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心臟病患者要如何養生呢?
早睡遲起
《黃帝內經》稱“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說在冬季應該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以后再活動。在寒冷的冬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尤為重要,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冬季適量地增加睡眠時間有利于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能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
冷水洗臉
冷水洗臉醒腦提神,鍛煉耐寒能力,不但能預防感冒,同時還能起到臉部美容的功效,還可以治療慢性鼻炎。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晨飲溫水
洗臉刷牙后喝1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還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背部保暖
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人體的背部侵入,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陽氣受到傷害。
室溫適中
冬季天氣寒冷,室內溫度要適宜,室溫以18~25℃最合適,室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對健康不利。室內溫度過高,就會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易引發感冒;室內溫度過低,人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應根據室溫的變化適當調整,以人體感覺溫暖而不出汗為度。要盡量減少外出次數,如外出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
開窗通氣
冬季還應該注意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在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緊閉門窗,使得室內的空氣不能及時地流通而污濁不堪,影響健康。所以,冬季在調節室內溫度的同時,還應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和濕度調節,天氣晴朗的時候要及時開窗通風換氣。
節制房事
中醫認為,腎藏精,是人的生命之本。房事不節,會損傷腎精,久而久之,累及腎氣,產生精神萎靡,耳目失聰,面容憔悴,皮膚干枯等未老先衰的癥狀。因此,節欲固精就更值得引起重視。
飲食調攝
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鴨肉、魚、蛋、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鹽,多食 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當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同時還應多食用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干粗、皸裂。冬季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更使脾胃之陽氣受損。
適當進補
民間有“冬補三九”的習俗,在此時進補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氣,增強抵抗力,為下一年的身體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冬令進補宜于溫補腎陽、益精添髓的藥膳調攝,如麻黃附片羊肉湯、參附牛肉湯、壯陽狗肉瀝等。需要注意的是,藥補需依據體質、年齡、性別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補,不可濫補。
預防疾病
冬季氣候寒冷,人身陽氣潛藏于內,容易發生呼吸道及一些寒性病癥,常見的有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關節炎、凍瘡等。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時間縮短,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或血管梗塞,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癥。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調養精神
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外,在神藏于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于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嚴冬之時,木枯草衰,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易患冬季情緒抑郁癥。因此,冬季更要多同朋友聊聊天,保持豁達樂觀的心境,做好心理平衡調節,樹立熱愛生活的情操,使精神振奮。
多曬太陽
氣候嚴寒的冬季,寒冷容易傷人身的陽氣,而陽光則給人以溫暖,使人陽氣暢達、氣血流通、周身和暢,從而增強御邪能力。
澡浴宜少
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傷風感冒,并誘發呼吸道疾病等。因此應減少洗澡次數,老年人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
泡腳解乏
腳是人體之本,它與頭腦心臟都有密切的關系。冬季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防止腳部凍瘡的發生,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冬練有度
“冬練三九”,是御寒保暖、強身健體的積極方法。冬季鍛煉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運動量適當加大,并根據各人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分別選擇長跑、打拳、溜冰、滑雪等運動。肺開竅于皮膚,通過戶外活動,可增加人體供氧量,提高抗病能力。但冬季鍛煉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個“度”,不能透支身體的能量。
心臟不好的人,日常應該怎么養護心臟呢?
沙拉蔬菜、菠菜、甘藍、瑞士甜菜、芥菜等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E和K,并含有抗氧化劑,有助于排除體內毒素。而且它們豐富的鈣、鎂和鉀。常吃營養豐富的各色蔬菜,不僅有助于心臟健康,對全身器官都有益。
紅豆是一種對心臟比較好的食物,被譽為“心之谷”,紅豆的營養豐富,富含多種營養物質,經常吃點紅豆,可以為身體補充營養,增強體質。紅豆有理氣通絡的作用,經常吃點紅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液更好地回流到心臟,滋養心臟。
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一些高熱量食物,就會特別容易引起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升高。所以高血脂的患者必須限制這些食物的攝入。但不是說絕對不能吃,是應該做到,盡量不要吃。高血脂患者飲食要注意四低一高,即低脂,低糖,低鹽,低膽固醇和高纖維選擇。少吃油煎炸食物,多吃蒸煮涼拌清淡類食物?;ㄉ鞍字泻惺喾N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其中氨基酸可使兒童提高智力,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可促使細胞發育和增強大腦的記憶能力。
一旦心臟發生病變,整個身體,也會隨之垮掉。
所以,日常養生,重在養心,如何養護心臟健康呢?
心臟不好,多吃三紅,少做三事,勤動三處,心臟越來越健康
海產品能夠降低膽固醇,沖洗血脂,延緩血脂凝塞血管的作用。中老年人保證每周吃兩次魚,對健康很有利。不過在吃魚的時候,限制玉米油、葵花籽油和豆油的使用,因為這些油會抵消魚對細胞的作用。
一、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肉、鴨肉、魚肉、蛋清等。
二、平時喝的奶粉,盡量選擇脫脂奶粉。
三、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建議綠葉蔬菜,每天至少攝入500克。
四、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包括獼猴桃、蘋果、橙子、桔子等。
心臟病是危害中年人的一種疾病,預防心臟病的養生常識都有哪些?
可能在很多人的意識里,心臟病患者往往都是年紀偏大的人,不知不覺心臟病就被歸屬于老年病里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心臟病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了。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有膳食不合理、缺乏運動、吸煙、過量飲酒、超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年齡、遺傳、心理因素等。
心臟病不只是有冠心病,比如心肌病,可發生于中青年人群,導致心衰及各種心律失常。對于中年人發生的心衰,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心肌病。美國有1/3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且這1/3的人不全是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是年輕人也可能患心臟病。肥胖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或有其它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在年輕時患心臟病。心臟病可以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后天性心臟病。后天性心臟病又包括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內分泌性心臟病、感染引起的心臟病等。
是晚上暴飲暴食致使血脂和膽固醇含量較高。預防心臟病發作,在上述原因中多加注意和改善,消除誘因,減少生氣和暴怒,學習一些養生知識和方法。晚飯后洗嗽定時上床。這是四十多年前的干部療養院,稍差些的是工人療養院。療養對心臟和身體很有幫助。心臟病最怕的就是激動,尤其是老人缺乏關愛,空虛寂寞容易多想,做子女的一定要引導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態,然后按時吃藥,注意保暖,適量運動,合理飲食。
洗澡不要水溫太熱,因為太熱會另原本血管突然彭脹道致血液急速流動,呼吸困難導致心臟心悶,氣速引法心臟停止,注意飲食,多菜少肉,年紀大不要每餐飯都要吃包肚,少吃多餐。
心臟病是危害中年人的一種疾病,你知道哪些預防心臟病的養生常識呢?
可能在很多人的意識里,心臟病患者往往都是年紀偏大的人,不知不覺心臟病就被歸屬于老年病里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心臟病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了。其實心臟病有很多種類,大家最常見的是冠心病而已,但即使是冠心病,隨著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目前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中青年白領患心梗、猝死的病例臨床上也非常多,特別是經常熬夜。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冠心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合理飲食??刂骑嬍硵z入量,飲食清淡少鹽,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的食物,限制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如甜食、油炸食品等?,F在的生活方式會影響你未來患心臟病的風險性。童年或青少年時期,血小板就開始在動脈中積聚,隨后導致動脈阻塞。
心臟病可以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后天性心臟病。后天性心臟病又包括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內分泌性心臟病、感染引起的心臟病等。這個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已經向年輕人發展了。一個原因是血型和遺傳性,尤其是AB型較突出。再一個是作息時間不規律加之熬夜,三一個是晚上暴飲暴食致使血脂和膽固醇含量較高。
我們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有節律和按照一定的頻率進行跳動的,比如說一分鐘75次,正常情況下,每一次跳動的間隔是一樣的,當然在不同的狀態下節律和頻率是不一樣的,白天快,晚上慢,活動的時候快,休息的時候慢。人體的每一個組織都是需要血液供應的,心臟本身的血液供應是依靠冠狀動脈來供血的。
心臟保健有哪些方法?
科學配膳
心臟飲食保健的基本要求是:營養豐富,清淡多樣。提倡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低鹽飲食。心肌的發育和血脈運行都需要消耗高級蛋白質,要及時補充;脂肪食品食用過多,易引起動脈硬化,在飲食中宜適當食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類,并選用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皇漿等;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豬腦、豬肝、蟹黃、魚子、奶油等。飲食習慣提倡混合飲食,這樣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比較廣泛,飲食中要適當多選食谷類、豆類、粗糙米面等,并多食綠葉蔬菜和水果。低鹽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大有好處,鈉鹽食鹽食用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又易引起高血壓等,故清淡飲食為宜。總之,科學配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
切忌暴飲
因為一次喝大量的水或飲料,會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臟負擔,年高或心臟功能欠佳者,要特別注意。一般而言,每次進飲料不要超過500毫升,可采取少飲多次之法。
戒過食刺激物
凡刺激性食物和興奮性藥物,都會給心臟帶來一定的負擔,故應戒煙少酒,不宜大量飲濃茶,辣椒、胡椒等物也要適量,對于咖啡因、苯丙胺等興奮藥物也須慎用。
適量減肥
體重過重也會加重心臟負擔,因此,青春期以后應注意減少脂肪贅生,避免發胖,控制體重和減肥的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的選擇,如運動鍛煉、飲食減肥等,就飲食而言,即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和儲存,尤其是晚餐不過量,就餐時間宜稍早,對控制體重是有意義的。
臥具適當
一般而言,床頭比床尾適當高一些,枕頭高低適度,對心臟血液回流有好處。心臟功能較弱者,休息時可采取半臥式,這樣可減輕心臟的負擔。
運動鍛煉
經常參加運動鍛煉,可以增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心臟大有益處。經常參加運動和體力勞動的人,心肌功能要比不活動的人強壯的多。一般認為,太極拳、導引、氣功、散步、中慢速度的跑步、體操、騎自行車、爬山、游泳等,都適用于心臟的保健鍛煉、具體運動項目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辨證施練,中老年則不宜參加過于刺激的競技活動。因為過于激烈,心臟負荷量太大,對心臟會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結合運動鍛煉還可以做按摩保健。
情志平和
若七情過極,則可使心神受傷。情志變化分屬五臟,但總統于心,故應保持七情平和,情緒樂觀,避免過度的喜怒、憂愁等不良情緒,尤其是大喜、暴怒直接影響心之神明,進而影響其他臟腑功能。對于生活中的重大變故,宜保持冷靜的頭腦,既不可漫不經心,又不必操之過急,以保證穩定的心理狀態。
環境適宜
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在社會之中,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承擔與自己腦力或體力相適應的工作和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別人和正確對待客觀環境。要熱愛生活,同社會環境保持密切聯系,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互相糾正,互相補充,保持穩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