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心與不開都是自己給的一種狀態。抑郁肯定也是此時此景的心里反應。我不會逃避不會躲藏。接受抑郁。享受這種狀態,為什么需要去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個不也是一種體驗嗎。每個人都需要經歷。人生就是經歷各種感受才是完美路過。
更多相關建議:
不要他為難自己,比如想吃什么,穿什么,只要自己能夠承受,就對自己好點,讓自己過得舒服一些。
還有,其實總想著讓癥狀消失也是為難自己呢,試著相處一下,也許它并沒有那么可怕,就會慢慢走出來了。
可以唱歌或者體育運動,抑郁情緒很多是發生于過于壓抑自己的內心,慢慢來,讓情緒一點一點的釋放,就會感覺好多了。
可以試試自由書寫,就是把當下的情緒想法寫下來,邊寫邊覺察,就那么看著它,寫上個幾篇,很管用喔:-O
更多相關建議:
1.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和信心2.主動和同學、朋友交流逛逛,一起吃個飯什么;一起出去走走也可以;3.接近陽光、正能量的人,遠離頹廢墮落的人4.從書本中尋求心靈的慰籍,尋求充實的能量5.有些醫學書籍報道:多吃香蕉,多運動,可調節心情,讓心情愉悅,具體原理有些淡忘了,不妨一試。我是杭川醫俠,內科副主任醫師,經常會發布醫療健康知識,歡迎關注。
(注:文中未標注的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作刪除處理)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版權歸杭川醫俠所有,其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未經允許,拒絕轉載。
更多相關建議:
運動,走出去,這是對抗抑郁癥最有效的方式。
從理論上來說,運動可以使大腦產生內啡肽,使人有愉悅感。
很多時候的抑郁癥狀,是思想和心理沒有打開,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東西,負面的思想使人身心疲憊,不想運動,不想走出去,什么也不想干,因為對什么都沒有興趣,如此循環,整個人真會崩潰。
其實你可能只是抑郁,而不是抑郁癥。它就是一種情緒,你要做的就是立即出去,不要窩在家里,不要依賴手機,哪怕你僅僅只是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出去,轉一圈,你的心情都會不一樣。
或者,你專注于自己的身心,你的感覺也會完全不一樣。把思想從遙遠的思緒中拉回來,專注于自己的呼吸。深深的吸氣,感覺氣流從鼻孔進入呼吸道,腹部慢慢鼓起來,憋氣三秒鐘,慢慢的呼出,感覺腹部一點點的癟下去。就這樣,一呼一吸,做到第三次,你就會平靜下來。
《一平方米的靜心》,是美國著名的靜心大師所著。書中講到,焦慮煩悶時,站起來挪動你的腳步,注意你的腳板,關注你伸出去的左腳,感受你換出去的右腳,就是把當下的注意力都放在你的腳步上。你會感覺自己的呼吸也跟著平緩下來。
起身,泡杯茶,慢慢的品味。雙手感覺茶杯的溫度,放在唇邊,碰觸杯口,停下來,細嗅茶香,感受熱氣的撲面,輕輕的啜一口,含在嘴里,感受茶水的溫度和芳香,緩緩的咽下,感受溫熱的茶水在體內流動。
對,就這樣,就像樊登老師推薦這本書時說的那樣:靜心,永遠都在一平方米之內。
當你能夠讓自己的心安寧,快樂也不會遠。
運動和閱讀,是最簡單的獲得快樂的方式。
當然,知道和得到之間還有一個做到,你立即行動,才會有結果。
祝你在一平方米之內,獲得靜心獲得快樂。
更多相關建議:
去犯錯吧!在你的能力范圍,承受范圍,在安全的范圍,去犯點錯誤吧。犯點以前敢想不敢犯的錯誤。
所謂的安全范圍,就是不要觸犯國家法律,不要傷害自己和他人。不要違背公序良俗。
還要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比如你可以摔碎一只玻璃杯子。可以摔碎一只花瓶。你甚至可以摔了自己的手機。砸了自己的電視。或者是撕掉一本書。你毀掉了這些,你有能力再買回來,不讓自己的生活受影響。
在自己能夠承擔的范圍內。比如說你使勁摔碎了一只杯子。在杯子碎裂的那個聲音當中,在那個玻璃渣子迸裂開來的瞬間,你會感覺到非常的開心,一種從心底涌出來的滿足感。那么你不會因為失去這一只杯子,而不能生活下去。或者因為摔碎了一只杯子,遭到家人的抱怨指責,那么你就要心甘情愿的承擔這些抱怨與指責。或者是為了買一只新的杯子,或者是一個新手機,你去打工幾天,為自己掙一點錢。或者是省吃儉用,再買新杯子或新手機。
其實很多的人有抑郁,或者是感覺到難以開心,都是因為一貫太正確了。總是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做應該做的事兒,說應該說的話。不允許自己犯錯。其實有時候犯點小錯誤是挺爽的。你不妨嘗試一下。
跟犯點小錯效果差不多的還可以打沙袋。摔枕頭。還沒用的書本報紙撕得粉碎,灑向天空。放鞭炮。向遠處投擲小磚頭,小石子。打水漂。肆無忌憚的大哭一場。無畏無懼的淋一場雨。聲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忘乎所以的開懷大笑。全力以赴的玩一場球。你都會感覺到自己有瞬間被打開的感覺。會感到開心,爽快。有快感,有滿足。開心開心就是你的心打開了。當你陷入抑郁狀態,你的心是封閉的,你與外界完全缺乏能量的交流。 好像死水一潭一樣。這怎么會開心的起來呢?開心開心,就是要把心打開。要講道理讓自己把心打開,這個比較難,就是借助于一些物品的瞬間的碎裂打開爆發等等,可以讓我們的心打開。
所以去犯點小錯吧。不要老是那么正確了。
更多相關建議: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去做。當抑郁狀態的人處在痛苦當中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共情等感同身受,希望替他們做些什么,但我們一定不會替代專家協助他們,因為我們不會剝奪他們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也不會剝奪他們成長、求助的能力。
那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可能我們希望結果發生好轉,大部分認為以目標為導向、改變結果那么他們就會改變。
事實上,我們要站在我們自己的身份角色當中,包括讓我們的心理、言語和行為和我們的身份角色一致,那么我們共情后的表現,就可以幫助到情緒低落或者煩躁的人。
這是第一點。在我們的身份角色上幫助抑郁的人,而不是替代專家或者剝奪他人的能力。
其實,抑郁的人不是不會做事情,他們的無助、無望、無用“三無”的核心,不只是因為缺少糾正它們方法。做到第一點的人,不會主動提出讓抑郁的人去做點什么,或者“以我為你好”的初心把道聽途說的方法用到他人的身上。
身邊的我們,在第一點上,要做的是清楚自己的身份角色。比如,身為朋友的我們可以做什么,身為女兒的我們可以做什么,身為同事的我們可以做什么……這方面需要我們本人澄清清楚,思考并向自己提問。
向自己提問后的答案,如果不清晰,那么可能我們被對方影響了:自己也感到煩躁、自己也不開心、自己也感到自己沒有用……所以才會想問怎樣幫助對方,實質上是希望以此幫助自己。
反之,便是處在常態的人:向自己提問后,基礎答案出現了。那么我們在自己的身份角色中,可以為對方做什么,就會很自然積極的去做,并且我們在做的時候,心理、言語和行為都是正面的。
其次,我們要在基礎答案上,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的心理、言語和行為。這是第二點。
意思是什么呢?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關于我們與抑郁的人的互動。比如,身為朋友的我們,看到對方哭泣時,我們可以制造安全的環境,讓他可以放松,但不是提升他哭泣的程度或者盤根究底。例如,把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停下來,陪伴在對方的身邊;不用語言告訴他“你可以盡情地哭”;不會問對方“發生了什么事情”……
“我們要做什么”,大部分人理解的是行為層面。而這第一層含義,也正是指明了我們在互動當中里的行為互動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同時以自己的身份角色出發,去積極地影響不開心的人。
第二層含義,是關于我們對抑郁的人的焦點。當我們去關注對方的積極特征和技能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他們其實會有勇于面對、成長、活著到現在的一份勇氣。畢竟當下的情況并沒有去到極端糟糕的一個狀態當中;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在內心肯定對方在情緒不佳當中也有堅持;最后,給予對方友善的關注。
當我們對對方的焦點是積極地在關注他人的長處時,我在前面所講的,大家都可以容易地做到:我們可以輕松地找到自己的身份角色;以美好的初心,而不是自己的視角和態度去改變對方。這是第二層含義的前兩個優點;而第三個優點則是會讓情緒不佳的人也同樣地關注自己的長處。這樣的話,我們無論是出于什么身份角色,朋友、親人還是同事,我們都可以真正地讓不開心的人從自我束縛的模式當中解救出來。
總之:
1、在我們的身份角色上幫助抑郁的人,而不是替代專家或者剝奪他人的能力。
對于沒有被對方影響情緒的我們,可以圍繞自己的身份角色,向自己提問,然后列出主題為“我可以做什么”,類別是“我的心理”、“我的言語”、“我的行為”的一些基礎答案。
2、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拓展基礎答案,在現實生活中成為的一個個具體的“我的心理”、“我的言語”和“我的行為”。
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意味著在互動時,我們以朋友、親人、同事的身份站在對方的角度,有積極而不是消極的行為互動;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的焦點是關注對方的特長。這樣便可以給不開心的人,營造出溫暖、安全的氛圍,并會讓對方同樣地去關注自己正面的地方并獲得一些力量。
以上是我在心理學領域下情緒管理的實踐角度,來解答了這個問題。我是情緒賦能師丁丁。希望你可以在獲得啟發后,有確切的實踐。愿你的生活愉悅、天天好情緒!
更多相關建議:
感謝邀請,我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丁高老師。怎樣才能讓抑郁狀態的人,開心一點,走出煩躁的狀態?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解答:
首先:理解抑郁是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抑郁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心情低落、意志消沉、興趣減退、內心痛苦。所以這些臨床癥狀導致自己不開心,很煩躁。
其次:給自己每天安排三件事做一做。因為抑郁,那么自己本身不想去活動,這時候就需要給自己安排事情去做了,每天安排的事情也不需要太多,大概三件事就可以了,比如讀書50頁,運動一小時,工作四小時。
其三:多和陽光快樂的人交往。人是群居性動物,所以要多和陽光的人交往,和他們交往可以收獲很多的歡樂,也能收獲很多的人生體驗。每一種人生體驗對于自己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認識,也是一種自我能力的提升。
其四:保證足夠的睡眠。人在睡眠的時候,是保證整個人處于放松的狀態,在放松的狀態下,可以恢復自己的心理能量,能夠讓自己第二天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很多問題。
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安排好,享受每一天的幸福生活。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趣味性。
以上為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相關建議:
轉移注意力,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要讓思想上留存一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慢慢的你就會快樂。
一、積極的自我暗示
有抑郁狀態的人,平常要對自己積極的暗示,多往生活的好處去想,事情就會變得樂觀了。告誡自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不如開心快樂的過好每一天,要讓自己活得開心,多鼓勵自己。
二、做運動
運動能夠治療精神上的疾病和其他疾病,運動,使內心平和下來。有抑郁的人堅持每天一小時的運動量,當運動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腓肽效應,腓肽效應能夠愉悅人的神經,運動能讓人的心情保持愉悅。
三、聽音樂
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消除內心的不愉悅感,聽勵志的音樂感悟歌詞帶來的正能量感,讓思想健康,情緒積極。音樂能夠使人的心情快樂,還能讓內心平和,不暴躁。
四、在家做點拿手美食
在家可以做些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人都離不開吃,沒有食物的供應身體就不會有能量。體會做美食的樂趣,感悟生活的美。
五、多和身邊的人交流
抑郁的人不能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要多和人交流,溝通,敞開心扉,把你內心的想法說出來,讓身邊的人告訴你:心兒永遠都要向往著未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把失去的變成可愛。
六、保持積極的心態
積極的心態讓人的心情是愉悅的,消極的心態讓人的心情是糟糕的。所以,不要輸在心態上,無論是什么事情,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一切,心態好了,你這一輩子就會好了。
七、去旅行
旅行的意義在于途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旅行讓你看到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族特色,風俗習慣,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看到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的漂亮景色,人生何嘗不是一種享受?旅行讓人的心情開心,內心平和,不煩燥。
八、聽喜馬拉雅山
停喜馬拉雅山可以讓你的抑郁狀態慢慢的消失,里面的內容豐富,多聽多思考,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正確的思想。
九、多看書
抑郁狀態的人可以看《和抑郁的自己聊聊吧》《直面內心的恐懼》《我的抑郁癥》《走出抑郁》《當幸福來敲門時》《當下的力量》。書就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看好書,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結:抑郁狀態的人可以通過以上的方法來讓自己開心一點,走出暴燥的狀態,讓自己活得開心,要學會主宰生活,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駕馭好自己的心情。
更多相關建議:
其次,讓自己動起來,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就動一動。抑郁癥的患者最不愿意動,正因為不愿意動,才要在理智上強制讓自己動起來,哪怕起來掃掃地,擦擦廚房,洗洗衣服,也比躺著要強。
最后一點,一定要找人傾訴。傾訴可以緩解心理壓力,找個可以陪伴自己的人。一個人閑著,就會胡思亂想,有個人說說話,或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至少能減少獨處的壓力。
如果實在是自己不能調節了,請不要猶豫,盡快去附近的醫院和機構,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更多相關建議:
資料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約5%,患者約4000萬人,這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尋求醫生幫助。
為什么呢?很多人對抑郁癥仍有誤解,以為抑郁只是想不開,多出去活動或找人聊天開解即可緩解。
其實,抑郁癥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大腦功能紊亂疾病。
輕度的抑郁,通過咨詢心理醫生等方式確實有效,但中度以上的抑郁,必須依靠藥物幫助。
抑郁癥有三大類癥狀:一是情緒問題,如出現低落、悲觀、消極等;二是軀體癥狀,患者感覺全身不舒服,但通常從頭查到腳都檢查不出問題;三是有認知障礙,如記憶力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打麻將不會出牌,看電視劇也看不進去等。
抑郁癥的發病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的研究還未發現抑郁和特定的單個基因突變有關。
有的人以為得了抑郁癥,就是“想不開”、“不開心”,找個人或者心理咨詢師聊聊天、開解開解就好了。
抑郁癥并非“想不開”,而是患者大腦發生了生物學改變,例如五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出現下降,神經細胞之間信號傳遞出現問題,導致控制情緒、認知、軀體功能的各個神經環路出現問題。因此以藥物為主,結合心理治療或物理治療的方法才是治療抑郁癥的正確方案。
很多人寧愿看綜合醫院,也不愿意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擔心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
其實,抑郁癥的診治需要非常專業的醫生,例如抑郁也分單相和雙相,單相抑郁以情緒低落、思維減慢、興趣喪失等表現為主,而雙相抑郁有時會表現為躁狂、興奮、話多、行為沖動等,通常在青少年階段起病,兩種抑郁的治療方案不同,如果雙相抑郁單純用抗抑郁藥物會誘發躁狂,加重病情。
適當的運動和散心可以相對緩解病癥,但絕不可能治愈抑郁癥,藥物仍是治療抑郁癥的主要途徑,特別是中、重度抑郁癥患者,更應接受醫生的專業診療。
因為抑郁癥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病,所以藥物治療要足劑量、足療程。
若治療不徹底,反復發作兩次以上,通常需要終身服藥。
然而,不少患者擔心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會導致“變笨”、“上癮”,產生依賴等。
寧玉萍指出:“慢性病不像感冒幾天就好了,治療周期本身就比較長,我們知道高血壓、糖尿病都是慢性病,基本上是終身服藥,人們不會認為對降壓藥、降糖藥產生依賴,其實抗抑郁藥也不會產生依賴,而且還能改善認知功能。
抑郁癥用藥通常是三個月急性期治療,六個月鞏固期,治愈至少服用一年以上。
通常在用藥前一周,會有口干、頭暈或者是胃腸道不舒服等副作用,但一兩周后這些副作用會逐步消失。
所以,遵循規范化治療流程,才是徹底擺脫抑郁癥的捷徑。
最后,釋心理祝您早日恢復健康。
關注“釋心理”今日頭條/抖音/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