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洋參和黃芪都是很好的補氣藥,但一溫一涼,有各自的特點,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它們的補益作用,不可不知。西洋參是涼性的補氣藥,既能補氣又能生津,適合于氣陰兩虛的人,氣陰兩虛的人既有氣虛的癥狀,如少氣懶言、精神疲倦,易疲勞等,又有陰虛的癥狀,如口干、咽干、大便干,由于陰虛又容易產生內熱(
西洋參和黃芪都是很好的補氣藥,但一溫一涼,有各自的特點,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它們的補益作用,不可不知。
西洋參是涼性的補氣藥,既能補氣又能生津,適合于氣陰兩虛的人,氣陰兩虛的人既有氣虛的癥狀,如少氣懶言、精神疲倦,易疲勞等,又有陰虛的癥狀,如口干、咽干、大便干,由于陰虛又容易產生內熱(火),因而還會有失眠、多夢、心煩、盜汗及手足心熱等癥狀,這類人群還表現為舌紅苔少,脈細數,如果有這些氣陰兩虛的癥狀是最適合用西洋參的。
黃芪則與西洋參不同,它是溫性的補氣藥,能補氣升陽,但黃芪不能直接生津,這與西洋參不同,它適合氣虛而兼有陽虛的人,臨床上除有氣虛的癥狀外,還主要表現為怕風或怕冷,自汗,易感冒,四肢涼等。黃芪通過其補氣作用,可以用來生血,即補氣生血,用于氣虛血虛的患者,如當歸補血湯;也可以補氣活血,用于氣虛血瘀的患者,如補陽還五湯;還可以補氣利水,用來治療水腫,如防己黃芪湯。因此,黃芪補氣作用十分廣泛。
雖然都是補氣,但一溫一涼,使用時一定要區分它們的適應癥,如果用得不對或用反了,不僅不能補氣,反而會出現不良反應,例如,氣陰兩虛的人,你用黃芪來補氣,那越補越口干、越補越上火;如果是陽氣虛的人,你用西洋參補氣,就好比怕冷的人你再給他潑涼水。所以中醫常說“人參也可殺人”,千萬不要以為補藥就很安全,可以隨便濫用。
最后,我還要強調一下,補氣藥用量一般要從小劑量開始,不可急補、蠻補,“欲速則不達”。我們在用補氣藥的時候,為了防止補氣藥壅滯,常常要加一點木香、陳皮之類的行氣藥,以使補而不滯,更好地發揮補氣藥的作用。
西洋參與黃芪,一個價格便宜,一個較貴,但還是那句廣告詞: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關注小柴胡沈大夫,了解更多中醫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西洋參又名花旗參,原產美國、加拿大,價格小貴,目前國內亦有栽種。黃芪在我國種植廣泛,價格適中。這兩味中藥既可藥用又可用于保健食品,不管是在臨床還是保健方面都應用廣泛。兩者都有補氣的作用,但在應用和禁忌方面卻有不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性味歸經西洋參:性味甘、微苦,涼。歸心、西洋參:性味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肺、脾經。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熱消渴,口燥咽干。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痿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西洋參:黃芪
- 黃芪性溫,味微甘,能補一身之氣,陰虛發熱時不宜服用。
- 但服用過量易導致胃腸脹氣和腹瀉。
- 黃芪服用期間忌飲茶,忌食水果、海帶等堿性食物,會減弱藥性。
- 對黃芪過敏者禁用:有報道口服黃芪導致皮膚過敏、咳喘加重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劇烈肢痛等毒性反應。
西洋參和黃芪雖然既是中藥,有可作為保健食品來服用,但是也要結合自身情況和其他影響因素來合理使用,中醫中藥也講究對“癥”,但更要對”證”,用之前最好找個中醫號個脈或問診確下,看是否適合服用,切不可盲目使用,更不可濫用和過量使用,用好了可以防病治病,用不好往往事與愿違,其他中藥補品也是一樣。
更多相關建議:
這里首先要提醒一下各位。不管西洋參,還是黃芪,這些都是中藥。一定要記住,是藥,不是食物。把這些中藥定為所謂的藥食同源的東西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錯誤。使用中藥調理身體,第一個前提就是要用藥對證,如果不符合氣虛的問題,就是不適合用。西洋參的作用是補氣養陰,生津止渴。這個藥是偏涼一些的藥,不是食物。把這些中藥定為所謂的藥食同源的東西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錯誤。
使用中藥調理身體,第一個前提就是要用藥對證,如果不符合氣虛的問題,就是不適合用。
西洋參的作用是補氣養陰,生津止渴。這個藥是偏涼一些的,所以如果是虛寒的癥狀表現比較明顯的話,相對來說,不太適合用。
黃芪的話,應用的范圍比較廣,主要的作用是補氣健脾,固表止汗,升陽止陷,還可以托毒生肌,利水消腫。這個藥物偏于甘溫,所以,如果偏于熱性的疾病,不適合服用。
當然,這里指的是單獨使用的情況,如果組成復方的話,要根據相關的病情,具體判斷才可以了。
另外,如果出現了急性外感疾病,多數情況下,還是建議要先把這類疾病治好后,再考慮用補藥調理身體。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我們中醫學老師給我們說過,她是自我調理的好手。對她的影響就是手捧一個泡著幾片西洋參的保溫杯,還有她那自己不說自己馬上六十歲了,我們都以為她才四十來歲的外表,中等的身高她,上課時候發出雄厚的聲音,感覺總有連綿不絕的精氣神一般的神韻,搞得我們課堂上都不好意思無精打采。好的中醫老師
這個我們中醫學老師給我們說過,她是自我調理的好手。對她的影響就是手捧一個泡著幾片西洋參的保溫杯,還有她那自己不說自己馬上六十歲了,我們都以為她才四十來歲的外表,中等的身高她,上課時候發出雄厚的聲音,感覺總有連綿不絕的精氣神一般的神韻,搞得我們課堂上都不好意思無精打采。
好的中醫老師并不會與你多說中醫如何好,她自己就是中醫學習最大的受益者,她只要自己站在那里說自己是搞中醫的,你就能聯想到原來學習中醫人是這樣的,情不自禁的就想要跟她學習中醫。很明顯我們這位中醫老師就是這樣的人。說到這里你或許和我有一樣的疑惑,她的精氣神是不是因為經常泡西洋參呀?開始我們都以為如此,但是偶然的一天我們發現她的杯中并非一直都是西洋參,也會有黃芪。這個疑惑在后來的學習中也被她解了惑。今天我就給你以我的理解來轉述一番,對你區別西洋參和黃芪的使用想必也是很有意義的。
為什么老師要泡西洋參喝?不是黃芪?
要說補氣,黃芪肯定更勝一籌的,畢竟黃芪被李時珍稱為“補氣之長”,可是為什么我們老師經常以西洋參泡水呢?這就要從補氣特點來說了,這西洋參的補氣效果并不差,只是它來得柔和,而我們正常人也都并非都要大補氣的,所表現的氣不足也都只是因為日常的工作消耗所以覺得疲勞,無力而已。
比如老師們費氣的就是上課時候要大聲說話,而自己本身沒有問題,氣是很足的,而需要補充的就是消耗的氣而已。雖然消耗的氣是可以通過休息來恢復的,只是想要不消耗的太過,一直能夠有充足的精氣神,西洋參當是首選。
不僅補氣,說話多了容易口干舌燥,要保持嘴巴濕潤其實我們需要一些滋陰、生津的,西洋參剛好也有這樣的益處,西洋參本就是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這對老師或者平時說話多,疲勞的人來說西洋參更為貼合需要。
什么時候選擇黃芪呢?
再來說說黃芪,有時候老師也會泡黃芪喝,一般是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或者是冬天的時候她就會泡黃芪,或者在西洋參中加上一些黃芪,這有什么好處呢?
黃芪可能更適合因身體疾病而導致的氣血不足,比如脾虛的出現,容易讓人的身體出現疲勞,臉色發黃以及大便糖稀的現象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會導致身體免疫力出現降低的情況,從而更容易出現身體虛弱的情況,如果自個兒的身體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么,黃芪對你的作用或許會更好使。
而我們也知道黃芪還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比較容易感冒,泡一些黃芪來補氣,讓護衛身體的衛氣,而提高抵抗力,這樣就不容易感冒了。所以在季節交替,或者是天氣寒冷的冬天老師就會加入黃芪來泡水喝。
黃芪的主要功效則是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而在運用上更多的用于脾氣虛,肺氣虛,氣虛自汗,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
再次簡單來總結兩者的用處,西洋參更多的作用就是日常疲勞、補氣,而黃芪更多是幫助氣虛所致的各種問題進行調理改善以及預防的!
西洋參和黃芪各自的禁忌
是藥三分毒,就算是補藥那也不是越多越好,身體健康那也不要徒增麻煩吃這喝那個的,特別是對自己體質和藥理不清不楚的人。
就西洋參來說:
- 首先,需要注意是一些人吃了后可能會出現體溫下降,腹瀉,食欲不振和一些過敏性的反應,四肢發癢,水泡等異常反應,這時候應該立即停用,馬上到醫院進行處理。
- 其次,西洋參屬涼性,補氣養陰,如果有咳嗽有痰,水腫者服用后有加重可能。
- 寒性體質者更應該避免食用西洋參,以免出現嘔吐、腹瀉等情況。
再來聊一聊黃芪:
黃芪適合氣虛脾濕的人,就是那些看起來就是身體虛胖,肌肉松弛,挺著個大肚子的人,相反若是身體瘦而結實的人就不宜吃黃芪了。
所以,對于中藥的運用來說我們需要搞清楚中藥藥性,藥物我們體質是否相符,如此才能清楚用這個藥對我們是否有好處,每個人的體質身體情況是千差萬別,這也是中醫常說的同病不同方,根據體質可能需要不同的藥物搭配來進行調理,若是身體無礙也不要尋思著拿藥胡亂來吃。
總結
關于西洋參和黃芪都是不錯的補氣藥,簡單總結就是如果平時覺得勞累疲憊,說話多的人,嘴巴干的人可以嘗試泡一些西洋參來喝效果不錯。若是有氣虛脾濕的問題則建議用黃芪,最好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身體體質搭配其它藥物來幫助改善。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如果覺得不錯的話請給我點個贊再分享出去,要是還能給我個關注的話,我認為一定是對我最大的支持了,謝謝!
更多相關建議:
黃芪與西洋參同為補氣藥,沒有高下之分,西洋參性味甘涼,即可以補氣還可以養陰,適合陰虛火旺的易上火人群食用,不易上火;而黃芪性味甘溫,可以在補氣的同時補血,適合體質寒涼的人群,兩者的性味功效以及對應癥狀各不相同,各有好處,大家應該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適合的補氣藥,畢竟只有適合自己的才
黃芪與西洋參同為補氣藥,沒有高下之分,西洋參性味甘涼,即可以補氣還可以養陰,適合陰虛火旺的易上火人群食用,不易上火;而黃芪性味甘溫,可以在補氣的同時補血,適合體質寒涼的人群,兩者的性味功效以及對應癥狀各不相同,各有好處,大家應該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適合的補氣藥,畢竟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貪哦。
更多相關建議:
西洋參和黃芪都能補氣,但具體的功效特點不一樣,適應癥也不同,應該如何區分使用呢?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味補氣藥。西洋參的藥性是偏寒涼的,具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的作用;而黃芪的藥性是偏溫熱的,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的作用。一個寒涼一個溫熱,所以用的人群差不多可以說是相
西洋參和黃芪都能補氣,但具體的功效特點不一樣,適應癥也不同,應該如何區分使用呢?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味補氣藥。
西洋參的藥性是偏寒涼的,具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的作用;而黃芪的藥性是偏溫熱的,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的作用。
一個寒涼一個溫熱,所以用的人群差不多可以說是相反的。
西洋參適合容易上火,或陰虛火旺的氣虛體質,舌頭一伸出來,舌質比較紅,舌苔比較少。一般適合經常講話的老師、主持人、業務員等等,他們更容易出現陰虛火旺的體質。可以用西洋參配枸杞、菊花一起泡水喝。
黃芪適合容易怕冷,氣虛、疲倦、乏力、懶言的人,一般舌質偏淡,舌苔薄白或白。比較適合經常坐辦公室,不太喜歡運動的人飲用,因為他們更容易出現氣虛脾弱的體質特點。可以用黃芪配當歸、枸杞、紅棗一起泡水喝。
除了補氣方面的不一樣,這兩味藥還有其他的區別。
西洋參不僅能補氣降火,還能夠養陰,對于氣陰兩傷出現的口干、口渴、神疲、氣短、心悸等比較合適,可以搭配五味子、麥冬一起,補氣養陰效果更好。
黃芪除了補氣外,還有升舉陽氣、利水消腫和托瘡的作用,對于氣虛下陷出現的內臟下垂,氣虛水停出現的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氣血不足,瘡瘍內陷出現的潰久不愈等都適合,所以相對來說黃芪的作用會更好廣泛。
此外,西洋參和黃芪在服用方法方面還是有所區別的。
西洋參一般以舌下含服吸收的效果最好,速度也快。當然泡水喝,效果也不錯,用量一般不大,3~6克左右。
黃芪則需泡水喝,或燉煮,其藥效才更能發揮出來。用量相對較大,平時10~15克,重用的話可達30~60克;
至于如何用才健康?
這個的話,主要還是適合才吃,不適合就不要吃。但是很多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覺得什么東西好,我就吃什么。因為總覺得這個是好東西,多多益善。西洋參和黃芪一般情況下兩者使用的人群完全不一樣,但有的時候,為了加強效果,兩個會同時使用。比如氣陰兩虛的人,氣虛明顯時,可能西洋參和黃芪一起使用,只是黃芪少用點,或者搭配了其他滋陰降火的藥物,讓整個方不會熱,這樣就適合氣陰兩虛的人吃。
還有一點,就是感冒、發燒期間,或者有濕熱、實熱病證,最好不要服用補益藥,容易導致病情加重。
關注醫路19秒,學習更多簡單實用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黃芪西洋參都屬于補氣藥,都可以補氣,這是從總的方面來說,但藥有偏性,雖是補藥,有溫補,有涼潤,不能一概而論,所以用藥重點要分清寒熱,辨別虛實。《黃芪》性味甘溫,歸肺,脾二經可以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排膿。用于脾胃脾虛,中焦失運,出現的納呆食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中
黃芪西洋參都屬于補氣藥,都可以補氣,這是從總的方面來說,但藥有偏性,雖是補藥,有溫補,有涼潤,不能一概而論,所以用藥重點要分清寒熱,辨別虛實。
《黃芪》
性味甘溫,歸肺,脾二經
可以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排膿。用于脾胃脾虛,中焦失運,出現的納呆食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中氣下陷,臟器脫垂,出現的久瀉久痢,腹瀉不止,胃,子宮,肛門脫垂等。肺氣虛弱,出現的咳嗽無力,聲低氣怯,語聲無力等。表虛不固出現的自汗,盜汗,易感的。氣虛水腫,氣血虧虛出現的瘡口不收,久不結痂等。
《西洋參》
性味甘,微苦,寒。歸心,肺,腎經
可以益氣養陰,清火生津,用于肺氣虧虛,久咳,咳嗽無力,干咳少痰,咽干咳血。熱病傷陰,煩倦口渴,少氣乏力,體倦多汗,口舌干燥。腸燥津虧,便秘等!
兩藥雖都可以補氣,西洋參性味苦,寒,那么中陽虛少,寒濕內阻等一切實證,不可以使用!黃芪性味甘溫,表實邪盛,內有積滯,濕熱,陰虛陽亢,瘡瘍不收口的陽證,不建議使用!
使用上面,可以黃芪配西洋參,一溫一涼,互相制約,黃芪甘溫可以制約西洋參苦寒,一起使用,可以更加有效健康!
更多相關建議:
西洋參和黃芪,都是補氣血的藥,但是,有陰虛火旺體質的人,不太適合服用,如果你氣虛,可以少量的用,要適量
西洋參和黃芪,都是補氣血的藥,但是,有陰虛火旺體質的人,不太適合服用,如果你氣虛,可以少量的用,要適量
更多相關建議:
我個人認為:西洋參偏涼性,而黃芪是溫性;前者既補氣也補陰,而后者不但補氣,還有溫中散寒暖胃補腎作用(有飽腹感),況生產成本與大眾使用成本均較低廉,在相同相似的醫療中,應用較普遍。
我個人認為:西洋參偏涼性,而黃芪是溫性;前者既補氣也補陰,而后者不但補氣,還有溫中散寒暖胃補腎作用(有飽腹感),況生產成本與大眾使用成本均較低廉,在相同相似的醫療中,應用較普遍。
更多相關建議:
西洋參與黃芪都可以補氣,但是西洋參價格過于昂貴,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負擔,但是黃芪補氣的效果好,價格又便宜,是補氣的佳選,因此本篇亦只討論黃芪的藥用價值,以及禁忌情況。黃芪補氣的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比人參還要好,但是因為人參可以大補元氣,而救人于元氣大脫。這一方面黃芪不如人參,但是
西洋參與黃芪都可以補氣,但是西洋參價格過于昂貴,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負擔,但是黃芪補氣的效果好,價格又便宜,是補氣的佳選,因此本篇亦只討論黃芪的藥用價值,以及禁忌情況。
黃芪補氣的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比人參還要好,但是因為人參可以大補元氣,而救人于元氣大脫。這一方面黃芪不如人參,但是如果不是用于急救,黃芪的補氣功效一點也不輸給人參。這么好的選擇,無愧于“耆老”之稱。
黃芪可以益氣健脾,使脾胃的功能加強。脾胃是人體的消化器官,脾胃功能增強,則人體的消化功能便會增加。消化能力增強,則氣血化生就會源源不斷,因此脾胃是人體氣血的發動機,有了充足的氣血,人體就會充滿力量。
黃芪還可以補肺氣,肺是人的呼吸器官,與人體皮膚相互通應。肺氣充足人就不會怕冷,出汗也會正常。不會出現咳嗽、短氣,呼吸不均勻的情況。有時候,在下班回家后也會出現短氣,這是時候煮點黃芪水喝,不一會就會滿血復活。
當然補氣是黃芪最重要的一個功效,黃芪還可以升舉陽氣,何謂升舉陽氣?就是將氣提升,就像是動力不足,起重機不能將重物提起,黃芪即補充了動力,又使起重機可以將重物提起。
正是由于黃芪可以補氣、可以提氣,因此黃芪可以用于氣虛導致的瘡、癰、腫、毒久久不能痊愈。這就是《神農本草經》說的:“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廣泛用于多種外科疾病,效果良好。
黃芪味甘,性溫,對于氣不虛者,自然不能使用,如果氣不虛,就服黃芪就會上火,不但起不到補氣的作用,反而會傷及人體的氣,這就是“少火生氣,壯火食氣”,上火之后,反而傷及了正氣。陰虛火旺者,更加不宜服用黃芪,既不能補氣,反而更加傷害人體的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