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生物學角度講,地球上的物種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等。從最新的分類來看,人類與動物已經明確分開,人類不是動物,當然也不是高級動物,人類就是單獨的一類物種。不過很多人仍舊習慣于把人類稱為“高級動物”,這只是一種傳統的習慣性的稱謂!這種
從生物學角度講,地球上的物種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等。從最新的分類來看,人類與動物已經明確分開,人類不是動物,當然也不是高級動物,人類就是單獨的一類物種。不過很多人仍舊習慣于把人類稱為“高級動物”,這只是一種傳統的習慣性的稱謂!
這種分類也意味著人類與其他物種有本質區別,區別在哪里?是感情嗎?
有人說人類有感情,動物沒有,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動物也有感情,不但有感情,動物的感情之深甚至不亞于人類感情。相信很多人看過這樣的紀錄片或相關視頻,動物父母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做出讓人類覺得不可思議的舉動。
比如熊,如果動物父母與孩子同時被狩獵者捕獲,父母知道被捕獲的下場,那就是取熊膽汁,這對于熊來說是非常殘忍的事情,為了不要自己孩子受罪,父母會直接拍死自己的孩子!這是何等的悲壯!
還有,相信很多人對這樣一個鏡頭有深刻的印象。公路上一只狗被車不小心壓死了,另一只狗(可能是父母)選擇守在死去的狗旁邊,然后危險第穿梭在車流中,把死去的狗拖到沒有車經過的路邊。這只狗想做什么我們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只狗也不想死去的狗反復被汽車碾壓!
動物界的感情我們能夠體會到,畢竟我們都有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說了這么多,動物面對殘疾的孩子往往會選擇放棄,人類為何很少放棄呢?
因為人類是文明社會,文明是我們的生存之道,我們是社會類群居物種,我們也有能力用我們的智慧救助殘疾的孩子。而動物界的生存之道與人類完全不同,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弱者就是要被更強的代替甚至成為強者的盤中餐,這是它們的生存法則,它們沒有能力救助一個殘疾的動物。比如殘疾的羚羊,注定會成為獅子老虎的食物,再強大的羚羊也是改變不了的!
其實本質上人類社會也擺脫不了“弱肉強食”的特點,只不過我們有基本的道德底線,那就是生存下去,但強者注定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想一想,如果人類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了,人類與動物又有什么區別?
更多相關建議:
人類如果只是野獸,那么就不應該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放棄正常的生活。實際上,在動物世界中,通過放棄殘疾乃至瘦弱的幼崽,甚至于父母主動吃掉瘦弱的幼崽,這才是常態。比如說,有一種恐怕的鯊魚:錐齒鯊【如下圖所示】,這種鯊魚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就有了牙齒,會主動吃掉娘胎里還未成型的其他幼崽和受精
人類如果只是野獸,那么就不應該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放棄正常的生活。
實際上,在動物世界中,通過放棄殘疾乃至瘦弱的幼崽,甚至于父母主動吃掉瘦弱的幼崽,這才是常態。比如說,有一種恐怕的鯊魚:錐齒鯊【如下圖所示】,這種鯊魚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就有了牙齒,會主動吃掉娘胎里還未成型的其他幼崽和受精卵,完全就是自相殘殺。
因為從某種角度上說,瘦弱的幼崽很難在野外成功長大,反正要死,給別的捕食者吃掉不如讓自己人吃掉。雖然很冷血,但是對于那些野獸來說是家常便飯。
所以說,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類是不會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放棄正常的家庭生活來治療他的。
但是,人類是一種社會動物,人類的力量來源歸根結底是“社會”的形成。而“社會”需要的是規則和秩序,規則和秩序更深一層就是道德。
人類為什么會有那么強大的力量,站在生物鏈的頂端?簡單來說就是人類懂得合作和分工,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從而將每個人的優勢放大。而在合作和分工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之間的信任還有良好的秩序,這些情感逐步變成一種對于人本身的內在要求,這就是道德。
簡單來說,人類社會不會輕易放棄弱者,因為誰都有可能是弱者,一旦社會變成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那么人跟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比如說工廠里面需要熟練工,但是每個人都覺得看不到明天,誰還會踏踏實實工作呢?到時候就談不上什么分工合作了。
所以說,社會需要“正能量”,人本身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養成了這種意識,潛意識里就有“關愛”、“道德”這些概念,知道不能放棄弱者。而且社會本身也會鼓勵這種行為,比如說現代社會會有對殘疾人的一系列優惠的措施。
所以說,人類面對殘疾人的態度是不能從生物學上找原因的。
更多相關建議:
事實上今天的人類社會,早已經脫離了自然法則的束縛,我就以這個題目為例,一個家庭如果傾家蕩產去救助患病的孩子,顯然是和自然法則相違背的。因為大自然就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會淘汰那些不優秀的個體,所以在傳統的自然界當中,那些生下來體弱多病的個體,會很快被淘汰和抹去。那么人類如果依
事實上今天的人類社會,早已經脫離了自然法則的束縛,我就以這個題目為例,一個家庭如果傾家蕩產去救助患病的孩子,顯然是和自然法則相違背的。
因為大自然就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會淘汰那些不優秀的個體,所以在傳統的自然界當中,那些生下來體弱多病的個體,會很快被淘汰和抹去。
那么人類如果依然是一群野獸,自然也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但一個物種如果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掙脫大自然的束縛,去做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
但這是為什么呢?很顯然一個家庭如果放棄他們體弱多病的孩子,會大大降低這個家庭的負擔,而家庭負擔的降低就意味著生活成本的減少,所以放棄是最為有利的選擇,
那么人類之所以會這么做,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于生命的渴望,例如人都喜歡看活著的東西,當我看到一些生命在奔跑或者嘻戲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
而當我們看到一些動物死去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悲觀情緒,所以人類對于生命的這種趨向性,就決定了我們厭惡死亡。
其次親情的生命的天性,這種天性根植于基因當中,例如一些動物在死去的時候,它的族群也會感到悲傷,例如說大象。
但動物們沒有挽救的能力,所以放棄就是唯一的選擇,而人類則不同,人類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生命物種,所以在人類文明發展之下,我們能做到動物們做不到的事,所以傾家蕩產去拯救患病的孩子,實際上并不奇怪……
更多相關建議:
縱觀生物界,這樣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就連之前我提到的鳥中“哈士奇”——鯨頭鸛,都有生倆蛋,養養看,養的好的那一只,就繼續養;養的不太好的那一只就任由它自生自滅。咦,怪殘忍的!不過,你有想過,你為什么會產生“怪殘忍的”這個想法嗎?1.人類是社群類動物社群關系,就會產生個體和個體之綜上,所以往往會放棄家庭生活,來全力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可能大家的主要觀點在人類理性,人類是情感動物,人類愛孩子等等。個人主要觀點主要是壽命因素,經濟因素,醫學因素和社會因素吧。1,壽命因素根據官方數據,我們80年前的平均壽命為35歲,2018年達到77歲,這樣為養育殘疾孩子提供了最基本的因素。不然殘疾的孩子沒成年父母就沒了,就算養育可能大家的主要觀點在人類理性,人類是情感動物,人類愛孩子等等。個人主要觀點主要是壽命因素,經濟因素,醫學因素和社會因素吧。1,壽命因素2,經濟因素3,醫學因素4,社會進步總的來說,人情很重要,最核心的還是社會發展進步,最后的各種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古代孔子說過,民殷實而知禮義。一切道德和仁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資條件之上,相比于動物人類之所以擁有道德廉恥之心是因為人類整體物資條件的提高。這里不是富人窮人哪個更道德的問題,因為人的道德廉恥觀念受歷史文化及周圍群體觀念的影響,一般不會因為一時境遇的變遷而有大的改變的。歷史上每逢大
古代孔子說過,民殷實而知禮義。一切道德和仁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資條件之上,相比于動物人類之所以擁有道德廉恥之心是因為人類整體物資條件的提高。這里不是富人窮人哪個更道德的問題,因為人的道德廉恥觀念受歷史文化及周圍群體觀念的影響,一般不會因為一時境遇的變遷而有大的改變的。
歷史上每逢大災之年,都有分尸而食易子而食的傳聞。人們在極度饑寒窮困之時,周圍到處都是戰亂瘟疫,人們為了生存就會不顧禮儀廉恥孝悌慈愛,弱小的孩子可能會被賣掉被拋棄。當一個人這樣做時,周圍的人沒有人批駁痛罵,相反會引起許多人家的效仿。道德在這里不值錢,廉恥在這里不值錢,生存是第一位的。
但是在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富裕殷實,人們講究禮法道德,國家宣楊仁慈孝悌。即使有人窮困潦倒無以為生,因為有兒時的教育平時的素養,還會顧忌周圍人的評價看法,他會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再窮也不會拋棄弱小兒女。
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當國家民族處于強盛發展階段時,國家有能力去收容社會的殘疾流浪者,也有能力去照顧各種弱者,甚至包括一些瀕危的動物。國家也會宣傳正能量,講究仁慈孝悌愛心奉獻,這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有利的。
但是在國家民族處于危機關頭,生存是第一要務,需要的就是理性和決斷。當需要犧牲部分時,老弱病殘就是首當其沖。這時,民主和仁慈是生存的最大障礙。需要國家領導者的乾剛獨斷,需要全體民眾的犧牲和奉獻。
最近看電影《流浪地球》,當地球需要流浪,人類需要逃亡。必須要犧牲部分民眾時,如何抉擇。電影中的方案是抽簽,這種看似公平民主的方案其實問題很多,不是危機年代應該采取的。小說中作者還是很理性的,根據流浪地球法案,按年齡排隊,兒童優先,因為這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最后用《三體》中的一句名言結尾: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更多相關建議:
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更多相關建議:
在動物界,很多時候成年動物都自身難保。這情況太多了!但是,舍身保健康幼崽的,屢見不鮮。這是種族繁衍的本能。而保護殘疾病弱的幼崽,極可能遭遇敵人無法逃脫,母子雙亡。很多時候,舍棄不健康的幼崽,是正常“理性”選擇。我們也見過:母貓或母犬,很長時間對受傷幼崽不棄不離。除非草木無情,遨游
在動物界,很多時候成年動物都自身難保。這情況太多了!
但是,舍身保健康幼崽的,屢見不鮮。這是種族繁衍的本能。
而保護殘疾病弱的幼崽,極可能遭遇敵人無法逃脫,母子雙亡。很多時候,舍棄不健康的幼崽,是正常“理性”選擇。
我們也見過:母貓或母犬,很長時間對受傷幼崽不棄不離。除非草木無情,遨游者、奔走者、飛翔者,誰無情?
(“問世間情是何物”,原是為一對大雁所寫。)
我們作為最高等的生命,情 ,會深得多。對自己生病殘疾的“幼崽”,本能地盡力照顧啊。
只到身心交瘁,真的很難支撐了,也有人放棄了。
只能是一聲嘆息。
更多相關建議:
救助傷殘的親友這種現象用任何情感的解釋都是站不住腳的。當用什么“高尚”、“愛”、“犧牲”這些情感概念解釋時總是無法完全解除心中的疑惑。就現實利益來講,畢竟是一種巨大的得不償失。其實大衛休謨早在十七世紀就對于人類倫理道德提出了“功用論”的學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演化史中
救助傷殘的親友這種現象用任何情感的解釋都是站不住腳的。當用什么“高尚”、“愛”、“犧牲”這些情感概念解釋時總是無法完全解除心中的疑惑。就現實利益來講,畢竟是一種巨大的得不償失。
其實大衛休謨早在十七世紀就對于人類倫理道德提出了“功用論”的學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演化史中,只有對于能夠促進人的福祉的行為才能被保留下來,從而形成文化習俗和規范。我們今天稱為倫理道德。
看似完全的犧牲行為實際上符合促進人的福祉這一原則。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群原始部落的獵人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有所收獲,團隊中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危險四伏的戰斗中,受傷、殘疾都是常有發生的。如果這個團隊一有人受傷大家就遺棄他、殺死他,會造成什么后果呢?無疑,每個人都會因為擔心自己會受傷而不盡全力。這樣的局面必定大大影響打獵的收獲,嚴重降低勞動生產率。于此相反,只有盡力照顧傷患的部落才能維持高效合作并激發最大生產效率。
我們感動于各種道德行為,但要清楚道德倫理、社會制度、文化習俗都是達成人的福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更多相關建議:
因為他已經活在人間了——你沒辦法親自結果了自己的骨肉。這就是所謂的人性。
因為他已經活在人間了——你沒辦法親自結果了自己的骨肉。這就是所謂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