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屬拒絕為患者進行插管治療的原因涉及多個層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考量因素:
- 生活質量:插管通常意味著患者需要依賴機械通氣,這意味著患者可能會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并且可能長時間處于無意識或半意識狀態,生活質量大大降低。
- 身體痛苦和不適:插管過程本身對患者來說是痛苦的體驗,尤其是氣管插管。之后患者會因為不能說話、無法正常吞咽食物而感到極度不適。
- 并發癥風險:插管可能導致一系列并發癥,如感染、出血、肺部損傷、氣管狹窄等,這些并發癥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還可能威脅生命安全。
- 預后不明朗:如果病情非常嚴重,插管并不能保證能夠顯著改善生存率或者恢復健康,特別是在老年重癥患者中,插管可能僅僅是延長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康復。
- 尊嚴與精神關懷:許多家屬認為讓親人自然地、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比在生命末期接受創傷性醫療干預更重要,他們更希望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折磨。
- 經濟負擔:插管治療往往伴隨著長期住院,重癥監護病房(ICU)的費用極其高昂,這對于一些家庭而言是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在沒有足夠醫療保險覆蓋的情況下。
- 醫患溝通及價值觀差異:醫生與家屬之間的溝通不足或者雙方對于生命價值、臨終關懷理念的不同理解也可能導致家屬選擇不進行插管治療。
因此,在決定是否采取插管這類侵入性和高風險的治療手段時,家屬通常會在醫生的專業建議基礎上,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年齡、預期壽命、個人意愿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做出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