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感覺老胃病可不是喝3款湯就能治愈的。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寒、濕、熱、痰、食積、氣滯、血瘀、情志、虛損等因素均可影響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
胃病的發生,與肝脾頗為密切。肝得疏泄,則脾(升)運、胃(降)和;肝失疏泄,則脾壅胃塞,此謂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為表里,脾不運化,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必影響胃主納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氣不升,氣機阻滯,必礙胃通降濁氣的功能;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在臟屬陰,胃在腑屬陽,一陰一陽,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維系相對的平衡,以行消運之能事;如濕盛傷脾陽,燥盛傷胃陰,均可以破壞這相對平衡而罹病。故施治胃病常依辨證而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以冀肝疏、脾運、胃和,則胃病自除。
胃病證型復雜,常虛實互見,寒熱相兼,施治時務求把握主證,辨證求因,審因施治。根據臨床辨證,結合罹病的相關臟腑,總結出十種常用治法。
一、疏肝理氣法:
適用于肝郁氣滯、橫逆犯胃之肝胃不和。
證見胃脘痛脹,引及脅肋,胸悶噯氣,每因氣惱而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可用四逆散、金鈴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實(或枳殼),蘇梗,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甘草。泛酸嘈雜,加煅瓦楞子;惡心嘔吐,加半夏。
病例:張xx,女,42歲。素有胃病,近因氣惱而胃脘脹痛引脅,胸脘滿悶,喜太息,噯氣頻作,納差,泛酸,舌苔薄白,脈小弦。乃肝胃不和。予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法:柴胡,白芍,枳殼,蘇梗,木香,砂仁(后下),川楝子,延胡索,煅瓦楞子,甘草等。服藥一帖痛減,三帖痛除。
二、理氣和胃法:
適用于中焦氣滯,胃失和降。
證見脘腹脹痛,脘梗塞,噯氣頻,矢氣覺舒,苔白膩,脈滑或細緩。
可用香砂二陳湯加味:木香、砂仁、白蔻仁、陳皮、半夏、茯苓、藿梗、蘇梗、甘草。泛酸、嘈雜,加煅瓦楞子,煅蛤殼;惡心嘔吐,加生姜。
病例:胡x x,女,52歲。前診胃脘小脹而痛,苔白膩,舌質淡,脈細弱,用黃芪建中湯以致脾壅,胃失和降。脘腹脹滿疼痛,中脘似有物梗塞,噯氣,納呆,口粘,泛惡,苔白厚膩,脈細滑。此乃濕困中焦,氣機阻滯,胃失通降。改用理氣化濕,和胃降逆法:木香,砂蔻仁(后下),陳皮,半夏,茯苓,藿蘇梗各,甘草。服藥三帖,脘腹脹痛除、梗塞消,膩苔化,納谷馨。守方繼進而愈。
三、消食和中法:
適用于食停氣滯,胃失降和。
證見胃脘脹痛拒按,嘔惡厭食,噯腐吞酸,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苔膩,脈滑。
可用保和丸加減:陳皮,半夏,茯苓,藿香,佩蘭,厚樸,白蔻仁,神曲,山楂,萊菔子,白芍。積蘊化熱,加黃芩;大便滯下,加檳榔。
病例:王××,男,25歲。過用酒食,脘腹脹痛拒按,噯腐吞酸,嘔吐酸敗之物,腸鳴腹痛欲瀉,瀉后痛減,矢氣、惡臭,肛門作墜,口酸厭食,苔黃膩,脈弦滑偏數。乃食積內停,脾胃氣滯,內蘊濕熱。予消食導滯,清化和中法:陳皮,半夏,茯苓,厚樸,白蔻仁(后下),神曲,山楂,萊菔子,黃芩,白芍,檳榔等。服藥一帖暢瀉兩次,又一帖即愈。
四、溫散寒法:
適用于寒凝氣滯,胃失降和。
證見受涼則胃痛,喜溫熨,熱飲覺舒,肢冷形寒,泛吐清涎,腸鳴腹脹,苔薄白,脈沉遲。
可用良附丸加味:良姜,香附,吳萸,甘松,桂枝,白芍,甘草,神曲,煅瓦楞子。
病例:王×,女,48歲。胃病數年,受涼則“心口痛”,近因吃生山芋致胃痛三天,溫熨痛減,按之較舒,肢冷形寒,腹脹腸鳴,泛吐冷涎,苔白滑,脈沉緊。乃寒邪客胃,寒凝氣滯,胃失和降。予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法:良姜,香附,吳萸,甘松,桂枝,白芍,炙甘草,煅瓦楞,神曲等,服藥二帖胃痛明顯減輕,四肢回暖,已不吐涎。再進二帖,痛除納增。據云,每作胃痛即服上方迅愈。
五、清化濕熱法:
適用于濕熱阻中,脾胃不和。
證見脘腹脹痛,便溏不爽,口苦,納差,嘈雜吐酸,腸鳴矢氣,苔黃膩,脈滑數。
可用香砂平胃丸合香連丸加味:木香,砂仁,蒼術,陳皮,厚樸,黃連,蒲公英,甘草。惡心嘔吐,加半夏、竹茹;嘈雜吐酸,加煅瓦楞子。
病例:郁××,男48歲。脘腹脹痛,食后更甚,噯氣,納呆,泛惡,腸鳴矢氣,便溏滯下,口苦,嘈雜,苔黃膩。乃濕熱內阻,脾失健運,胃失降和。予清化濕熱,理脾和胃法:木香,砂仁,蒼術,陳皮,厚樸,黃連,蒲公英,半夏,竹茹,煅瓦楞子,甘草等。服藥三帖,脘腹脹痛明顯好轉,納谷知味,苔薄黃微膩。脾胃漸和,濕熱余邪未盡。守原方繼服五帖而愈。
六、疏肝清胃滋胃合用法:
適用于肝郁化熱,熱邪犯胃之肝胃不和;或郁火劫陰,胃失滋濡之肝胃不和。
證見胃脘灼熱疼痛,胸膈痞悶,心煩易怒,噯氣,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或口渴欲飲,大便燥結,苔黃或黃膩,舌質紅少津。
可用四逆散、金鈴子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川楝子,延胡,吳萸,黃連,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熱邪傷陰,加玉竹、石斛。偏于陰虛者,亦可用一貫煎加味治之。
病例:付××,男51歲。胃病30年,先后因劇烈胃痛伴胃大出血暈倒三次,曾在上海紡織醫院及我院住院,三次胃腸攝片均診斷為“慢性胃炎”。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萎縮性胃竇炎”。長治鮮效,胃痛時輕時重。胃劇痛,引及少腹,胸脘痞悶,口苦,心煩,口干思飲,噯氣、漾惡,嘈雜,泛酸。有時胃脘灼熱如焚,大便艱行,舌紅苔黃,脈弦滑數。乃肝郁化熱;熱邪犯胃傷陰,予疏肝理氣,清胃、滋胃合用法:柴胡,白芍,枳殼、川楝子,延胡,吳萸,黃連,蒲公英,煅瓦楞,白芨,甘草,玉竹,石斛等。五帖。
二診:除口苦、嘈雜外,諸癥均減。上方去黃連(因缺)、吳萸。加黃芩,等。服20帖。六診:口苦好轉,嘈雜依然,又覺脘脹,余證悉除。守上方去川楝子,延胡,加木香,砂仁。五帖。七診:諸癥漸減乃至消失。原方又服二十帖。囑停藥觀察。隨訪逾二年,一切正常。
七、活血化瘀法:
適用于氣滯血瘀,“久病入絡”。
證見胃脘痛重脹輕,痛如針刺,痛位不移,拒按,嘈雜,泛酸,或嘔血,黑便,或脘痛徹背,或脘痛引脅,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
用自擬消瘀湯(炒蒲黃,炒靈脂,川楝子,制延胡,炙刺猬皮,煅瓦楞子,白芨,九香蟲,甘草·制乳沒各,蒲公英),常獲顯效。急性出血,予清胃瀉火止血,可用安胃止血粉(白芨、大黃等量研粉),一日三次。
病例:朱×,男,16歲。訴素有胃痛,因飲酒過度招致嘔血盈碗,色鮮紅夾紫塊,大便如醬,(匿血試驗++++),胃脘刺痛,嘈雜如焚,舌暗紅、苔黃,舌上有瘀斑。證為瘀熱在胃。予“安胃止血粉”,一日三次,服二天,出血漸止,胃仍小痛。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糜爛性胃炎”。續予安胃止血粉6克,一日三次,一周后訴無不適,遂停藥觀察。
一年后,復因飲酒過量而致吐血,胃脘灼熱引脅刺痛,拒按,噯氣,嘈雜,泛酸,口苦,大便溏黑,舌苔黃膩,舌質紫暗有瘀點。辨證為濕熱夾瘀。遂住我院。復做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胃炎。經治好轉出院。
1977年4月7日診:訴出院不久復作胃痛,辨證與以往雷同,予消瘀湯加紫花地丁,服藥五帖,自覺胃脘灼熱刺痛,噯氣,泛酸,口苦,均明顯好轉。續予上方,并加痢特靈,一日三次,服三天因惡心嘔吐,患者自停痢特靈。上方共服25帖,除腹脹,納差外,余證悉除。
隨訪三年。正常參加體力勞動,胃痛一直未發。
八、溫補建中法:
適用于脾胃虛寒,中陽不振。
證見胃脘隱隱作痛,纏綿日久,喜溫喜按,餓時痛增,得食痛減,泛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可用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味:黃芪、黨參、白術、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大棗。腹中漉漉有聲;苔白滑者,加茯苓、半夏、陳皮;氣不攝血而嘔血、黑便伴氣短、乏力、脈細弱者,重用黃芪、黨參,去桂枝、干姜,加炮姜、白芨、烏賊骨。
病例:何××,男22歲。胃病二年。胃鏡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證如上述,予溫補建中法。用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味:黃芪,黨參,炒白術,桂枝,白芍,炙甘草,干姜,紅棗,煅瓦楞子等,服藥五帖,諸證均見好轉。守原方十帖,并合用痢特靈,一日四次,共服十天,諸證悉除。
九、健脾理氣法:
適用于脾虛氣滯,胃失降和。
證見脘腹脹痛,噯氣,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蘇梗、甘草。嘈雜、泛酸,加煅瓦楞子。納差,加消導藥。舌苔白厚膩,加藿香、佩蘭。
病例:吳××,女,48歲。胃病5年,脘腹脹痛,食后,更甚。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先硬后溏,噯氣泛酸,有黑便史,舌質淡,苔薄白微膩。(胃腸X光攝片診斷為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證屬脾虛氣滯,濕濁內阻,胃失降和。予健脾理氣,化濕和中法: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后下),蘇梗,甘草,煅瓦楞,蒲公英等。二診:服藥五帖,納馨脹除,大便轉實,泛酸顯減,胃痛好轉,守原方加白芨。嗣后,以上方出入共服藥四十余帖,諸證逐漸消失。
十、養陰滋胃法:
適用于胃陰不足,胃失滋養。
證見胃中灼熱,隱隱作痛,口干舌燥,或渴欲飲水,或手足心熱,頭昏乏力,舌質紅干,或舌苔中剝,脈細數。
可用自擬滋胃飲:北沙參,麥冬,石斛,制首烏,白芍,陳皮,蒲公英,白芨,甘草。噯氣,加蘇梗;胃脹,加木香;嘈雜泛酸,加瓦楞子。
病例:任××,男,31歲。訴胃痛13年,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胃竇炎”,胃脘灼熱隱隱脹痛,口干舌燥,渴欲飲水,噯氣泛酸,掌熱心煩,頭昏乏力,大便干燥,舌質紅,苔中有小剝區,脈細數。證屬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治以滋陰養胃,理氣和胃。用滋胃飲加味:北沙參,麥冬,石斛,制首烏,陳皮,蘇梗,白芍,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甘草等。以此方化裁共服四十余帖,諸證悉除。隨訪三年,僅小痛兩次。
討論和體會
一、胃病屬肝胃不和者,大體有肝郁氣滯犯胃,肝郁化火灼胃,郁火劫耗胃陰三種證型。肝郁氣滯又可招致血瘀、濕阻。故肝郁是胃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取疏肝理氣法時,當洞察有無郁熱,陰傷,血瘀,濕阻等證征,盡早兼圖,可阻抑病情發展,利于疾病向愈。肝郁氣滯多可影響脾胃的消運,取疏肝理氣時,宜兼理中焦氣滯,鑒于氣行則脾運,氣降則胃和,脾運胃和又利于肝氣疏泄,故可起協同作用而增效。
二、鑒于胃屬腑為陽,喜潤惡燥,若嗜食辛炙厚味,嗜酒過度,或施燥藥過度,或肝郁化火,濕蘊化熱,熱病陽盛,或過勞身心、虛火內擾,或頻繁嘔吐,過汗,過下,均可損耗胃陰。大凡胃陰不足,火毒內熾,濕熱內擾,均可影響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陰虛、胃熱之胃病,臨床屢見不鮮,不能忽視。筆者近數年來,發現胃竇炎屬胃熱陰虛者居多,施治當注意清胃、滋胃。清胃可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滋胃可用玉竹、石斛等,并配以白芨、煅瓦楞子消腫生肌、收斂制酸,以保護病灶,促進病灶的修復,常可獲得顯著、穩定的療效。
三、血瘀證雖可單獨存在,然多依附于其他證型,故宜注意兼治。如專事活血化瘀,難免顧此失彼,甚至徒傷正氣,也不一定達到益損、祛瘀、愈病的目的。
更多相關建議:
據說猴頭菇做湯可暖胃治療胃病,還有紫菜蛋花湯,海底椰龍骨湯!另要注意少鹽少糖少油,不易食用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