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來說,涉及非惡性疾病的治愈率、好轉率、診療方法、療程、治療總費用等等,醫生都會如實告訴病人及其家人。
與診治有關又不會告訴病人的情況存在,以癌癥為例來說說吧。
多年前,一位工程師來本醫院看病,醫生開單照胸片,很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一看片子,基本就判斷是肺癌,和醫生很熟的病人非要醫生告訴他實情,醫生拗不過他,病人說自己很堅強能夠承受,沒有問題。
當聽到自己可能是肺癌時,當場身體發軟,直接就嚇暈了,還好,身邊的一位醫生及其家人馬上扶住了他,萬一沒有扶住,倒下去受傷,恐怕醫院脫不了干系。類似情況知道的還有。
醫生們也是吃一塹長一智,誰也不愿意去惹是生非。規范培養出來的醫生,從當見習醫生開始就會受到這方面耳聞目睹的熏陶,知道哪些事不能給病人說。
清楚自己患癌準備接受手術的病人,手術前的談話,有些時候,醫生對病人說的是一套,對病人家人說的又是一套,說得大同小異吧?也不完全是,因為有些話只能給家人說,如果什么根根底底都告訴病人,別說手術了,估計有些病人都給嚇暈乎了。
手術中發現的情況很糟糕,那可能就得放棄根治手術,愈后就不會好。才手術下來,病人麻醉清醒后第一件事,肯定是迫切想知道自己的手術是不是很成功,瘤子完整地割下來沒有,那醫生也是早就編好了一套善意的瞎話,這得把病人先安撫好,這么大的手術,身體恢復都有待時日。
當然,給其家人,那肯定是實話實說,而且是非常到位,生怕有哪一點沒有說到,總結起來就是:晚期了,黏連了,轉移了,失去了最佳手術機會,這可是打開看到才清楚的,手術前也是有預計的,和你們溝通過,手術就恰恰遇到了這種最壞的結果,只能盡力而為了。四川這邊一些病人家屬是這么理解醫生說的這番話:病得拐了,神仙也救不了。
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學,也不妨礙醫生在實踐中會深刻體會到掌握病人心理學,對自己開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經驗的醫生都知道哪些事可以對病人實話實說,哪些事說一半留一半,哪些事就不能實話實說,只能說“瞎話”。當醫生,就應該知道謹言慎行的道理。
我是康醫生,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相關建議:
身為一個臨床工作者,跟病人及家屬談過無數次話。
因為國內特有的國情,查處不好的結果時往往會跟家屬溝通,再由家屬決定是否告知患者(國外都是直接告訴患者本人,并由患者病人決定下一步的治療)。
其實這對患者本人很不公平,也見過很多病人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奪去了他的生命。
現在我們也在思考,是不是告知患者病人會更好一點。詳細告知患者自己的病情,并由他自己決定是否治療,并且使用什么治療。特別對于預期壽命不長的病人,可以自己決定自己余下的人生該如何度過。
曾經有一個60多歲的老年人,因為晚期胃癌住在我們科,子女并沒有把病情告訴老人家,包括他妻子,平時都是他們夫妻在醫院,老人家總以為自己就是得了一個慢性病,所以反復的住院,只要吃藥控制下來就好了。
所以老人家很樂觀,一直在跟妻子說,等他出院了,他們夫妻要一起出去玩,要去外面走走。
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都沒有實現。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相信患者本人會有更多的知情權,其實一個經歷了社會多年磨練的人,沒有這么脆弱,可以去慢慢的接受自己的疾病。
更多相關建議:
對于一些重病晚期,醫生一般不告訴病人,而是通知家屬。目前至于告訴不告訴病人,有不同看法。
不告訴病人,病人沒有思想壓力心情能好一些,沒有面對死亡的恐懼。但也會應在生前處理的事情沒來得及處理而給后人留下不便。
告訴和不告訴病人各有其長。
更多相關建議:
癌癥病患者:例如有個女癌癥患病,醫生估計她是半年內去世,醫生僅告訴她兒子,你母親只有6個月的命,回家后你母親想吃什么,就給她吃什么;要有專人家屬陪伴,不要告訴別人,更不要告訴其本人,如果是病者知道自己得了癌癥,那末她在人世間就活得更短時間了。謝謝:“今日頭條”。
更多相關建議:
作為一個醫生,首要職責是想方設法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病人生命。我相信許多人學醫的目地不是養家糊口,而都是抱著救死護傷的作人道德理念方去學醫的。
任何一個臨床醫生,工作量之大,不入其行是很難知曉的。對一個病患診治,不但當場盡量擇優處理,事后常反思怎樣提高療効。不把病情裝在心里的醫生不是好醫生。好醫生都為患者著想。
可現實醫患關系,患者不理解醫生,亂怪醫生,如藥物定價權根本不在醫生手里,患者認為藥貴,矛頭指向醫生是完全錯誤的。
醫生對病人說的話,都是為患者健康著想,對患者健康不利的話肯定不會對你說,有些非說不可的話,也只會同家屬交流。有些人硬把醫生想得勢利是誤解。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害群之馬,幾個普田糸的敗類代表不了醫學界。我們看到的,廣大醫生都盡心盡力,不辭勞苦的為人健康努力工作。
現在人均壽命大幅度提高,除社會發展,醫學進步外,跟醫生辛苦認真工作分不開的。
更多相關建議:
申明我不是醫生。個人看法:從醫德上講,如病人患絕癥,醫生一般不會明白的告訴病人!考慮的是病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另一個是懷孕婦女孕期檢查(B超),醫生不會告知胎兒性別。因國家相關政策不允許。
更多相關建議:
曾經一個同學畢業后分配到一家兒科醫院工作 。
有一天他坐門診,來了一個四歲的小孩感冒發燒。確診為普通的感冒,他只是開了一點對癥處理的藥物。患者的家屬非常焦慮,不斷地問孩子有沒有危險,會不會有生命危險。他安慰家長說:“只是普通感冒,一般沒事的,先回去吧!”沒有想到,當天晚上,患兒出現了感冒罕見的并發癥:喉頭水腫,氣道痙攣。連夜送醫院搶救,花了不少錢,孩子才轉危為安。
事后,家屬到了醫院大鬧。主要抓住他“沒事的!”這句話,要醫院和他賠錢。最后他賠了錢,但是很郁悶。他覺得自己是出于好心安慰家屬,喉頭水腫出現的概率比中大獎還低呀!郁悶了一段時間以后,他終于辭職改行了!
老醫生總結說:大家當醫生你們以后都接觸病人,千萬不能對病人說沒事的。應該說:藥先吃吃看,有情況再來醫院看看,馬上來!千萬不要耽誤病情,記住。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中國的現實社會下的特色的語言,希望大家作為醫生一定要記住!
更多相關建議:
在臨床工作當中,醫生會有很多的事情不會告訴患者本人,醫生除了要治療患者的軀體性的疾病,還要考慮患者的承受能力,這里的承受能力是指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對于一些疾病醫生不會直接告訴患者本人,而會告訴患者的委托人,這些委托人大部分都是患者的直系親屬,那么哪些事情醫生不會告訴患者本人呢?
首先是癌癥首先是癌癥,在我們的社會當中,癌癥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了,很多患者是談癌色變的,如果醫生查出患者是癌癥,一般不會直接地告訴患者,尤其是第一次,而是告訴患者,讓他的親屬跟醫生見面談一下,一般情況會回避患者的場所下,將癌癥的實情告訴患者的家屬癌癥已經,進展到哪些程度?是否有手術機會?生存期有多長等等,有的患者只有一個人,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一般會找他的委托人,比方說侄女,外甥或者是大隊里的領導跟他們進行交流。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情危重的情況下,也不會跟患者本人交流,一般會回避患者跟親屬交流,比如說患者出現嚴重的心功能,腎功能和肺功能衰竭,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這種情況下也盡量的回避,以免患者知道病情的實情,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
更多相關建議:
作為腫瘤專科醫院的外科醫生,我覺得我有很多沒法直接跟患者說的事情。
1、癌癥要不要跟患者直接說?
很多答案其實已經提到了,我個人的想法絕對是應該告知每一個病人他的真實病情,尤其是癌癥。但現實情況往往很復雜,病人的受教育程度、病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家屬層面的壓力,我甚至遇到過病人家屬威脅我如果如實告知病人病情就要投訴我。所以在現有國情下,大部分的臨床壞消息告知是先跟患者家屬溝通的,如果家屬沒問題,我們才會直接跟患者再深入溝通。
其實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也表明隱瞞病情并不會比告知病情的結局要好,讓患者在猜疑和蒙騙中惴惴不安,反而可能加重他的心理負擔,我的溝通經驗是“宜疏不宜堵”,不僅要告知患者壞消息,也要告訴他現在的醫療技術能夠處理到什么地步,相應的手段可以讓他有哪些選擇,我們一起努力選擇最好的手段,達到最好的預后。良好的心態會提升機體的免疫力,人體免疫力也是對抗腫瘤的一劑良藥。
2、實際手術過程要不要跟患者說?
首先手術前的談話肯定要跟患者充分溝通,告訴其預期的手術操作過程和可能并發癥及結果。手術后也肯定會告訴患者最終的手術結果(包括最終的病理診斷)。但手術中的一些小波折,我想肯定沒有哪個大夫會主動去和患者溝通。其實很好理解,患者也不需要有被“暗箱操作”的感覺,每個患者的生理構造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所以沒有兩臺手術是一模一樣的,既然是有創傷的手術操作,那術中的出血、分離粘連就是無法避免的,如今的手術器械和操作理念已經足夠支撐現在可開展的所有手術,對于腫瘤外科來說,腫瘤切除徹底才是真正的底線,所以只要切除徹底,術中的一些小波折患者無需擔憂。
當然這不代表所有的手術都能實現徹底切除,在一些腫瘤粘連重要器官、重要血管,或者廣泛轉移的特殊情況時,手術已經不能達到徹底切除了,或許化療放療等等才是更有效的殺傷癌細胞的方式。
實際上在臨床工作中除了以上兩個大方面,我可能還有許多事情會不告訴病人,不過剩下這些多是由于時間的客觀因素,而非我主觀不愿意跟患者溝通。
所以總的來看,從純粹的醫學角度來看,一個醫生沒有什么不能跟患者分享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的事情,不妨趁他們門診后、手術后,有時間時多跟醫生溝通溝通,別人我不清楚,至少我面對禮貌提問的患者時還是愿意多花些時間去解答他的。
我是新晉奶爸,也是外科大夫,歡迎關注我,期待與大家分享醫療健康和育兒的那些事兒。
————刀客特叨叨爸
更多相關建議:
作為一名男科醫生,我都會如實告訴患者具體情況。根據具體情況,給出相關建議與對癥辦法。
因為患者本人享有知情權,我作為一名醫生,不會瞞著大家。
只有積極配合、干預,才是最好的方式。
每個病人都擁有知情權,醫生告訴患者時應用恰當的語言和語氣,不告知實情是違法的,而某些患者的病情是不能加重心理負擔的,所以這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也需要很多技巧。
遠程看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