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邀請!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形成的部位即發生血栓的血管結構和功能不同,血栓形成的機理也就不同,形成血栓的成分就不同,連帶著防治用藥也不相同,這些不相同就是區別。動脈血管與靜脈血管結構不同。動脈血管管壁厚,彈性足,血管內壓力高,血液流速快;靜脈血管管壁薄,管腔大,容易擴張,血流比較
感謝邀請!
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形成的部位即發生血栓的血管結構和功能不同,血栓形成的機理也就不同,形成血栓的成分就不同,連帶著防治用藥也不相同,這些不相同就是區別。
動脈血管與靜脈血管結構不同。動脈血管管壁厚,彈性足,血管內壓力高,血液流速快;靜脈血管管壁薄,管腔大,容易擴張,血流比較緩慢。因此,動、靜脈血管壁損傷的原因、機理,引起血栓形成的機制就不相同。
其實,我們自身血管里一直在進行著凝血和抗凝(纖溶)的斗爭。凝血是為了保護、修復血管損傷,而抗凝測則是為了保證血流通暢。正常情況下,這種凝血和抗凝保持著動態平衡,我們就既不出血、也不血栓。而一旦有因素破壞了這種平衡,凝血的因子被激活了、凝血功能被增強了,血管里就會形成血栓了。
動脈血管形成血栓的原因有血管壁損傷、血流紊亂以及血液成分、凝血因子的異常等。
動脈血管,承受的壓力高、血流速度快,容易發生血管內皮損傷,尤其在血管分叉的部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時,動脈內膜也容易損傷(壓力、炎性刺激、高滲等),損傷的內皮要修復,首先就召集血小板聚集來堵住破口。動脈血管容易發生粥樣硬化,粥樣硬化的血管壁就不光滑、血管就狹窄,血流通過時就容易產生湍流,就會破壞正常的血流(隊形亂了),血流里的血小板就有機會接觸血管壁。動脈粥樣斑塊本身也會破裂,斑塊破裂時里面的血管會破裂,也會啟動凝血系統,最先激活的也是血小板。當然,如果血液有形成分增多、過于粘稠,或者凝血物質增多也會導致血栓形成。
所以,動脈血栓發生時最先激活的就是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后還會召集血小板和其他凝血物質,網羅血細胞形成凝血塊,所以動脈血栓是血小板血栓。
靜脈呢,靜脈形成血栓的主要因素是血管內皮損傷、血流瘀滯(緩慢)、血液高凝狀態。當靜脈有了損傷或炎癥時,凝血物質如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等就會在靜脈血管壁內粘附、沉積;而當靜脈血流過于緩慢時,血液中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物質也會增多;或者當血液成分有了異常,血液中的凝血物質增多,那在靜脈緩慢的血流中,就更容易形成血栓。
血液增多的凝血酶會使血管壁粘附的纖維蛋白原活化,變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就像網一樣把各種血細胞網在一起,形成凝血塊。因此,靜脈血栓主要是凝血酶、纖維蛋白參與形成的血栓。
好了,預防治療的問題來了。
動脈血栓,我們最主要的防治是抗血小板。當然動脈粥樣硬化作為主要的血管損傷原因也要防治,這就需要降膽固醇治療。哪些藥物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泰嘉),還有近些年新出的替格瑞洛(倍林達)。
靜脈血栓,我們最主要的是抗凝治療。有對抗維生素K而抗凝血的華法林,直接抗凝血酶的達比加群,還有肝素系列(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抗Ⅹa因子的磺達肝癸鈉、利伐沙班等。
其中由于藥物的作用機制,肝素系列和抗Ⅹa因子的藥物動靜脈血栓可以通吃,也就是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時都可以應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相關建議:
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到底有沒有區別?這個問題問的好,其實這個問題看似通俗,并不簡單。甚至可以給碩士研究生上一堂臨床教學課。今天,張大夫就好好的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問題。1、動脈血栓其實說起動脈血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冠心病患者發生的冠狀動脈血栓。其實動脈血栓通俗地講,以白血栓為主,但是也
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到底有沒有區別?這個問題問的好,其實這個問題看似通俗,并不簡單。甚至可以給碩士研究生上一堂臨床教學課。今天,張大夫就好好的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問題。
1、動脈血栓
其實說起動脈血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冠心病患者發生的冠狀動脈血栓。其實動脈血栓通俗地講,以白血栓為主,但是也不完全是白血栓。就拿心臟冠脈血栓為例,一般冠脈內斑塊破裂處的啟動血栓是白血栓,主要成分是血小板。而中間部分是血小板為主,摻雜紅細胞的混合血栓。而尾部是纖維蛋白和紅細胞為主的紅血栓。
對于動脈血栓來說,針對其血栓病理特點,藥物治療方法一般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比如說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羅非班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
2、靜脈血栓
說起靜脈血栓,基本上臨床各個科室都能見到,比如說骨科、婦產科、心內科、血管科等等。靜脈血栓是體內凝血因子活性過高, 抗凝蛋白活性下降 ,分子缺陷而造成的一種疾病。可以分為特發性靜脈血栓栓塞和繼發性靜脈血栓栓塞。通俗地講,靜脈血栓以紅色血栓為主。靜脈血栓很多情況下,最大的危害是發生肺栓塞。
靜脈血栓在治療上,藥物治療方法主要是口服抗凝藥,比如說華法林、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當然,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藥物也是針對靜脈血栓的。
以上就是張大夫能夠想到的最通俗的角度,講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之間區別的說法,希望能夠對手機前面的你有所幫助。太專業的不敢講,怕大家理解起來有困難。
更多相關建議:
盡管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都叫血栓,但本質并不一樣,需要服用的藥物也不一樣。動脈血栓主要與血小板主動聚集有關,需要服用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靜脈血栓主要與血細胞被動聚集有關,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華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等。下面,“問上醫”就為您詳細介紹這兩類血栓的區別盡管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都叫血栓,但本質并不一樣,需要服用的藥物也不一樣。動脈血栓主要與血小板主動聚集有關,需要服用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靜脈血栓主要與血細胞被動聚集有關,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華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等。(1)動脈血栓這一過程可簡化為:血小板先聚集,而后凝血酶固定血小板這兩步。正常情況下,這一特殊的作用機制是防止失血過多,保證身體健康的有力武器。血管內傷口(脂質斑塊破裂)也可導致血小板主動聚集,進而引發后續一系列凝血反應,導致體內血栓形成。一旦血栓隨血液流動,堵塞到某個細小的血管分支,可引發極其嚴重的后果。例如腦梗、心梗等等。這類血栓形成主要發生在動脈,預防它需要服用抗血小板主動凝聚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靜脈血栓此外,血液流速過慢使得血細胞被動聚集,也會導致另一種機制的血栓形成。這一類血栓多出現在靜脈或心臟內,例如靜脈曲張、房顫導致血栓形成等。預防這類血栓形成,需要服用抗凝藥,如華法林、達比加群等。血小板聚集有賴于其外膜上的受體之間相互連接。抗血小板藥物,多是霸占血小板外膜上的受體,使得血小板即使聚在一起也無法真正“牽手”。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波立維)。這兩個藥效果類似,但藥效機制略有差別。阿司匹林可以作用在血小板外膜上的一個受體,并與它不可逆的結合,從而阻止了這個部位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應。氯吡格雷的作用也是類似的,只不過作用在血小板上的另一種不同的受體上,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強。但抗血小板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在預防血栓的同時也有著出血的潛在風險。例如,阿司匹林可直接對胃黏膜造成損害,并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而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氫離子回滲,引起胃黏膜損傷和上消化道出血。相比之下,氯吡格雷(波立維)對胃黏膜只有輕微的刺激性,所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大多較短暫、可以被患者耐受,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幾率明顯低于阿司匹林。“問上醫服藥建議”:氯吡格雷(波立維)的藥效更強,副作用更少,不過價格也比阿司匹林貴很多,常用于需更高強度抗血小板聚集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過程和放支架之后。如果是日常預防,推薦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當然,如果對阿司匹林過敏,可選擇氯吡格雷(波立維)作為替代品。血液流速過慢、血液聚集導致的血栓形成,常需要服用抗凝藥,避免網狀纖維蛋白將已聚集的血細胞進一步捆牢、擴大。典型的應用疾病場景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曲張、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等。在這些疾病下,血液無法按照既定方向流動,會來來回回淤積在管腔內,從而創造了血栓形成的條件。這其中,重點解釋一下房顫導致的血栓形成。正常情況下,心臟的4個心房、心室是有規律跳動的,從而維持血液從“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這一單一流向。若因各種原因,導致心房劇烈跳動,擾亂了這一流向,血液就會淤積在心房內,導致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觸發過程中,維生素K起到關鍵性作用。以華法林為代表的間接抗凝藥,便是通過抗詰維生素K進而擾亂凝血因子II、VII、IX、X的活化,從而達到抗凝的目的。但間接抗凝藥服用期間,需要嚴格控制維生素K的攝入量,且還需要根據INR指數來調整劑量,避免出血風險。為此,科研人員研發出了直接抗詰凝血因子發揮作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安全性更高。諸多凝血因子發揮作用是有順序的,這被稱為凝血瀑布。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凝血過程便會中止。凝血瀑布中最重要的兩個靶點分別為Ⅹa和Ⅱa。目前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物特指新研發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劑,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達比加群。“問上醫服藥建議”:如果您在服用華法林,但副作用問題突出,可以咨詢醫生換成直接凝血酶抑制劑。以上內容由“問上醫”為您編輯整理,想了解更多預防血栓、清除血栓的實用知識,歡迎您關注我們,查看我們精心整理的《拆掉血管中的炸彈:血栓》專欄。
更多相關建議:
血栓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急性肺栓塞都是血栓疾病,這些疾病常常發病急,造成的危害巨大,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血栓是什么?簡單說就是血管內部出現的血塊,也可以像老百姓常說的血管垃圾,血管里面如果出現大血塊,就會堵死血管,堵死血管,就會影響不管動脈血栓還是靜脈血栓都是致命的,預防血栓的根本還是在于我們的健康生活,這是最有效、最簡單的預防血栓的辦法,尤其對于動脈血栓的預防,更是要強調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受維權勇士保護,侵權必究!如有心血管問題請私信!】
更多相關建議:
1.發生的位置不同,動脈是供血血管,靜脈是回流血管。2.發生原因不同,動脈血栓常與動脈硬化有關,靜脈血栓多與久坐損傷血液淤積有關。3.血栓成分不同,動脈血栓多含血小板的白血栓,靜脈血栓多含紅細胞的紅血栓。4.對身體影響不同,動脈血栓引起缺血,根據部位不同可引起下肢疼痛麻木冰涼或壞
1.發生的位置不同,動脈是供血血管,靜脈是回流血管。
2.發生原因不同,動脈血栓常與動脈硬化有關,靜脈血栓多與久坐損傷血液淤積有關。
3.血栓成分不同,動脈血栓多含血小板的白血栓,靜脈血栓多含紅細胞的紅血栓。
4.對身體影響不同,動脈血栓引起缺血,根據部位不同可引起下肢疼痛麻木冰涼或壞死、心肌梗死、腦梗死等;而靜脈血栓引起淤血,肢體腫脹為多,還有引起肺栓塞猝死的風險。
5.治療重點不同,動脈血栓強調快速開通血供通路,靜脈血栓強調預防致死性肺栓塞,動脈血栓要注意抗血小板,靜脈血栓更強調抗凝。
更多相關建議:
雖然同屬于血栓,但如果把兩者混雜在一起就容易對于他們的最終后果造成誤判,引發一些過度的擔心。不管動脈還是靜脈,都是一些管路 ,負責輸送血液,而血液又是得以滋養我們身體每個細胞的必備。但是因為承擔的角色不同,功用不相同,如果出現障礙之后所產生的臨床后果就不相同。動脈壓力較高,承擔著1.深靜脈血栓后綜合癥2.肺栓塞
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腿部的腫脹增粗,皮膚顏色變黑,甚至出現潰爛,臨床被稱為老爛腿。
而肺栓塞在血管外科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是因為起病隱匿,可以從臨床上毫無征兆到突然間死亡。涉及到的科室也比較多,比如婦產科、骨科、神經科以及需要長期臥床的重癥監護室。
針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目前臨床上存在著發現不足和治療過度兩種傾向。
總之對于動脈栓塞性疾病,治療越快越好,而對于靜脈血栓性疾病,因為其往往轉換為慢性的特點,在實際生活當中會造成相當長久的焦慮。
更多相關建議:
“快樂的小大夫”為您解答。歡喜關注動脈血栓,動脈是由心臟泵出血到外周通道,動脈血管里面栓子多半是心臟附壁血栓或者動脈粥樣硬化破裂脫落,其次就是動脈介入手術,異物加血管內皮損害造成的,一般因為動脈血流速度快,極難形成血栓,形成血栓后近心端血栓很快隨血流堵住遠端動脈,造成該動脈供應區
“快樂的小大夫”為您解答。歡喜關注
動脈血栓,動脈是由心臟泵出血到外周通道,動脈血管里面栓子多半是心臟附壁血栓或者動脈粥樣硬化破裂脫落,其次就是動脈介入手術,異物加血管內皮損害造成的,一般因為動脈血流速度快,極難形成血栓,形成血栓后近心端血栓很快隨血流堵住遠端動脈,造成該動脈供應區域缺血,功能障礙相關癥狀,疼痛,局部皮膚蒼白,皮溫低,觸不到動脈搏動。比較危險動脈血栓脫落,比如心臟附壁血栓脫落后較容易堵在顱內,形成腦栓塞,腦梗死,或者供應腎臟動脈堵塞可能出現腎梗死等,急性心梗很多時候也是由于動脈血栓造成的。治療主要是抗血小板治療。
靜脈血栓,靜脈系統是外周血液回心臟通道,常見形成血栓多半在四肢靜脈系統,四肢血液相對緩慢的地方,形成血栓原因常見血流緩慢,靜脈炎或者凝血功能異常導致,癥狀主要是局部腫脹疼痛,最大危險在于血栓脫落后回到心臟,堵在肺動脈(里面靜脈血),造成肺栓塞,大面積肺栓塞較容易引起死亡。靜脈血栓多半抗凝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的異同,其實從專業角度來分析比較復雜,我先從血栓的構成組份給大家簡單分享。血栓根據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白色血栓、紅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的主要成份是血小板和纖維素,紅色血栓的主要成份是紅細胞,兩者皆有,就是混合性血栓。了解血栓的成分,對于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于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的異同,其實從專業角度來分析比較復雜,我先從血栓的構成組份給大家簡單分享。
血栓根據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白色血栓、紅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的主要成份是血小板和纖維素,紅色血栓的主要成份是紅細胞,兩者皆有,就是混合性血栓。了解血栓的成分,對于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
動脈血栓多以白血栓為主,而靜脈血栓多以紅血栓為主。動脈與靜脈因其不同的生理環境,在血栓形成機制上也不同。
動脈血栓多數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形成的,斑塊破裂后激發一系列凝血機制,導致形成血栓,影響周圍組織和臟器的供血中斷,比如說急性心肌梗死。
而靜脈血栓的形成,多與血流緩慢及血高凝狀態有關。比如說有長期臥床所導致的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當這種血栓一旦形成之后,一些誘因導致血栓從原位血管脫落到肺動脈系統即可導致肺動脈栓塞。
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的藥物治療方式也是不同的。動脈血栓形成的長期治療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比如說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而靜脈血栓的長期藥物治療一般指的是抗凝藥,包括華法林、利伐沙班和達比加群等。
總而言之,動脈和靜脈的結構是不同的,形成血栓的機制和治療方式也是不同的。
更多相關建議:
動脈血栓就是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血栓,一般情況下動脈血栓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內皮細胞受損時,血小板粘附并聚集在管壁上,進一步促使血栓的形成,動脈血栓一般是白色血栓,其主要成分是血小板。靜脈血栓大多是由于血管內血流緩慢、血流不暢引起的,靜脈血栓有兩種,一種是血栓性靜脈炎,還有動脈血栓就是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血栓,一般情況下動脈血栓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內皮細胞受損時,血小板粘附并聚集在管壁上,進一步促使血栓的形成,動脈血栓一般是白色血栓,其主要成分是血小板。靜脈血栓大多是由于血管內血流緩慢、血流不暢引起的,靜脈血栓有兩種,一種是血栓性靜脈炎,還有一種是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多為紅色血栓,主要的成分是紅細胞和纖維蛋白。 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引起的癥狀有何不同? 動脈血栓最早出現的癥狀是疼痛,并且逐漸向遠處蔓延,由于動脈血管中血流急促并且動脈中的血液提供給機體營養物質和氧氣,一旦動脈發生血栓,那么動脈搏動也會減弱,皮膚的顏色會呈蒼白色,皮膚溫度下降,更有甚者會出現肢體麻木、運動障礙。靜脈血栓常發生于下肢,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患側肢體突然腫脹,下肢血栓形成,局部疼痛感增加,尤其是在行走時疼痛更明顯,還會有靜脈曲張的形成。 發生血栓應該怎么辦?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更多相關建議:
動脈、靜脈都可以發生血栓性疾病。以前人們認為動脈血栓在臨床上更常見一些,靜脈血栓相對較少,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臨床醫學界才逐漸認識到靜脈血栓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死率。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同樣是血栓,二者之間有哪些不同呢?從發生機制來講,動脈血栓主要是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
動脈、靜脈都可以發生血栓性疾病。以前人們認為動脈血栓在臨床上更常見一些,靜脈血栓相對較少,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臨床醫學界才逐漸認識到靜脈血栓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死率。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同樣是血栓,二者之間有哪些不同呢?
從發生機制來講,動脈血栓主要是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脂質、血小板、纖維組織、鈣鹽碳水化合物等聚集在一起,形成斑塊,對血管壁形成破壞,若斑塊掉了“纖維帽”,發生破裂,激活人體凝血系統,血管內皮受損,血流減慢,就可以形成動脈血栓;而靜脈血栓多是由于血液回流不暢,血液瘀滯,導致靜脈高壓形成的。從引發的疾病來看,動脈血栓能夠進一步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心肌梗死,腦卒中,周圍動脈疾病;靜脈血栓最常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上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從治療方法來看,動脈血栓可行“雙抗”,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同時進行;而靜脈血栓首選抗凝治療。從危險因素和預防手段來說,“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脂是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危險因素,應積極預防,減少動脈血栓的發病。另外,抽煙、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也會對血管產生不利影響,也應避免;靜脈血栓的預防則應該做到避免長期臥床,下肢創傷后、術后患者盡早下地活動,長時間坐飛機者活動踝關節等。
動脈血栓多來勢洶洶,靜脈血栓更像沉默的殺手,但同樣損傷人體血管,侵害人體健康。認識動、靜脈血栓的不同,積極預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