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芝退市的原因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財務問題、業務戰略失誤、管理混亂以及外部資本的影響等。以下是具體原因:
1. 財務問題
- 財務造假:2015年,東芝被曝出財務造假事件,自2008年開始虛報財務數字,以造成持續盈利的假象,吸引投資者持續投資。造假金額達到2,248億日元,占到了東芝這7年利潤的30%。
- 連續虧損:自2014年財年起,東芝連續出現凈虧損,導致公司股票價格大幅縮水。
2. 業務戰略失誤
- 多元化發展:東芝旗下業務多元化,包括核電、IT、家電和機械業務等。多元化發展雖然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也導致資源投入分散,難以在某一領域做到絕對的技術領先。
- 選錯賽道:東芝在半導體和核電市場的投資失誤,如在2000年前后投資核電產業,2006年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的核電業務,但福島核電站事故后,核電業務一落千丈。
3. 管理混亂
- 缺乏市場嗅覺:東芝在壯大后,缺乏對市場敏銳的觀察,在產品創新上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 外部董事干擾:2017年東芝引入外部資金后,外部董事人數大幅增加,他們各執一詞,很難統一想法,并且不真正關注東芝的重建,著眼于短期投資收益的改善,導致經營陷入混亂。
4. 外部資本的影響
- 外資控制:2017年東芝引入外部資金后,70%的股份為外資所控制,這導致公司在經營決策上受到外部資本的嚴重干擾。
- 私有化退市:為了擺脫外部董事對公司經營決策的干擾和控制,從外國資本手里徹底收回公司經營決策權,東芝選擇了私有化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