掛鉤時,可將整條蚯蚓穿在魚鉤上,讓蚯蚓在水中蠕動,增強誘魚效果。
- 紅蟲:在早春、深秋、冬季等低溫季節,紅蟲是絕佳選擇。其富含蛋白質,腥味濃,在水中能迅速吸引叉尾魚。可將多條紅蟲用紅線綁成小把,掛在魚鉤上作釣。
- 禽畜內臟:雞、鴨、豬等禽畜內臟,因特殊腥味,在水中擴散快,對叉尾魚有超強誘惑力。使用時切成 1-2 厘米見方的小塊,方便掛鉤。
- 小魚小蝦:叉尾魚有捕食小型魚類和蝦類的習性,將小魚剪成小段,或直接使用鮮活小蝦掛鉤,能有效釣到叉尾魚。
- 素餌:在氣溫較高的夏季,叉尾魚對素餌的攝食積極性會提高。可使用發酵麥粒、玉米等作餌料,將麥粒或玉米用酒或其他發酵劑浸泡發酵,使其散發獨特香味,吸引叉尾魚。掛鉤時,用魚鉤穿過麥粒或玉米,確保牢固。
影響叉尾魚攝食的因素及應對方法
- 水溫:叉尾魚攝食水溫為 10-32℃,水溫低于 15℃或高于 30℃時,食欲減弱;低于 10℃或高于 32℃時,停止攝食。在水溫較低時,應選用腥味濃郁的餌料,如紅蟲、蚯蚓,增強誘魚效果;水溫較高時,可適當增加素餌比例,如使用發酵玉米、麥粒。
- 水質:水質的肥瘦、酸堿度等會影響叉尾魚攝食。在肥水中,餌料味道易被稀釋,應選用味道濃烈的餌料;在瘦水中,餌料選擇范圍較廣。若水質偏酸性,可在餌料中添加一些堿性物質,如小蘇打,改善餌料氣味。
- 季節變化:不同季節,叉尾魚的攝食偏好有差異。春季,經過冬季,叉尾魚急需補充蛋白質,此時宜用葷餌;夏季,水溫高,素餌更受青睞;秋季,叉尾魚為過冬儲備能量,對各種餌料攝食積極性都高;冬季,低溫使叉尾魚活動減少,需用腥味重、熱量高的餌料刺激其攝食。
常見問題解答
- 問:叉尾魚苗剛孵化出來吃什么?
- 答:叉尾魚苗剛孵化時,依靠自身卵黃囊提供營養,無需額外投喂。孵化后 4-14 天,開始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鹵蟲無節幼體,也可投喂專門的微粒開口飼料。
- 問:釣叉尾魚時,商品餌料能用嗎?
- 答:可以。選擇腥味或腥味與香味混合的商品餌料,效果較好。可添加蝦粉、魚粉等腥味添加劑,增強餌料吸引力。掛鉤時,確保餌料附鉤性強,在水中能保持一定時間不脫落。
- 問:養殖叉尾魚時,自制飼料可行嗎?
- 答:可行,但需掌握科學配方。以魚粉、豆粕、玉米粉等為主要原料,添加適量維生素、礦物質預混劑,保證營養均衡。自制飼料成本可能較低,但質量控制難度大,建議參考專業配方,并定期檢測飼料質量。
- 問:在河流中釣叉尾魚,餌料選擇有什么特殊要求?
- 答:河流中水流較急,餌料需有較強附鉤性,防止被沖走。可選用質地較硬的蚯蚓、切成大塊的禽畜內臟,或使用粘性強的商品餌料,并添加拉絲粉增加附鉤性。
- 問:叉尾魚在不同水域,對餌料偏好有區別嗎?
- 答:有區別。在養殖池塘中,因長期投喂某種飼料,叉尾魚可能對該類飼料味型更熟悉;在自然水域,叉尾魚食物來源豐富,更偏好腥味、天然味型的餌料。垂釣前,可向當地釣友了解情況,或用不同餌料試釣,確定叉尾魚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