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大全-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大全

          中醫有哪些知識和理論,什么最好?50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以上是最基本需要掌握的知識。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

          更多建議:

          中醫基礎知識

          五體,含義有二:

          一是指肢體的筋、脈、肉、皮、骨等。五體與五臟相合。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

          二是指各種不同類型的體質,如《靈樞·根結篇》說:“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是說五種形體不同的人,即骨節有大有小,肌肉有堅有脆,皮膚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濁,氣的運行有滑有澀,經脈有長有短,血份有多有少,以及經絡的數目各異等等。本題所談五體,是指前者而言。

          心與脈管相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皮膚的顏色上。肺與皮膚相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毫毛上。肝與筋相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甲上。脾與肉相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口唇上。腎與骨相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頭發上。

          心合脈,肺合皮,肝合筋,脾合肉,腎合骨。其道理是;因心主血液,血循脈中,而血管與心相聯;肺主宗氣,散精以滋養皮膚;肝主藏血,血養筋;脾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肌肉;腎主藏精,精生髓,髓養骨。

          九竅,頭部七竅(目、鼻、口、舌、耳)及前陰、后陰為九竅。九竅分別由五臟所主。“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腎開竅于耳及二陰”等。另外,中醫還有“五官”之稱,即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個器官,也分屬于五臟,為五臟之“外候”,又稱為五臟之“苗竅”。《靈樞·五閱五使篇》說:“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又說“五官者,五臟之閱也。”

          五華,即面、毛、發、爪、唇;《素問·六節臟象論》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朧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心主血脈,心氣旺盛,心血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面色紅潤而有光澤,舌體紅潤有神,若心氣不足,心血不充則脈弱而細,面色蒼白無華,舌淡失神,若心血疲阻,面色青紫,舌體紫暗或有瘀斑;若心火上炎,可見面紅,舌尖紅或舌體糜爛等。

          肺氣宣發,皮毛得以溫煦滋養而潤澤,若肺氣壅實閉郁,或肺氣虛而不能宣發衛氣、津液于皮毛,不僅衛外功能減弱,肌表不固自汗,易患外感疾患,而且皮毛焦枯失澤。肺開竅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若外邪客于肌表,肺氣不宣,則氣道不通,鼻塞流涕;若肺內熱邪壅盛,則肺氣上逆喘促而鼻翼煽動。

          脾主運化,脾氣健運,氣血化生有源,肌肉豐滿壯實,口唇紅潤。若脾氣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充養肌肉,肌肉消瘦或萎廢,唇色淺淡甚至萎黃無華;若脾不健運,水濕不化泛溢肌膚,則發為水腫。脾開竅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

          肝藏血,淫氣于筋”,筋骨運動正常,若肝血虛,血不養筋,筋失所養則愈瘡肢麻,手足震顫,屈伸不利;若高熱劫傷津血,則四肢抽搐,甚則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證。肝主筋,爪為筋之余,肝血充盈,筋強力壯,爪甲堅韌,若肝血虛,筋弱無力,爪甲多軟而薄,或枯脆色不澤,甚至變形。肝開竅于目,“肝受血而能視”,若肝血虛,視物昏花或夜盲,肝陰不足,則兩目干澀。肝經風熱,則目赤紅腫癢痛,肝風內動多見目斜上吊等。

          腎開竅于耳和二陰,臨床多以腎虛證表現子耳與二陰的功能失常。關于“其華在發”,發為血之余,肝主藏血為血海,但中醫學認為腎藏精,“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發由血滋養,但其生機則根源于腎氣,所以“發為腎之外候”。若腎精氣充盈,則毛發豐茂而光澤,若腎精氣虛衰,則發枯不榮甚至變白或脫落。

          五液,五臟所化生的液體,即汗、涕、淚、涎、唾。

          ①五臟所化生的液體。即汗、涕、淚、涎、唾。《素問·寒明五氣篇》:“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參見五臟化液條。

          ②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包括汗、溺、唾、淚、髓等五種。見《靈樞·五癃津液別》。

          五志,喜、怒、思、憂、恐五種主要情志活動的合稱。

          喜、怒、思、憂、恐五種情志的變動。《內經》認為情志的變動和五臟的機能有關,心志為喜,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

          “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觀點是劉完素研究情志致病可以化熱而提出的,他認為“五臟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情志活動過度,躁擾陽氣,化生火熱,而致中風偏枯、驚惑、悲笑、諺妄、癲狂等。反之,火熱亢極,又可擾亂神明,出現神志異常。但劉氏又認為五志化火生熱的關鍵是心,若心火暴可致中風偏枯、諺語、狂、癲、悲痛苦惱,其因是由腎水虛衰,不能制火,致心火易亢,治宜清心火,益腎水。

          五志分別歸屬于肝、心、脾、肺、腎等五臟,五臟又分別主筋、脈、肉、皮毛和骨等五體,五志與五體均為五臟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正常的五志對五臟功能無不良影響,但五志太過均可傷及五臟相關功能,使各臟的氣血運行出現異常,進而影響五臟主五體功能,表現于五體之上則出現筋脈失養、面色無華、肌肉枯萎、齒搖發脫等虛損之象,影響人的容貌。

          五聲,“五聲”是我國古漢語語音學(傳統稱為“音韻學”)中的一個概念,即五類聲母類型。古代音韻學上對聲母按發音部位進行的分類,五聲(或作“五音”)指“唇、舌、齒、牙、喉”(七音再加上“半舌、半齒”)。這就是音韻學中的“五音”,由于此五音指聲母的物種類型,所以又稱“五聲”。

          宮、商、角、徵、羽。

          五聲,又叫“五音”。古代指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比近似現代音樂簡譜少的1、2、3、5、6后來又加上二變,即變宮、變徵,變宮近似現代音樂簡譜中的“7”,變微近似現代音樂簡譜中的“4”。我國傳統的音樂中沒有和“4”相當音。五音加二變,合起來叫做“七音”或“七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七聲音階:宮(1)、商(2)、角(3)、變徵、(4)、徵(5)、羽(6)、變宮(7)。

          大的分類方向為三:清樂調式,雅樂調式,燕樂調式。

          五聲與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指呼、笑、歌、哭、呻五種聲音,與五臟相關。如肝在聲為呼,心在聲為笑,脾在聲為歌,肺在聲為哭,腎在聲為呻。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戰國策·荊軻刺秦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文中的“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悲涼。

          什么是五行五色五聲養生呢?

          付科學說:“我們在調理中采用五行配五聲的養生法。五行來自于《黃帝內經》,它是講世間萬物都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狀態,有相生和相克。而五聲就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律,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

          傳統中醫認為“百病生于氣而止于音”。《靈樞·邪客篇》里說:“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古代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通過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會有不同的振動頻率,對人的心情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

          那到底什么是五聲呢?

          角調為春音,角音樂曲,有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對于脾胃不好者、郁郁寡歡者,常聽角調樂曲,可疏肝理氣,消除憂郁,傾瀉肝火,保肝降脂。此時如揉按太沖穴、期門穴效果更佳。

          徵調為夏音,徵音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性情歡暢的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對于心慌、胸悶、失眠、多夢等人群,常聽徵調樂曲,可以心情愉悅、精力充沛、益氣安神、提高睡眠質量。此時如揉按心俞穴、內關穴效果更佳。

          宮調為長夏音,宮音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對于肥胖、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人群,常聽宮調可健脾和胃、消食散積、消除思慮,輕身降脂。此時如揉按天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效果更佳。

          商調為秋音,商音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對于面色黃白、咳嗽氣喘、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常聽商調可養陰保肺、潤肺化痰、美容養顏、提高免疫力。此時如揉按曲池穴、合谷穴、迎香穴效果更佳。

          羽調為冬音,羽音樂曲,風格清純,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對于腰酸腿軟、面色晦暗、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等人群,常聽羽調可以補腎強身、滋陰壯陽、提高活力、增強記憶力。此時如揉按命門穴、腎俞穴、關元穴效果更佳。

          付科學說:“比如羽’就非常悲壯凄婉,你會有一種行云流水的感覺;仿佛冬天的寒冷,一聽身體的燥熱就降下來了。我們知道怒傷肝,如果患者發怒,我們會讓他聽一些悲傷的歌,讓他的怒隨之發泄。不同的聲音可以活躍不同的經絡。再比如徵調是夏,偏熱的,如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我們有不同的欣賞音樂,有催眠音樂,有疏肝理氣的音樂,也有抑郁的音樂。音樂能改善人的健康狀況。在國外,奶牛聽音樂可以多產奶,雞聽音樂可以多產蛋,人聽音樂身體就容易放松、血液循環就會更好。”

          “中藥分主熱、主寒;音樂也一樣,我們給音樂不同的節奏,使用不同的樂器,達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中藥需要配伍,音樂也需要配伍。音樂與歌曲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同樣的歌曲和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通過不同聲波頻率振動,以此打通受阻經絡,調節氣血,平和心情,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當問到五行五聲如何運用到中醫調理中時,付科學說,古代記載的“生于氣而止于音”,就是通過不同的聲音達到愉悅和放松的效果。古代皇帝經常歌舞升平,我們認為是奢華,其實他們也是通過音樂來放松養生。毛主席在晚年做白內障手術時就讓人給他放《滿江紅》音樂,只用了六分鐘,手術非常成功。后來有人問他是怎么熬過來的?主席說他感受著《滿江紅》的壯烈,完全感覺不到疼痛。

          道家有吐納法,氣入丹田。比如發出一個“啊——”字,平時可以多練練,讓自己的氣先通,血才通;因為氣是推著血走的,氣不通血液循環也不會通暢。比如丹田的氣我們可以找一下,發一個“啊——”音,讓它滾動起來流暢起來。這個方法很簡單,白領坐在辦公室自己就可以練,讓這個聲音從丹田起,從印堂打出來。肺主皮毛,氣通暢的人肺就比較好,呼吸和聲音也會好,皮膚會發亮。音在丹田最低,在印堂最高,這樣由低到高,循環一圈,就可以把你身體里的濁氣、穢氣和廢氣都趕出來。

          付科學說到這里做了演示。只見他先氣入丹田,然后“啊——”音伴著一股氣仿佛火箭噴發一般,瞬間就由低音躥入高音,然后帶著十足的中氣在高音上空盤旋了四五秒鐘,又徐徐旋落,聲音裊裊的,仿佛氣又回到了身體,韻味十足。

          付科學笑著說,如果多練習,越練時間會越長,讓氣連上。過去老人常說找對象要找聲音洪亮的、氣足的;氣足說明他血液循環好;血液通暢,經絡就通暢,思維也會活躍,做事就比較有方法,容易成功。比如肺和大腸相表里,一個腸道蠕動不好的人,宿便堆積比較多,他的呼吸道也不會好。所以一個長期便秘的人,容易口臭。肺主皮毛,皮膚缺少光澤,氣色不佳,讓人感覺運勢也不佳!所以我們給患者調理的時候,要先讓他發出聲音,然后用音樂入他不同的經,在他不同的經絡上去扣拔。

          付科學說中醫里不同的聲音可以表現出五臟六腑不同的問題——

          “肝音為呼”。發“噓”音。如果肝血虧虛,人容易發脾氣,會發出喊叫聲。有的人生氣后會發出嘆氣、嘆息聲,像吹氣的噓噓聲,這是肝氣被郁的表象。其實,發出類似聲音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可以卸除或舒緩肝經的壓力。

          “心音為笑”。呵呵、哈哈聲的震動可以讓心血循環起來。但這種笑聲又分為正常和非正常兩種:如果一個人心氣足,他的笑聲就代表他的心氣運行沒有阻礙;但如果平時總是無意識地坐在那呵呵樂或夢里笑醒,《黃帝內經》講“心氣動泄也為笑”,那是一種心氣將散的癥狀,比如心慌、氣短、胸悶,甚至出現心肌缺血。我們可以通過聲音判斷出人的很多疾病。大喜和大恐都對健康無益,有句成語叫“樂極生悲”!

          “脾胃為歌”。“呼”即像唱歌一樣。正常的脾胃之象應該是歌聲廣大嘹亮,可以傳播四方,就像脾的四方輸布之象一樣無所限制,但是如果脾胃有病,在唱歌上也會有表現。

          “肺音為哭”。發“嘶”音,可令肺氣足。小孩子如果肺氣足哭的聲音就特別響亮。孩子的哭聲通常升中有降,哀而不傷,并不動情,只是告訴家長我需要你了。《黃帝內經》曾經專門探討過哭的問題,認為從一個人的哭聲里面,能聽出很多東西。比如一個人要是流眼淚了,就說明他動了肝氣,因為肝主木;如果哭得滿頭大汗,說明他動了心氣,因為汗為心液;如果哭的時候流鼻涕,說明這個人動了肺氣等等。

          “腎音為呻”。發“吹”音可以補腎,我們都知道元氣藏于腎,如果一個人發出呻吟之聲,那就說明動了“老本”。一般人在疼痛、受傷、興奮、過度虛弱的時候有可能發出這種呻吟的聲音。所以如果平時配合不同的聲音來調整自己,我們的身心靈將會得到一個更高層次上的和諧統一!

          “在治療時,我們一般讓患者試唱,讓他練發不同的聲音;之后根據他的身體狀況給他選不同色彩的房間;對應他不同的經絡,配合刮痧和推拿、罐療。這樣在不同色彩的房間播放適合他身體狀況的對應不同經絡的音樂,加上罐診治療效果就是加倍的,而且還能修身養性,靜心安神。患者在調理中不僅身體能得到改善,身心靈也會獲得和諧和寧靜,進入完全放松的狀態。未來我們還將著重用五行五色五聲調理人的身心,根據每個人出生的時間:如春、夏、長夏、秋、冬,以及身體的不同癥狀:風、寒、暑、熱、躁、濕、邪,來選擇和定期調換五行養生靜心環境,讓人身心平衡與和諧。”

          五色

          五色跟五行還有五臟是相對應的,具體如下:

          金——肺——白

          木——肝——青(蒼)

          水——腎——黑

          火——心——紅(赤)

          土——脾——黃

          中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據以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公乘陽慶﹞更悉以禁方予之(倉公),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張守節正義引《八十一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也。”《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

          五行學說術語。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按照五行學說,青屬木屬肝,赤屬火屬心,黃屬土屬脾,白屬金屬肺,黑屬水屬腎。但以此來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實際,與病史和脈證合參,不能機械地硬套。參見五色主病條。

          以豆為例,綠豆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入肝經為木性;紅豆有補血、利尿、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入心經為火性;黃豆益氣補脾,入脾經為土性;白豆含有較多的鈣質,入肺經屬金性;黑豆治消脹,下氣,性寒,入腎經屬水性。再如:一個五行缺木的人,應多吃綠色的食物,多穿戴綠色的衣服飾品,甚至多些接近綠色的東西。

          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種味道。其實甜就是甘。

          中醫認為,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覺口有酸甜苦辣咸,分別表示肝膽脾肺腎有病起。

          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嘗藥物的真實滋味而得知,繼而人們發現藥物的滋味與藥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對應性。如:

          多甘味能補虛緩急;

          多酸味能斂肺澀腸;

          多苦味能降泄燥濕;

          多咸味能軟堅散結;

          多辛味能發表行散;

          (一)、辛

          1治療作用:能散、能行、能發散、行氣、活血作用。

          2不良反應:辛味藥多大能耗氣傷陰。

          (二)甘

          1、治療作用:能補助、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膩膈礙胃,令人中滿。

          (三)酸

          治療作用: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

          不良反應: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

          (四)苦

          1、治療作用:能泄、能燥、能堅、能泄含義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顯能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即瀉火存陰,二指堅厚腸胃。

          2、不良作用:能傷津、伐胃。

          (五)咸

          治療作用: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腸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則脈凝冷而變色”能傷脾胃。

          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咸,此五欲合五臟之氣也。

          五宜,青色宜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黃色宜甘,黑色宜咸。

          五行:金、水、木、火、土

          五色:白、黑、綠、紅、黃

          五味:辛、咸、酸、苦、甘

          五臟:肺、腎、肝、心、脾

          五官:鼻、耳、目、舌、口

          據《呂氏春秋通詮》載:“五行配五味”,謂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咸屬水。

          五味與五臟(注):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食物的酸味與肝相應,有增強肝臟的功能;苦味與心相應,可增強心的功能;甘味與脾相應,可增強脾的功能;辛味與肺相應,可增強肺的功能;咸味與腎相應,可增強腎的功能。

          但是,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氣(火克金);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制腎氣(土克水);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制肝氣(金克木);咸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水克火)。

          各類食物與五臟滋補關系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烏梅、山萸肉、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治療各種瘡癥。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5咸入腎: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于優質的咸味食物。

          五行,五臟,五谷對應表

          五谷 黍 麥 粟 稻 豆

          六腑(小腸三焦) 膽 胃 大腸膀胱

          五臟 心 肝 脾 肺 腎

          其他 血 筋 肌肉 皮毛 骨

          五官 舌 目 口 鼻 耳

          五液 汗 淚 涎 涕 唾

          五志 喜 怒 思 悲 恐

          五聲 笑 呼 歌 泣 呻

          五色 赤 青 黃 白 黑

          五方 南 東 中 西 北

          五季 夏 春 長夏 秋 冬

          五氣 暑 風 濕 燥 寒

          五化 長 生 化 收 藏

          五味 苦 酸 甘 辛 咸

          五音 徵 角 宮 商 羽

          五行 火 木 土 金 水

          五色 紅 青 黃 白 黑

          五菜 紅菜 青菜 黃菜 白菜 黑菜

          五果 紅果 青果 黃果 白果 黑果

          喜傷心 怒傷肝 思傷脾 悲傷肺 恐傷腎

          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

          三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肝下焦腎

          更多建議:

          中醫基礎知識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2.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4.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二、養生保健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3.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4.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6.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漢·張機《金匱要略》)

          3.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4.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5.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6.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

          四、醫德醫風

          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3.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5.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6.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7.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清·喻昌《醫門法律·問病論》)

          五、醫術學習

          1.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2.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漢·張機《金匱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癥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明·龔信《古今醫鑒·謦醫箴》)

          6. 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吳塘《溫病條辨·自序》)

          8.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9. 醫之良,在工巧神圣;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藥方癥。(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10.《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11. 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舒詔《傷寒集注》自序)

          12.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禮記》)

          13. 脾胃為病,最詳東垣(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14. 不為良相,必為良醫。(邵登瀛《四時病機》紹諴序)

          15. 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論》自序)

          六、陰陽五行

          1.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6.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孤陰不長,獨陽不成。(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集》)

          10.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11.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2. 陰中有陰,陽中有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13.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

          七、藏象學說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黃元御《素靈微蘊·原胃解》)

          2.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3. 脾胃為水谷之海。(明·龔信《古今醫鑒·泄瀉》)。

          4.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喘促》)。

          5.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8.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9.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0.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2. 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3.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4.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5.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6.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

          18. 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藏生成篇》)

          19. 肝體陰而用陽。(清·唐宗海《血證論·滑氏補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靈樞·五味第五十六》)

          21.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素問·五藏別論》)

          22.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素問·五藏別論》)

          23. 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藏別論》)

          24.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藏別論》)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問·五藏別論》)

          26.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素問·宜明五氣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五臟生成篇》)

          28. 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脈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素問·六節臟象論》)

          30. 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靈樞·口問》)

          31. 肝氣通于目,肝的則目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

          32.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素問·六節臟象論》)

          33.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張山雷《臟腑藥式補正·脾部》)

          34.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厥論》)

          35. 肺為水之上源。(清·汪昂《醫方集解·清暑之劑》)

          36. 肺為臟腑之華蓋。(清·陳念祖《醫學三字經·咳嗽》)

          37.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素問·六節臟象論》)

          38. 腎開竅于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39.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

          40.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41.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42.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病機賦》)

          4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問·五臟別論》)

          46. 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清·吳瑭《溫病條辨·中焦篇》)

          47. 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清·葉桂《外感溫熱篇》)

          48. 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宋·楊士瀛《仁齋指方論·聲音方論》)

          49.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

          50.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太陰陽明論》)

          八、精神氣血

          1.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5.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

          6. 發為血之余,血虛則發落。(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衄血》)

          7. 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明·張介賓《類經·經絡類》)

          8.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二十二難》)

          9.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靈樞·本臟》)

          10.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

          11.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12. 陽隨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明·趙獻可《醫貫·血證論》)

          九、病因學

          1.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3. 風者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

          4.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

          5. 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6. 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7.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悲則氣消。(《素問·舉痛論》)

          9. 驚則氣亂。(清·何夢瑤《醫碥·氣》)

          10. 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

          11. 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

          12. 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13.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4. 喜則氣緩。(《素問·舉痛論》)

          15. 安谷則昌,絕谷則亡。(金·李杲《脾胃論·仲景引內經所說脾胃》)

          16.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湯頭歌訣·除痰之劑》)

          十、病機學

          1. 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脈因證治·雜證》)

          2. 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漢·張機《傷寒論》)

          3.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11.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痹論》)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13.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素問·至真要大論》)

          14.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素問·至真要大論》)

          15.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16.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素問·至真要大論》)

          17.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18.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19. 諸躁狂越,皆屬于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20.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素問·至真要大論》)

          21.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2.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23.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4.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25.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6.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27.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8. 氣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0. 寒則氣收。(《素問·舉痛論》)

          31. 熱勝則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十一、經絡針灸

          1.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頭者,諸陽之會。(宋·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頭痛證論》)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鳳《針灸大全·四總穴歌》)

          4. 治痿者,獨取陽明。(《素問·痿論》)

          十二、四診方法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有諸內者,形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3.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元·滑壽《診家樞要·診脈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5.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漢·張機《傷寒論·辨脈法》)

          6. 脈貴有神。(清·顧松園《顧氏醫鏡·先哲格言》)

          7. 脈有要訣,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診家大法。(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脈法金針》)

          8.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寒熱篇》)

          十三、辨證要點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至真要大論》)

          4.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素問·至真要大論》)

          5.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素問·至真要大論》)

          6.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素問·至真要大論》)

          7. 諸熱瞀瘛,皆屬于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8.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素問·至真要大論》)

          9.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10. 有一份惡寒,即有一份表證。(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表里寒熱》)

          11.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12.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1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嘔,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14.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15. 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漢·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16.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漢·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17. 脾病身痛體重。(《素問·標本病傳論》)

          十四、治則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中滿者,瀉之于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1. 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素問·瘧論》)

          12.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3. 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5. 燥者潤之,急者緩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6. 堅者耎之,脆者堅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7. 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8. 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

          25.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6.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7.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滯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8.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9. 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30.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問·至真要大論》)

          31.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3.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

          34. 盛者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

          35.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

          36.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明·張介賓《類經·標本類》)

          37. 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38.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

          39.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0. 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證論·吐血》)

          43. 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44.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

          45.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6. 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47. 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龔遷賢《壽世保元·醫說》)

          十五、藥物方劑

          1.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

          2. 補湯宜用熟,瀉藥不嫌生。(明·傅仁宇《審視瑤函·用藥生熟各宜論》)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春溫夏熱病大法》)

          5. 附子無姜不熱。(清·黃宮繡《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兼有伏熱證》)

          7. 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

          十六、臨床疾病

          1.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

          2. 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金·張元素《活法機要·咳嗽證》)

          3. 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喘》)

          4. 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明·虞摶《醫學正傳·哮喘》)

          5. 無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頭眩》)

          6. 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明·張介賓《景岳全書·眩暈》)

          7. 諸有水腫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漢·張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

          8.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漢·張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

          9.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10.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11. 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清·江涵暾《筆花醫鏡·盜汗自汗》)

          12. 胃不和則臥不安。(《素問·逆調論》)

          13.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清·吳謙等《醫宗金鑒·烏梅丸集注》)

          注意:中藥需在專業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午夜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日韩经典| 青青青国产依人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97|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日韩|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操视频|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