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說十人九胃,這句話是指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有胃病,雖然有些夸張,但是卻道出了胃病的發病率之高。胃病之所以發病率高主要是因為胃部需要長期進行消化食物,就會使胃部出現慢性損傷,再加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吸煙、喝酒、服用阿司匹林等因素,使得大多數人都一定程度胃部問題。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1.查胃鏡沒有發現問題,為啥肚子還疼?2.不容易查到的引起腹痛的疾病有哪些?腸易激綜合癥:可能大家很少有人聽過這種疾病,從定義上來說它是指一種以腹痛伴有腹瀉或者便秘為特征的無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單純從這個定義能看出腸易激綜合癥實際上是沒有病理損害的,它屬于一種功能性腸病。這類患者多存在精神壓力大、焦慮、抑郁等問題,如果心情好,癥狀可能會有所改善。所以單純對這類患者檢查,是很難明確診斷的,臨床上診斷這種疾病主要依靠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治療也主要是對癥治療和心理調節等,比如對于腹瀉的病人可以用洛哌丁醇或者地芬諾酯止瀉,有精神問題的需要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腸道憩室:憩室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名詞,我也沒有辦法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它就類似于我們自行車的內胎上突出的一個包塊。試想如果食物通過憩室的時候,這些包塊會不會容易儲留食物?凸出的那一塊是不是比較薄呢?憩室儲留的這些食物為局部炎癥埋下了隱患,而且在吃一些粗糙的食物的時候,可能會使憩室破裂而引起腹膜炎。這類疾病的診斷有些困難,因為只有通過特定的檢查才能夠明確,比如X線鋇餐檢查。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沒有什么特別的,如果患者沒有癥狀,可以暫時不用管,如果引起了腹痛、惡心等癥狀,可以通過改變飲食、抗炎、抗酸等治療。當內科治療無效、憩室穿孔或者出血、憩室引發胰腺炎等,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更多相關建議:
“胃鏡檢查顯示正常,為什么還是會胃痛?”這種情況在臨床上經常能見到,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胃鏡檢查只能診斷胃的器質性疾病,對功能性胃病是不能診斷的,同時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定都是胃病。為什么還是會胃痛?胃鏡檢查能診斷哪些病胃鏡檢查可以看到器官有食管、賁門、
為什么還是會胃痛?
胃鏡檢查能診斷哪些病
胃鏡檢查可以看到器官有食管、賁門、整個胃、幽門、十二指腸的降部,只要是食管的疾病、胃的疾病、十二指腸降部以上的器質性疾病,比如說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腸球炎或者潰瘍、息肉、癌癥等都可以通過胃鏡檢查發現,還可以通過胃鏡做病理活檢,明確病變的性質。
功能性胃病可以引起胃痛嗎
功能性胃病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胃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有數據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國內人群的發病率約為20%,大約有3億多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可單獨或以一組癥狀出現。在病程中癥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經年累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病人可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但通過胃鏡檢查無明顯異常改變或者僅有粘膜輕度充血水腫,這就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這些疾病多與精神及心理因素有關,雖然癥狀明顯,病史較長,但一般不影響病人的全身情況,預后良好。
哪些疾病還可以引起“胃痛”
1、肝膽系統疾病:常見的像膽結石、膽囊炎,由于膽石的刺激,膽囊及膽管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病人多有心窩部(或右肋下)的不規則隱痛及不適感,有時還可出現上腹部飽脹、噯氣等酷似胃病的癥狀。還有像肝癌及總膽管癌等都可表現為“胃痛”,并出現上腹部飽脹、乏力、納差、黃疸等癥狀體征,極易被誤診為胃病。
2、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初期也表現為中上腹疼痛,持續性加劇,伴有惡心嘔吐,有些患者疼痛放射到腰背部。癥狀此時很像“胃痛”,但疼痛持續時間較長,并且有陣發性加劇趨勢。腹痛或上腹飽脹不適亦是胰腺癌的首發癥狀,對因腹痛、黃疸、上腹部不適、消化不適、消瘦、惡心、嘔吐、腹瀉或突發糖尿病等原因就診的患者,應考慮到胰腺癌的可能。
3、急性闌尾炎:典型的急性闌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臍周疼痛,數小時后腹痛轉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階段為一種內臟神經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臍周疼痛范圍較彌散,常不能確切定位。當炎癥波及漿膜層和壁腹膜時,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臍周痛即減輕或消失。
4、心肌梗死:老年人心梗時不一定都會有心前區絞痛,可僅訴“胃痛”或心窩部不適,并伴有惡心、嘔吐,所以盲目按胃病處理,很容易誤診。
5、頸胃綜合征: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時,增生的骨刺、退化的椎間盤以及變得狹窄的椎間隙,對頸部分布極其豐富的交感神經會產生不良刺激。這些強烈的刺激信號,可以抑制胃腸分泌和蠕動,出現口干舌燥,不思飲食,腹脹不適,打嗝噯氣,上腹隱痛甚至惡心、嘔吐等一系列酷似胃病的癥狀。
所以胃鏡檢查正常,不能說明就沒有胃病,有胃痛不一定都是胃病引起的。
更多相關建議:
人們通常所說的胃痛就是中上腹部的疼痛癥狀。引起這種疼痛的常見疾病除了胃部器質性疾病外,還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膽疾病、胰腺疾病或心臟缺血性疾病也會引起。胃鏡是胃部疾病診斷中準確性最高的輔助檢查方法,如果一個人平時有間歇性的中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癥狀,通過胃鏡檢查沒有發現炎癥、潰瘍、可以確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導致的胃部痙攣性疼痛。
這種功能性胃病引起的上腹部隱痛癥狀常伴有中上腹部的燒灼感、噯氣、惡心、食欲缺乏及焦慮、失眠、情緒低落等精神不佳的癥狀,多在受到精神刺激、受涼或飲食不當時發生。
這種功能性胃病的治療主要是針對不同的癥狀進行對癥治療。如上腹部疼痛明顯時可以用山莨菪堿、顛茄片等解痙藥治療;惡心、食欲缺乏、上腹部飽脹明顯時可以用嗎丁啉、莫沙必利等胃動力藥和多酶片、胃蛋白酶、健胃消食片等幫助消化的藥物治療;噯氣、泛酸癥狀明顯時可以適當應用奧美拉唑類或法莫替丁類抑酸劑治療。如果有情緒低落、失眠等精神癥狀時可以適當應用谷維素、阿米替林或帕羅西汀等抗焦慮藥進行調節。
關注天天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知識。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補充。
謝謝閱讀!
更多相關建議:
我胃鏡看了沒事,為啥還是有些疼?胃鏡都檢查了也沒有問題,只是有胃疼,這種情況不一定是氣質性胃病引起的,平時需要從以下原因著手,一般的話可能會是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胃疼。1.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反復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會出現胃疼,惡心,嘔吐,腹脹,愛氣,這個檢查也是比較普遍也常用的,但我胃鏡看了沒事,為啥還是有些疼?胃鏡都檢查了也沒有問題,只是有胃疼,這種情況不一定是氣質性胃病引起的,平時需要從以下原因著手,一般的話可能會是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胃疼。
1.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反復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會出現胃疼,惡心,嘔吐,腹脹,愛氣,這個檢查也是比較普遍也常用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根據體檢要求可能是在體檢中被發現出的,但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鏡也可能是正常的,所以說需要及時的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如果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及時的根治治療。
2.心絞痛,心肌缺血,為什么說心絞痛?心肌缺血也可以引起胃部的不適呢,因為心絞痛,心肌供血缺血缺氧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急性心肌梗死誘因的條件下,也可以引起胃部的疼痛,用心胃鏡以及胃腸道疾病是解釋不科學的,如果給予糾正供血不足,缺血缺氧的藥物治療以后可能胃疼也得到緩解,這主要還是由于心前區神經痛牽扯痛引起的胃部疼痛。
3.膽囊炎,膽囊疼痛的時候基本上都會位于右上腹的,疼痛嚴重者可能會累積后肩背部的疼痛,但是還有一部分不典型的癥狀,大部分人可能以為是胃疼,其實是膽囊的放射區疼痛這個情況需要查一下肝膽脾的彩超或者是有膽紅素的身高,黃疸膽囊區的脹痛,這個情況有可能是膽囊炎誘發的。
4.消化不良,如果有消化不良,胃氣不舒服,胃脹也會使胃黏膜充血水腫,出現胃疼的癥狀,特別是大便不通的情況下,所以說這個時候做胃鏡也是正常的,可以用點促進消化的藥物,或者是乳酸菌素片調整一下胃腸道的功能,如果有大便不通暢,及時的改善一下大便的問題
5..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種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是用某些特殊疾病,器質性心臟病以及器質性的胃腸功能紊亂都解釋不科學的,可能跟進食的食物有關系,也有可能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胃區不舒服的,胃區的癥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這種情況的話可以用點疏肝理氣的藥物,效果不錯。
通過以上疾病的分析,所以說胃疼都檢查了胃鏡,所以說不一定是胃黏膜刺激作用,這個情況需要通過飲食生活方式上調整。可以用點促進消化的藥物,所以說胃疼只是一個典型的癥狀,如果都檢查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需要從以上原因著手治療院發病癥狀才能緩解提高,疾病的預后防止疾病的進展。
更多相關建議:
人們常說的“胃痛”,往往是指上腹部中間部位的疼痛不適感,多數為脹痛、鈍痛或者絞痛。 雖然我們時常稱之為“胃痛”,但這個部位疼痛的原因,不僅僅來源于胃。 還有不少的疾病會引起這個部位的疼痛感。 常見的有肝、膽、胰腺疾病、腸道疾病、心、肺疾病等,此外,少數人胸椎、頸椎疾病,也會出現上人們常說的“胃痛”,往往是指上腹部中間部位的疼痛不適感,多數為脹痛、鈍痛或者絞痛。 雖然我們時常稱之為“胃痛”,但這個部位疼痛的原因,不僅僅來源于胃。 還有不少的疾病會引起這個部位的疼痛感。 常見的有肝、膽、胰腺疾病、腸道疾病、心、肺疾病等,此外,少數人胸椎、頸椎疾病,也會出現上腹部不適癥狀。 而胃鏡檢查正常,只能說明胃部沒有發現明顯異常的器質性病變。 這就意味著,大概率可能為,一是胃這個臟器的確沒有大毛病,疼痛不是由胃引起的。而是由上述那些臟器的疾病導致的反射性上腹痛。需要治療這些疾病,疼痛方可治愈。 二是可能為功能性胃病,是由于支配胃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多數與生氣、焦慮、抑郁、等情緒有關,經過抗焦慮、抑郁等治療,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緩解或者治愈。 總之,胃痛而胃鏡檢查正常不一定是胃出毛病了,病因較復雜,需要到醫院由醫生結合病史、疼痛特點、查體以及一些輔助檢查綜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診斷及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胃疼和脾胃虛寒有直接關系。季節因素和晚上的睡眠不足導致人體的陽氣衰竭于關系。積極的調整睡眠,注意寒性的食物。減少服食。后面適量的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一類的可以解決。
胃疼和脾胃虛寒有直接關系。季節因素和晚上的睡眠不足導致人體的陽氣衰竭于關系。積極的調整睡眠,注意寒性的食物。減少服食。后面適量的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一類的可以解決。
更多相關建議: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造成許多人飲食不定時,就特別容易引起胃疼、胃炎等疾病,這個時候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往往會叫我們做胃鏡檢查。但是有些人做了胃鏡卻沒事,但是卻還是有胃疼的感覺,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胃鏡檢查的作用首先,胃鏡檢查是消化道疾病診療的常用檢查方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造成許多人飲食不定時,就特別容易引起胃疼、胃炎等疾病,這個時候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往往會叫我們做胃鏡檢查。但是有些人做了胃鏡卻沒事,但是卻還是有胃疼的感覺,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胃鏡檢查的作用
首先,胃鏡檢查是消化道疾病診療的常用檢查方法,它是診斷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最可靠的方法,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胃鏡檢查,它是其它任何檢查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鋇劑造影、胃電圖和胃腸道彩色B超等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們在上消化道出現不適時就可以發現哪里出現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纖維胃鏡直接觀察到胃部的疾患,可以確定病變的部位及性質,是普通的炎癥還是發生癌變。并且還可以取活體組織進行檢查,協助診斷胃部惡性腫瘤、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疾病及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等疾病。
但是如果通過胃鏡檢查沒有發現上消化道出現任何病變,這可能不是實質性器官組織病變引起的,那就是說并沒有發生炎癥、癌變等的改變。而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胃寒引起的疼痛。
為什么胃寒會引起上腹部疼痛呢?
這是因為平時飲食不節,特別是進食過多生冷的食物,又或者是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從而出現胃疼的病癥。這個疼痛往往是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常常伴有胃部寒涼感,如何飲入一些溫水那么疼痛的癥狀就會減輕。
總的來說,這種胃疼不是上消化道出現病變原因引起的,是胃寒引起,也就是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飲食不節,嗜食生冷等等。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吃飯不按時或者饑飽不均,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飲食不規律,造成脾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得胃病的原因,“十人九胃病”大多都是飲食不節引起的。所以,為了我們都健康著想一定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胃,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這樣才不會患上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如果長期的飲食不節,甚至會引起胃癌的發生,所以平時生活中一定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胃。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語言/文字是笨拙的。首先是說/寫得不嚴謹;其次是讀/看的人知識面兒窄,理解得不正確;再次是說/寫的并不是客觀事實!問題中的內容可以這樣理解你說是“胃痛”,但客觀事實是:不一是胃痛,有可能是胰腺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腎臟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腸子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膈肌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肋間
語言/文字是笨拙的。
首先是說/寫得不嚴謹;其次是讀/看的人知識面兒窄,理解得不正確;再次是說/寫的并不是客觀事實!
問題中的內容可以這樣理解
你說是“胃痛”,但客觀事實是:不一是胃痛,有可能是胰腺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腎臟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腸子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膈肌引起的痛,也可能是肋間神經引起的,也可以是胸椎引起的,也可能是迷走神經引起的痛,等等。
在臨床中,醫生經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病人說的是正確的,其實可能根本就不正確,以錯誤的前提為條件,后面的推論不可能正確。也許古人的“辨證”的涵義是:辨別病人及其家屬說的話(言+登=證)到底是什么涵義及其是否是正確的。
如果此病人根本就不是胃的疾病引起的痛,醫生圍繞著胃檢查和治療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所以醫生一定要經過:“視、聽、嗅、問、觸、嘗、輔”后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才可能知道病人及其家屬表述的正確含義的。比如:急性闌尾炎的病人的前期癥狀,病人都會說是:胃痛。因為病人感覺就是上腹部痛。我經常說:你怎么知道那是胃痛?病人經常會爭辯說:疼痛在我自己身上我還不知道?!我會說:你自己的感覺不一定是正確的,內臟的感覺定位是不準確的,只能說:胃的位置痛!或只能說:上腹部痛。因為上腹部不止有胃,還有其他臟器。有一病人被醫生診斷為“胃痙攣”,2年多時間了,每次發作都到醫院注射654-2,而且每次都能緩解,病人必然認為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是正確的。等碰到我值班時,直接要求我給其開654-2注射,我的原則是:我要經過自己的診斷后才給治療方案,不能病人要求怎么樣就給予怎么樣。病人很不滿意,我堅持看病的程序,最后發現根本不是胃痙攣,而是闌尾炎,病人不服。我說:你去外科看,如果外科醫生說不是闌尾炎,你再回來不遲。到外科后就住院了,晚上就進行了手術。術中發現“闌尾”很快就要穿孔了。從那以后再也沒有發作過“胃痙攣”。
如果不是胃的問題,你查多少次胃鏡也沒用。
假設前提正確了,是胃的問題,也不能認為只要一查胃鏡,胃的毛病就一覽無余了。
每一項檢查都有其優越性,也有其缺點。人們都過分依賴于檢查了,認為只要做了某些“高級/價格貴”的檢查,所有的病都能查出來。前些年,病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夫:給我查一個全身CT”,現在又有人說“大夫,給我查一個全身核磁”!如此之類的話。
胃鏡檢查,只能看見胃食道粘膜的病變,粘膜之外的病變是看不到的,發生于粘膜下層、肌層或外層的的病變是無法看到的。即使是粘膜層的病變,也只有損傷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被看見。即使肉眼看著非常正常,也可能是不正常的,比如有一個細胞癌變了,能看出來嗎?比如粘膜上有幽門螺桿菌在爬行能看出來嗎?還有非常多的情況是看不出來的。
所以,正確的胃鏡檢查報告的結論,除了發現的異常情況外,都應該寫:未見異常。而不能寫:正常。因為你沒有見到異常不代表一定沒有。你覺得是正常,別的醫生看就可能認為是不正常的。所以,見到醫生寫的報告是“正常”或“未見異常”,就一定沒事兒了,是不正確的。
基于以上原因,你可能:1、根本就不是“胃痛”,可能是胰腺、或膽囊等引起的痛。2、的確是胃痛,可能病變比較輕,醫生用肉眼看不見,或者無法用肉眼看見,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者不是胃粘膜的病變,而是胃的粘膜下,或胃的肌肉,或胃的外層粘膜發生了病變,用胃鏡根本看不到。需要鋇餐造影或彩超進行檢測。比如胃壁間質瘤。如果都排除了,可能病情比較輕,可以考慮用中醫進行調理一下看,如果效果不好,三個月左右還要復查胃鏡等,也許那時就能發現病變所在了。
愿你早日康復!
更多相關建議:
腹腔內臟神經定位不一定準確,胃的區域疼痛不適不一定代表是胃的問題
腹腔內臟神經定位不一定準確,胃的區域疼痛不適不一定代表是胃的問題
更多相關建議:
胃鏡檢查正常,排除了胃和十二指腸器質性病變導致胃痛的可能。由于導致胃痛的病因多種多樣,所以“胃痛”不一定是胃的問題。“胃痛”可能由什么病因引起?胃在肚子上半部分,所以很多朋友認為只要是上腹部的疼痛,都是“胃痛”。上腹部其實還有很多其他臟器,比如小腸、膽囊、肝臟、胰腺等,這些器官的
“胃痛”可能由什么病因引起?
胃在肚子上半部分,所以很多朋友認為只要是上腹部的疼痛,都是“胃痛”。上腹部其實還有很多其他臟器,比如小腸、膽囊、肝臟、胰腺等,這些器官的疾病也會導致胃痛;鄰近臟器的疾病,如心絞痛、胸膜炎等也可能導致胃痛;還有其他一些系統性、代謝性、血管神經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胃痛。
常見的消化器官病變導致的胃鏡檢查正常的“胃痛”有哪些?
- 功能性消化不良:排除了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病因導致的慢性消化不良癥狀,可以表現為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餐后飽脹、早飽等。
- 膽石癥:當膽囊結石堵住膽管時會出現右上腹痛或者劍突下痛等癥狀,表現為膽絞痛,可能被誤認為胃痛,當出現急性膽囊炎是,還可能會有嘔吐、乏力、發熱、黃染等表現。
- 肝臟或者胰腺病變:這兩個器官都在上腹部,當出現病變時,如肝炎、胰腺炎或者肝癌或者胰腺癌,可能出現與“胃痛”類似的疼痛感。
- 腸梗阻:當腸道由于某種原因出現腸道堵塞時,會出現腹痛、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的表現。
最后,需要指出,胃痛的病因需要專業醫生通過綜合判斷來明確,不能靠單一某個檢查的檢查來下結論。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果您覺得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點贊支持,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