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術后病人和家屬最關注的應該就是病理結果了,但是當大家看到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這些描述時常常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里我們簡單來聊聊什么是腫瘤的分化類型,以及對于病人病情的判斷究竟有什么重要意義?
腫瘤細胞說白了就是一群由于基因發生變異不能分化為正常細胞,但可以自我復制,瘋狂生長,又不能完全被機體免疫系統殺滅的壞細胞。就像通過一些特征來評判壞人一樣,我們通過腫瘤的分化程度可大致判斷這個腫瘤從骨子里到底有多壞。高分化的腫瘤說明腫瘤細胞的模樣和正常細胞比較接近,但是伴有一定程度的異形性和核分裂象,提示惡性程度比較低。相反,低分化的腫瘤則提示腫瘤細胞的形態與正常細胞完全不同,伴有明顯的異形性和核分裂象,提示腫瘤惡性程度比較高,比較容易出現遠處轉移。而中分化的細胞形態和惡性度鑒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間。
應該說絕大多數腫瘤都可以根據細胞形態分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甚至未分化幾種類型。對于胃腸道腫瘤而言,還有印戒細胞癌,粘液腺癌等特殊類型,這些類型的生物學行為也非常不好,惡性程度比較高。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分化程度雖然和腫瘤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但決定患者預后更重要的是腫瘤的分期:早期患者即使是低分化腺癌、印戒細胞癌或粘液腺癌,預后也會非常好,治愈的概率非常高。晚期患者即使腫瘤屬于高分化類型,預后仍然不太好。就好比一個大壞蛋就算再怎么厲害,其破壞性也遠不如成千上萬個小壞蛋加起來一樣。希望上面的講解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相關建議:
近些年直腸癌發病率明顯增高,每年新發病例大約在20萬左右,這與人們的飲食結構變化關系極為密切,動物性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習慣是直腸癌最大的高危因素,還有肥胖、久坐不動也都是發病原因。
腫瘤以腸管粘膜細胞起源,因此大多都是腺癌。根據細胞形態、核分裂情況把癌細胞分為4級,即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簡單來說越接近正常細胞分化越高,惡性度越低,其中分化直腸癌算是中低惡性度腫瘤吧。
直腸癌Ⅲ期有區域淋巴結轉移、但影像學檢查沒有遠處轉移。Ⅲ期差別很大,也分為可切除、不可切除,其預后也有很大的差別。
直腸癌預后除了分期、組織分級有關外,還與微衛星不穩定性表達有關,高表達、低表達之間的差別很大。還有CEA數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直腸癌的惡性度。
直腸癌治療方式以位置分為兩種方案,據肛門10cm以上為高位直腸癌,治療按結腸癌方案,能手術則先手術,術后輔助化療。據肛門10cm以內為中低位直腸癌,Ⅲ期先新輔助放化療、手術、再化療,手術方式有保肛、不保肛兩種方式。
Ⅲ期直腸癌包含情況很多,有ⅢA、ⅢB、ⅢC三種亞分期,許多ⅢC期不能行根治性手術了,但某些ⅢA期預后非常好。完整評估,積極治療。我是@劉永毅醫生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相關建議:
直腸腺癌分化中等是什么意思?直腸癌三期,很嚴重嗎?
局部進展期直腸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定義。在無良好的影像學檢查技術之前,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概念更加模糊,指依靠肛指檢查腫瘤較固定難以推動而無遠處轉移的直腸癌;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早期直腸癌和晚期直腸癌而言的。
目前對于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定義既需要參考影像學檢查中原發腫瘤局部侵犯深度或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情況,又需要參考患者局部或遠處復發風險進行綜合考慮。
直腸癌可通過術前活檢獲得病理診斷,常用方法包括腸鏡活檢、硬管直腸肛門鏡活檢或擴肛活檢等。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明確的病理診斷(包括病理類型)有利于制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治療前臨床分期
T分期:對于局部進展期直腸癌而言,治療開始前準確的影像學評估及分期是開展后
續治療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目前最常用的分期方法是直腸MRI和直腸內鏡超聲。與現代高分辨率MRI準確性相當;而對于T3-4的腫瘤,由于MRI圖像上直腸的解剖結構清晰,對腫瘤腸壁外侵犯、系膜浸潤深度判斷的靈敏度高,對腫瘤侵犯盆底周圍器官、結構和骨骼顯示較佳,使其具有EUS或螺旋CT無法比擬的優勢。
N分期:對于周圍淋巴結轉移的判斷,目前沒有一個最佳的閾值來作為判斷淋巴結轉
移的標準。無論是直腸MRI、螺旋CT還是EUS 均不具備令人滿意的靈敏度,尤其是對小于等于5 mm的淋巴結準確性更低。此外,MRI不僅可以明確淋巴結的形態和大小,同時結合內部信號及特定造影劑等有助于進一步區分轉移淋巴結與非轉移性淋巴結。
M分期:對于所有的直腸癌而言,在臨床分期時都必須進行全身相關檢查以排除盆
腔外的遠處器官的轉移,除直腸癌特定的盆腔 相關影像學檢查外,胸部X線檢查、腹部CT或MRI是最基本的檢查手段。由于直腸癌患者較結腸癌患者具有更高的肺轉移發生率,推薦對直腸癌患者行胸部CT檢查以替代胸部X線檢查;作為排除遠處轉移的檢查手段,腹部CT或MRI具有同等的準確性,但對已發現的肝轉移病灶的評估,MRI優于CT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