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如何做好養生?
要想養生好,我認為首先要修心,心平氣和,不悲不怒。心情好則氣順,氣一順萬事如意。至于看二十四節氣節奏來養生,這個就有點規矩了,除了古代老祖宗有詳情描述,現代隨著生活環境和食材的增多,很少有人這樣做了。我想以前人們講究二十四節氣養生,肯定是吃的食物種類少,應對節氣的變化容易感冒類的小問題。才吃些御寒去熱的食材。所以,以前長輩常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至于下面幾句就都不太清楚了。但隨著我們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每天都能吃各種美食,身體的營養也都很全面。還有現代醫學的發展,更加科學的營養食譜都是很好的養生參考資料。這種看似簡單,而又深奧的問題,我也只能回答這些了,希望您能滿意?
更多建議:
二十四節氣如何養生!其實這是中國的中醫文化!
春養肝!這是一年之首,冬去春來,萬物復蘇,都開始要生長了,肝,在五行中屬木,古木逢春,要生長,這時要調節肝臟,不然容易出現肝火旺盛的現象,春天的時候每個人的火氣都很旺,這時需要的是疏肝理氣!
夏養心!夏天很多老人容易引起心臟的不舒服,天氣太熱,心里煩躁,心在五行中屬火,加上天氣炎熱,就容易出現心臟的各種問題,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溫!
秋養肺!肺屬金,易生水,肺是喜潤不喜燥,秋天是秋高氣爽易干燥,所以秋天要注意調理肺功能!
冬養腎!腎為人的先天之本,冬天收藏,只有在冬天收藏調理腎臟,第二年春天才能給萬物提供生長的條件!
二十四節氣,現在的人要能有一個合理的作息習慣,做到營養均衡,改掉不良習慣就是養生!
@西瓜視頻
更多建議: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分別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根據不同時令,選擇不同養生方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小編為您整理各節氣養生大全,一起學習吧!
【立春】
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陽歷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春時節養生最重要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春屬木,與肝相應。在春季養生方面,主要是護肝,食品則應選擇辛濕發散的大棗、豆豉、蔥、花生等,可以達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立春的飲食藥膳應以“升補”為主,適宜的膳食有首烏肝片、蝦仁韭菜、珍珠三鮮湯等,食之有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溫中益氣的功效。
【雨水】
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時值公歷2月18日前后。
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雨水時節的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
可選擇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驚蟄】
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每年陽歷3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飲食調養:應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適當選用補品,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益正氣作用的食療粥來增強體質。
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明顯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水蘿卜、辣椒、甜椒、西蘭花、桂圓、荔枝等。
還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甘蔗等。一般選服具有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補品。
【春分】
斗指壬為春分,行約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陽歷3月21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
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因此人們保健養生也應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春分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明】
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清潔而明凈,蓋時當氣清景明,故名清明。陽歷4月5日或6日。
古人有云:“食酸咸甜苦,即不得過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萬順天理?!奔词歉嬲]人們,養生中對五臟的食物進補要適中,不可過度。
清明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相遇之際,因此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疏筋最為重要。所以,清明時節還應服一些適時的滋補品,如銀耳,甘平、無毒,能潤肺生津、益陰柔肝。還有人們熟悉的菊花茶,菊花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
【谷雨】
斗指癸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百谷滋長之意。陽歷4月20號前后。
谷雨已是暮春時節,食療要點重在養肝清肝,滋養明目。
風寒濕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立夏】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每年5月5日或6日。
立夏后氣溫漸熱,心臟的工作強度日漸增大,所以飲食應以順“心”為主。
宜吃性涼多汁的新鮮果蔬,宜適當飲水和清涼飲料;長夏暑濕,宜吃些具有芳香開胃、健脾化濕作用的食品。
孫思邈在“攝養論”中說:“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強肝,調胃氣”。
【小滿】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小滿時值公歷5月21日前后。
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中,“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應該大力提倡。
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黑木耳、藕、草魚、鴨肉等,忌食高鹽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
【芒種】
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芒種時值陽歷6月6日前后。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秴问洗呵锉M數篇》指出: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碧瞥膶O思邈提醒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糯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p>
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夏至】
斗指乙為夏至,萬物與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夏至大約在陽歷6月22日前后。
夏天進補,冬病夏治,也是夏季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
夏季是多汗的季節,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
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小暑】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每年陽歷7月7日左右為小暑。
小暑時節,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
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不潔、偏嗜等不良習慣,以適量為宜。
【大暑】
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時值每年的陽歷7月23日左右。
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夺t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盛夏陽熱下降,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
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立秋】
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谷熟也。立秋時值公歷8月7日前后。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p>
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處暑】
斗指戎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處暑節氣時值每年陽歷8月23日前后。
秋天雨水漸少,天氣逐漸干燥,在飲食上有所禁忌也可預防秋燥。
首先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牛奶等,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
適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
【白露】
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凝而為露,故名白露。白露時值每年陽歷9月8日左右。
白露節氣,早晚氣溫低,一早一晚要多添衣服。
白露時節,預防秋燥的方法最好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白露時天氣開始轉涼,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秋分】
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時節時值9月23日前后。
秋分以后,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敏感,如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腹部著涼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字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
枸杞、淮山、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寒露】
斗指甲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也。寒露時值每年陽歷的10月8號前后。
自古秋為金秋,肺在五行中屬金。寒露節氣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
應多食用芝麻、糯米、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鴨、牛肉、豬肝、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
【霜降】
斗指巳為霜降,氣肅,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霜降節氣在每年的陽歷10月23日左右。
霜降節氣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按中醫理論,此節氣為脾臟功能處于旺盛時期,由于脾胃功能過于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發生。
飲食要多樣,粗細要搭配,宜多食甘薯、鮮果、豆制品及海藻類食品。
此節氣適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白果蘿卜粥等,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固腎補肺的功效。
【立冬】
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立冬節氣時值每年陽歷的11月1日左右。
立冬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
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二字。
有的放矢的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小雪】
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在每年的陽歷11月22日前后。
小雪節氣后天氣一般常是陰冷晦暗的,要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陽氣的消耗。
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p>
適宜的水果膳食有香蕉、芹菜炒香菇、玫瑰烤羊心、芝麻兔等,有補心解郁、清肺止咳的功效。
【大雪】
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于小雪,故名大雪也。大雪時節時值每年陽歷的12月7日前后。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在進行調養時應采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的方法。
大雪時節多食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大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花山藥、桂圓、栗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也有助于御寒。
【冬至】
斗指戎,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冬至時節時值每年陽歷12月22或23日。
俗話話:“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立冬至立春,是“進補”的最佳時期。
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因此,冬令進補應注意“有的放矢”,切莫“多多益善”。
【小寒】
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寒,故名小寒。小寒時節時值每年陽歷的1月5日前后。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 、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魷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
【大寒】
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已極,故名大寒也。每年陽歷的1月20日前后。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p>
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
大寒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當歸生姜羊肉湯、紅杞田七雞、糖醋胡蘿卜絲、牛奶粥等,有溫中散寒、補虛益血、潤肺通腸的功效。
來源:“中文”微信公眾號
更多建議:
1.春
春光正好時
立春(2月4/5日):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
雨水(2月19/20日):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3月5/6日):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4月4/5日):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驚喜的美好時光,也是最適合重新開始的季節。天氣回暖,萬物吐芽生發,潛伏在慵懶身軀里的靈魂已經蠢蠢欲動,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養生顯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發脾氣,多微笑
盡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茖W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而怒氣不僅傷肝,也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p>
透過發泄和轉移,也可使怒氣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學研究顯示,主動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身心愉悅。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綠色春蔬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補充冬季的攝取不足。譬如春天產的菠菜嫩極味美,亦有養血功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春天不需要特別進補,“因為氣候上升,溫補藥反而加重身體內熱,”體質較差的人,一般可選用蓮子、芡實、薏仁、花生、核桃、燕窩、豬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類成分的銀耳也有防發炎功效,亦可促進肝臟蛋白質合成。
此外,有過敏氣喘體質的人,在春天要特別注意體質的調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發過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盡管天氣回暖,保暖工作還是很重要。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此外,由于膝關節對冷較敏感,因此穿著裙裝時,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第 4招 啟動身體的引擎
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變慢,陽氣下降,春暖花開之時,正好可以重新補充身體的陽氣。起早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試試看最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貫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地,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并重復數次。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
2.夏
夏日當頭時
立夏(5月5/6日):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小滿(5月21/22日):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6月5/6日):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夏至(6月21/22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人們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夏熱使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每易損傷陽氣。如何能做到夏季養陽呢?
調精神: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陽的目的。
巧運動:宜通過有益的文體活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不要過度疲勞。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作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量大,午飯后又昏昏欲睡,通過短暫午睡小歇,可以避開中暑高峰,又可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勿貪涼:老年體弱者,陽氣不足,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室內,反會感到頭暈腦漲,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癥。
節飲食:夏季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饑而后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后飲,飲不宜過多。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防中毒:盛夏細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發病后極易發生脫水而危及生命,故應做好預防工作。
3.秋
秋風送爽時
立秋(8月7/8日):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處暑(8月23/24日):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白露(9月7/8日):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9月23/24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種。
寒露(10月8/9日):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秋天有時不太明顯,但從養生角度卻很關鍵。因為由漫長酷熱轉冷冬的短暫交替,正考驗身體機能,要能儲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涼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涼性食物。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
第2招:養陰補氣中醫師不反對秋天進補,但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很重要,因為“補”的內容也各異。有時出現上呼吸道毛病,以為感冒,其實不然。而是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干澀、干咳舌燥,并沒有出現紅腫痛的發炎現象,中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陰藥,以改善體質。如果屬于過敏體質,著重“補氣”,要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
第3招:情緒保守,收斂元氣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痘实蹆冉洝酚涊d:“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4招:適當的運動秋天不算太冷,空氣質量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尤其伸展動作,可維持身體靈活度,滋脾補筋,強化循環。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運指呼吸,“運之始暢”,意思是呼吸一旦舒暢開來;“化之始通”,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要注意的是,早晚較冷時,不要在外面運動。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調整運動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種說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秋天萬物枯敗,充滿蕭瑟肅殺氣氛,情緒容易受影響。五行中既然秋天對應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讓心情更愉悅輕快,別人看起來也較有生氣,不致死氣沉沉。
5.冬
冬掛冰凌時
立冬(11月7/8日):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來。
小雪(11月22/23日):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冬至(12月21/22日):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小寒(1月5/6日):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應從斂陰護陽出發,自覺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
要盡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可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這是冬季保健必須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人體的背部侵入,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陽氣受到傷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氣候較冷,人們要注意盡量呆在溫度適中的房間里,減少外出次數。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
要謹慎對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傷風感冒,并誘發呼吸道疾病等。因此應減少洗澡次數,老年人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
要堅持洗腳腳是人體之本,它與大腦、心臟都有密切的關系。冬季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嚴防病變科學研究發現,冬至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對此,要采取預防措施,譬如可以給重病患者有針對性地服一些滋補藥品,如人參、大棗、桂圓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要調節飲食根據冬季天氣寒冷的特點,膳食應以補為主,早晨可飲用牛奶、豆漿、各類豆粥等,中午和晚上應選用熱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魚、蛋等食品,同時還應多食用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干粗、皸裂。要進行適宜的身體鍛煉,冬季鍛煉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個“度”,不能透支身體的能量。各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現狀,有選擇地進行慢跑、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習劍等適宜冬季鍛煉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