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可以有效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又稱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患者表現的癥狀多種多樣,且復雜。有些患者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慌,有瀕死感;有些患者表現為焦慮、煩躁、頭暈頭痛,胃痛、腹瀉等;有些表現為全身關節肌肉游走性疼痛。
西醫治療時多使用維生素B1、谷維素、抗焦慮抑郁的藥物治療。
中醫根據辯證分型來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可以分為肝郁氣滯、肝氣犯胃、腎陰虛,腎陰陽俱虛,腎陽虛等,根據不同的分型來遣病用藥。
肝郁氣滯、肝氣犯胃型:患者多見焦慮煩躁、睡眠不佳,胃痛腹瀉等癥,臨床多用柴胡舒肝散治療。
腎陰虛:患者多見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口干舌燥等癥,臨床多使用六味地黃丸進行治療。
腎陰陽兩虛:患者多見怕冷又怕熱,盜汗、四肢發涼、遺精失眠、多夢、舌紅無苔、脈沉遲。臨床多使用二仙湯或者腎氣丸治療。
本病患者癥狀繁多,一般沒有器質性病變,醫生應該多進行心里疏導,癥狀嚴重時,可進行專業心理干預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以嚴重貧血虛不受補論治,回陽救逆活血化瘀同步(湯飼),實際情況實際處理。
更多相關建議:
不止中醫,西醫也講信則靈,應為西醫的統計學只講樣本中的有效率,治愈率。其實對于個體來講,有不有效的概率都是50%,治不治的好的概率也是50%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博大精深,什么病都能治。治不好不是中醫的問題,是你身體特異性太強。
更多相關建議:
傳統中醫沒有植物神經紊亂的定義和描述,所以不存在能否治療的說法。
除非有系統研究進行定量統計學比較,說明傳統中醫的氣血虧虛與陰陽失調就是現代醫學中的植物神經紊亂,否則兩者并沒有可證實的相關性。事實上,現代醫學中的抑郁癥和神經官能癥都不是植物神經紊亂的典型表現,而且這兩種診斷與氣血虧虛和陰陽失調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植物神經紊亂的成因、檢查方法、治療手段等在目前遠遠還沒有成熟。植物神經活動的定量測量技術仍然在進化中,在近十年已有重大進展。好消息是,傳統中醫指導思想的確有助于理解植物神經活動的特征。然而,準確定量描述交感與迷走神經活動與陰陽虛實表里寒熱的關系,還需要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