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關節置換一般是過度磨損后,保守治療無效才會采取的方法。一般多用于六十多歲以上的人。對于這種手術,并不是做了手術就萬事大吉了。手術只是解決了結構的問題,術后康復是解決功能的問題,康復的好壞決定了你以后的生活質量。很多做了膝關節置換的病人,術后的生活質量并不高,只是疼痛比以前少多了,這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術后康復的重要性
康復是解決患者的功能問題,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患者的力量,功能,穩定性,協調性,步態,本體感覺等等都是康復的內容,而功能不可能是靠吃什么藥或者做什么理療能解決的,功能的提高必須是患者主動參與,循序漸進的強化訓練提升的。如果術后患者的力量功能沒有提升上來,本身患者術后長期制動已經導致肌肉萎縮,保護變差,術后沒有足夠的保護,人體在活動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沖擊力施加在膝關節上,過不了幾年還可能出現磨損。另外,如果走路姿勢體態,負重力線沒有改善,還有可能引起更多的并發癥,傷及其它健康部位,也就是代償性損傷。
問題分析
你的情況雖然已經術后半年多了,但并沒有做過系統化的一些力量功能的康復,所以,現在走路多了,這種沖擊力刺激還會引起膝關節的刺激,引起腫脹。另外,小腿肌肉也可能出現異常的代償,過度的發力,引起代償不適。
處理方法
一,拉伸放松
現在的走路姿勢體態會導致你的下肢髖膝踝緊張,導致疲勞積累,最終引起疼痛不適。所以,拉伸放松要經常做。保持三十秒一組,左右交替拉伸4~5組。
臀部肌肉拉伸
股四頭肌拉伸
小腿肌肉拉伸
足底肌肉放松
二,力量功能強化
沒有足夠的力量功能支撐,即使換了關節,也用不了多久。最好的保護還是自身的力量功能。所以,相關的一些下肢力量功能都需要提升。而且力量功能不是一天兩天起來的,患者需要堅持訓練,循序漸進。
1,不同角度的靜蹲練習
靠墻靜蹲是最基礎的一個力量練習,適合中老年患者和康復早期的病人使用。每次到力竭算一組,進行3~4組,組間休息一分鐘。
2,臀橋
采用臀橋練習強化臀部肌肉,增加落地緩沖。10~15次一組,進行3~4組,組間休息一分鐘。
3,小腿肌肉力量練習
找個臺階進行提踵練習,10~15次一組,進行3~4組,組間休息一分鐘。
4,本體感覺練習
也叫神經肌肉控制力練習,激活下肢的肌肉,調整身體的穩定性。1分鐘一組,進行3~4組。
后期的康復主要是患者的主動參與,學會保養自己的膝蓋,已經費了一次了,必須改掉以前過度使用的和不良的運動習慣,學會科學使用保養膝關節。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想了解更多運動康復知識可以關注我或者私信我咨詢交流。
更多相關建議:
這種情況很常見,你這還算輕的,還有的做了手術后疼痛難忍,該疼還是疼,并不能解決癥狀。、
原因是關節置換只是換的骨性部分,你的軟組織如肌肉、韌帶、血管、神經都不能置換。但很多患者疼痛就是因為軟組織問題,如內側副韌帶炎、髕下脂肪墊、滑囊炎癥等。
膝關節置換半年了,這段時間一走路膝蓋里和小腿就發脹,是怎么回事?
但是我們現在過于依賴核磁檢查,而核磁檢查顯示的都是半月板撕裂、軟骨磨損、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關節間隙狹窄之類的骨性病變,認為疼痛就是這些引起的,所以在大醫院里,醫生就是拿著核磁下診斷,讓很多患者做了無謂的手術,癥狀卻得不到緩解。
膝關節置換半年了,這段時間一走路膝蓋里和小腿就發脹,是怎么回事?
您這種情況應該就是膝蓋軟組織疼痛,最覺髕下脂肪墊和內側副韌帶。小腿的發脹應該是腓腸肌炎的可能性比較大,不一定跟膝關節有必然聯系。
治療可以采用中醫外治方法,消炎活血,舒筋活絡。
膝關節置換半年了,這段時間一走路膝蓋里和小腿就發脹,是怎么回事?
更多相關建議:
膝關節置換就算解決了問題嗎?膝關節有你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嗎?膝關節置換是第一優先選擇?還是最后的選擇?本篇我們來聊一聊膝關節置換的前世今生.
根據黃教授前期文章的分享中發現,骨科在解決膝關節的問題上,聚焦于膝關節結構的病變,比如骨質增生,半月板撕裂磨損,軟骨磨損,關節間隙減少,膝關節畸形,根據影像學上的證據來告知患者需要做膝關節置換,通常此時患者伴隨著長年的膝關節疼痛問題與步態異常的困擾,所以骨科醫生就會建議患者做關節置換來快速解決退行性病變的問題,當然這是一條捷徑,也是將人視為是機器人般的處置方式,哪里壞了就置換,完全不關注膝關節的功能表現,準確地說,應該是人的整體功能表現,我要告訴各位,膝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不是膝關節出了問題,而是人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只是因為膝關節的承重責任大,因此發生了結構上的病變,其實,膝關節會發生骨質增生或疼痛的信號也是在自救啊,可惜我們總是視而不見.
現代的醫療最麻煩的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度醫療的結果,就是讓患者陷入慢性疼痛的折磨裡面,產生了逛醫院的習慣,所以不是患者喜歡逛醫院,而是我們專業醫療人員怎麼看待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態度?藥物治療消炎止疼,打玻璃酸鈉,輸液,抽積液,囑咐多休息,最后再決定關節置換,最可怕的是,置換結束之后,只讓患者回家多休息,然后自己活動鍛煉即可,于是患者回家開始看視頻學康復,上網看看康復怎麼做,最后就是康復也沒做好,疼痛腫脹依然在,關節活動度受限,生活品質依然無法恢復正常,你說開了置換跟沒開置換有何區別?不過是換了一種疼法罷了!
膝關節置換前的康復訓練:
膝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是漸進式的,一旦符合手術置換的指征后,一定要在一個月前開始康復訓練,內容包含,篩查出與膝關節相關的功能缺失,比如骨盆錯位,髖關節失能,脊椎排列失衡,踝關節失穩,足弓塌陷,足內肌萎縮,接著根據膝關節的特性篩查出與柔軟度及穩定度相關元件的缺失,比如骨四頭肌無力,膕繩肌控制能力弱,股內側斜肌虛弱,或者膝關節外側肌群張力過高等,這些都可能是膝關節一步步走向退行性病變的元兇,在術前加以分析并改正之后,可以確保術后恢復時間短,并且快速進入術后康復療程.
膝關節置換后的康復訓練:
膝關節置換的技術與材質都非常先進,因此幾乎術后當天都可以開始進行康復治療,包含消腫止疼與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在住院七天期間,可以開始做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牽伸,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等長肌力訓練,下肢承重訓練,筋膜重置調整,在出院之前保證肌耐力不退化及萎縮,出院之后必須立刻前往康復治療中心,因為術前康復所打下的基礎,在此時必須再加強,康復做的不僅是肌力訓練,核心理念是矯正術前膝節退化的原因,唯有這樣的治療可以使膝關節置換成為一個成功的手術,并且減少后遺癥的出現,依據題主的疑問:關節置換半年了,依然腫脹與疼痛,判斷應該沒有完善整個康復計劃,此時的后遺癥止是另外一種疼法,并沒有解決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問題.
寫在最后:
一個好的關節置換術,置換只占50%,其實的50%取決于康復的介入與患者的執行力,千萬別以為膝關節置換之后一切就天下太平了,膝關節置換的成功率一半還需要自己的努力呢!溫馨提醒各位做過膝關節置換的病友們,膝關節置換的后遺癥可能以任何方式出現,有可能是腫脹,疼痛,無法彎曲,肌肉萎縮等,這些癥狀都有必然原因,推斷是肌力不足,循環受阻,筋膜系統脫水,關節動力學紊亂,這些都需要系統的康復治療,所以有關節置換的病友們一定要重視康復對術后的重要性,尋求專業的機構進行評估與治療,祝福大家.黃教授碼字不易,如果你也有關節置換后遺癥,歡迎咨詢,可以在下面評論區提問或私信我,我很樂意為大家解答,下次文章更新再見@康復醫學黃教授#膝關節置換#膝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