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結論:腸鏡要根據之前檢查的情況和病史及家族遺傳史去決定檢查的頻率,一般的推薦檢查或復查頻率在半年至10年之間不等,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腸鏡檢査和息肉切除術后隨訪策略進展》一文根據腸鏡檢查的結果將患者分成了無風險、低風險和高風險三組,而腸鏡復查的策略也根據分組的不同有所差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給出了哪些建議:無風險組:發現直徑小于1cm的增生性息肉并切除。低風險組:發現息肉病理結果為腺瘤性,且數量小于3個、直徑小于1cm并切除。高風險組:發現腺瘤性息肉,直徑大于1cm,數量大于3個,或病理結果顯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要強調的是,由于不能保證單次腸鏡檢查完全不會遺漏病變,同時考慮到臨床安全性,因此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為保證患者的權益,低風險和高風險組都會建議在1年內,甚至是半年內就進行第一次復查,之后再根據建議時間間隔進行后續檢查。
總結
以上就是關于腸鏡首次檢查和復查的相關科普,不過在實際的臨床就診中,醫生也會根據自己的理念和患者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家要客觀、辯證的看待此事,希望通過這篇科普回答能夠為大家解惑,讓大家更加重視自己對病情的復查,防止后患的發生。
如果有幫助記得關注五號醫生,在這里將得到有深度、有數據的醫學健康科普,同時歡迎私信咨詢,有問必答。
參考文獻
宋潔菲, 盛劍秋. 結腸鏡檢查和息肉切除術后隨訪策略進展[J]. 胃腸病學, 2015(07):46-49.
更多相關建議:
腸鏡是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的有效方法,高危人群定期腸鏡檢查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有效手段。
一般人群,50歲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若發現直徑大于1cm的腺瘤樣息肉,摘除后3年腸鏡復查。復查未發現新的息肉,則5年檢查一次腸鏡。
高危人群,如有結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炎性腸病患者等,應提前檢查。有家族史者,應該40歲開始,或者親屬患病年齡減10年開始檢查腸鏡。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成員25歲開始腸鏡檢查,并每年檢查大便潛血試驗,無異常每3年復查一次。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病程第7-8年開始每1-2年進行腸鏡檢查。
預防方法:1.增加膳食中新鮮蔬菜水果比重,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研究顯示鈣的攝入量增加有助于預防結直腸癌,可能是鈣離子與膽酸結合形成的不溶性復合物能保護腸黏膜。 2.積極治療一些可能癌變的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息肉、腺瘤等。多數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樣息肉發展而來。潰瘍性結腸炎癌變可能性約為3%-5%,克羅恩病可以使結直腸癌發生率比普通人增加4-20倍。 3.進行人群普查和高危人群定期體檢 4.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
原發病灶的完全切除與有效的周圍淋巴結清掃是治療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方法。具體術式與腫瘤位置有關。放療、化療等輔助治療主要針對分期在I期以上或者具有高危因素者,能夠降低復發率、創造手術機會。
更多相關建議:
腸鏡加局部活檢是結直腸癌篩查、早期診斷的主要手段。一般認為,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應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其他人45歲以后每3~5年做一次檢查。
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是指:年齡40歲以上,并有以下一項以上者:①有直系血緣(父母、兄弟姐妹、同父同母子女)親屬患結直腸癌家族史。②患結直腸癌癌前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病、大腸腺瘤、克羅恩病、血吸蟲病、林奇綜合征等。③有長期不良飲食嗜好,如喜食腌泡熏制和油煎、烘烤等加工食品,以及低纖維、高脂高蛋白飲食等。
不屬于上述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其他人,45歲以后可以每3~5年做一次腸鏡。但如果腸鏡檢查發現腸息肉及其他癌前疾病,則進入高風險人群,每年做腸鏡檢查,直到息肉等癌前疾病沒有再復發。
高風險人群或其他人腸鏡發現癌前疾病,活檢發現上皮內瘤變尤其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應及時處理。術后可考慮服中藥積極治療癌前疾病,預防上皮內瘤變復發。
更多相關建議:
一般建議人們在50歲時最好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如無異常,以后可每隔3-5年檢查一次;如發現有息肉,可在內鏡下摘除并在摘除術后一年內再次復查結腸鏡;如果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也可查個大便潛血,發現問題時再行結腸鏡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一般術后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推薦3-6個月一次);如無異常,1年內再復查;如未見息肉,3年內再復查;然后5年內,隨診檢查出現的大腸腺瘤均推薦切除。
更多相關建議:
腸鏡是診斷結腸,直腸疾病最為重要的一種檢查手段,腸鏡對于結腸癌,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結直腸癌可以發生在各個的年齡階段,但是大多數的腸癌發生的時間是在45歲以上,所以對于45歲以上的健康人群,一定要做好定期的腸鏡檢查,時間應該在每5年-10年一次為宜。
但是除了正常的人群需要進行腸鏡的檢查之外,一些人群也存在著一些特殊的情況,如一些本身就具有腸道疾病,像,結腸息肉,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肉芽腫型結腸炎;或者是一些存在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這些人群的腸鏡檢查要比普通人的腸鏡檢查更為頻繁。
一般建議對于存在有結腸直腸疾病的人群,應該每3到5年進行一次腸鏡的檢查,而對于存在有腸道息肉的患者,尤其是像腺瘤性息肉的人群,應該每1-3年進行一次腸鏡的檢查,如果是家族中存在有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病史的人群,應該每1-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是其他的一些惡性腫瘤的發病史,也應該每3-5年進行一次檢查。
很多人對于腸鏡和胃鏡都是心存恐懼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群對于胃腸鏡的恐懼更是如此,因為老年人常覺得這是一種侵襲性的檢查,腸鏡進入到腸道后就會造成腸粘膜的損傷和破壞,其實腸鏡的檢查對于人體是不存在損害的,因為腸鏡檢查是在直觀的影像之下進行的,所以對于有腸鏡檢查指征的人群,記得定期的進行腸鏡的檢查。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國內權威機構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對健康人群中結直腸癌篩查有以下建議:哪些人是患腸癌的高危人群? 結直腸癌如何治療?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更多相關建議:
50~75歲的中老年人群。結直腸癌風險評估提示高危或糞便隱血試驗結果呈陽性的人群是非常需要做結腸鏡檢查的;但不符合這兩項條件的人群則并不推薦必須要做結腸鏡來篩查結直腸癌。當然,在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50~75歲年齡階段的人群還是建議定期做結腸鏡篩查結腸癌的。因為,結腸鏡篩查被確認可以顯著地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結果顯示無明顯異常,則之后每5年再做一次結腸鏡即可;直腸或乙狀結腸直徑小于1cm的增生性小息肉,在內鏡下處理了息肉以后,應該在2~3年內再次做結腸鏡;2個或2個以上的直徑小于1cm的腺瘤或或任意數量的直徑超過1cm的腺瘤,在內鏡下處理腺瘤以后,應該在1~2年左右的時間再次復查結腸鏡;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鋸齒狀病變,則應該在1年左右的時間內再次復查結腸鏡。
更多相關建議:
腸鏡多久做一次好,就讓很多醫生與病人為之糾結的問題。
目前大約70%的結直腸癌是腺瘤樣息肉演變而來,耗時10-15年。而中國人結直腸癌的高發年齡為41-65歲,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腸癌發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結合這些大腸癌發病特點,加上腸鏡檢查是多數基層醫院普及的檢查項目,費用也是群眾能夠承受的檢查。因此,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一樣的腸鏡檢查建議,具體如下:
不同人群的第一次腸鏡檢查時間:
比中國人腸癌高發年齡提早5年檢查,從大腸癌的演變過程來說,病人病變大概率處于腺瘤樣息肉階段,屬癌前疾病,及時切除治療,則可避免腸癌發生。而不是等到有了腸癌才來做篩查,因為腸癌治療遠遠復雜過腸息肉治療,療效也千差萬別。
- 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的患者。
- 家族史中有40歲左右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病史者。
- 有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或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的家族史患者。
因為50歲是正常人各種癌癥的高發年齡。45歲做人生第一次腸鏡體檢,對自己的腸道健康有個充分了解,也是對自己健康負責。
不同人群,第一次結腸鏡檢查后的腸鏡復查時間:
- 發現有1~2個<10 mm的腺瘤的患者應在5年內接受結腸鏡監測。
- 發現有3~10個<10 mm的腺瘤的患者應在3年內接受結腸鏡監測。
- 發現有10個以上腺瘤的患者應在1年內接受結腸鏡監測,并進行糞便基因檢測。
- 發現對≥20 mm的腺瘤進行了分塊切除,應在6個月內接受結腸鏡監測,并在1年后和3年后再次接受檢查。
發現有結腸息肉并治療后,半年要復查,并在1 年后、3 年后、5 年后再次復查。
5 年后再次行腸鏡檢查。
綜上所述,結合腸癌的發病情況,做好腸鏡篩查與復查,對預防腸癌發病與提高腸癌治療效果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忍受腸鏡檢查辛苦的人群,也可以按照第一次腸鏡篩查時行糞便DNA檢測,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更多相關建議:
腸鏡多長時間做一次比較好,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沒有做過腸鏡的患者,建議到40歲以后考慮做腸鏡的檢查是作為體檢,以了解腸道有無病變。對于已經在腸鏡下發現有息肉,做過息肉治療的患者,建議第二年進行復查。如果患者的息肉是潛在的惡性的,比如絨毛狀的息肉,息肉大于一公分,或者是高級別的異形增生,建議復查頻繁一些,一般1到2年做一次腸鏡。如果沒有進展性的特質,息肉摘除以后三年左右可以復查一次。一般來說,正常的情況下,2到3年做一次腸鏡。
更多相關建議:
腸鏡多長時間做一次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因人而異。
腸鏡作為腸道疾病檢查最準確的手段,目前還沒有一個更理想的方法可以替代,尤其是大腸癌高危人群,腸鏡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
對于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40歲以后,腸鏡檢查要比普通人就要頻繁的多,這部分人因為有著較高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一次檢查需要根據本次檢查的結果來定,一般來講,如果腸鏡檢查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每兩年查一次,如果有大腸息肉,甚至是多發息肉或其它特殊情況,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指導,一般會建議每年復查一次。
二、有慢性腸炎的患者
慢性腸炎,尤其是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也有著較高的大腸癌變的風險,所以,尤其是病情超過10年以上是人群,風險會更高,所以,這部分人,建議在40歲以后,每1-2年復查一次腸鏡。
三、普通人的檢查
對于普通人群,在40歲以后,如果腸鏡檢查沒有問題,可以在3-5年復查一次,如果檢查發現有息肉,根據息肉的具體情況,有專科醫生指導下次復查時間。
總之,腸鏡檢查時間是因人而異,因具體情況不同,復查時間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