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養生吃什么好?
【冬季養生在于“藏” 】以腎為本,補腎養精 《黃帝內經》指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所以補腎養精就是養“藏”之道。養“精”秘訣:①節欲保精(房事養生);②經絡按摩(足少陰腎經、涌泉穴);③合理飲食(包括食補);④補腎操,叩齒、按摩耳廓、腹式呼吸、提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保持精神寧靜、安謐,盡量控制個人精神活動,最好能做到情緒含蓄而不外露,所謂“喜怒不形于色”。中醫講“心腎相交”,心火下潛補腎,腎水上蒸養心。所以寧心安神也能補腎。睡眠充足,陽氣潛藏,陰津蓄積 中醫養生本質是“四時調神”,其實一天猶如一年,即朝者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可以理解為“白天養陽,晚上養陰”,睡眠充足就是養陰,就是補腎。冬季滋補理由——“冬令進補,春天打虎” (1)人體經歷了春、夏、秋三季,消耗了很多體力和能量,“透支”已到極頂,冬季急需進補。 (2)冬季進補,養精蓄銳,為來年的陽氣生發儲備物質條件。 (3)冬季一方面人體代謝相對緩慢,消耗較少;另一方面,陽氣內收,消化增強,故冬季進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冬季有哪些食補值得推薦(1)陽虛:羊肉、雞肉等。 (2)氣血虧虛:鵝肉、鴨肉、烏雞等。 (3)陰虛燥熱:枸杞子、紅棗、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 (4)脾虛:紅棗、山藥、生姜、茯苓、薏苡仁(米仁)等。 《黃帝內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說明只有五臟六腑功能正常,腎精才會充足。由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補腎的同時尤其重視補脾。
更多建議: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在寒冷季節,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注意養陽 以滋補為主
冬令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滋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可選食:
1、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
2、韭菜、香菜、大蒜、蘿卜、黃花菜等蔬菜;
3、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
4、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等水果。
少瓜多果少吃瓜類
尤其西瓜、黃瓜,因為它們偏涼性。你吃瓜比較多就容易出現腹瀉,吃水果,除了吃梨以外,蘋果也是非常健康的水果,它是平性的。從中醫說食品有那么幾系列,分別是熱性、溫性、涼性、寒性、平性。也就是在溫性里邊最熱的變熱,在涼里邊再涼點就變成寒性,如果不涼也不熱就是平性。
所以根據不同節氣、不同的年齡段要吃不同性質的水果。秋天天氣已經開始慢慢變了,尤其中老年朋友本身機體功能逐漸衰退,容易出現胃寒。所以切忌深秋季節特別是冬天,少吃瓜類,多吃些蘋果。
多吃蜂蜜少吃姜
冬、秋兩季要多蜜少姜。蜂蜜一方面給人們帶來能量,另外它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像鐵、鈣、錫、錳等等。每天臨睡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吃一杯蜂蜜酸奶,(糖尿病要減半),有助于睡眠,蜂蜜補充微量元素,補充維生素。另外蜂蜜還能緩解便秘,第二天我們就會感覺我們便秘一掃而光。相對蜂蜜而言,姜要少吃些,避免發汗傷害津液,保存體力。
多吃增加能量的食品
再說冬天非常寒冷,冬季要吃三高食品,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也就是說多吃碳酸化合物,多吃一些蛋白質,比如說雞蛋、牛奶、肉類,其實鴨肉秋天吃比較好。如果我們一些老年朋友胃不舒服,想吃鴨肉又怕胃不舒服,所以做鴨肉擱點姜或者擱點當歸。冬天御寒多吃高蛋白類,適當增加脂肪。
多吃雞肉,雞肉是溫性,含蛋白質非常豐富。而且雞肉它的營養成分可以防止得呼吸系統疾病,可以預防感冒。包括我們預防甲型H1N1流感。
盡可能吃滋陰潤燥的食品
比如梨,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于中老年胃寒的人群,
吃梨有兩個方法:
1、冰糖梨,也就是把梨洗干凈,中間清干凈里邊放三到五塊冰糖,放到鍋里蒸熟,它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去秋冬帶來的不舒服。冬季皮膚變薄,皮脂腺分泌的物質減少,所以皮膚發干、發癢,吃冰糖梨可以改善。
2、偏方花椒梨,有些朋友冬季很容易咳嗽,把梨從中間切開,把一些花椒粒撒在梨上,放到蒸鍋里,水開了以后再蒸十分鐘,這時候把花椒去掉吃梨。連吃一周左右,你的咳嗽會得到治療,甚至還會痊愈。
所以說冬季吃的水果第一是梨。
更多建議:
冬天養生吃7種食物
枸杞:養肝明目。冬季是補腎的好季節,而枸杞是補腎佳品。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對腎臟和肝臟都是寶。在空氣干冷的冬季,眼睛容易干澀、流淚,常吃枸杞還能緩解這些癥狀。
大棗:補中益氣。大棗對身體好處不少,民間有“一日吃仨棗,一生不顯老”的說法。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補品。它富含鐵元素,可促進血液循環,病后體弱、貧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都適合用大棗調理身體。建議把紅棗在鐵鍋里炒黑后泡水喝,可治療胃寒、胃痛。紅棗水里加入桂圓,可作為茶飲,有補血、補氣的功效。
當歸:活血祛寒。天冷時食物能幫人體御寒,18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別適合寒冷季節食用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主要成分之一當歸,被歷代醫家譽為“血中圣藥”。當歸性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當歸并非只適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虛、血瘀的病人,表現為血虛頭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跌打損傷、皮膚感染、血虛腸燥便秘、虛寒腹痛等,都可一試。
白蘿卜:去火化痰。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十一月蘿卜賽人參”。白蘿卜是冬季的時令蔬菜,也是養生的好食材。中醫把肺看做“嬌臟”,是外邪首先侵襲的地方,立冬后需特別呵護。白蘿卜性涼,味甘辛,歸肺、胃經,對肺胃有熱、痰多、氣脹食滯、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的人尤其適用。在食用上,它有兩個最佳搭檔:如想發揮止咳效果,就將白蘿卜和冰糖搭配,共同達到除痰潤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發干、疼痛的癥狀,可把白蘿卜與青果煎煮后當茶飲,能很好地緩解肺胃熱盛引起的咽喉腫痛。
紅糖:化瘀散寒。冬季強調溫補,紅糖性溫、味甘,入脾經,能“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對體寒虛弱、造血功能下降的老人,尤其是大病初愈者,紅糖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物美價廉的補品。而且,紅糖是未經精煉的粗糖,保留較多維生素和鐵、鋅、錳等礦物質,營養價值較高。
黃芪:益氣固表。冬日里,天氣驟寒,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隨之而來,體質虛弱、容易感冒、畏寒怕冷的人也需要增強體質。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黃芪向來被認為是益氣固表的能手,其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尤其擅長補氣,非常適合上述兩類人服用。黃芪有“補而不膩”的特點,適當服用有助增強體質,緩解乏力。
芡實:健脾祛濕。芡實,又稱“雞頭米”、“雞頭”等,是滋補性強的食物,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適合“補冬”的傳統觀念。在蘇東坡的養生之道中,就強調吃芡實。
更多建議:
也不知道
更多建議:
冬天養生要養陰
冬天養生,蓮藕,花生,白羅卜,胡蘿卜蔬菜類,芥藍,金包菜,萵筍,菜心,菠菜,大白菜,。
山藥蓮藕一年四季,每個星期吃三次,蕃薯,芋頭。
茶類,紅茶,正山小種,英紅九號,大紅袍,正巖茶,知己品牌!
湯類,蟲草花銀耳煲一號土豬骨,黨參黃芪煲烏雞,人參煲雞,茶樹茹紅棗煲豬排,蓮籽百合湯,白羅卜煲牛腩,羊排胡蘿卜馬蹄煲,牛肉炒萵筍,等等還有好多!
黃花菜蒸雞肉,鹵豬蹄,這些都是我日常的飲食菜單喲[耶]
早餐,有牛奶,全麥方包,餃子,面條,雞蛋,蕃茄,生菜,面包,蕃薯,山藥。有時會做三明治,不喜歡吃粥,哈哈哈[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