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的理論,用比喻的方法最能形象的說明和理解。首先,汗是蒸騰而出的。想象一下,什么是蒸騰。下面有個熱源,火。火一會在底下燒,然后鍋里的水就沸騰了,這時候,水就變成了蒸汽,而蒸汽遇冷,重又凝結成水露。
那么,人體也是一樣。人體的火在哪呢?人體的火在心,水在哪呢?水在腎。心火一起,腎部的水就上升到肺部,肺部的水就通過人體的皮膚蒸騰,出了皮膚遇冷,在人體的皮膚上形成水露,這就是汗。
腎部的水怎么上升到肺部的呢?血管和經脈。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就是血與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順便說一句,只有血足氣足才能推動汗液外排。
因此,心與腎,如果不能很好地相交,人的身體就會出現問題。出現什么問題呢?心火上升,沒有肺部的水分消耗掉心火的能量,心火就會往頭部走,然后再沿著身體的后面降下來。牙疼,頭疼,胸部以上的癤子,都是這樣造成的。
這就是奪血者無汗的道理。
相應的,奪汗者無血,也是相應的道理。這才是老祖宗的智慧。
中醫統一辯證的看待問題,這是中醫與西醫的分水嶺。沒有什么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只是適用的場景不同而已。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理論《黃帝內經》“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原意和含義是指———汗是由自然人體的血液變化、轉化、變通而產生形成人體的汗水,如果人體沒有血液就沒有汗水可從人體肌膚毛孔里面冒出來、流出來。
奪血者無汗:是指如果一個沒有血氣、血色、血脈、血液的人,不可能有太多、太過的汗水從人體肌膚的毛孔里面冒出來、流出來。
奪汗者無血:是指如果一個人特別愛出汗,出汗出得太多、太猛、太烈的人,自然人體就沒有太多、過多的血液來供應、供養自己出汗;特別愛出很多汗的人,沒有相應的血液、血水來供應轉化為出汗的汗水。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理論,在人體內宇里,血的運行與孕生是同步的。
血液中,水份點七成多,氣化物點一成,血細胞與孕生血細胞及能量體占兩成。這是,嬰兒的血象。
18歲之前,人體積毒量少,血中能量體占比大,水份多為體組織提供。這時,人的狀態為水靈靈的。是盛開的鮮花。
19至38歲,人體排毒正運行,體內能量體積累,組織內水有結合水出現,水須體外保障,血液,淋巴液的濃度在提升,五運,運行顯陽強狀態。
39至55歲,人體排毒正努力運行,體內能量體由中性向酸性改變,使身體的吸收能力不在提升。
56與65歲,體內的變化與昆蟲相似。稱為蝶變。或更新。這期,以保養,養心,養德為主。
好吧,回答,原題,生產生活中,和氣,宇生。當氣不順時,當有,寒氣,污氣,亂氣,亂體內血與水的狀態,使體本發散,而變內收之態。即,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更多相關建議: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出自《靈樞.營衛生會篇》。
奪,是失的意思。血、汗同源,故而,患者已經失血的,不能再發其汗;已經發汗的,不能再去其血。如果血液損失而又發汗,汗液耗損而又去其血,汗血兩失,會加劇病情。
因此,這句話是一個警示,提示醫者避免采用錯誤的治療方法。
汗屬人體津液。血與津液均為液態物質,都具有滋潤、濡養和運載的功能,與氣相對而言均屬于陰。兩者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累及,關系密切。
津液和血都是來源于飲食的精氣,并能相互資生,相互作用。運行于脈中的血液,滲出于脈外便轉化為有濡潤作用的津液,以濡潤臟腑組織和官竅,也可彌補脈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轉化為汗液排出體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
當血液虧耗,尤其是在失血時,脈中血少,不能化為津液,反而需要脈外津液進入脈中,以補償血容量之不足,因而導致脈外津液的虧損。津液耗損常使氣血同時虧虛,而氣血虧虛,同樣會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瀉或溫病耗損津液時,往往相繼出現心悸氣短、四肢厥冷,脈微細等氣血虧虛的證侯;大量失血后,常有口燥渴、舌干無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現象.
因此,對于失血患者,治療上不宜妄用汗法。除了“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句話以外,其他,例如《傷寒論》也有“亡血家不可發汗”的說法。
更多相關建議: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奪血者無汗”與“奪汗者無血”出自《黃帝內經?營衛生會篇》,這句話講述的核心內容是血汗同源理論,通俗講,血與汗的形成主要是人體的津液水分的參與,血液不足或津液丟失過多,人體的體液損傷嚴重,就會出現出汗減少,皮膚干燥,口唇干裂的表現,同時,如果血液內部受寒邪侵襲,寒性收引凝滯血脈,血液被郁奪,也可表現為不愛出汗,這都是常見的奪血者無汗,臨床上,也有許多慢性失血的患者不易出汗,表現為頭暈心悸,身體消瘦,皮膚干燥脫皮,無汗或少汗。
若大量的汗出或者劇烈嘔吐,腹瀉,人體的體液津液短時間時間損失過多,血液內的津液不足可引起血虛表現,如心悸頭暈,乏力氣短,這就是奪汗者無血的問題。請注意,奪汗的汗并不特指汗液,津液除了經過汗液排出過多外,經嘔吐腹瀉也包含在奪汗的概念之中。我在臨床上遇到許多胃腸感冒,出現急性大量的嘔吐腹瀉,而后多伴隨心悸頭暈,手足麻木的血不足的表現,接下來,朱大夫結合中醫理論,為您做血汗之間的準確解答。
★奪汗與奪血的基礎是血汗同源
- 血液與汗液均是人體的津液和體液,來源于日常的食物和飲水,統稱為“飲食水谷”,水谷進入脾胃后,食物和水液是呈現出混合在一起食糜狀態,胃是儲存津液的臟器,脾主運化升清,將津液水分向上輸送到心肺,輸送到心的津液是沿著血脈內運輸的,經心陽化赤變成血液,循環周身。心的陽氣蒸騰血液的津液是形成汗液的關鍵步驟,所以《內經》說“汗為心之液”。
- 脾升發的津液至肺后,經肺氣的宣發布散全身,營養肌肉,組織。同時,血脈內部的血液成分中的津液,也可流經全身滋潤濡養人體,這部分津液是形成汗液的基礎。肺氣除了宣發津液外,還可宣發保衛人體的衛氣,衛氣出自下焦的膀胱與腎,膀胱為水腑,儲藏津液,腎陽蒸騰膀胱的津液,形成氣態,循三焦上升至肺,再由肺氣宣發巡行在人體的皮毛體表,具有溫養皮膚肌肉,調節毛孔開合的作用,衛氣在皮毛部位在蒸騰肺氣宣發的津液和血脈內的津液,就可形成汗液。由于津液屬陰,衛氣屬陽,所以《內經》說“陽加于陰謂之汗”。
- 上述過程就是血汗同源的理論。津液體液充足是汗液形成的物質基礎,體表衛氣是汗液排出的物質條件。津液的充足又需要脾胃功能正常,體表衛氣的功能強健與否,又與心肺陽氣息息相關。若脾胃虛弱,津液不能升清,可出現血液生成不足,從而引起汗液減少,皮膚干燥,發生奪血者無汗。心肺陽氣不足,體表衛氣虛弱,汗液排泄過多,又可出現血液不足,導致奪汗者無血。
★奪血者無汗和奪汗者無血的病證指導
- ①奪血者無汗的病證指導:奪血可理解為血的不足(血虛),血虛發生的原因多見于脾胃虛弱,運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不足,同時,脾的升清作用下降,不能將津液精微營養上送于心,繼發出心血不足,此時就形成了“奪血表現”,多見于先天不足,后天飲食不當,思慮過度,熬夜勞累等誘因刺激而引發,此外,慢性失血也是導致奪血的常見病因,如慢性胃腸道出血,女子功能性子宮出血等。血虛表現以心悸頭暈,手足麻木,眼干眼澀,乏力胸悶,舌淡脈細為主。奪血之后津液不足,不能滋潤濡養皮膚肌肉,表現為無汗,皮膚干燥,脫皮瘙癢。
- 患者發生奪血和血虛時,由于身體的氣血不足,容易感受風寒邪氣,寒邪趁血脈空虛而侵入,收澀血脈,凝滯氣血,閉塞毛孔,加重了無汗,不出汗的癥狀,尤其是出現感冒外感風寒時,表現為極不容易出汗,請注意,此時血液津液不足,要謹慎的使用發汗的藥物。正常外感風寒的問題需要采取解表發汗的治療方法,但奪血的病證出現時,強制發汗可造成血液津液更加虧損不足,衛表的陽氣隨之外泄,引起周身震顫,寒戰,甚至抽搐。
- ②奪汗者無血的病證指導:奪汗可以理解為奪津液,包括大量的出汗,劇烈的嘔吐腹瀉,引起人體津液體液大量丟失,血液內的津液也出現不足虛弱的表現。如大量出汗,腹瀉出現心悸頭暈,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虛表現,中醫理論的大量出汗,劇烈腹瀉嘔吐可由陽氣不足,體表衛氣不固或外感寒濕邪氣,脾胃升降失調而引起,汗為心之液,過量出汗,不僅損失血液津液,還可損傷心陽,引起嚴重的喘憋心悸,手足不溫的表現。所以奪汗者無血的關鍵要辨別奪汗的發生原因,血虛表現是奪汗的繼發問題。
- 奪汗屬丟失津液,注意辨別發生原因,針對性治療是關鍵,陽氣不足時采取大補元氣,溫陽固表的辦法來固澀津液,外感寒濕則散寒除濕為主,注意,奪汗造成的血虛,補血不是主要的調治方法,補益津液解決了奪汗的病理改變,無血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出汗多見于臨床上的甲亢,肺結核,風濕熱等疾病,必要時可請專業醫生給予診斷。
★總結
奪血者無汗是血液生成和丟失過多引起的血虛問題,亦可表現為外感風寒凝滯血脈,或血瘀血行不暢津液不能外達,導致無汗,皮膚干燥等表現。奪汗者無血是津液丟失過多,血液中津液成分減少,引起血虛問題。二者互為因果,奪血與奪汗是經典的中醫學理論,依據主要體現在血汗同源,津血同源,臨床上,掌握脾胃運化氣血,升騰津液的血汗運行的核心動力,以及心肺陽氣布散津液轉化血液的生理功能,所以,要注意是否伴有脾胃,心,肺,腎等臟腑失調,引起的津液不足和血液虧損問題。例如慢性失血的病人,確實存在津液不足的表現,治療時注意不可強發其汗,以免引起嚴重后果;大量的丟失津液水分,易出現血虛血少的反應,治療時以補益津液為主,津液充足血虛就會得到改善。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備注:大家好,我是中醫朱旭陽,盡量用易懂的文字解釋中醫理論,文中參考了中醫文獻,結合個人經驗和觀點,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認為汗血本是同源,故失血過多者,比如外傷失血或者本來就血虛血少者,不可發其汗,也可以理解為不可劇烈運動導致流汗過多或者其他行為導致流汗過多的情況。
同理,汗水流失太多,不可失去其血。可以理解為耗傷氣血,比如不好的習慣,熬夜,久視或者其他使得本源血大量流失的情況。
更多相關建議:
無通“毋”
這句話實際上是針對相關治療方式的一個說法。
就是有嚴重失血狀態的人,不建議用汗法。出汗過度的人,不要再想著放血之類的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是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人體為血液循環系統,和水液代謝系統,還有氣循環系統。
血液循環系統呢,肝脾主之,水液代謝腎主之,奪血者無汗,失血過多汗就出不出來了,這是我們的腎脈,沖脈,肝脈是相連接的,在腳上太沖部,失血了,腎脈的水就會及時補過去,而汗液是氣循環系統的,具體是腎供給心包,心包再供給三焦,心火過熱化汗而出,總歸來說腎是汗之源,由于腎去供補血液系統,自然供給心包就少了,所以就是奪血者無汗。
同里,大汗之后,血液同樣會析出水分供給心包造成血虛。也是上面一個道理。即是奪汗者無血。
更多相關建議:
奪者,過多也,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隨血耗,氣血均已經虛弱不堪了,
更多相關建議:
這句經典理論主要闡述了津血同源,如果失血過多,津液也相對不足,所以就不可能出現汗液的。從現代醫學理論講也很能講明白,如果這個人大出血了,體內的水分都跑到血管里去了,那么皮膚是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