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干燥根莖,別名禹余糧、仙遺糧等。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土茯苓為植物,茯苓為真菌,從生物分類上就有不同。
從藥物功效來講,兩者也有所不同。
土茯苓出自《本草綱目》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肝、胃經。
【功效】健脾胃,強筋骨,利關節。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祛風止痛。
【應用】1. 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關節滑膜炎等。土茯苓可祛風濕、利關節、強筋骨,可用于關節屈伸不利的病變。
2.\t用于銀屑病、濕疹、類丹毒、脂溢性皮炎、扁平疣等火毒癰癤、熱淋尿赤澀痛之證。土茯苓有解毒和除濕熱功效。治瘡毒多與銀花同用;治熱淋可配伍木通、蒲公英、篇蓄等。
茯苓出自《本經》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應用】 1.\t用于小便不利、水腫及停飲等水濕證。茯苓利水而不傷氣,藥性平和,為利水滲濕要藥。凡水濕、停飲均適用。
2.\t用于脾虛證。茯苓能健脾。脾虛體倦、食少便溏者,每與黨參、白術、甘草等補脾藥同用,即四君子湯。
3.\t用于心悸、失眠。本品能寧心安神。常與朱砂、棗仁、遠志等安神藥同用。
總得來說土茯苓和茯苓都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土茯苓偏于關節之濕,茯苓偏于臟腑之濕。除了祛濕外,土茯苓還可涼血解毒,用于皮膚瘡瘍腫痛,茯苓可以寧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土茯苓還可用于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但如今臨床上發現梅毒更多還是及時前往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比較恰當。
土茯苓和茯苓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生活中可以將他們加入餐桌中,在吃中養生。
土茯苓豬骨湯出自《民間方》,具有健脾解毒利濕,補骨髓益虛勞的作用。適用于濕熱內擾諸證。
【處方】豬脊骨500克、土茯苓50~100克。
【制法】豬脊骨加水適量熬成3碗。去骨及浮油,入土茯苓,再煎至2碗即成。
【用法用量】分2次服完。每日1服。
茯苓糕出自《食鑒本草》,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處方】茯苓(末)
【制法】白茯苓,末,拌米粉蒸糕食。
【用法用量】可代替米飯當做主食。
文:中日友好醫院碩士研究生 李鈺昕
更多相關建議:
茯苓豆腐荷葉茯苓粥
食材: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
1.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葉渣的湯中;
2.同煮成粥,出鍋前加白砂糖調味即食。
功效:此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茯苓的做法小編給大家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若喜歡記得關注我喲~
更多相關建議:
中藥中的“一字之差”可別不重視,若是弄混了,還真是會有很大的影響,畢竟藥效不同。
比如黃芪和土黃芪,就是不同的中藥材,茯苓和土茯苓也是如此。區別二者可以更加準確入藥,同時也助于我們識別二者,我在農村挖過土茯苓,倒是沒碰到茯苓,不過我剛好學的是中藥學,或許可以簡單分享一下的看法。
中藥茯苓
土茯苓是一種細藤莖類植物,以根部入藥,就是有點難挖,而茯苓則是真菌的菌核,光是來源就有不同的形態了,這就注定兩者會有差別。
外觀特點的區別
這里主要是說說中藥成品外觀上的對比。我覺得兩者的來源不同,很難用一樣的標準來說明它們各自的特點,若同是一類,就可以選用初始的狀態來對比了,比如同樣都是植物,就能對比莖葉乃至根部的區別。
中藥土茯苓
這些都是我實拍的圖片,茯苓一般被切割成比較有規律的正方體,大部分的廠家處理時都是這樣的,它整體都是白色,像是粉筆一樣,識別度高。而土茯苓則是紅棕色的,切成一塊塊比較薄的片狀,從圖片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土茯苓很多處理得很均勻,大小不一。
土茯苓片狀很脆,能夠輕易掰開,但是茯苓就很堅硬了。
功效應用的區別
在使用土茯苓的時候,我們單位一般外用多一些,它被歸類為清熱藥這一塊,茯苓則是內服,屬于利水滲濕藥。
茯苓
土茯苓在《本草正義》中有記載,有利濕去熱的功效,應用于熱淋,帶下等等,除濕和滲濕還是有區別的,不要搞混了,同時它還有解毒的功效,為治梅毒的要藥,外用對毒瘡有效。茯苓健脾,很多方劑都離不開這味藥,比如參苓白術散,它有利水滲濕和寧心的功效,針對水腫,痰飲和心悸失眠的毛病,有一定幫助。
在我們這邊,茯苓用得更廣泛,是一種常用藥。
土茯苓
這兩者的區別,通過圖片就已大概明了,外觀和功效上存在差異。至于茯苓要怎么吃,當然就是常規吃法了,煎水服用即可,我覺得識別出它們之后,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單用茯苓的情況較少,要想徹底解決自身毛病,要讓醫生辯證后配伍用藥。
歡迎關注老邪,了解更多農村中藥材。覺得有用的話別忘了點贊,收藏,感謝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茯苓是什么?土茯苓和茯苓區別是什么?白茯苓與茯苓一樣嗎?茯苓、云苓、土茯苓、白茯苓、赤茯苓、熟茯苓、茯神等概念,您能分清楚嗎?這兒是岳西佬,地道茯苓藥農,來自大別山茯苓產區,也是國內重要的茯苓生產加工集散中心,與您探討中藥茯苓概念大全。
什么是茯苓
茯苓,一種常見中藥材,又叫云苓、伏苓、松苓、茯兔、松木薯等,古稱四時神藥,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通常,剛挖出了的鮮茯苓叫茯苓個,從外到內,分別是茯苓皮、赤茯苓與白茯苓。切成丁、片或打粉,分別叫茯苓丁、茯苓片或茯苓粉。換而言之,茯苓、云苓等,屬于統稱,包含不限于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苓丁、茯苓片、茯苓粉、茯神等。
赤茯苓和白茯苓各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區別?赤茯苓介于茯苓皮與白茯苓之間,宛若橘子的白衣部位,赤紅色或褐紅色,功效是祛濕,藥味大,外形、味道略差;白茯苓是茯苓的心,通常說茯苓,說的就是白茯苓。白茯苓顏色潔白如玉,主要功效是健脾和胃,附帶祛濕、安神寧心的功效。
熟茯苓是什么?就是炮制時專門蒸熟再曬干的白茯苓,專門健脾。講真的,茯苓是一種藥材,類比人參、枸杞,不同于糧食,所謂生/熟茯苓是醫學用語,而不是食品的生與熟,茯苓可以直接(生)吃的!熟茯苓,主要是溫脾的功效,適用于脾虛濕重且有內寒的患者,但不能與牛奶一起吃……茯苓最大的優點是百無禁忌,熟茯苓則不然,大部分人直接選擇(生)白茯苓丁與粉。
茯苓與茯神有什么區別?茯神,又叫茯神木、伏神,是一種特殊的茯苓。通常,人們將中間天然抱有松根白茯苓叫茯神,主要有安神、寧心的功效,可用于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等。在茯苓大家庭中 ,茯苓皮基本棄用,赤茯苓與茯神很少見,最多的就是白茯苓。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與茯苓,名字好似一樣,實際確實完全不一樣的兩種東西。茯苓屬于藥用真菌,而土茯苓則是一種植物根莖;茯苓的功效是祛濕、健脾和胃、安神寧心,而土茯苓的功效則是解毒、除濕、通利關節。雖然同樣都能祛濕,但茯苓平和一點,主要還是健脾和胃。土茯苓則烈性很多,比如濕氣很重,起了濕疹可以用,還有解毒的作用呢。
更多相關建議:
對于茯苓和土茯苓其實許多人都混淆,但是一字之差卻是兩種不同的中藥,如果不是學過中醫或者沒有經常煲湯的人可能真的不清楚,可能認為是同一種東西,不就是相差一個字嗎?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中藥,而作用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們的各自功用與吃法。
什么是茯苓?什么是土茯苓?
茯苓是一種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是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者馬尾松等松樹的根上,可深達地面30厘米左右,采集后去取泥沙經過反復數次的發汗陰干,最后就可以切片或切塊制成茯苓。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一般生于山坡或者樹林下。由它們的概念我們可以知道,茯苓是一種真菌,是寄生在松樹上生長的,而土茯苓是一種植物的根,是生長在山坡或者樹林中。所以它們不是同一種藥物。
茯苓與土茯苓的各自作用與功效
●一、茯苓的利水健脾作用是非常強的,《中藥大辭典》記載:茯苓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可用來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
因此,茯苓臨床上一般用于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特別是用來治療水腫,小便不通或者反胃嘔吐,腹瀉等有很好的療效。具體的臨床應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②用于脾虛泄瀉,帶下等癥;③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所致肩酸背痛等癥;④用于心悸、失眠等癥。而《補缺肘后方》還記載茯苓跟白蜜一起涂抹可以用來治療汗斑。
●二、土茯苓主要是除濕解毒的作用,《中國藥典》記載:土茯苓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而《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還記載土茯苓可以用來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等癥。
從它們的藥用功效方面來看,它們都有除濕的功能,但是茯苓的除濕功能更加強大,可以去除臟腑中的濕氣,利水消腫能力強;而土茯苓的除濕功能更多是對于關節方面的除濕,所以可以治風濕性關節炎,另外它的解毒作用也較強,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瘡毒、疥癬,甚至可以用來治療梅毒。
茯苓和土茯苓應該如何食用呢?
對于茯苓和土茯苓兩者,雖然說都是一味中藥,但是同時也是餐桌上一種食物,具有藥食同源的功效。茯苓可以做成茯苓餅,茯苓糕,還可以煲湯,比如茯苓薏米冬瓜湯、茯苓薏米粥、茯苓山藥湯、茯苓茶等;土茯苓更多的用來煲湯,例如土茯苓芡實瘦肉湯、牛大力土茯苓豬骨湯、五指毛桃土茯苓豬骨湯、赤小豆土茯苓祛濕湯等。
而對于愛煲湯和愛飲湯的我來說,也時常煲茯苓薏米龍骨湯和五指毛桃土茯苓豬骨湯。兩者煲出來的湯,茯苓煲出來的湯較清淡,土茯苓煲出來的湯較濃郁清甜,還是覺得土茯苓煲出來的湯比較美味。不知道你又是喜歡哪一個材料煲出來的湯呢,又或者喜歡哪一種吃法呢?歡迎討論留下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