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想說的是,白蒿和茵陳其實并不是同一種植物或中藥,它倆是兩種來源不同的中藥。
白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茵陳,是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那白蒿,都有哪些功效呢?
認識下白蒿
從古代文獻里看,白蒿的來源比較混亂。
最早對白蒿進行形態描述的,應該是唐代的《新修本草》,書中記載:“白蒿,此蒿葉粗于青蒿,從初生至枯,白于鐘蒿,頗似艾葉,所在有之。”
由此,很多人把白蒿和艾草也混亂了起來。
但是《新修本草》中的記載比較簡單,還是難以確定白蒿究竟為哪種植物。
后來的諸多古籍多有記載,但直到明代李時珍時期的《本草綱目》,才對白蒿有了更為詳盡的記載:“白蒿處處有之,有水路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倭蒿生坡澤中,二月發苗,葉似嫩艾爾岐細,面青背白。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莖,生熟菹曝皆可食,蓋嘉蔬也。”
李時珍在書中,并說到水生類型為倭蒿,總的來說李時珍認為白蒿有水生和陸生兩種,藥用為水生,也就是倭蒿,而且那個時候人文就對水生倭蒿已經食用,并認為是比較不錯的蔬菜。
如果再梳理以后的文獻都認為白蒿為菊科植物蒿屬中的幾種植物,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朝的《開寶本草》、《圖經本草》,明代的《本草蒙荃》,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等,都認為白蒿就是蓬蒿,而《中華本草》記載菊科茼蒿屬植物茼蒿即為古人所說的蓬蒿。
但無論如何,現代自有植物分類學開始,我國植物分類學家就將白蒿定位菊科蒿屬植物大籽蒿。
結論:無論是倭蒿、茼蒿、蓬蒿還是大籽蒿,視同為白蒿,但都不是茵陳(蒿)。
那歷史上為什么人們對于白蒿來源的植物種類不統一呢,就是本草學家的意見也不相同,應該與梁代俗中不識白蒿、方藥家不用有著極大相關性。
所以,從白蒿的基源植物倭蒿、蓬蒿、茼蒿和現在認為的白蒿(大籽蒿),這些植物形態都有葉背面泛白的特征。
白蒿的功效
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白蒿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等功效,是書中記載的三大藥用蒿屬植物之一。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蒿有殺菌、消炎、抗氧化、抗紫外線灼傷等作用。
那是白蒿的哪些有效成分在起作用呢?
白蒿中含有的揮發油、黃銅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殺菌消炎等功效。而揮發油是白蒿提取物的主要活性物質。
還有研究證明白蒿精油對枯草胞桿菌、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新型隱球菌有較強的抑菌效果。
白蒿(大籽蒿)性寒涼,可清熱涼血。但文獻中的倭蒿和茼蒿自古就言味道鮮美,以食用為主,幾乎不做藥用。
不過,《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蒿的功效,有“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法令黑,治心懸,少食常饑。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
如果將艾葉、大籽蒿、倭蒿和茼蒿這四種蒿屬植物的功效與《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白蒿功效相對比,容易發現,艾葉功效最接近《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之白蒿。
所以有人懷疑,《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白蒿的功能可能是古代沿用至今的中藥——艾。
所以,你要是從古籍中醫中對比現在認為的大籽蒿的白蒿功效,極容易與現在中藥艾的功效混淆。
梳理文獻還知道,南北草時期對艾葉的性味、功效、別名、生境、采收等的詳細記載,如“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做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蟲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坐煎,勿令見風”。
從上述的記載中,不難看出,陶景弘時期人們已經很少提及白蒿,而對艾葉的認識要深刻得多。
為何?
實際上,神農時期的白蒿和陶景弘時期的艾為同一植物,只是稱呼不同而已。
還因為陶景弘在《本草經集注》里的白蒿詞條下有注說“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不用既不用,皆無復識之。”
意思就是民間聽不到白蒿的叫法,方家和藥家都不用白蒿了,就沒有人再認識白蒿了。
不過,我倒是沒有再認真去追究那個時候人們為什么不用白蒿這味藥呢?
這又是個問題。
問題回答到這里,回到題干本身,如果你要用古籍醫書里記載的白蒿根來泡水,既然那個時候主要用來食用,那用來泡水治病養生,這樣做恐難以達到目的。
看到有人回復說喝白蒿泡的水可以滋陰補腎、健脾胃、養氣血,不知其依據有無得到實證和數據支持。
但愿上述回答對白蒿及白蒿根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關注我,用嚴謹態度,科普健康;用愛心,傳遞快樂。
更多相關建議:
你好,白蒿在中藥里面就是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
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藥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
作者簡介:中醫老龐,主治中醫師,具有15年中醫從業經歷,有相關的健康問題可以關注我,每周推出中醫養生保健音頻節目,歡迎收聽!同時免費贈送中醫養生保健資料,歡迎私信領取。
更多相關建議:
白蒿學名茵陳,臨床常用中藥,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其藥性苦、辛、微寒。歸脾、肝、膽經。主治清利濕熱、利膽退黃。多應用于黃疸,為治黃疸要藥,比較著名的方劑有《茵陳蒿湯》;其二,還可以治療某些皮膚病,如濕熱內蘊之濕疹、瘙癢癥等。
此外,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茵陳具有利膽、保肝、降壓、抗腫瘤等作用。
更多相關建議:
白蒿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它不但有藥用價值,還有食用價值。因為藥食同源嗎?俗話說三月里的茵陳,四月里的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第一,食用的話,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煎的吃。
第二,要說藥用的話,用它來煎湯喝,能清肝明目,對治療黃丹性的肝炎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用它煎湯還能治療尿道感染。
第四,夏天有蚊子的時候,還可以用它來薰蚊子。
總起來說,白蒿對人有很大好處。
更多相關建議:
教學方法得當,定能教出優秀學生。
更多相關建議:
茵陳是白蒿春天二,三月間的幼苗,因其從白蒿的陳年老根處長出,得名茵陳。它的藥用價值上面的專家講的很好了,但是請不要宣傳根的價值了,因為此物雖在我國分布很廣,卻多為野生,挖一根少一根。要做好保護資源,永序利用。
更多相關建議:
不管什么草泡水喝都有他的好處,但是也有壞處。正常的的生活對人才有聽處,任何東西都不能過量,最好的就是早期把父母遺傳病治好,比吃喝什么藥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