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有患者朋友會問我:“張大夫,您讓我改善生活方式我聽您的,您讓我按時服藥我也照做,但是我的血壓應該控制到多少合適呢?”這個時候,張大夫會綜合患者的情況,給出一個較為理想的血壓范圍。今天張大夫就和大家談一談理想血壓范圍的事兒。
首先,張大夫想和大家明確的表達一種觀點:不同的人,理想血壓范圍應該有所不同,應該因人而異。請大家一定要認識到這個問題,不能看到別人血壓多少,自己也追求那樣的數值。
下面我舉個例子說明問題:對于沒有任何危險因素的朋友,血壓降到140/90mmHg以下就已經達標了;但是對于糖尿病患者,我們會要求患者先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患者能耐受,我們繼續降到130/80mmHg以下。而對于年齡比較大的患者,如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朋友,我們又對血壓放寬了限制,即使合并糖尿病,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就可以接受。
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血壓達標是多少,而應該因人而異。張大夫建議大家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根據自己情況來確定目標血壓值。
更多相關建議:
高血壓已經成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了,大眾知道血壓高的危害之一就是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然而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的具體聯系很多人是不清楚的,比如血壓在什么范圍內比較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較小。今天就來說說血壓值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
什么是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危險因素有哪些呢?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泛指由于高脂血癥、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即使應用目前最先進、完善的治療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500萬人,居各種死因首位。
我們傳統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包括:男性大于50歲或者女性絕經后、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醉血癥、肥胖、早發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也就是說你的直系親屬男性在小于55歲,女性在小于65歲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吸煙這7項。如果目前沒有冠心病,沒有腦梗塞,但是有這7個危險因素中3個以上,那么就是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后你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很高。
那么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高血壓的可以影響到心腦血管疾病,也會影響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血壓值的增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幾率則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也會增加。
1、輕度高血壓可回歸正常,所謂輕度高血壓,就是收縮壓在140-159mmHg或舒張壓在90-99mmHg,屬于1級高血壓范疇。進行非藥物治療,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如吃得淡些,適當減肥,少酒、戒煙,大部分低危的輕度高血壓可回歸正常。而一旦轉為高血壓,治療就不能停止,且最忌間斷治療,目前高血壓患者大都很難進行規范的治療,包括治療斷斷續續、血壓下降后停止治療等,這些做法都會造成心腦血管的損害。
2、大量研究資料表明,許多高血壓患者伴有脂質代謝紊亂,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較正常人顯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則較低。另一方面,許多高脂血癥也常合并高血壓,兩者呈因果關系,但何為因、何為果,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高血壓和高脂血癥同屬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兩者并存時,冠心病的發病率遠高于僅有一項者。
3、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有原發性高血壓所致的心肌肥厚、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最近發現,在無明顯左室肥厚的高血壓患者,左室充盈受損和高能量磷酸鹽代謝障礙有關。舒張功能異常導致左室內壓力下降減慢,并伴有舒張時間常數延長、等容舒張時間延長。因而,舒張早期充盈下降,左房充盈增加E/A比值下降。當左室嚴重肥厚時,即使冠脈無明顯狹窄,也會發生心內膜下心肌缺血,缺血會進一步加劇心肌舒張功能的異常。在高血壓患者,左室肥厚在心肌對壓力負荷的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長期、嚴重的壓力負荷會引起細胞基因的改變,持久的壓力負荷過高可不依賴于局部RAAS而刺激心肌的增長。由于心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局部RAS刺激引起血管緊張素和醛固酮增加可促進細胞生長和纖維蛋白原的形成,導致心肌肥厚、細胞外基質增加,心肌重塑。
那么血壓值在哪個范圍比較理想呢?
所以高血壓病一經確診,則血壓應盡量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年輕的、輕度的患者以血壓控制在135/85mmHg以下,老年患者控制在140/90mmHg,單純收縮壓升高者也應將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以下。多項國內外大型研究表明,舒張壓每降低5mmHg,患者的死亡率就會顯著減少32%,中風減少24%,據此血壓控制目標最好設定130/80mmHg。
結語:從心腦血管疾病影響的因素我們可知,高血壓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因素之一,還有其他的因素也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而高血壓也會使得心腦血管疾病影響因素增加,所以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首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防范,最重要的就是對高血壓的預防。
更多相關建議:
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控制到多少,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是每個高血壓病患者都關心的問題,具體數值需要結合患者的耐受程度和心血管風險因素等具體情況決定。
高血壓病的患者之所以要控制血壓,是因為長期的血壓升高后,會通過多種途徑造成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最終發生冠心病、腦卒中等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研究發現,血壓自115/75mmHg起,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病死亡率就增加1倍,所以高血壓病患者必須要控制好血壓。那么血壓控制到多少比較理想呢?這要結合患者的耐受程度和自身心血管風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臨床疾病的情況綜合決定。
簡單來講,對于一般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降至<140/90 mmHg,對于年齡比較年輕能耐受的,心血管風險因素比較高的患者可進一步降至<130/80 mmHg。比如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單純高血壓病患者,血壓肯定是控制在130/80mmHg最好;而對于一個70多歲的高血壓病患者,最少應控制在140/90mmHg,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低。再比如對于合并有糖尿病、蛋白尿、心衰等的高危高血壓病患者,如能耐受血壓最好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降壓治療可降低腦卒中風險35%~40%,降低心肌梗死風險20%~25%,降低心衰風險超過50%。所以血壓達標是硬道理,只有血壓達標,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延緩動脈粥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從而避免或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更多相關建議:
血壓值在哪個范圍比較理想、不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病變?
高血壓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常會引起心腦腎等臟器的損傷,或發生心梗、腦梗等惡性心腦血管事件,不僅傷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那么,患上高血壓,到底該把血壓控制在什么范圍,才更安全呢?
高血壓應該控制在什么水平?
根據我國的高血壓防治指南規定,正常血壓應該范圍應該在120/80mmHg以下,正常高值血壓在120~139/80~89mmHg,也就是所謂的高血壓前期。如果血壓超過140/90mmHg,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近年來,國內外通過初步研究,已逐步認識到正常高值血壓的危險性。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從115/75mmHg開始,隨著血壓水平升高,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率亦增高。我國中年人群10年隨訪結果表明,血壓為120~139/80~89mmHg者與血壓<110/75mmHg者比較,10年心血管病危險增加1倍以上;血壓120~129/80~84mmHg者和130~139/85~89mmHg者,10年進展為高血壓的比例分別為45%和64%。
不難看出,血壓水平越高,越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在超過140/90 mmHg以后,危險程度更高。所以建議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疾病,且年齡不大,那么最好是以120/90 mmHg為控壓目標,在這個范圍內的血壓對心血管幾乎不會產生傷害,自然也就避免了心腦血管病變。
如果患者年齡比較大,可以適當放寬血壓控制標準,因為這部分人群的血管彈性下降,血壓控制太低反而容易發生意外。大部分患者可以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少部分不耐受的患者可以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如果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患者,也可以以150/90 mmHg為控制目標,如果能耐受,最好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的患者,應該將血壓目標定的低一些,在130/80 mmHg以下,因為這部分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要加強血壓的控制。
另外,肥胖的患者更容易血壓升高,血壓應該低一些更安全,體重指數<24的患者,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體重指數≥24的患者,最好控制在120/80 mmHg以下。當然,患者應該積極加強運動,減輕體重,才能更好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我是王藥師,致力于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解釋復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與高血壓相關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更多相關建議: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三次非同日血壓超過140/90mmHg,但低于140/90mmHg的血壓并非所有人的理想血壓與降壓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老年高血壓,血壓控制在150/90mmHg是其首要降壓目標,若能耐受,降至140/90mmHg以下更好,能進一步減少對心腦血管的損害。綜上,非高血壓人群的理想血壓為120/80mmHg,此范圍內的血壓對心腦血管幾乎不會產生傷害;高血壓人群,可根據具體情況降血壓控制在150/90mmHg、140/90mmHg、130/80mmHg以下,以降低對心腦血管的損害。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系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更多相關建議:
長期高血壓如果沒有正規控制,沒有控制理想,那么就會增加腦出血、腦梗死、心衰、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那么高血壓的人,血壓控制在多少,才能有效的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呢?
簡單的我們分為成年人和老年人來說,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尤其是老年人,血壓過高也不行,過低了也不行,所以我們要分開說。
一、成年人的正常血壓是多少
目前按照我國和歐洲的血壓標準來說,當血壓高于140/90mmHg的時候,稱之為高血壓。
但并非血壓在140/90mmHg以下就是正常血壓,血壓在130-140/80-90之間稱之為正常高值,也就是雖然不是高血壓,但也不是理想血壓,對于成人的理想血壓是低于130/80mmHg比較好,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比較低。
當然在美國血壓超過130/80就算高血壓了,要求更嚴格。
二、有哪些證據證明血壓低于130/80更理想呢?
研究發現,我國中青年人18-40歲人群,血壓130-139/80-89者相對于血壓<120/80,心血管病風險增加82%、腦卒中風險增加79%,全因死亡的風險增加了72%。
也就是說當年輕人,血壓高于130/80mmHg的時候,就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能把血壓控制在130/80mmHg,那么發生心血管病、腦卒中及全因死亡的風險均未增加。
三、特殊人群,血壓應該更理想
一般來說,對于普通高血壓人,降壓第一目標是140/90mmHg以下,而對于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有高血壓,第一目標就是低于130/80以下,所以,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血壓應該控制更加理想,第一目標就是低于130/80,而不是140/90,。
肥胖的人高血壓風險高,體重指數≥24,高血壓風險3-4倍,體重指數≥28,90%有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疾病。體重越重,通過減重達到降壓的效果越好,減重10kg,可降低血壓5-20mmHg。
除了糖尿病的人,肥胖的人,血壓應該更低一點好,最新研究顯示,對于體重超標的人,血壓應該降得更低一些才安全。對于體重指數<24者,理想血壓為130/80 mmHg,而對于≥24者,血壓小于120/80 mmHg比較適宜。也就是胖人,理想血壓是小于120/80 mmHg,這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更低。
四、老年人更應該因人而異
隨著年齡的增加,不能像年輕人那樣要求血壓理想,因為老人逐漸都會有動脈硬化尤其伴隨頸動脈斑塊或狹窄,或伴隨腦供血不足,如果血壓按照年輕人的理想水平會導致腦缺血發作,甚至誘發腦梗死。
所以老年人血壓過高過低都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65 ~ 79 歲的老年人,第一步應降至 < 150 /90mmHg; 如能耐受,目標血壓 < 140 /90mmHg。
≥80 歲如果耐受,應降至 < 150 /90mmHg。
總之,對于年輕人,盡可能把血壓降到120/80mmHg以下,如果肥胖或糖尿病,更應該這樣要求;但對于老年人,必須因人而異,降壓的時候,不能引起老人不舒服!
更多相關建議: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封啟明介紹:
一個人的血壓在所有的人群中正常的人群中去測一下,人群的血壓是呈正態分布的。正常的血壓和升高的血壓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這就是為什么一百四/九十這樣的一個高血壓標準,是我們人為的根據流行病學的資料而界定的。
理想血壓的取值范圍
并不是說一百四/九十這個血壓就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血壓,那有的病人把血壓降到一百四/九十,就覺得我好像已經是正常了,其實并不是這樣子,我們正常人的血壓是高壓,就是我們說的收縮壓低于120就是在90到120之間是比較理想的,舒張壓就是低壓在60到80毫米汞柱之間是比較理想的。
理想血壓發生心腦血管病變較低
有研究表明,在這個理想血壓和血壓收縮壓120到139,舒張壓80到89毫米汞柱的這兩類人群進行比較,發現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是前者要明顯的低于有升高的這一組。所以并不是血壓達到120多就是特別理想了,而理想的血壓應該是:高壓低于120、而低壓低于90低于80毫米汞柱,這樣使得我們的這個心腦血管的病變發生的可能性是最低的一個水平。
更多相關建議:
理想的血壓最好120/80mmHg左右,當然這也要根據是否有高血壓病家屬史、年齡、性別、體重或體表面積等因素綜合考慮。但理想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東西,理想也會變的。理想的血壓120/80mmHg是2003年JNC7美國成人高血壓指南第七期和2014年JNC8提出的,到2017年美國ACC就不提理想的血壓值了,而是把高血壓的標準降到130/80mmHg。那么低壓80是否高了?全球男性成年人低壓小于80mmHg百分比是多少?誰也無法回答。當然低一些更好,但絕對不是越低越好!血壓低80/50mmHg是休克的診斷標準你還敢說90/60mmHg是理想的血壓嗎?那是低血壓或者說血壓偏低。
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根源與動脈硬化及動脈血管內粥樣斑塊破裂激活流經的血小板使其聚集成血栓有直接關系。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年齡直接有關,而粥樣斑塊形成除高血壓外、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抽煙、情緒激動引起動脈痙攣促使斑塊破裂等多種因素均有關系。所以不能僅考慮到血壓因素,同時要考慮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才能防止心腦血管病變。
2018.6.13
更多相關建議:
血壓控制到多少算理想范圍,不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病變?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討意義的問題。
談到血壓值的控制,就一定是有高血壓的問題,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控壓到多少才算達標,才能夠有效的減少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呢?對于不同的情況,我們還是應該來具體分析。
中青年人,新發的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應當更嚴格
對于新發現高血壓問題的朋友,特別是一些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朋友,建議在血壓控制上,可以遵循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標準。
一般說來,血壓超過140/90即可確診為高血壓,新發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一般升高幅度都不大,有的還是單純低壓高的情況,如果同時評估沒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血壓至少控制到130/80以下,如果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也是完全可以的。今年在歐洲ESC心血管年會上公布的最新薈萃分析顯示,在血壓控制到120/80的情況下,再進一步降低血壓,還有進一步的心腦血管獲益,可以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因此,如果說要進一步嚴格控制血壓,新發的單純一級高血壓患者,可以考慮自己以前的正常血壓是多少,如果正常血壓原來一直低于120/80的朋友,不妨把115/75作為自己的降壓目標,這樣對于控制心腦血管風險的獲益會更大。
對于嚴格控制血壓,我們同樣也要學會辯證看待,對于一部分輕度高血壓患者的朋友來說,有時候不用吃藥,通過堅持健康生活方式調理干預,就能夠使血壓得到較好的控制,如果通過生活方式調理,能夠把血壓控制到130/80以下的基本達標范圍,而想要控制到115/75的嚴格達標數值,則需要服藥才能做到,對于這種情況,就應該評估服藥的必要性,個人觀點是如果沒有特殊的必要性,如果能夠通過生活調理控制血壓基本達標的,還是先不服用降壓藥為宜,而對于確實需要服用降壓藥的初級高血壓患者,則不妨在用藥方面選擇降壓效果好,身體耐受的藥物,在把高血壓控制到130/80的基礎上,可以盡量地把血壓控制的再低一些,會有更大的心腦血管健康獲益。
老年高血壓患者,長期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目標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
對于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壓問題的朋友,往往都是多年病程的高血壓患者,這種情況往往存在血管硬化衰老較嚴重,血流阻力大,血壓控制難度加大的情況,這種情況的高血壓患者,往往還存在單純收縮壓升高,壓差大,血壓波動大等方面的高血壓特點,因此,針對這樣的高血壓情況,在血壓控制目標的設置上,往往就更應該做好個體化的評估。
對于這種壓差大,甚至是單純收縮壓升高的情況,控制收縮壓當然是重點,作為高血壓的控制來說,收縮壓控制到140以下是最基本的控制要求,如果老年高血壓患者朋友身體耐受,都應當以收縮壓控制到140以下為基本目標,而如果身體耐受性良好,或者出現低血壓的風險并不高,還可以進一步將收縮壓的控制標準降到130以下,更嚴格的血壓控制,對于心腦血管的健康獲益是更大的,130以下的收縮壓,能夠明確降低腦卒中的發生風險,但制定血壓的控制目標,也要兼顧血壓波動風險以及低壓降得過低的情況,因此,應當結合實際情況,來確定到底是以140還是130為控制目標。
還想說的一點是,有些高齡的老年朋友,比如80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心臟血管都存在嚴重衰老情況的,如果有較高的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風險,同時血壓波動幅度也較大的情況下,由于身體代謝能力的下降,用藥出現過量或不良反應加大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因此,建議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收縮壓的控制目標,在140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的適度放寬。
總而言之,對于高血壓控制的理想范圍和達標水平,不同的個體,可以有不同的目標,總的來說,就是找到這樣一個平衡點,讓身體和心腦血管獲得更大的健康獲益,而不會出現較大的血壓波動風險,也不會出現較大的用藥安全性風險,結合獲益和風險評估后,制定的個性化控壓目標,才是健康合理的控壓目標。
更多相關建議:
正常人群的理想血壓為收縮壓小于120mmHg、舒張壓小于80mmHg。感謝閱讀,祝大家身體健康。關注作者,獲取更多健康知識。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