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們可能會對999救護車略感陌生。放眼全國,北京是唯一一個擁有兩套急救系統的城市——北京市衛生局直屬的北京急救中心(120)以及北京市紅十字會直屬的北京紅十字急救中心(999)。
如今,999急救中心的呼叫量已經占到北京總量的三四成。北京兩套急救系統并行的體制是如何形成的?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相比,又有什么區別?
直到本世紀初,北京還是120一家獨大
北京兩套急救系統建立起來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開放之初,北京只有一個急救站。
1982年,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在洽談一筆貸款項目中,中方提出在北京建立急救中心的設想。經過與意方多輪協商,意方決定將原本180萬美元的贈款提高到800萬美元,意大利政府還捐贈了42輛救護車。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時開通120呼叫電話。1996年,中國衛生部、中國郵電部就規定中國急救特服電話號碼為120。
據《京華時報》報道,上世紀90年代那時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號急救人員、七八十輛救護車,不到現在的1/5,而且當時還沒有999。不過那時北京沒現在這么大,人沒這么多,路也沒這么堵,“那時主城區也就到三環,從和平門出發跑一趟通州、門頭溝都很快。夜里有兩輛車在外頭轉悠,全北京都夠了”。
急救市場缺口極大,999應運而生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民對急救車的需求量已經逐年攀升。據《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的統計數據,1992年北京急救中心的急診人次為16308,其中通過救護車進行院前救治的有3537人次;到1999年,急診人次已經攀升至29603,而院前救治更是達到9110人次。
999急救中心就是在這時應運而生。2001年5月18日,經原國家郵電部電信總局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批準,999急救熱線正式開通。據公開資料顯示,999急救中心隸屬于北京市紅十字會,是經北京市編辦批準的事業單位,用于北京市市民的醫療救護、應急救援、社會救助等服務。
競爭帶來改變,救護車的硬件和服務水平都有提升
999的出現,最初確實給相對封閉的急救市場帶來一些改變。
硬件方面, 999投資4000萬元,采用西門子技術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緊急救援系統,由于每輛急救車上都安裝了GPS衛星定位系統,999在救援速度方面占盡優勢。隨后,120也購進了GPS系統。2004年,北京市財政撥專款為120購置了Drager呼吸機,999隨后也引進手提式呼吸機。
提升的還有服務水平。在120一家獨大時期,經常出現急救擔架沒人抬的情況。后來,因為市民不滿,120專門聘用了一批收費擔架員,抬到一樓收費60元,每往上一層,加收5元。不過999從一開始都是義務搬抬病人,2003年,120也悄然取消了這項收費。 但是最近幾年,抬擔架重新成為一個問題,無論是999還是120,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擔架應該由家屬抬。
當時的北京市民曾經對這兩家急救中心評價說:“999的優勢在出現場的速度,而120的醫生有經驗,重視現場救治。”
兩套系統獨立運行,至今也未實現完全整合
很快,兩套獨立運行的急救系統出現了新的問題。有患者家屬在緊急呼叫時,往往會同時撥打兩個急救號,誰快坐誰的。在999開通初期,僅一周內就接連發生“撞車”16次,致使一方救護車空駛,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由于沒有統一規劃,目前北京急救網點呈現無序重復建設,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的甚至就設在隔壁。
于是,從999出現之初,兩個急救系統整合的呼聲從未間斷。
2004年曾有一個契機。那年5月,衛生部與國家信息產業部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院前急救網絡建設及“120”特服號碼管理的通知》,嚴禁為醫療機構設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殊服務電話號碼。
“999”也一度傳出要被取消的消息。不過,2004年6月2日,負責起草“清理院前急救電話”通知的衛生部醫政司醫療服務處接受采訪稱,清理工作主要指向是那些擅自在電信部門申請的“很亂的號碼資源”,但“北京是一個特例”。
兩套系統就這樣一直獨立運行。2008年奧運會期間,雙方曾建立聯系機制協同作戰,效果相當不錯。當時有醫生接受采訪時說:“為什么平時就做不了?這就是部門利益的問題。”
直到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醫療急救聯合指揮調度平臺在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啟動,該平臺可以共享雙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數據,還可以顯示雙方急救站的位置,救護車輛狀態等信息。
雖然在車輛調度信息上能夠實現共享,但是還是兩塊牌子各自運營,行政隸屬關系不一樣,不好統一,除非在有重大災害時由北京市政府統一指揮可能做到120、999統一調配。
120和999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兩套急救系統已經獨立運營了十幾年,他們之間除了行政隸屬關系的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在收費方面,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的收費制度都是按往返里程計費,每公里5元,急救人員出診費40元,輸液、吸氧等醫療服務費用單收。
兩者略有不同的是,999急救中心的里程計費,涵蓋從救護車接受任務點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醫院以及從醫院返回接受任務點的全程費用;120急救中心收取的返程費用,則以回到就近急救站點而非接受任務點為準。
兩者更大的區別在于,999可以開展院內醫療業務,而120急救系統早在2005年就撤銷了這一業務。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內救治擁有三級甲等資質。由于急救車系統是賠錢的,來自政府的補貼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開院內治療來“創收”。在當時就出現過救護車舍近求遠,把患者拉倒自己醫院內。
2005年4月,針對以上弊端,院內醫療部分被剝離,急救中心成為完全意義的院前急救。而120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相對簡單的轉運工作。有急救醫生甚至說:“學這么多年醫,整天就干一搬運工的活兒。”
而999卻一直保有院內治療,位于海淀清河的999急救中心只有二級丙等資質。而在論壇和社交媒體上,均有“999”沒有根據“就近、就急”原則運送病人的投訴。
更多相關建議:
不只是北京有999和120兩套急救體系,其它地方也同樣存在。
999和120是兩個獨立的急救糸統,雖然隸屬關系不同,但在患者的急救中發揮了公共衛生資源的優勢。
在醫療資源競爭激烈的今天,搶病號成了家常便飯,急需救助的病人,手忙腳亂,一般兩個急救電話各打幾遍,誰先到算誰。
據報道一個事故來了三輛救護車,還有兩輛在路上奔馳。這樣即浪費公共資源,同時也增加了醫院的成本。
一些地方把999和120公共資源進行了變通改進、細化再分配,把全科醫院的急診室擴建,并配置先進設備,優秀人才,具備承接急救各種疾病的能力。
比如我這個地區把120給了中心醫院,把999給了人民醫院,這樣兩家醫院各自占有一定市場份額,需要救治的患者可自由選擇,信任中心醫院打120,信任人民醫院打999,同時也避免了資源浪費。
更多相關建議:
不知道,也許因為北京人太多吧。但是今生,只要我還能做決定,絕對不用999。
更多相關建議:
999是被個人承包了,反正我不建議打999 記得06年我親戚車禍頭部受傷,999和120都打了999先來的直接拉到清河急救中心了,沒有征求家屬意見去那個醫院,做過緊急救治以后,人清醒了,家屬要求轉院到好點的醫院,急救中心以各種理由拒絕轉院,最后10天后病人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了,我相信如果當時轉院病人應該不會有事的。家人也因此后悔不已。
更多相關建議:
為什么北京有兩套急救系統,120和999?
近日,南航乘客張先生的遭遇引發社會關注,先是突發疾病無人抬下飛機只能自己爬上救護車,此后又疑被999救護車舍近求遠送醫延誤診治。11月30日,即事發21天后,999終于首次公開回應。
在這篇通稿中,999稱“患者不配合治療”,而999的檢查恰當、符合規范。并表示,患者若有異議應通過法律途徑,“不應誤導輿論,影響穩定”。
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們可能會對999救護車略感陌生。放眼全國,北京是唯一一個擁有兩套急救系統的城市——北京市衛生局直屬的北京急救中心(120)以及北京市紅十字會直屬的北京紅十字急救中心(999)。
如今,999急救中心的呼叫量已經占到北京總量的三四成。北京兩套急救系統并行的體制是如何形成的?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相比,又有什么區別?
直到本世紀初,北京還是120一家獨大
北京兩套急救系統建立起來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開放之初,北京只有一個急救站。
1982年,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在洽談一筆貸款項目中,中方提出在北京建立急救中心的設想。經過與意方多輪協商,意方決定將原本180萬美元的贈款提高到800萬美元,意大利政府還捐贈了42輛救護車。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時開通120呼叫電話。1996年,中國衛生部、中國郵電部就規定中國急救特服電話號碼為120。
據《京華時報》報道,上世紀90年代進入北京急救中心的醫生譚帥回憶,那時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號急救人員、七八十輛救護車,不到現在的1/5,而且當時還沒有999。不過那時北京沒現在這么大,人沒這么多,路也沒這么堵,“那時主城區也就到三環,從和平門出發跑一趟通州、門頭溝都很快。夜里有兩輛車在外頭轉悠,全北京都夠了”。
急救市場缺口極大,999應運而生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民對急救車的需求量已經逐年攀升。據《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的統計數據,1992年北京急救中心的急診人次為16308,其中通過救護車進行院前救治的有3537人次;到1999年,急診人次已經攀升至29603,而院前救治更是達到9110人次。
999急救中心就是在這時應運而生。2001年5月18日,經原國家郵電部電信總局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批準,999急救熱線正式開通。據公開資料顯示,999急救中心隸屬于北京市紅十字會,是經北京市編辦批準的事業單位,用于北京市市民的醫療救護、應急救援、社會救助等服務。
競爭帶來改變,救護車的硬件和服務水平都有提升
999的出現,最初確實給相對封閉的急救市場帶來一些改變。
硬件方面, 999投資4000萬元,采用西門子技術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緊急救援系統,由于每輛急救車上都安裝了GPS衛星定位系統,999在救援速度方面占盡優勢。隨后,120也購進了GPS系統。2004年,北京市財政撥專款為120購置了Drager呼吸機,999隨后也引進手提式呼吸機。
提升的還有服務水平。在120一家獨大時期,經常出現急救擔架沒人抬的情況。后來,因為市民不滿,120專門聘用了一批收費擔架員,抬到一樓收費60元,每往上一層,加收5元。不過999從一開始都是義務搬抬病人,2003年,120也悄然取消了這項收費。
但是最近幾年,抬擔架重新成為一個問題,無論是999還是120,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擔架應該由家屬抬。
當時的北京市民曾經對這兩家急救中心評價說:“999的優勢在出現場的速度,而120的醫生有經驗,重視現場救治。”
兩套系統獨立運行,至今也未實現完全整合
很快,兩套獨立運行的急救系統出現了新的問題。有患者家屬在緊急呼叫時,往往會同時撥打兩個急救號,誰快坐誰的。在999開通初期,僅一周內就接連發生“撞車”16次,致使一方救護車空駛,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由于沒有統一規劃,目前北京急救網點呈現無序重復建設,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的甚至就設在隔壁。
于是,從999出現之初,兩個急救系統整合的呼聲從未間斷。
2004年曾有一個契機。那年5月,衛生部與國家信息產業部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院前急救網絡建設及“120”特服號碼管理的通知》,嚴禁為醫療機構設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殊服務電話號碼。
“999”也一度傳出要被取消的消息。不過,2004年6月2日,負責起草“清理院前急救電話”通知的衛生部醫政司醫療服務處接受采訪稱,清理工作主要指向是那些擅自在電信部門申請的“很亂的號碼資源”,但“北京是一個特例”。
兩套系統就這樣一直獨立運行。2008年奧運會期間,雙方曾建立聯系機制協同作戰,效果相當不錯。當時有醫生接受采訪時說:“為什么平時就做不了?這就是部門利益的問題。”
直到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醫療急救聯合指揮調度平臺在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啟動,該平臺可以共享雙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數據,還可以顯示雙方急救站的位置,救護車輛狀態等信息。
雖然在車輛調度信息上能夠實現共享,但是還是兩塊牌子各自運營,行政隸屬關系不一樣,不好統一,除非在有重大災害時由北京市政府統一指揮可能做到120、999統一調配。
120和999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兩套急救系統已經獨立運營了十幾年,他們之間除了行政隸屬關系的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在收費方面,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的收費制度都是按往返里程計費,每公里5元,急救人員出診費40元,輸液、吸氧等醫療服務費用單收。
兩者略有不同的是,999急救中心的里程計費,涵蓋從救護車接受任務點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醫院以及從醫院返回接受任務點的全程費用;120急救中心收取的返程費用,則以回到就近急救站點而非接受任務點為準。
兩者更大的區別在于,999可以開展院內醫療業務,而120急救系統早在2005年就撤銷了這一業務。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內救治擁有三級甲等資質。由于急救車系統是賠錢的,來自政府的補貼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開院內治療來“創收”。在當時就出現過救護車舍近求遠,把患者拉倒自己醫院內。
2005年4月,針對以上弊端,院內醫療部分被剝離,急救中心成為完全意義的院前急救。而120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相對簡單的轉運工作。有急救醫生甚至說:“學這么多年醫,整天就干一搬運工的活兒。”
而999卻一直保有院內治療,位于海淀清河的999急救中心只有二級丙等資質。而在論壇和社交媒體上,均有“999”沒有根據“就近、就急”原則運送病人的投訴。
在這些投訴中,出現最多的是,999救護車以“掛不上號”為由舍近求遠,將病人送至999急救中心。微博上有急診科醫生質疑說:“公立醫院急診科,必須接受需要搶救的病人,而且是‘先搶救,后辦手續’,怎么會‘掛不上號’。”
根據2014年2月1日起實施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絡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愿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可是,怎樣才算是“就近、救急、滿足專業需要”,卻沒有進一步的細則指導。
急救權威專家李宗浩曾直言不諱:“雖然有GPS進行指揮和監控,但沒有權威部門的監督,在經濟杠桿原理面前,‘就近’這個急救第一原則將很難得到保證和執行。”
更多相關建議:
因為120如果打不通,可以打999,總之有一個備用電話,方便患者
更多相關建議:
確切的說,999是紅十字會急救中心的,120是本地急救中心的。
1.性質不同
999急救是專業緊急救援隊伍,屬于民間組織;
120急救是國家組織,有政府統管。
2.所屬機構不同
999急救隸屬于中國紅十字會,不歸政府管;
120急救是政府衛計委直屬的醫療救援機構。
更多相關建議:
先回答問題:因為90年代北京發展迅速,城市規模和人口集聚增長,原有的120急救中心負擔日漸沉重,不能滿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目前,有三種轉院方案可供選擇!
北京為什么有兩個急救系統?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999”都會聯想起周華健代言的某感冒藥吧!其實“999”是英國的國家統一急救號碼。那為什么英國的急救號碼會出現在北京呢?這就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了。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事開通120呼叫電話。1996年,中國衛生部、中國郵電部正式規定,中國急救特服電話為120,當時的北京的主城區才到三環,人口數量不大,急救中心原有的100多名急救員和70多輛救護車完全可以滿足市民的需要。后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壯大,作為首都的北京自然是首當其沖,城市范圍和人口密度與日俱增,北京市民對急救車的需求量也年年攀升,120急救中心的壓力與日俱增,999急救中心就是在這時應運而生的。
2001年5月18日,經院國家郵電部電信總局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批準,999急救熱線正式開通,999急救中心隸屬于北京市紅十字會,用于北京市市民的醫療急救、應急救援、社會救助等服務。競爭帶來改變,救護車的硬件和服務水平都有了提升,999的出現,打破了當時急救市場的封閉。
同樣是急救中心,120和999有什么區別呢?
目前國際通行的兩大急救體系是美日模式和法國模式,美日模式更強調第一時間將傷員運往醫院,以急救員為主,入院前不做急救處理;法國模式更注重院前急救,在急救車上設立醫生,現場搶救穩定患者病情,為下一步入院搶救贏得時間。
目前北京的兩家院前醫療急救機構120和999各自采取的是不同體系。120急救中心的每輛急救車上都配有執業醫生,強調院前搶救。而999急救中心則以美國“簡單現場處置,快速后方轉運”的急救模式為基礎建立的。 用北京市民的話來說就是:“120的醫生很有經驗,重視現場救治,而999的優勢在于出現場的速度。”
一個城市,兩套急救系統有哪些隱患?
1、重復撥打、浪費資源
兩套獨立運行的急救系統,很快就出現了問題。有患者家屬在撥打急救電話時,往往會同時撥打兩個急救號碼,誰來得快就坐誰的。在999開通初期,僅一周內就接連發生“救護車撞車”16次,致使一方救護車空駛,造成了很大的急救資源浪費,使得其他繼續急救轉運的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由于沒有統一規劃,急救網點呈現無序重復建設,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些甚至就設在隔壁。
2、收費標準不一
有競爭才有改變,999急救中心的成立改變了急救市場一枝獨秀的局面,雙方都投入大量資金購進醫療器材和GPS系統,提高了服務質量,但在收費標準上卻達不到統一。999急救中心的里程收費,涵蓋從救護車接受任務的站點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醫院以及從醫院返回接受任務的站點的全程費用,也就是從救護車從接受任務站點出發到回到出發站點這中間行駛的路程全都是要收費的。而120急救中心的往返費用,則以回到就近急救站點而非接受任務站點為準。
3、利益優先、不顧原則
兩個系統最大的區別在于:999可以開展院內醫療業務而120是完全意義的院前急救,大部分工作是相對簡單的額轉運工作。有急救醫生甚至說:“學了這么多年醫,整天就干搬運工的活”。120會優先把患者拉到最近的醫院進行救治,也會尊重患者的意愿,開到患者指定的醫院去。
而999一直被患者詬病的一點,就是患者有明確的想去的醫院,但是999救護車還是會把患者拉到999急救中心,在媒體上一直都有關于999救護車不遵守《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中“就近、就急”的原則運送病人的投訴,999救護車舍近求遠將患者拉到999急救中心的報道屢見不鮮。
急救權威專家李宗浩曾直言不諱:“雖然有GPS進行指揮和監控,但沒有權威部們的監督,在經濟杠桿原理面前;“就近”這個急救第一原則將很難得到保證和執行”。
資源整合、統一管理
從999成立之初,兩個平臺整合的呼聲就從未間斷。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質進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雙方曾建立聯系機制協同作戰,效果相當不錯。
2020年7月28日,北京急救中心宣布:到2021年底,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將統一為“120”,“999”號碼將回歸紅十字會“救災、救助、救護”職能,提供非急救轉運和航空醫療服務。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999系統可根據工作需要協助120系統開展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在全國其他城市,120是唯一的急救號碼。然而,120急救中心只負責院前急救,患者入院后如果需要轉移至上級醫院接受治療或者想出院回家,120救護車都是不負責運送。這時候,患者該怎么辦呢?
有哪些轉院方案?
第一種方案。
請主治醫生幫忙推薦你轉運救護車的聯系方式,或者醫院的某些角落里也會有轉運機構的小名片,你留意一下總可以找到幾家轉運機構。
找到聯系方式后,你便可以聯系他們,讓他們幫你和上級醫院確定床位。一般情況下,救護車轉運機構因為長期從下級醫院幫忙轉病人至上級醫院,他們和上級醫院的關系維護也更穩固。
但是這種做法也有風險,通過小名片或者黑中介聯系到的這些轉運機構,有可能是“黑車”。主治醫生推薦的轉運機構,一般是正規的機構,但也不排除中間可能因為有某些利益關聯,推薦給你的不是最合適的,而是最貴的。所以在這里還需要你多留個心眼,要做好甄別。
第二種方案。
在一些互聯網診療APP中,掛線上問診的號,直接找到上級醫院的專家,把病患的情況告知上級專家,請他直接做轉院評估。
不過這種情況也有不足之處,就是線上問診這種方式因為沒有面對面的診斷條件,轉院評估的環節可能因為信息收集不全面,而做不了“是否能轉院”的可行性評估。
我個人建議有“視頻問診”的號盡量掛視頻問診,其次最好和下級醫院的主治醫生預好時間,做好上級醫院專家有可能向本地醫生了解病情的情況預備。
第三種方案。
直接在微信的“城市服務”中,找到“急救服務”的入口,在微信平臺提交你的轉運需求。
當你提交轉運需求后,平臺客服會致電你,進一步了解病人情況,最后會給出一個最優的轉運方案。
這種方案的優勢在于騰訊的大品牌和大平臺做背書,患者家屬不需要把精力花費在尋找和對比轉運機構,以及確定上級醫院的床位資源上,大大提高了醫療轉運的效率。
更多相關建議:
利益沖突,所以我只能兩個并存